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

回答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总统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和政策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他的生平、政策、历史评价和遗产进行详细分析:



一、个人背景与早期生涯
1. 出身与教育
罗斯福出生于纽约州海德公园,父亲是美国参议员,母亲是富有的社会活动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学,但因健康问题(脊髓灰质炎)未能完成学业。1913年成为纽约州参议员,1921年因脊髓灰质炎瘫痪后,他通过努力克服身体限制,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轮椅办公的总统。

2. 政治理念
他深受19世纪进步主义思潮影响,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社会不公,强调“民主的韧性”(democratic resilience),认为政府应为民众服务,而非仅是精英的工具。



二、政治生涯与关键事件
1. 1932年当选总统
在大萧条(1929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罗斯福以“新政”(New Deal)为纲领竞选总统,承诺通过政府干预恢复经济。他以“炉边谈话”(Fireside Conversations)与民众直接沟通,重建公众信任。

2. 新政(New Deal)的三大支柱
经济复苏:通过《紧急银行法》(1933年)稳定金融体系,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农业调整法》(1933年)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NIRA)规范工业生产,保护工人权益。
社会福利:创建社会保障署(Social Security Act,1935年),建立失业保险、养老金制度;推动《联邦紧急救济法》(1 DEALINGS)为穷人提供直接援助。
长期改革:成立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国家劳工关系法(1935年),确立“劳资关系的民主框架”。

3. 二战期间的领导
动员与战略: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推动美国参战,领导“大西洋宪章”与英国结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政策创新:通过《租借法案》(1941年)向盟国提供军需物资,推动“曼哈顿计划”研发原子弹,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战后构想:提出“四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免于贫穷的自由),并推动建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

4. 晚年与去世
1945年4月12日,他在二战结束前因败血症去世,时年63岁。他的去世标志着美国从“大萧条”向“战后黄金时代”过渡的转折点。



三、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经济改革的先驱:新政被广泛认为是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奠基,为后来的福利国家模式提供范本。
民主实践的典范:他通过“炉边谈话”将政府与民众紧密联系,重塑了民主政治的沟通方式。
国际主义领袖:二战期间的领导力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础。
个人坚韧: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意志推动政策,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2. 争议与批评
政府干预的边界:部分学者认为新政过度扩张政府权力,可能削弱私营经济活力。
种族与性别问题:新政虽推动社会平等,但种族隔离政策(如《吉姆·克劳法》)和性别歧视(如女性在新政中地位有限)仍存在不足。
战争决策争议:对日本的“先发制人”战略(如珍珠港事件)和对德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如1941年对德国的战争)引发历史争议。



四、遗产与影响
1. 对美国政治的长期影响
新政遗产: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直接继承自新政;联邦政府在经济、社会领域的角色被强化。
民主理念:他提出的“民主韧性”理念成为美国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后来的总统(如肯尼迪、奥巴马)的政策主张。
国际格局: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建欧洲,推动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2. 文化与象征意义
“罗斯福式领导”:成为美国政治中“以民众为中心、充满激情与远见”的领导范式。
个人形象:他被后人视为“美国的救世主”,其坚韧精神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3. 历史学者的评价
主流观点:多数历史学家认为他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其政策对美国社会和全球政治的深远影响难以被忽视。
学术争论:部分学者认为其政策存在局限性,如未能彻底解决种族问题,或对经济的干预可能引发长期问题。



五、总结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总统之一,他的“新政”不仅缓解了大萧条的危机,更重塑了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和政府角色。他在二战中的领导力使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核心,其政治理念和实践对20世纪的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存在争议,但他的坚韧、远见和对民主的忠诚,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象征性人物。他的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美国的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上,至少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民粹主义者,关于这一点,最鲜活直观的证据莫过于罗斯福本人在1936年10月31日总统连任竞选期间在纽约的一场演讲:

We had to struggle with the old enemies of peace—business and financial monopoly, speculation, reckless banking, class antagonism, sectionalism, war profiteering.They had begun to consider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mere appendage to their own affairs. We know now that Government by organized money is just as dangerous as Government by organized mob.Never before in all our history have these forces been so united against one candidate as they stand today. They are unanimous in their hate for me—and I welcome their hatred.I should like to have it said of my first Administration that in it the forces of selfishness and of lust for power met their match. I should like to have it said of my second Administration that in it these forces met their master.The American people know from a four-year record that today there is only one entrance to the White House—by the front door.Since March 4, 1933, there has been only one pass-key to the White House. I have carried that key in my pocket. It is there tonight. So long as I am President, it will remain in my pocket.Those who used to have pass-keys are not happy. Some of them are desperate. . . .


好家伙,上来就是资本正在染指权力,财阀的傀儡正在用阴谋诡计窃取大位,而我正是代表人民勇抗财阀的屠龙勇士,这一开口就是老营销号了。那么,FDR究竟是不是他口中的为了人民利益挺身而出的天降猛男呢?揆诸史实,我们很难给出肯定的结论。

首先,罗斯福政权所使用的政策网络-包括智库、基金会、高校研究院所和政策顾问、新政各新设机构负责人等机构与个人,全都与垄断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机构干脆是由大财团投资成立的。换句话说,新政大部分的政策建议,其实都是产业界内部酝酿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比如企业办工会,这个1920年代洛克菲勒集团就已经在试点了)。垄断资本本身在大萧条中也深受无秩序竞争之苦,为了规范上下秩序,回复到资本主义的日常,它们也迫切需要政府强势地作为主导人和仲裁者介入到经济运作中,这些类似统制经济成分的政策,也很难说有多少左派成分。

其次,FDR本人至少在当选的头两年,对劳工政治其实谈不上如何上心。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让经济尽快恢复日常。


他的一位经济顾问Thomas Corcoran 是这样说的:“ labor’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dawned on Mr.Roosevelt’s brain trust slowly” (罗斯福以及他的智囊们接受劳工的政治意义的过程是很慢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让民众恢复购买力拉动消费,而不是做出政治意义上的动员。新政初期的重头戏《全国工业恢复法案》(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 of 1933)尽管在section7.a里规定了劳工的结社和集体谈判权,但是并无强制执行的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是被企业掌握条款的解释权,执行力度非常可疑。


而NRA的重点在于什么呢?是放松20世纪初进步主义时期所设立的一系列反垄断法案,让资本尽可能地集中,既加快创造性破坏,也方便政府进行统制管理。FDR本人有言:“How about getting a list of the big companies who will sign up the voluntary agreements……I think the little fellows will follow the leader.”

于是自然而然地,垄断资本集中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而人民的不满并没有得到多少缓解


甚至劳工的工作时长和薪水反而恶化了


当然,NRA确实不能说对劳工政治毫无贡献,尽管模糊,但它对工会和集体谈判权的保障还是打开了美国劳工激进化的大门,他们也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NRA通过的1933年内全美发生了1695场罢工,1934年和1935年这个数字分别是1856和2014.罢工的诉求也逐渐从纯经济性质的转移到了政治领域(尽可能地落实section 7a)。但无论如何,截止到1935年,新政的最大受益者无疑还是垄断资产阶级,事实上,这也是新政早期美共的看法。这种美国版本的工团主义实际上和德日意走出危机的方案差别也谈不上太大。


于是在1935年NRA被裁定违宪之后,罗斯福政权走到了一个相当窘迫的境地,大财团对他给出(尽管更多只停留在纸面的)集体谈判权保证不满,中小企业指控他为财阀助纣为虐,劳工要求自己的权利得到落实。必须承认,在横下一条心之后,FDR签署了美国历史上最为激进的劳工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该法对从组织独立工会到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等劳工权利做出了最详尽也最有力的保障。FDR也开始以劳苦大众的保护者,权贵财阀的挑战者自居,开头那番话的主旨思想贯穿了他1936年竞选的全过程。投桃报李,劳工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也第一次参与到美国总统大选政治中来,宣传,捐款…他们为FDR在1936年的无悬念大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也必须指出

1, NLRA真正最大功臣是参议员Robert Wagner(通常该法也以他的名字命名),而FDR对此动议谈不上支持也说不上上心,他只是在参议院无悬念通过该法后顺手推舟签署通过而已,很难想象如果没有1933-35的浪潮,他能有魄力推动该法通过。

2, 就算是激进如NLRA,它也留下了不少值得诟病的漏洞,比如,在种族问题上,它就不可能对黑人和白人一视同仁(关于新政各项目在种族间的不平等,请参照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而在地域上,它的劳工保障也在南方留下了不少后门,究其原因,罗斯福政权在国会上的联盟是由进步派和南方民主党组合而成的,而代表南方农场主资本家利益的南方民主党人不可能容忍类似法案在南方得以落实,他们支持NLRA是打着提高北方劳工待遇,好让南方“低人权优势”得利的主意(事实上,从二战后南方“阳光带”经济的起飞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这一点法案的推动者瓦格纳参议员说的很清楚


3.在1936年得以连任总统后,FDR对劳工施行了过河拆桥式的打压,掐灭了它们在政治领域的活力。全国的激进化和新成立的全美最大工会组织产联(CIO)在南方组织跨种族工会的尝试激怒了南方民主党人,恰逢1937年全国经济下行,迎来了“罗斯福衰退”,1938年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大胜,它们与南方民主党人结成了“保守联盟”,许多新的改良倡议被搁置,原本有的改良项目也被砍掉。更关键的是,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全国上下的排外和恐工情绪将进入政治领域的工人阶级驱逐出去。比如,在1936年美国政府根据NLRA成立了一个La Follete 委员会,它专门调查资本家通过窃听、暴力、恐吓、诱骗、贿赂来打压工人集体谈判权的违法行径,而在1938年,保守派们成立了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它成立后首要的矛头就指向La Follete 委员会,不停地用抹红和通供等指控来打压La Follete 委员会,并在1941年关闭了它。在这样的压力下,也惧怕于新生的产联在政治领域的活跃以及其受欢迎程度的FDR选择了屈服。在他的支持下,旧的奉行行会路线,并本已在大萧条和新政时期因妥协路线已经几乎被劳工抛弃的前全美最大劳工组织劳联(AFL)死灰复燃,并开始与产联争夺势力。在产联内部,他积极支持妥协派与打算成立第三党并积极与美共合作的激进派约翰刘易斯争权。并迫使后者在1940年交出了产联的领导权,而刘易斯只能发出这样的控诉。


最终在官方明里暗里各种手段的推动下,全美各大工会基本完成了对内部激进派的清洗,把政治上的领导权拱手交给了政府,战后的赤狩风暴,劳联-产联合并以及臭名昭著的塔夫特-哈特萊法案 (Taft–Hartley Act)的通过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有了前奏和伏笔。

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放的更宽广一点的话,其实可以发现罗斯福新政体现的更多的是美国历史上的连续性而不是断裂性。

政府更积极地介入经济生活,行政分支的扩大,总统权限的加强,这些都是20世纪初进步主义时期就开始有的趋势(1816年联邦政府的雇员是6327人,1917年是50万,1939年是92万),并不是说FDR一个人就能扭转整个联邦政府的政策方向。从美国的整体历史趋向来考察,我们反倒可以说连出3个共和党总统,全都奉行小政府守夜人的经济哲学,社会风气保守化的19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异常值。在大萧条的日趋严重的时期,就连不少的企业家和产业界智库也都要求政府采取相应管制措施以带领国家走出危机,只不过胡佛总统出于个人意识形态的取向没有答应而已,即便如此,新政早期的不少项目依然是在胡佛时期完成了起草制订工作(比如《紧急银行法》),在考虑小罗斯福历史地位的时候,这一点不可不察。

作为一个“半道出家”的民粹主义者,小罗斯福毫无疑问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连任四届总统和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的有力竞争者,这些都是他的后继者们尤其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民粹主义者总统很难企及的成就,排除能力、家世这些无法量化的东西,在那个时代FDR掌握了哪些有利条件?我认为主要有三条

1, 美国工人运动的态势有利于罗斯福政权吸纳它来为其所用。一直以来,以本土白人为主体的熟练工、手工业者和以外国移民、黑人为主体的产业工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无法团结一直是困扰美国工人运动的大难题,这种矛盾经常以排外,本土主义的形式爆发,前文所述的AFL(劳联)便是坚决站在前者的路线代表。而大萧条的到来让所有工人特别是穷白人意识到了自己几斤几两,就算整天搞什么一无所知运动,三K党,守护100% America最好的阿美哥哥,大萧条来了不和其他肤色的苦兄弟抱团自己一样得喝西北风,由此工人运动的重点从行会路线转向了产业工人路线,产联(CIO)由此诞生,并在几年间席卷全美,把劳联压的喘不过气来,直到AFL干脆不装了直接跳反。由此,罗斯福政权在1935年后拥有了一支可以和保守派相拮抗的社会力量。而另一方面,美国劳工在一战后的1919年声势达到了最高潮,有20%工人参与了该年持续不断的大罢工。这种声势大大震撼了美国政府和美国资产阶级,在1917、1918年通过的Sedition Act、Espionage Act、Immigration Act等恶法的指引下,逮捕激进主义者,驱逐出境,关押,私刑杀人,对工会的打压一个不缺的第一次red scare开始了,这次白色恐怖对工人阶级力量的压迫是很明显的,AFL的成员从最高峰的接近400万(口径不一)一路跌落到不足160万,工会组织率下滑到6%,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长期被压制的状态让30年代的许多工会领袖寄希望于与主流体制合作的畏惧心理。产联领袖与创始者约翰刘易斯是一个激进派,他一度考虑在1936年之后组建第三党,在主流政治场域发出劳工自己的声音,但是他始终在产联内属于少数派,更多的人满足于FDR的善意,不愿意进行这种极度不确定性的政治冒险,就算是刘易斯这种激进派,在对民主党政权失望后,做出的反抗姿态居然是转而支持共和党,这种啼笑皆非的举动实际反映了美国两党体制强大的吸附能力。所以,一支足够强大但又足够听话的工人阶级是罗斯福政权可能是得以屹立不倒的最大前提。

2, 美国知识界总体的偏左倾向有利于罗斯福政权的施政。1930年代美国知识界被称为Pink Decade,总体来说,左翼、对苏联抱有一定同情的知识分子占了绝对主流,更有不少人自称托派。这种现象具体成因十分复杂,大萧条的影响,苏联的渗透,国际形势的变化,作为美国知识分子主体的犹太人,其族群没能很好融合进美国社会主流等等都是原因之一,这里不详细展开。但无论如何,新政的开展新创设了不少联邦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手,许多持左倾观点的律师、教授、甚至名校毕业生大量补充进来,成为新政官僚的主体。许多人就算没能进入体制,发表在公共领域的议论,带起的风潮,无疑也是有利于罗斯福政权进行的加强政府权力的改革的。

3, FDR本人牢牢掌握了FBI的指挥权,这对他本人维持权力无疑起了大作用。很少人注意到,FBI大规模介入政治,以及其机构的扩大和完善,是新政最大“成就”之一。著名的大特务头子埃德加胡佛也在这个时期声名鹊起,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打击黑帮铲除飞碟守护自由的大英雄。

本来在1920年代,由于在第一次Red Scare时期活跃引起的反弹,FBI在经过哈定总统时期司法部长Harlan Stone的改革后,权力已经大为缩小,雇员数由1920年的1127人下降到了1930年的581人,也被禁止涉及政治事务。FDR上任后,本打算撤换胡佛,但在短暂接触之后,他就很快“真香”了,起初是命令胡佛监视美国国内的纳粹和法西斯分子,然后是左翼分子,在二战中,就是FDR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对手了。FDR四个任期换了四个司法部长,胡佛始终不变(他做了快五十年FBI局长,这是后话),每任司法部长都要和胡佛保持良好关系,罗斯福本人和胡佛之间也建立了一种类似皇帝-侍从的超越体制链接的私人权力关系,这自然是日后有时甚至反被胡佛所制的美国总统所瞠乎其后的。

user avatar

排名仅次于林肯,几次甚至超过华盛顿与林肯的总统,唯一一位四届任期的总统。

1933年,当美国的金融心脏停止跳动时,他在一片绝望中登上总统职位。

(罗斯福的总统就任仪式)

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带领残疾的美国走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阴影,开创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先河、战后福利体系的首创者。他用12次炉边谈话指明了对内对外迷惘中的美国人民,庄严宣告了美国的责任。壁炉旁,没有架子,几只话筒,一个值得人民信任的人用亲切和蔼的话语,通过收音机为人民们指明一切。

(炉边谈话中的罗斯福总统)

战争期间,即使在孤立主义情绪盛行的美国,他不断尽力想方设法帮助战争中的国家。当珍珠港硝烟弥漫时,双腿残疾的他毅然选择推开轮椅,在国会中站立演讲!

“昨天,1941年12月7日,将成为我国的国耻日。

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有预谋的突然袭击……

我们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卑鄙的行为……

昨天,日本政府还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袭击。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香港。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关岛。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部队袭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袭击了中途岛。

他们说我们是纨绔子弟的国家,

他们说我们不堪一击,

让他们对麦克阿瑟和他的士兵们说去吧!

让他们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民说去吧!”

国会作战投票仅仅一票反对,压倒性通过参战决议……

但当胜利的曙光照耀在世界人民的脸上时,罗斯福总统却倒在了自己第四任总统的任期上。雅尔塔会议期间,丘吉尔再次罗斯福时惊讶于“那个典型的罗斯福式宽下巴消失了!”长年累月的高压工作把原本坚朗而身残志坚的中年人累成了垂垂老矣的老人。


(年轻的海军部长到去世前一天的照片)

1945年4月12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溘然长逝。享年63岁,他倒在了他为人民挡风遮雨的职位上。

1945年4月14日,罗斯福的遗体从美国佐治亚州的温泉镇被运到了华盛顿,铁路沿线挤满了送行的民众,这些因为罗斯福的新政而脱离贫困的人,都泪流满面,上午九点五十,曾载着已故总统罗斯福出访各地的火车,最后一次驶进华盛顿车站。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我相信,老罗斯福如果知道自己的侄子做出了这么多伟大的事情,老公鹿会十分自豪的❤

最后放几张小罗斯福的图吧❤他是个十分值得尊敬的人,十分建议题主看一下小罗斯福的传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总统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和政策对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他的生平、政策、历史评价和遗产进行详细分析: 一、个人背景与早期生涯1. 出身与教育 .............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 回答
    关于“幻影部队突袭利沃夫”这一假说,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其真实性。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分析、情报来源及可能的动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地理背景1. 利沃夫的战略地位 利沃夫是乌克兰东部的重要城市,位于第聂伯河畔,历史上曾是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苏联的军事重镇。在俄乌战争中,利沃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