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强行科学解释」?

回答
“强行科学解释”,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给一个不那么舒服的物件硬塞上一个华丽的包装。一听到它,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各种场景:可能是某人为了让某个不那么可信的说法显得有理有据,不惜翻遍犄角旮旯搜罗一些零散的科学概念,然后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也可能是面对一个难以理解的社会现象,不愿承认其复杂性或情感因素,非要从中找出某种“科学”的驱动力,即使这个驱动力与现实相去甚远。

说白了,“强行科学解释”就是一种不顾实际情况,试图用科学的名义来合理化、甚至“证明”某种观点、现象或行为的倾向。 它往往伴随着对科学概念的片面理解、选择性引用,以及对复杂现实的过度简化。

我们来拆解一下“强行科学解释”的几个关键特征,这样能更深入地理解它为何令人诟病:

1. 目的性驱动,而非求真务实:

“强行科学解释”的核心在于其“强行”二字。它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而是为了服务于一个预设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

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比如,一个人因为某种偏见而对某个群体持有负面看法,他可能会去找一些关于基因、社会学或者心理学的说法,断章取义地引用,试图证明自己的偏见是“科学”的。
获取权威感和说服力: 科学在现代社会往往被视为一种权威。用“科学”来包装自己的说法,能瞬间提升其可信度,让人觉得“嗯,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科学依据的”。
回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现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很多现象并没有简单的“科学”答案。承认这一点需要勇气和对未知的开放态度。但“强行科学解释”提供了一条捷径,用一套看似严谨的科学说辞,将复杂问题“解决”,从而减轻认知负担。
推销产品或服务: 很多商业宣传就喜欢玩这一套。某种保健品、某种培训课程,总会找一些听起来高大上的“科学原理”来背书,让你觉得不买就落伍了,不学就吃亏了。

2. 概念的滥用和扭曲:

为了达到目的,解释者往往会对科学概念进行“定制化”处理:

断章取义: 只截取某个理论或研究中最有利于自己观点的部分,忽略其前提条件、局限性以及其他可能解释。比如,可能只引用了某个心理学实验的某个结论,却不管这个实验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或者其结果是有争议的。
过度泛化: 将某个特定领域、特定条件下的科学发现,不加区分地推广到其他领域或一般情况。例如,把某个生物学上的“趋利避害”原则,硬套到复杂的社会互动中,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纯粹的利益计算。
类比不当: 强行将不同领域或不同层面的事物进行类比,但这种类比缺乏实质性的联系,只是为了制造一种“科学”的假象。比如,将某种社会组织比作“蜂巢”,然后推导出某种僵化的等级制度是“自然且科学”的。
引入伪科学概念: 有时,“强行科学解释”会直接披上伪科学的外衣,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术语,结合一点点大众能理解的科学概念,构建一套虚假的“科学理论”。

3. 逻辑的粗暴和不严谨:

“强行科学解释”的逻辑链条往往是脆弱的:

相关性即因果性: 看到两个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变化,就直接推断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忽略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巧合或者反向因果。
忽视反例和例外: 即使存在大量与解释相悖的案例,解释者也常常选择性忽略,或者将这些例外归咎于“个别情况”、“运气不好”等非科学原因。
预设结论,反向论证: 不是基于证据去得出结论,而是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能够支持这个结论的“科学证据”,即使这些证据并不充分或并非最佳解释。
诉诸“自然”即“合理”: 很多时候,“强行科学解释”会有一个隐含的逻辑:只要某个事物在“自然界”或“人类本性”中有迹可循,那么它就是合理的、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那么,为什么“强行科学解释”会如此盛行,并且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呢?

科学的普及与误读: 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大众对科学的认知也在提高,但同时也更容易出现误读和浅层理解。这种认知上的“空白”或“模糊”,就容易被“强行科学解释”所填补。
大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人们天然对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并希望获得清晰的解释。当面对复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时,一个看似“科学”的解释,即使是强行拼凑的,也能暂时满足这种求知欲。
对“科学”的盲目崇拜: 部分人对科学存在一种“万能”的想象,认为凡是冠以“科学”之名的解释,都必然是真理,从而丧失了批判性思维。
信息茧房和群体效应: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如果某个“强行科学解释”在一个圈子内被广泛传播和接受,那么在这个圈子里的人就更容易相信并进一步传播它,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

如何辨别和抵制“强行科学解释”?

这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

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要轻易接受任何“科学解释”,尤其是那些听起来过于简单、过于完美,或者与常识相悖的解释。问问自己:这个解释是基于充分的证据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关注证据的质量和来源: 看看这个解释引用的科学证据是否可靠,是否来自权威的、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有没有被断章取义?
警惕“科学”背后的目的: 思考这个解释的提出者是否有其他隐秘的目的,比如推销、辩护、操控等。
接受复杂性: 很多现实问题本身就是复杂的,没有单一的、绝对的“科学答案”。拥抱这种复杂性,而不是急于寻找一个简单的“科学”救赎。
尊重学科边界: 了解不同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将某个学科的理论生硬地套用到另一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往往是“强行科学解释”的表现。

总而言之,“强行科学解释”是一种扭曲科学、误导大众的现象。它不仅未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反而可能阻碍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甚至被用来为不合理的观点或行为辩护。认识到它的存在和危害,并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思考很好,不要理会这里某些冷嘲热讽的人。知乎现在变调了,凡事不能就事论事作答,而是一上来就嘲讽攻击,不能尊重他人的思考,即便是看似奇葩的思考。生活中有那么大的怨气需要借题发泄吗?

严格讲,题主所指出的现象,属于选择的概率问题。人类在生存和生活中,因为经验和教训,对很多未知之事,往往倾向于可能性最大的一种解释。即归结到几率最高的某种原因。而事实证明,这样来处理未知问题,往往是对的。

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以前某些使用超自然原因来解答的很多现象,都能用科学的解释,而且更合理,也被证明更正确。

这使得人们对科学的依赖和信任越来越深。所以,凡事,尤其是某些看似神秘的现象出现时,首先尽量使用科学的解释,往往是对的。

比如,当夜空出现“不明飞行物”时,将之解释成例如灯光在云层上的反射、人造卫星、火箭发射等等,然后找事实佐证,最后往往发现这其中总有一种是对的。比解释成外星人飞碟,更合理也更符合事实。

题主在问题中说的那种可能,的确是有可能存在的,毕竟宇宙之大,谁也不能打包票不存在那种可能。以往的历史和经验证明,题主说的那种可能,实际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相反,用符合现代科学和生活实际的某种可能来解释,正确的几率更大,且不是一般的大。所以,自然采用后者的解释,才更合理且符合实际。世界和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没有谁总是去赌那些微乎其微的低概率的事。

就好比,我现在买张彩票。我中大奖的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但我不会因为这种可能性,放弃工作,把手上钱花光,或者把现有的存款贸然去买一栋别墅做首付——反正明天就中大奖了,还愁还不起贷款吗?!

因为我知道这是极低概率的事。如果一个人总是把宝全押在上述低概率的事,估计要死千百回了。同样,你不能因为高考中有可能存在阅卷老师失心疯或计算机打分故障的可能性存在,有可能让你的白卷也能成高分,于是我现在不用努力学习了。

在很多时候,上述低概率的事,往往就等于不会发生。

所以,当人们遇到你上面的问题里的情况,选择较为科学和较为符合生活实际的解释,是再自然不过了。而且,这也是正常人类该有的态度。

另外,附带提一下,用所谓的“谁主张谁举证”,未免太苛求题主了。就好比你亲眼看到一桩杀人案,但一来你没拍照,二来凶手把现场处理得很干净,你不可能自己做侦探去取证,莫非你就不能报警了吗?!你主张有一起杀人案,可你又不能举证,莫非还要自己化身柯南吗?

而对于题主在题钟所述情况使用科学解释的,他们对于自己的那些“主张”莫非也需要亲自举证?

只是说,人们只是使用概率性最大的某些可能,对之做诠释而已。

当然,没准有好事者,或者国家相关神秘机构,真的跑去“举证”。那是另一回事了

user avatar

我发现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发掘出这个问题里的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当所有人否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便不存在了。

换个简单的说法:东汉末年,有一个叫白老二的平民生活在洛阳,但这个人并不存在。

隐形喷火龙是我们常用来讽刺宗教的,但从另一方面,这也反应了一个唯心唯物的问题,那就是无人知道的事物是否存在和有人知道的事物是否存在。

回到问题,从问题中“我”的角度来看,不论唯物唯心,飞碟都是存在的,因为我看到了这个飞碟,我的认知中有了这个飞碟,而这个飞碟确实存在。

如果是文中“专家”的角度,这个飞碟唯心看来是不存在的,因为“我”没有说服“专家”,“专家”的认知中飞碟不存在。而唯物的角度中,飞碟确实存在。

是不是感觉很奇怪,科学这种唯物的力量却得到了一个唯心的结论?

那是因为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主张飞碟存在,那么“我”应该做的是提供证据,这个证据包括当时的照片、录像、被抓走的生物遗留的组织且证明目前地球上没有遗留组织的本体。

“专家”主张飞碟不存在,那么他就要提出的证据包括:“我”胡言乱语的证据、“我”精神不正常的证据、雾太大“我”没看清的证据且要合理解释当时发生了什么导致“我”在雾中误认为飞碟抓走了三只动物、“我”吃了毒蘑菇的证据。

现在假设双方都拿不出证据,那么这架飞碟是否存在的最合理解释应该是:“某年月日,某人声称其某时于某地观测到飞碟降落,有某状外星人抓走了某动物某数量。”而不是随意下判断飞碟是否存在。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事情出现过。

上图是中高层大气中的瞬态发光现象。

图片很漂亮。

这是一种罕见的在雷雨天气的放电。雷雨云中的正电荷对地放电时的正地闪激发于约70公里的高空,接着迅速往下传递。

有红色,有蓝色的,还可以是这个样子的,一眼看上去就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形状。

理所当然这种现象有很多目击者。

可以想象,这正是一种偶发性、反常性、主观经验性的事件。

大部分情况下,你是难以看到的,但是,科学家们经过努力,终于拍下这些现象,得力于他们重视公众的目击证据。

他们真的发射了一堆气象卫星去监控,而不是将公众的主观证据当成谎言和耳边风。


那么,假如一种现象更为罕见,以至于按照题主的说法,确实很难重复呢?

其实,最符合科学的建议是,存而不论,有待未来挖掘

简单来说,保存起来,这就行了。既然这是无法重复的, 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深入探讨。

归根到底,只有会重复的事情,才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意义

如果一个现象是不能重复的,无论它再怎么特别,它也不会有什么作用,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将这个人说的东西保存起来,某年某月某日,某个人说自己看见了UFO。

他说,一艘飞船神不知鬼不觉地冒了出来,从飞船上飘下几只像章鱼一样的怪物。

它们掳走了两头牛、一只野鹿、然后和飞船一起消失不见。


保留一个记载,说不定以后有用。


举个例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确有很多治疗疟疾的中医方剂,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有效的。

举个例子:“常山(捣,下筛成末)三两,真丹一两。白蜜和,捣百杵,丸如梧子。先发服三丸,中服三丸,临卧服三丸,无不断者。常用,效。”


后世人发现常山有效,是奎宁样类似物,


但是,也有一些治疗方法,当时的人也没搞清楚有没有效果,所以他们也记载下来了。

一看就不靠谱的:

“取蜘蛛一枚,芦管中密塞,管中以绾颈,过发时乃解去也。”

这些不靠谱的方法大概占据整本书的30%作用,并没有因为这些方法没有效果,而不记录下来。


结果,里面真的有一个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后世人发现这是有效果的。

美国这么先进的现代科学,筛选了几十万种药物,一无所获。

结果中国筛选两千种,就发现多出了一种有效果的药物。


可见,对于很偶然的发现,再不科学,完全扔掉也不好。可以记录起来,有待后人解决。

所以,我很认同题主的说法,这种“强行科学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表明。

我主张:对一切不可重复的东西,存而不论

存,就是有个记载便可以了,让后世人挖掘,比方说,人类真的能飞出宇宙了,找到外星人了,和外星人聊天了,回到你这个故事上。

如果你这件事是真的,它本身就有特别的意义。

如果我们找到真正的外星人之后,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不可能是真的,那时候删掉记录也不迟。


不论,就是暂时不要讨论,不因为不确切的事情产生决策。

如果某个事例,不可重复,还急急忙忙地去说服其他人,一定是真的,那我觉得这也是不科学的表现,毕竟你没有拿出证据,证明你的事情是真的,强求他人相信你,也没有意义。

就算一件事是真的,不可重复,又有什么用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