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证监会是从哪些方面判定「光大乌龙指」构成内幕交易?这对证券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
“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指2013年6月20日,中国光大证券在进行一笔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套利交易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其账户出现巨额买单,瞬间拉升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并对A股市场产生了剧烈波动。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关于其是否构成内幕交易的问题。

证监会判定“光大乌龙指”是否构成内幕交易的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证监会最终的结论是“光大乌龙指”不构成内幕交易。证监会经过调查后认为,这是一起因公司内部管理不善、技术系统故障和操作人员失误导致的“技术性事故”,而非利用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进行交易。

尽管如此,证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考量,以判断是否涉及内幕交易:

1. 信息公开与知情程度:
核心问题: 谁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或发生后,因为其特定身份和职位,能够接触到“光大乌龙指”这一“未公开的重大信息”?并且,该信息是否可能对证券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调查内容: 证监会需要核实光大证券内部是否有相关人员(如高管、交易员、技术人员等)在事件发生前或期间,提前得知了巨额订单即将执行或已经执行的准确信息。同时,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属于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定义的“内幕信息”(即尚未公开,但可能影响证券价格的交易信息)。
光大证券的情况: 在“乌龙指”事件中,该巨额订单的出现,对市场而言,是突发且非预期的。事发后,市场参与者才逐渐了解到是光大证券的操作失误所致。因此,没有证据表明有外部人士或内部人员在订单发出前或早期阶段,利用这一“信息”进行了不公平的交易。

2. 交易行为与信息关联性:
核心问题: 是否有人在掌握了“未公开的重大信息”的情况下,利用该信息进行了证券交易,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调查内容: 证监会会重点审查在“乌龙指”事件发生前后,与光大证券有联系的个人或机构是否存在异常的交易行为。例如,是否有人在事件发生前大量买入与股指期货相关的证券,或者在事件发生后迅速抛售。
光大证券的情况: 事发后,光大证券自身为了弥补损失,进行了一些对冲操作,但这被认为是公司为了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正常交易行为,并非利用信息进行投机。

3. 主观恶意与意图:
核心问题: 参与交易的人员是否主观上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欺诈或不正当交易的意图?
调查内容: 内幕交易的构成需要有主观的故意。证监会会审查交易人员的沟通记录、交易指令的形成过程等,以判断其是否存在利用信息获利的意图。
光大证券的情况: 调查显示,该事件是由于其交易系统自身存在缺陷,以及交易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其核心目的是执行预设的套利策略,而不是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非法牟利。

4. 证据链的构建:
核心问题: 是否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内幕交易的发生?
调查内容: 证监会需要收集所有相关的交易数据、内部沟通记录、系统日志、人员证词等,构建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直接指向内幕交易。
光大证券的情况: 最终的调查结论是未能找到能够支持内幕交易成立的明确证据。事件的起因更多归结于技术和管理的疏忽。

证监会对“光大乌龙指”事件的最终定性:

证监会在事后发布了调查结果,认定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一起因其在ETF申购赎回套利交易中,因策略参数设置和交易执行程序不完备,导致程序错误,并在交易中未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有效防范而引发的风险事件。因此,该事件不构成内幕交易,而是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内部管理不善以及市场操纵行为。光大证券因此受到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暂停业务。

这对证券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光大乌龙指”事件虽然被排除内幕交易的定性,但其对证券市场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意识:
提升了对技术风险的重视: 事件暴露了大型金融机构在自动化交易和技术系统方面的潜在风险。此后,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更加重视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要求券商加强对算法交易、程序化交易的管理。
强化了对“乌龙指”等操作失误的监管: 监管机构开始更加关注因操作失误而可能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并要求金融机构建立更完善的风险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
提升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 事件也促使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披露可能影响市场的信息,以及如何应对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市场风险。

2. 促使监管政策的完善和调整:
对程序化交易进行更精细化管理: 事件发生后,证监会开始研究和实施对程序化交易的更严格监管措施,例如对大额、高频交易的监测和限制,以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修订和完善相关法规: 事件也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案例,促使他们审视和修订现有的证券法律法规,例如关于市场操纵、信息披露和公司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强化了对券商自营业务的监管: 事件暴露了券商自营业务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因此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券商自营业务的合规性审查和风险控制要求。

3. 提升了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意识和行为规范:
投资者对市场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投资者认识到除了政策、经济等宏观因素外,市场还可能受到技术故障、操作失误等“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加强了内部风控: 各类金融机构在事件发生后,都普遍加强了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对于交易执行、系统运维和信息保密等环节。
警示了市场操纵的边界: 尽管“乌龙指”不直接构成内幕交易,但其制造了市场异常波动,对市场秩序造成了干扰。这警示了其他可能触碰市场操纵红线行为的机构和个人。

4. 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影响:
提升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监管的信心(反面): 初期,如此大规模的“乌龙指”事件确实会引发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监管能力的担忧。
但后续的有效处理和监管加强也可能提升信心(正面): 通过事后的严格处罚和监管改革,中国监管机构展示了其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和能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性和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光大乌龙指”事件虽然最终被判定为技术和管理失误,而非内幕交易,但它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它不仅促使监管机构和市场参与者深刻反思技术风险、内部控制和市场规范,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市场整体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警示和促进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新更新证监会的官方答复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csrc.gov.cn/pub/newsite

一、违法违规事实

(一)光大证券在异常交易事件发生后、信息依法披露前转换并卖出ETF基金、卖空股指期货合约。

光大证券在异常交易事件发生后,根据公司《策略交易部管理制度》中关于“系统故障导致交易异常时应当进行对冲交易”的规则,开始卖空IF1309股指期货合约(截至中午休市卖空235张),并向部门总经理杨剑波汇报。同时,光大证券接到上交所问询,开始内部核查。

11时20分左右,计划财务部总经理沈诗光向杨剑波询问情况后,向总裁徐浩明汇报大盘暴涨可能和策略投资部的操作有关。

11时59分左右,光大证券董事会秘书梅键在对事件情况和原因并不了解的情况下,轻率地向记者否认市场上“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元乌龙指”的传闻,误导信息在12时47分发布并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

13时开始,光大证券因重要事项停牌。经过法定的披露程序,14时22分,光大证券公告“当天上午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信息披露前,11时40分至12时40分左右,徐浩明、杨赤忠(助理总裁、分管策略投资部)、沈诗光、杨剑波等人紧急商定卖空股指期货合约、转换并卖出ETF对冲风险,责成杨剑波负责实施。13时至14时22分,光大证券卖空IF1309、IF1312股指期货合约共6240张,获利7414万元。同时,转换并卖出180ETF基金2.63亿份、50ETF基金6.89亿份,规避损失1307万元。以上两项交易获利和避损合计8721万元。14时22分以后,光大证券继续卖空IF1309股指期货合约(截至收市新增卖开750张,买平200张)。

(二)光大证券内控缺失、管理混乱,自营业务套利系统存在的技术设计缺陷导致异常交易发生。

经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自营业务使用的策略交易系统,包括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均存在严重的程序设计错误。其中,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重下”功能(用于未成交股票的重新申报),在设计时错误地将“买入个股函数”写成“买入ETF一篮子股票函数”。订单执行系统错误地将市价委托订单的股票买入价格默认为“0”,系统对市价委托订单是否超出账户授信额度不能进行正确校验。

由于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长期没有纳入公司的风控体系,技术系统和交易控制缺乏有效管理。订单生成系统中ETF套利模块的设计由策略投资部交易员提出需求,程序员一人开发和测试。策略交易系统于2013年6月至7月开发完成,7月29日实盘运行,至8月16日发生异常时实际运行不足15个交易日。由于“重下”功能从未实盘启用,严重的程序错误未被发现。

2013年8月16日上午,交易员进行了三组180ETF申赎套利,前两组顺利完成。11时02分,交易员发起第三组交易。11时05分08秒,交易员想尝试使用“重下”功能对第三组交易涉及的171只权重股票买入订单中未能成交的24只股票进行自动补单,便向程序员请教,程序员在交易员的电脑上演示并按下“重下”按钮,存在严重错误的程序被启动,补单买入24只股票被执行为“买入24组ETF一篮子股票”,并报送至订单执行系统。

错误生成的订单中先后有234亿元订单陆续通过校验进入上交所系统等待成交。直到先成交订单的成交结果返回到订单执行系统、账户资金余额实时校验显示为负时,订单执行系统的账户可用资金额度校验才发挥作用。

进入上交所系统的234亿元市价委托订单中,有72.7亿元实际成交。其余161.3亿元订单被上交所交易系统根据预先设定的“最优五档即时成交剩余撤销”的规则自动取消。

二、对违法行为的认定

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虽然是因证券经营机构交易系统设计缺陷导致的,但是,这一事件暴露了光大证券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事件发生后,光大证券及其事件相关人员在考虑对冲风险、调剂头寸,降低可能产生的结算风险时,采取了错误的处理方案,构成内幕交易、信息误导、违反证券公司内控管理规定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光大证券异常交易事件不仅对光大证券自身的经营和财务有重要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和造成了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影响了投资者对权重股票、ETF和股指期货的投资决策,属于《证券法》第75条、《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82条规定的证券、期货市场内幕信息。14时22分公告前,光大证券知悉市场异动的真正原因,公众投资者并不知情。在此情况下,光大证券本应戒绝交易,待内幕信息公开以后再合理避险。光大证券在内幕信息依法披露前即着手反向交易,明显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据此,中国证监会依法认定,光大证券在8月16日13时(公司高管层决策后)至14时22分转换并卖出50ETF、180ETF基金以及卖空IF1309、IF1312股指期货合约,构成《证券法》第202条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70条所述的内幕交易行为。徐浩明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杨赤忠、沈诗光、杨剑波是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事发当时,光大证券董事会秘书梅键对市场大幅波动的原因并不知情。但是,梅键身为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直接负责人员,又是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在相关信息尚未披露、市场猜测众多的情况下,在尚未立即协调公司内外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情况下,未做任何核实即以个人猜测对外发表言论,并被媒体纷纷转载。梅键的轻率言论加剧了市场波动,对投资者造成了严重误导,违反了《证券法》第78条第二款关于禁止证券公司从业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信息误导的规定。


明知是程序错误造成成分股疯涨,不第一时间澄清,反而先“辟谣”(“不是我干的!”),然后在大家都没反应过来时卖出ETF并做空期指,等到大家明白过来已经完成套利,罪末大焉~

内幕交易、信息误导昭然若接!此种情况不是内控机制不完善是什么???

这次判罚完全合理,而且这只是行政处罚,后面还有民事诉讼官司等着呢!

对光大来说,后果如下:

1、赔钱,5.2亿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民事诉讼,数目不好判断,但看着势头,证监会是鼓励民事诉讼的,估计也得在5亿左右。

2、降级,分类评价肯定会从AA降下来,以降到BB算,多缴纳1%,按照上半年光大营业收入预估,大约多缴纳3000万。

3、业务受损,自营基本废掉了,那么大的自营盘,计提的损失准备应该在3-5亿之间吧,个人瞎猜的。

其他商誉等无形资产受损就不提了,这基本上就是把个壮小伙先打残,然后放上400cc血的感觉。。。

增加个链接,看看光大是多么恶劣……

finance.sina.c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光大乌龙指”事件是指2013年6月20日,中国光大证券在进行一笔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套利交易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其账户出现巨额买单,瞬间拉升了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并对A股市场产生了剧烈波动。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关于其是否构成内幕交易的问题。证监会判定“光大乌龙指”是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抓心挠肝的问题,毕竟咱们看了那么多破案神剧,总觉得只要“直觉”准,就能把坏人绳之以法。但现实生活,尤其是在法律体系里,证据就是一切。没有确凿的证据,就算所有人都知道是谁干的,也只能无可奈何。这种“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其实并不少见,虽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戏剧化,但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当前中医药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简单地说,并不是没有中医工作者用科学方法验证中药的效果,而且这在当下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将中医与经验、传承联系在一起,认为“药好不好,病人说了算”,或者“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会错”。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原.............
  • 回答
    关于钱枫性侵事件,小艺(即李某某)回应举报并公布与警方沟通录音,表示将整理证据报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案件,涉及到证据的收集、认定和法律效力。以下将详细分析此案中可能具有有效力的证据类型以及口头承认的效力。一、 此案中可能具有有效力的证据类型在刑事案件中,证据的有效性需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实.............
  • 回答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却被证明是精心策划的骗局,甚至是一场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它们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也更发人深省。1. 轰动英伦的“海尔沙姆幽灵”:一张纸,一段情,一场骗局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英国海尔沙姆。当地一位名叫黛安娜·莱昂的年轻女子,声称自己被一个名叫“乔治”的幽灵缠上了。这个.............
  • 回答
    读者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点儿“刺激”的——那些曾经风靡一时,捧回家爱不释手,结果后来发现,嘿,这书里说的,怎么跟实际情况差了那么远?更别提有些,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扯淡”。说实话,这个话题我琢磨了挺久,因为这事儿太常见了,而且每次发现,心里都跟吃了苍蝇似的。咱们先说一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的,名字叫《秘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生物界里一些令人惊叹的“新星”。要说“非常年轻”的病毒,这可不是个简单的判断,因为病毒本身的存在方式就和我们熟悉的生命不一样,它们的生命周期、演化速度都与众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哪些病毒确实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新生”气息。一、新近发现的病毒.............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曾经被视为“阴谋论”,但最终被证实为真实的历史事件,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并力求文字自然流畅,去除AI痕迹:1. 美国政府的“塔斯基吉梅毒试验”(Tuskegee Syphilis Study)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于美国政府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对本国公民进行不人道医学实验的说法,都被视为骇.............
  • 回答
    NBA 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有些经过时间检验,变成了无可争议的事实,但也有些,在深入挖掘和事实核查后,被证明只是美丽的误会,甚至是捕风捉影的虚构。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几个 NBA 史上最后被证明是假的“传奇故事”,细细品味其中的曲折与真相。1. 迈克尔·乔丹的“篮球天才,足.............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物曾风靡一时,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潜在的危害逐渐显露,甚至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案例往往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教训,让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新事物和新技术。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个典型的例子:1. 氡气(Radon) 被误解的“健康之源” 风靡与应用: 在20世纪初至中.............
  • 回答
    咱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从小听到大的“老话儿”,听着特有道理,感觉那是祖宗的智慧结晶。可现实是,随着心理学这门学科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我们大脑和行为,不少这些“生活常识”,仔细一扒拉,才发现是站不住脚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特别有代表性的,看看它们到底是怎么被“打脸”的。1. “如果你能做,就证明你能成功.............
  • 回答
    曾几何时,世界各地充斥着令人着迷的未解之谜,它们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激发着无数的猜测与想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以及一些有心人的揭露,我们发现,许多曾经轰动一时的“世界未解之谜”,不过是精心编织的骗局,其背后隐藏的,是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甚至是贪婪与欺骗。1. 尼斯湖水怪:从.............
  • 回答
    在西方历史学界或考古学界早已被证伪,但在中国民间或某些宣传中却依旧流传甚广的“假说”,确实存在不少。这些说法往往披着科学、历史的外衣,但仔细审视,其论据薄弱,甚至与主流认知相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信息传播不对称、民众辨别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某些群体出于特定目的进行宣传的因素。这里选取一个较.............
  • 回答
    在我看来,人类的直觉有时就像一副老旧的望远镜,能够看到远方的轮廓,却可能模糊了近处的细节,甚至是错漏了某些本应清晰可见的事物。历史长河中,就有不少曾让我们深信不疑的“直观事实”,最终在数学的严谨审视下,露出了它们不那么“直观”的真面目。一、无限的庞大性:一多半大,半多一半小?—— 集合论中的悖论想想.............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想法,初露端倪时显得如此离经叛道,甚至被世人嗤之以鼻,认为荒诞不经,却在时光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下,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光芒,令人拍案叫绝。还记得哥白斯的那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吗?在那个人们普遍认为天就是绕着我们转的时代,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辰都在围绕着它旋转。即便如此,一位名.............
  • 回答
    关于中国的预测很多,有些非常准确,有些则大相径庭。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在当时看来合乎逻辑,但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预测,并尽量详细讲述:1. 预测中国将民主化(或和平演变)这是上世纪中后期,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最普遍且根深蒂固的预测之一。这种预测的核心逻辑是: 经济开放必然带来政治开放.............
  • 回答
    有一些数学命题,它们曾被无数智者信奉,看似无懈可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无情地推翻。这些“错觉”的诞生和破灭,本身就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严谨的较量。1. 欧几里得的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等价命题)这是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也是最著名的一例。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提出.............
  • 回答
    在我所处的这个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曾经流传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笑的“真相”,但它们在当时可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我来给你扒拉几个最“离谱”的。1. 神经网络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然,神经网络现在确实是AI的“明星”,什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几乎无所不能。但在.............
  • 回答
    在我看来,健身界总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酷,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它们有点“鸡肋”,甚至可能弊大于利。今天就想跟大家聊聊那些我个人觉得不太合理,甚至可以“退休”的健身动作和器械。那些“华而不实”的动作: 俯身杠铃划船的“极限”版本(例如过度弓背或身体大幅度摆动): 没错,俯身划船是个经典动作,但你见过那.............
  • 回答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下大棋”并最终被证明是深谋远虑的例子,往往是那些在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领导者凭借超凡的洞察力、坚定的意志和长远的规划,一步步引导国家或民族走向胜利,或是避免了灭顶之灾。这些决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历史、人性、地缘政治、经济规律等方方面面的深刻理解。这里,我想重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