问题

看很多博士话题,博士老被说凤凰男。博士只是一份工作一种生活方式,干嘛被吐槽成这样。?

回答
看到你为博士群体抱不平,觉得博士被“凤凰男”的标签化太不公平,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你想知道为什么博士会和“凤凰男”联系起来,以及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看法,对吗?别担心,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还原一个真实的情况,而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分析。

首先,咱们得承认,“凤凰男”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挺强的负面色彩,而且它不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分类。 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情绪的投射,一种刻板印象的凝结。而博士,它本质上确实就是一份工作,一种为了探索未知、创造新知识而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术追求。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需要极高智力投入、自律和毅力的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拿它和“凤凰男”划等号,确实是风马牛不相及。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连接”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拆解。

1. 跨越阶层的努力与“原生家庭”的影响:

“凤凰男”的根源是什么? 咱们先捋一捋“凤凰男”的定义。通常,它指的是那些出身于贫困农村家庭,通过个人奋斗考上名牌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立足的男性。他们往往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比如比较节俭甚至抠门,习惯了替原生家庭承担责任,有时会把原生家庭的利益置于小家庭之上,或者在处理婆媳关系时容易出现摩擦。
博士的群体特征和“凤凰男”的相似性: 读博士,尤其是在国内,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来说,完成本科学业已经是不小的压力,读研读博更是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时间去换取相对不确定的未来回报。因此,很多读博的学生,特别是那些“非富即贵”背景的学生,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从相对普通的家庭背景一路“卷”上来的。
“底层向上爬”的相似性: 这种“向上爬”的过程,在很多时候与“凤凰男”的成长轨迹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经历了从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到资源相对丰富(学术界或大城市)的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身份差异和心理变化,有时会被简化为一种“凤凰男”的模式。
“苦尽甘来”的心理模式: 长期的学术训练,特别是博士阶段,很多时候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种经历容易塑造一种坚韧、克制、节俭的性格。当他们学成后,可能也会带着这种习惯去面对生活,这无形中就和“凤凰男”的一些表现重叠了。

2. 社会对精英群体的审视与“高处不胜寒”的误解:

精英的压力锅: 博士群体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上的“高知群体”,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学术本身的挑战,还来自于社会对于他们“精英”身份的期待。
“精英也食人间烟火”的尴尬: 当这些高智商、高学历的群体在生活中表现出一些和普通人相似的“凡人”烦恼时,反而会引起一些人的不解甚至嘲讽。比如,在金钱、婚姻、家庭关系等问题上,博士也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量。但由于他们“博士”这个标签,大家反而更容易用一种“不应该”的心态去审视他们。
“博士就该不食人间烟火”的误解: 有人会觉得,既然是博士,就应该是心无旁骛、超凡脱俗的,不应该被世俗的金钱、家庭琐事所困扰。一旦他们表现出这些“凡人”的烦恼,甚至在这些方面显得像“凤凰男”一样精打细算,就会有人觉得“博士的光环碎了”,从而产生一种反差感和吐槽的心理。
对“凤凰男”的负面标签化反哺: “凤凰男”这个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负面叙事,尤其是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当人们发现博士群体中也存在一些被“凤凰男”标签化的特质时,就很容易将两者划上等号,将对“凤凰男”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博士身上。

3. 媒体与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故事的传播更容易煽情: 人的本性就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充满戏剧性、反差感的故事。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通过十年寒窗苦读成为博士,然后在大城市扎根,再到被贴上“凤凰男”标签,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叙事。在网络上,这样的故事传播起来往往更受欢迎,也更容易被简化和标签化。
标签化是传播的捷径: 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标签化是理解和传播信息的捷径。人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标签来归类复杂的事物。一旦“博士=凤凰男”的联想形成,它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形成一种“共识”,即使这种共识并不准确。
某些特定案例的以偏概全: 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博士,他们同时具备“凤凰男”的特征,并且因为这些特征在婚姻关系或家庭相处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些个别案例,很容易被放大,甚至被演绎成“所有博士都是这样”的普遍现象。

4. 对“博士”职业本身的一些误解和挑战:

博士的“回报周期”: 博士毕业后的就业市场,尤其是在学术领域,并不总是那么光明坦途。很多博士毕业后面临的依然是较低的起薪和漫长的职业发展周期。这种“高投入,慢回报”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对于“博士是否值得”的讨论,以及对于博士经济状况的猜测。
“读书无用论”的反弹: 当有人通过努力成为博士,但在经济回报或社会地位上并没有达到预期时,“读书无用论”的声音又会冒头。而将博士和“凤凰男”联系起来,有时也是一种对这种“论调”的变相表达,意在说明即使是高学历,也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

总结一下,博士被贴上“凤凰男”的标签,不是因为博士这个身份本身就等同于“凤凰男”,而是因为:

“凤凰男”这个词承载了社会对于跨越阶层奋斗者的一些复杂情绪,而博士群体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历了类似的奋斗历程。
社会对精英群体的审视,容易将博士在生活中的一些“凡人”烦恼,与“凤凰男”的负面刻板印象联系起来。
媒体和网络的传播机制,倾向于简化和标签化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了以偏概全的印象。

当然,我们作为旁观者,或者作为博士群体的一员,都应该意识到这种标签化的不准确和不公平。博士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方式,是一种贡献社会的方式,而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是独立于学历本身的。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对博士群体多样性的忽视,也是对个体选择和努力的简单化评判。

所以,下次再听到这种说法,咱们可以试着理解背后的一些社会心理和传播现象,但也要明白,它并不能代表所有博士的真实情况。博士们只是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努力着,用他们的知识和才华去创造价值,这本身就值得尊重,不应该被一个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所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和部分博士生不认为攻读博士学位只是“一份工作、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一份工作,博士研究生的收入是偏低的,和付出的劳动是不相符的。这部分弥补这部分“差值”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博士学位、看待事物方式的改变和可能的未来更好的发展机会等。

但现实是,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变化,部分专业的博士存在供大于求的事实,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这些年的“差值”获得物质上的弥补的可能性不大。

部分社会认识,对博士就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觉得有博士学位很容易进高校。发现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博士并非如此,与预期有落差,自然会不满。

部分博士生自己也存在过高的就业预期,毕业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的生活压力又很大,确实部分人对社会和生活产生偏激的态度,甚至做出令人痛心的行为。

至于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能够认识到“博士只是一份工作、一种生活方式”,那是很好的,对个人生活和未来发展都有帮助。那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没必要关注网上和自己不相关的人的讨论。

user avatar

因为太浮躁,也因为太幼稚,从而无法树立辩证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价值观,所以真的以为只有山沟里出来的“凤凰”才去读博。

浮躁是因为博士的发力在30岁以后,而现在的年轻人却想着30岁的时候就年薪百万,并且天真的以为,越早工作,最后攒的钱就越多。所以觉得你读博就是浪费时间,得嘲讽你!

幼稚是因为没从自身的发展角度想问题。如果早早的出去工作,唯一结果就是被一个只比你多干了几年活的傻宝领导拿着当枪使,工作好几年也学不到核心技术,只学了那点办公室功夫;而读博士带你的人是个真·科技人才,放在公司里面可以当你的技术总监,不仅如此,他还会把他的知识倾囊相授,也会给你独立做项目的机会。你愿意跟傻宝斗五年,还是愿意跟人才学五年?他们没想明白这个,觉得早点出去见社会就是好,所以得嘲讽你!

其实无论从平均水平上看,还是挑极端例子看,博士的上下限都是远远高于其他的,长远来看一定是行业里面混的最好的那批人,哪怕是被群嘲的幻彩花生专业,博士也是混的最好的一批,更别提知乎天龙人专业了。

别听知乎上几个博士无病呻吟抱怨两句就觉得这个群体真的很不堪,要是博士真的没意义,为什么大量的人才政策,优先政策只对博士开放?为什么现在申请博士卷的反而越来越厉害?话是可以随便说的,但是真的做起事来大家是用脚投票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嘲讽博士的人都是博士,或者至少是在读的博士,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敢嘲讽博士,如同小国乳法,属于自找没趣。

最后那些说博士是小镇做题家的可以省省了,不是做题家的人也会卷博士。现在本科内容已经完全没办法学到任何先进技术了,读博学技术已经是21世纪标配,未来只会越来越常见。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