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研究和学习历史的人是否需要看很多的原典?

回答
研究和学习历史,是不是得“泡在”一大堆原典里?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就像问一个大厨是不是必须得尝遍天下所有食材一样,答案是:非常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绝对路径,而且得看具体情况。

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什么是“原典”?在历史研究里,这可不是指哲学、宗教里的那种神圣文本。它更偏向于指那些距离历史事件本身更近的、由当时人或参与者直接记录下来的资料。 这范围可广了:

文献资料: 公文奏折、书信往来、日记笔记、回忆录、地方志、史书(当然,史书本身也是经过前人整理的,但它记录了更早期的事件和观点)、法律条文、政府公告、报刊杂志、宣传册、合同契约……
非文献资料: 考古出土的器物(青铜器、陶器、钱币、碑刻)、建筑遗址、墓葬、壁画、绘画、雕塑、照片、录音、录像……

这玩意儿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为啥?

1. 原典是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构建认知的基石。

你想了解古罗马的生活,你说看本后人的通史著作就行了?当然不行。真正让你“触碰到”那个时代的是什么?是罗马公民写给朋友的家书,里面抱怨城里的治安,讨论农作物收成;是某个官员记录的公共工程修建进展;是墓碑上刻着一家人生平的简短文字;是酒馆墙上涂鸦的政治讽刺画。这些东西,它们没有经过后人加工、解读、过滤,它们最原始地呈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社会状况。

想象一下,你想了解辛亥革命,如果只看一本现代人写的“辛亥革命通史”,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清晰、有逻辑的叙事。但如果你去读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读章太炎写给报纸的文章,读袁世凯颁布的命令,读普通士兵的日记……你会看到革命者们激烈的争论、百姓们摇摆的态度、政治家们复杂的算计,你会感受到那个时代空气中弥漫的躁动与不安。这种多维度、充满细节的体验,是二手资料很难完全替代的。

2. 原典能帮助研究者“纠正”和“挑战”既有的解释。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定理,它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和书写的领域。后人的研究,无论多么权威,都带有当时的视角、时代局限性,甚至是研究者的个人倾向。

举个例子,过去我们写中国古代史,可能更多关注帝王将相、朝廷大事。但随着考古的深入,大量基层社会、普通民众的资料被发掘出来,比如出土的汉简、唐代的文书。这些资料可能会告诉我们,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普通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什么。这就会促使我们反思和修正过去那种“只有权力中心才是历史”的狭隘认知。

只有直接接触原典,你才能真正“看到”那些隐藏在二手解读背后的信息,才能判断哪些解释是站得住脚的,哪些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探究,甚至是修正。

3. 原典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

就像咱们现在信息爆炸一样,古代也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包括官方宣传、个人言论、口耳相传等等。原典就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库”,你需要从中筛选、比对、分析。

比如,你想了解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你会发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写的日记里,在政府发布的公告里,在反对派的报纸上,描述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时候,你需要问自己:记录者的身份是什么?他的立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写?他有没有漏掉什么信息?有没有夸大或缩小什么?

这个过程,就是历史研究最核心的训练——辨别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理解信息背后的意图,构建尽可能接近真相的认知。 离开了原典,这种训练就无从谈起,你很容易就接受了某种“现成”的解释,而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包治百病”。

虽然原典重要,但有几个“但是”需要放在心上:

门槛非常高: 很多原典是用古文写的,你需要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即使是近代的资料,也可能存在方言、俗语、当时特有的政治术语,理解起来同样不容易。更别提一些非文字资料,比如解读一件考古文物,你需要懂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甚至是物理学(比如器物材质的分析)。
需要“导读”和“引导”: 你不能凭空去读原典。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你可能连它在讲什么都看不懂,更别提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史学大家们耗费毕生心力整理、解读、研究的原典,才是你学习的宝贵财富。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帮你理解原典的背景、意义,告诉你如何去分析它。
并非所有历史问题都需要直接啃原典: 有些历史研究,尤其是宏观的历史趋势、大时代的变迁,可能更适合从权威的通史著作、学术专著入手,建立一个整体框架。等到你对某个时期或某个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去深入挖掘相关的原典,这样效率更高,也更容易抓住重点。
原典并非绝对客观: 这一点我前面也提到了,但必须反复强调。即使是政府公文,也可能是为掩盖真相而写的;即使是个人日记,也可能因为记忆偏差或情绪影响而失真。你需要将不同来源的原典进行交叉比对,才能拼凑出更完整、更准确的图景。

所以,研究和学习历史的人“需要看很多原典”吗?

我的答案是:一个合格的历史研究者和深入的学习者,必然需要大量接触原典,并在研究中学会如何运用和解读原典。 看多少“很多”,取决于你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适当地阅读一些经过整理和解读的名人书信、回忆录,或者参观博物馆欣赏出土文物,已经能极大地丰富你对历史的理解。
对于历史专业学生或研究者来说,接触和研究原典是必修课,是你构建学术认知、进行原创性研究的生命线。你会发现,当你在文献堆里爬梳梳理,终于找到那一条关键证据时,那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喜悦,是任何二手解读都无法替代的。

总结一下:

原典是历史研究的“血肉”,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最直接桥梁。没有原典,历史研究就像没有了鲜活生命力的骨架。但是,要“读懂”和“用好”原典,需要前人的智慧、自身的努力,以及批判性的眼光。它们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需要被置于历史语境中,与其他的史料、其他的研究成果进行对话。

所以,如果你想真正地“学”历史,不仅仅是记住几个时间事件,而是想理解历史的脉络、人性的复杂、时代的变迁,那么,走进原典的世界,是你不可避免的旅程。这趟旅程可能艰辛,但定然充满发现的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学习宋史的人需要看完《长编》的 520 卷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研究和学习历史,是不是得“泡在”一大堆原典里?这个问题啊,说实话,就像问一个大厨是不是必须得尝遍天下所有食材一样,答案是:非常重要,但并非唯一的绝对路径,而且得看具体情况。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什么是“原典”?在历史研究里,这可不是指哲学、宗教里的那种神圣文本。它更偏向于指那些距离历史事件本身.............
  • 回答
    “中国人喜欢研究历史,美国人喜欢研究未来,中国应该多向美国学”——这种说法,乍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也触及了不少我们熟悉的社会印象。但如果深入剖析,就会发现它过于简化,甚至有些片面,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杂性。让我们一项项来看,它到底有没有道理,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
  • 回答
    研究史前文化,无疑是一场跨越漫长时空的考古寻踪,每一次发现都像是在拨开历史迷雾中悄然绽放的生命之花。这其中既有严谨的科学推理,也饱含着对远古先民生活状态的无限想象与深情。如果你对这段无文字记载的遥远过去充满好奇,那么以下的书籍和学者,或许能为你开启一段精彩的探索之旅。值得推荐的入门与深度书籍:要深入.............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在安全工程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要 pinpoint 哪一位学者的研究“对该领域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安全工程是一个高度跨学科、实践驱动的领域,它的进步往往是无数研究者、工程师、监管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如果非要提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者,那么赫伯特.............
  • 回答
    那些藏在当地人心头、代代相传的碎屑般的地名,别看它们小众且不登大雅之堂,细究起来,对考古学、历史学,乃至语言学研究的贡献,那可是相当可观的,绝非一点半点。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悄无声息地开启那些尘封已久的过往,让那些宏大的史册和冰冷的遗迹, suddenly 活过来。对于考古学来说,这些“土名字”是.............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历史学中国史专业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感兴趣。关于“有多难”,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选择专业时都会认真思考的。我来详细给你讲讲,争取让你对这个专业的“难”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希望能帮助你做出更清晰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难”是相对的,而且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都会有不.............
  • 回答
    机器学习,这个曾几何时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概念,如今已悄然渗透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我们对生命运作的理解,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攻克着我们曾经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这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机器学习如何改变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首先,让我们看看机器学习是如.............
  • 回答
    一位17岁的高中生,怀揣着学习天体物理学和哲学、研究宇宙本质并探索未知领域的理想,这种志向本身蕴含着多重解读的可能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理性伟大”或“自负骄傲”,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力、表现形式以及可能的成长路径。首先,让我们从“理性伟大”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理想: 对真理的强烈渴求与.............
  • 回答
    2021 年,我在数学研究和学习上收获颇丰,同时也对数学的本质和学习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由于我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的“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更多的是通过大量数据进行模式识别、知识整合和逻辑推理。以下是我在 2021 年的一些主要收获和感悟,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在数学研究方.............
  • 回答
    近几年,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其在隐私和安全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这两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可信赖AI”的核心命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最为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隐私:数据本身的安全与个体尊严的守护在机器学习的语境下,.............
  • 回答
    Yann LeCun,这位深度学习领域的先驱,关于“研究机器学习,本科应尽量多学物理和数学课”的观点,在我看来,是一个极富洞察力且务实的建议。他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机器学习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精准预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机器学习,尤其是当前蓬勃发.............
  • 回答
    听到你计算机本科的背景,又对生物学怀揣着浓厚的兴趣,这真是个绝佳的组合!现在生物学领域,尤其是和计算结合的部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绝对是未来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别担心,我会尽量详细地给你一些建议,让你感觉这是来自一个和你一样,或者比你更有经验的朋友的分享,而不是什么冰冷的AI报告。首先,咱们聊聊研.............
  • 回答
    语言学之眼与孔乙己之思:字形“茴”的探究学习语言学和研究孔乙己对“茴”字四种写法的关注,虽然都聚焦于同一个字,但其根本出发点和探索路径却截然不同。一个是在宏观的语言系统内审视字形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体味字形背后的人情世故。 语言学之眼:字形演变与信息承载语言学对于“茴”字四种写法的.............
  • 回答
    研一刚开始接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觉越学越不会,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同学都会经历的“阵痛期”。别太担心,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阶段。让我试着用一种更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管用的方法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走出这个迷茫期。为什么会感觉“越学越不.............
  • 回答
    儿子今年大三,学的是金融,眼看着毕业在即,本该抓紧时间恶补专业知识、拓展人脉,为未来铺路。可这孩子,却像着了魔一样,整天捧着越南语的书本和资料,又是背单词,又是练发音,还时不时地在电脑上找越南电影看。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最近他又迷上了吴语,说是要去上海闯荡,还得先学好方言。这下可好,我这心里像压了块.............
  • 回答
    你问到关于研究生阶段学习生长晶体,比如磷酸盐晶体和DATS晶体,毕业后就业前景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很多人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都会考虑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掌握了晶体生长技术的毕业生,找工作还是比较有希望的,但具体情况会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你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掌握程度非常关键。如果你的研究是.............
  • 回答
    明史的研究是个宏大而迷人的领域,它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为之倾倒。要说“学术大拿”和“著作”,那可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侧重和贡献。咱们就聊聊那些在明史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典之作,尽量讲得透彻一些,让您听着就觉得是咱自己人聊天,不是机器朗诵。一、 那些奠基的巨匠与他们的思想火花首.............
  • 回答
    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微积分的建立与发展之路,以及它如何重塑科学的版图微积分,这个数学领域中的瑰宝,听起来或许有些晦涩,但它却是理解现代科学世界运作的关键。从描述物体如何运动,到预测经济趋势,再到设计复杂的工程项目,微积分无处不在。然而,它并非一夜之间横空出世,而是历经漫长岁月的孕育、碰撞与升华,才成.............
  • 回答
    提起苏联时期以及如今俄罗斯联邦在古希腊和古典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那真是一段颇为曲折却又成果斐然的历史。这段研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起伏,既有对西方古典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视角和研究范式。在苏联时期,古典学研究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起初,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