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党五大主力怎么灭亡的?

回答
国民党五大主力,即整编第74师、新编第1军、第5军、第11军和第18军,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中战争时期最为精锐的部队。然而,它们在中战争的后期却相继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这标志着国民党军事力量的重大挫折,也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要详细讲述国民党五大主力如何灭亡,需要将其置于中争的大历史背景下,并分析其各自的作战经历、被消灭的经过以及导致其灭亡的深层原因。

一、 中战争的背景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

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在中争初期占据优势,拥有接受自美械装备的训练有素的军队,以及相对庞大的兵力。然而,其战略存在重大失误:

“消灭共军的有生力量”的战略:蒋介石始终未能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战斗力,固守传统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希望通过一次次“围剿”来消灭解放军。
内战思维与对外战争的脱节: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未能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而是优先考虑巩固统治和消灭共产党,将战争资源过度投入内战。
对解放区人民战争战略的低估:解放军依靠人民的支持,开展游击战、运动战,让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美援的局限性:虽然国民党获得了大量美援,但这些援助未能根本改变其军队的指挥体制、作战思想和士气问题。很多武器装备在国民党军队手中效率不高,甚至被解放军缴获。
腐败与士气问题: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饷等问题屡见不鲜,导致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低下。

二、 国民党五大主力的崛起与“五大主力”的形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陆军经历过多次整编和扩充。由于其精良的装备、较好的训练和一定的战斗经验,以下几支部队脱颖而出,被认为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精锐,并在国共内战时期逐渐被确立为“五大主力”。需要注意的是,“五大主力”的说法并非官方固定称谓,更多是后人根据其装备和战斗表现的总结。

整编第74师(原第74军):这支部队以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而闻名,尤其是在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中。它装备精良,拥有德国顾问指导,士兵素质较高,是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代表之一。其师长王耀武是国民党军中有名的战将。
新编第1军(原第5军/第5军团):这支部队在远征缅甸作战中表现出色,与盟军协同作战,是中国远征军的主力之一。它拥有较强的山地作战能力,装备也相对先进。其军长孙立人被认为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现代军事将领。
第5军:这支部队是国民党军最早的机械化部队之一,在抗日战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昆仑关战役中取得了对日作战的胜利。它拥有战车、装甲车等重装备。
第11军: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中也曾有辉煌战绩,尤其是在正面战场。
第18军:这支部队由陈诚主导,是国民党军中被认为训练和指挥都相对较好的部队,被赋予了更多的重要任务。

这些部队的共性在于:装备相对精良(多为美械)、训练水平较高、拥有一定的战斗经验、部分部队指挥官能力较强,并且长期被国民党政府视为“看家本领”或“精锐之师”。

三、 国民党五大主力如何被消灭:

国民党五大主力之所以被消灭,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贯穿于几次关键的战略性战役中,主要集中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解放战争的后期。

1. 整编第74师(原第74军)的灭亡:

战役地点: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详细经过:
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解放军山东野战军采取“聚歼”战术。整编第74师在张灵甫的指挥下,成为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上的重点攻击力量,也成为解放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按照粟裕的部署,集中兵力,采取“剪刀式”包围战术,将孤军深入的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山区。
张灵甫企图利用孟良崮的险峻地形进行防御,并期望其他国民党部队(如第83师、第77师等)前来支援。然而,由于解放军的阻击和国民党军内部协调的失误,其他部队未能及时赶到。
华东野战军在解放军政治部的强大政治攻势下,充分发挥了兵力优势和火力优势,对孟良崮上的第74师发动了猛烈攻击。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整编第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及以下官兵共3万余人全部阵亡或被俘。
影响: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提升了解放军的士气,也让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战斗力有了新的认识。整编第74师的覆灭,成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最先被歼灭的部队,对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造成了重大影响。

2. 新编第1军的灭亡:

战役地点:辽沈战役,1948年秋
详细经过:
新编第1军在东北战场上,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力量,但其主力部队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经损失较大,特别是在锦州战役前,虽然番号仍然存在,但其兵力与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展开进攻。作为驻守锦州的国民党军主力之一,新编第1军的第207师等部队在锦州保卫战中与解放军展开激战。
由于解放军在战略上采取了“先打锦州,后取沈阳”的策略,集中了优势兵力,迅速突破了锦州的防御。
新编第1军在锦州战役中遭受重创,其主要部队被分割包围并被歼灭。部分官兵试图撤往沈阳,但多数未能成功。
随着锦州的失守,新编第1军作为一支完整的作战单位,基本被消灭。其残余部队在随后的辽沈战役中也逐渐被瓦解或被歼灭。
影响:新编第1军的覆灭,标志着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战略失败,为解放军占领整个东北奠定了基础。

3. 第5军的灭亡:

战役地点:淮海战役,1948年冬季
详细经过:
第5军是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央军的代表。在淮海战役初期,第5军奉命向徐州地区集结,参与对解放军的围剿。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第5军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分割包围。在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第5军的战略地位变得非常危险。
第5军在战役中经历了多场激烈的战斗,尤其是在双堆集地区被重重围困。其指挥官李弥虽然试图突围,但由于解放军强大的兵力优势和严密的包围网,突围行动困难重重。
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第5军的部队被逐一歼灭。最终,包括第5军在内的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全歼,军长李弥等将领被俘。
影响:第5军的覆灭是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遭受的一次毁灭性打击,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主力部队遭受重创,也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继续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4. 第11军的灭亡:

战役地点:淮海战役(与其他部队一同被歼灭)
详细经过:
第11军在淮海战役中,与第5军等部队一同被部署在中原战场。由于淮海战役的规模巨大,参战的国民党部队众多,第11军也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在战役进程中,解放军采取了各个击破的战术,将国民党军的几个兵团逐一围歼。第11军也未能幸免,它在战役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尽管没有明确的“第11军全军覆没”的单独战役名称,但它在淮海战役期间,其主力部队被解放军大量歼灭,剩余的残余力量也失去了作战能力,实际上已经丧失了作为“主力”的意义。
影响:第11军的损失同样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惨败的一部分,进一步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

5. 第18军的灭亡:

战役地点:淮海战役(与其他部队一同被歼灭)
详细经过:
第18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在中争初期和中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淮海战役中,第18军也作为国民党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投入到中原战场。
与第5军一样,第18军也被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合力围困。在双堆集等战役中,第18军的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第18军在战役中也未能逃脱被歼灭的命运,其主力部队在与解放军的激战中损失殆尽,军长罗广文等将领被俘。
影响:第18军的覆灭,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的劣势,也显示了国民党军队在面对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强大攻势时的脆弱性。

四、 导致国民党五大主力灭亡的深层原因:

除了上述战役的具体经过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在战略、战术、政治和思想上的全面落后:

战略上的失败:蒋介石及其国民党政府未能适应人民战争的特点,继续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或“重点防御”的策略,反而给了解放军“运动歼灭”的机会。国民党军兵力分散,战线过长,容易被解放军各个击破。
战术上的僵化:国民党军在战术上依赖阵地战和消耗战,缺乏解放军那种灵活机动、出奇制胜的战术。其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政治上的脱离群众:国民党政权腐败,土地改革停滞不前,未能赢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民心,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思想上的落后:国民党军队缺乏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士兵士气低落,战斗意志不强。许多士兵并非真心为国民党而战,一旦战局不利,容易溃散或投降。而解放军则拥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政治觉悟,能够做到“为人民而战”。
指挥上的失误与内耗: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不同将领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了指挥的统一和协同作战。指挥官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也导致了战术执行的偏差。
装备虽优但运用不当:虽然国民党军队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但由于训练水平不足、运用不当以及战略战术的错误,这些装备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很多落入了解放军手中,为解放军的装备升级提供了条件。

总结:

国民党五大主力虽然在国民党军队中代表了最高水平,但在中争的宏大历史进程中,它们并非不可战胜的。它们的灭亡是国民党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崩溃的缩影,是人民战争战略胜利的必然结果。每一次关键战役的失败,都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灭亡。这些精锐部队的覆灭,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赢得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新一军:

开拔东北后因高层矛盾,孙立人先后被解除军长职务(1947.4)、调回首都(1947.7),同时从军中抽走了唐守治等数百名骨干,凭借陆军训练司令的职权,在高雄凤山成立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1947.11),名义上直属成都本校。该班在校本部凉凉后,成为学校在台复办的基础。

孙离任后,土木系的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继任军长。但孙的旧部、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认为新三十八师才是新一军正统,孙的军长遗缺不应给潘这种非税警总团出身的“外人”。是故李鸿不服从潘裕昆的指挥,潘李二人势同水火。

为解决潘、李之间的矛盾,在土木系首领陈诚前往东北微操之后,新一军被分割为新一军和新七军(1947.11),分别以潘裕昆和李鸿任军长。李鸿此次自立门户,以交出精良装备为代价,带走了新一军的核心战力新三十八师,并纳编由伪军组成的暂五十六师、暂六十一师,构成新七军的力量;而在失去新三十八师后,潘裕昆同样纳编伪军组成的暂五十三师以弥补编制出缺。

辽沈战役,新七军和新一军分别在长春围困战和黑山阻击战中凉凉(1948.10),其中新七军是因第六十军起义被迫投降,新一军直接跟着廖耀湘第九兵团殉葬。

军事资本葬送在东北之后,孙立人在台湾重建新一军,但此时因全国统一番号,新一军番号被改成平平无奇的第八十军番号,且下辖的第二〇一师、第二〇六师是青年军序列,幕后老板是蒋经国,并非孙的亲军。

在第八十军建立后,陆续有新一军和新七军被俘官兵释放归来,孙即以此为基础组建第三三九师(1949.1),后因试图利用此师渗透戴朴第六军未遂,不得不改称第三四〇师。无论如何,该师都是新一军的残余血脉,所以孙立人对其颇为重视,一直和上层打申请希望将第一军和第三十八师番号分别重新授予第八十军和第三四〇师(实则第一军番号原属胡宗南,第三十八师番号原属张自忠,因新编、暂编等番号取消无法再使用,孙只能另辟蹊径),然而始终没有被准许。在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对逃台部队实施整编过程中,第三四〇师被淘汰、撤销编制,新一军的血脉就此断绝(1952.11)。至于第八十军军部,其人事属于孙系统,目前已演变为伪陆军第十军团指挥部。

2.新六军:

这支部队只有新二十二师是廖耀湘的资本,主要序列中的第十四师是从土木系第五十四军调来的,第二〇七师是杜聿明第五军衍生产品,属青年军序列。

到达东北后,廖部在人事上没什么纠纷,而且也搞起了扩军,以新六军第十四师、汤恩伯系第十三军第五十四师和伪军组成的暂五十九师组建新三军;第二〇七师独立出来直属东北剿总;同时以交警第十三、十四总队合编第一六九师补入新六军。在进行上述动作的同时,又以新六军、新三军组建东北第四兵团(后与关内统一番号改称第九兵团),廖耀湘荣升第九兵团司令官,军长遗缺由李涛接任(1947.9)。

在全国统一番号形势下,新六军、新三军分别预定更改番号为第八十九军(这个晦气的番号曾经被韩德勤使用)、第八十三军(这个晦气的番号曾被阎锡山使用),相应的新二十二师要改称第二四〇师,辽沈战役时又有伪军组成的第二九六师补入序列(1948.9)。但还没来得及彻底落实,第九兵团就在黑山阻击战凉到底了。整个兵团除了刘玉章的第五十二军残部趁势拐带第二九六师从营口跑路逃出生天之外,包括新二十二师在内的其余部队全没了(1948.10)。

至于由第二〇七师在台湾发展起来的第六军,那个和廖耀湘的新六军没有关系。

3.第十八军:

这支部队名义上还活着,没死透呢。

内战爆发后,被整编为整十一师,胡琏任师长,曾经留下了因师部被偷袭急调回防导致同为土木系的戴之奇整六十九师被歼灭的“光辉事迹”(1946.12)。后因南麻战役作战积极,被授予扩编奖赏,以整十八旅为骨干,重建整三师,并以整十一师、整三师为基础组建整十八军,胡琏荣升军长(1947.7)。

兵团制和统一番号实施后,整十八军因部队数量不足,未能独立改制,而是纳编整十师、整八十五师和第四快速纵队组建第十二兵团,黄维出任司令官,胡琏降任副手(1948.8)。该兵团在双堆集战役凉凉(1948.12),司令官黄维和军长杨伯涛都被俘,只有重伤的胡琏率兵团残部八千余人逆向逃生,经蚌埠转运江南。

在艰难逃出生天后,胡琏在土木系同志、已转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方天协助下,以改保安团作正规军甚至到处抓壮丁充军等缺德方式,竭力重建第十二兵团和第十八军(1949.5),导致江西、广东大量出现亲族分离的惨剧。关于第十八军军长的人选,此时一度内定通共未暴露的郭汝瑰,但郭自忖第十八军是铁杆党军,没本事带领起义,于是自请改任西南的第七十二军,重建后的第十八军军长遂由高魁元接任。此后第十二兵团在福建战事吃紧下,海运金门古宁头,总算从没有后援的解放军身上刷了一波战功(1949.10),并在数年内偷袭解放军多次未遂。

由于在台部队要统一接受整编,第四十三师被淘汰,第十一师和第一一八师分别改称第十七师和第十九师(1952.8),第十八军则改称第七军(1954.7),最终军级建制被解编(1956.11),此时刘鼎汉任末代军长。至于第十一师和第一一八师的后续,前者经多次整编已并入伪机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巧的是该旅源头正是陈诚的死对头、关麟征系统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后者则演变成伪金东守备大队、并和粤系第六十三军演变成的伪金西守备大队合二为一改称伪金门守备大队(2014.4)。

4.第五军。

该军在滇缅损失惨重归来后,被重新整顿换装。抗战后,该军率先解锁了解除省主席职务的技能点(1945.10),然后将装甲力量集中上交陆军装甲兵司令部,变成蒋纬国的军事资本,并转调华东作战(1946.7)。

然而与新一军的人事矛盾类似,在第五军中也有此类问题。杜聿明是第五军的奠基者,以第二百师为军事资本,然而邱清泉在接任军长、第四十五师加入序列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杜的人事反而不完全管用了。以部队扩编为例,邱清泉之后的整五师师长人选,杜聿明属意高吉人,但邱清泉为将职位传给自己家的熊笑三,选择把高吉人外放担任重建后的整七十师师长,并将整九十六旅扔给高吉人(1947.7)。在整七十师重建后,邱清泉以整五师、整七十师为基础组建整五军,又纳编张岚峰伪军缩编的整四十六旅,都升任整五军军长了,但就是死占着整五师师长职位不肯松手。

随着兵团制的实施,同样不能独立改制的整五军与整十二师、整七十四师、整八十三师等部队合组第二兵团,司令官先杜后邱。由于豫东战役后同样出了力的邱没能得到青天白日勋章,黄百韬却是既升职又受勋,引来了邱的不满,所以在淮海战役时,邱没有对黄百韬第七兵团提供支援,加速了黄兵团的凉凉。然而抛弃友军并没有给邱带来生机,为了救自己的第四十五师,邱执意浪费时间,导致被围陈官庄,第二兵团几乎凉到底,除了高吉人、熊笑三等个别人幸免,其余部队包括第七十四军在内全没了(1949.1)。

淮海之后,这支部队在名义上又活了一段时间。由于军队并编和高吉人的努力,在经历熊笑三、沈向奎、李运成之后,尽管所辖部队与原来几乎不存在关联,但高吉人还是如愿当上了第五军军长,所部坚挺到被整编和第十九军合并为止(1954.7)。

5.第七十四军。

抗战后缩编为整七十四师(1946.3),因师长张灵甫与友军的“良好关系”,几乎全员断送在孟良崮上。事后以未参战的新兵教导团和榴弹炮营为基础,加上此前缩编时离队的归队伤愈官兵以及补充兵,重建整七十四师,由资深将官、孟良崮时任台枣警备司令未参战的邱维达接任军长(1947.5)。此后解放军释放一批战俘,又有部分老兵归队(1947.11)。

由于参与济南战役,整五十七旅和后续空运参战的整五十八旅7个连(原文错写作团,感谢指正)被歼灭,且王耀武的被俘使整七十四师失去了金援和靠山(1948.9)。

淮海战役中,已恢复番号的第七十四军在第二兵团辖下,于陈官庄被解放军围歼(1949.1)。

此后,这支部队在名义上仍然被重建,先是由原第七十四军出身、已淡出军事数年的劳冠英任军长,虽组建有五个师,但全是浙江新兵(1949.2),渡江战役开始后就立刻南逃,结果中途遭遇追击和士兵脱队,到达福建时五个师缩编为一个师(1949.4),不久纳编原第八十五军(1949.5)。最终在平潭岛被解编,全军缩编为第五十一师并入第七十三军,该军军长正是张灵甫的死对头李天霞。

第七十四军番号曾在纸面上被授予滇军,但实际未被使用过(1949.8)。目前的状况比较搞笑,伪陆军步兵二五七旅被授予“军魂部队”代号,指令继承第七十四军历史,但事实上该旅是庞炳勋第四十军后裔,和第七十四军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user avatar

整编74师

也就是抗战期间的74军,建军之初的第一任军长为俞济时,但真正打出来名气,是在第二任军长王耀武手里。整个抗战期间,从淞沪会战到湘西会战,74军军打满全场,表现优异,也是当时重庆军委会最为倚重的一个攻击兵团。

抗战结束之后,74军被改编为整编74师,军长为张灵甫。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被全歼,张灵甫本人被击毙。之后南京军委会又以整编74师留在后方的1000余伤残人员为骨干,重建了第74军,军长为邱维达。

重建之后的74军战斗力始终没有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但仍然是邱清泉兵团仅次于第五军的骨干部队,无论是潘塘镇之战,还是杜聿明集团被包围之初企图突围的攻击,74军都是和第五军并肩作战的主力部队。直到杜聿明下令全军开始突围的时候,第五军已经全军崩溃,74军仍然能够有组织的突围。但74军最终仍然被全歼,军长邱维达被俘。



第十八军

第十八军是五大主力中成军最早的部队,算是5大主力中的老大哥部队。第十八军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号称种子军,其中又以陈诚曾经担任过师长的十一师为绝对核心。陈诚本人号称小委员长,少年得志,虽然能力一般,但对蒋非常忠诚,所以陈诚也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断扩张土木系。到解放战争期间,土木系已经是中央军中最大的派系。

解放战争时期,第十八军曾经被整编为整编十一师,师长为胡琏。整编11师和整编74师,第五军是国军在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上最为倚重的主力部队。到淮海战役之前,以第十八军为骨干,配属了第十军,第十四军和第八十五军,组成了第十二兵团,也就是黄维兵团,黄维任兵团司令官,胡琏任副司令官。

淮海战役打响后,黄维率12兵团由华中地区,从河南驻马店一带出发,东进增援徐州,路上遭到中原野战军层层阻击,最终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蒙城附近的双堆集,1948年12月16日,第12兵团全军覆没,黄维本人被俘,胡琏逃脱,第十八军末任军长杨伯涛也被俘,第11师末任师长王元直同样被俘。



新一军和新六军

新一军和新六军是在驻印军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以中国远征军的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为骨干,也是国军中,最早完全装备了美式装备的部队。新编38师首任师长为孙立人,新编22师的首任师长为廖耀湘。新一军最初组建时,军长为郑洞国,之后分别编组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军长分别为孙立人和廖耀湘。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新一军和新六军被运往东北参战,长期与东北人民解放军作战,是东北战场国军的绝对主力。但在陈诚主政东北的时期,对东北的部队重新进行了编组,新一军和新六军原来的几个部队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比如新一军原来的绝对核心新编38师,最后是在长春变成了新七军的核心,也在长春最后放下武器投降。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其他部队则随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辽西走廊被东北解放军保卫并全歼,全军覆没。新一军全军覆没时,军长为潘裕昆,新六军全军覆没时,军长为李涛。



第五军

在五大主力中,第五军的成军时间晚于第十八军和第74军,但要早于新一军和新六军。第五军组建时,是以杜聿明任团长的装甲兵团为基础组建起来的,首先以装甲兵团为基础组建第200师,之后又分别调入第45师和第96师,组建了第五军。第五军也是中国远征军的绝对核心骨干部队,其中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率领下,在同古坚守超过10天,名扬中外。

抗战结束之后,杜聿明被调任东北保安司令,第五军则留在华东和华东战场继续和解放军作战。第五军被整编为整编第5师之后,师长由军长邱清泉继任。到1947年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编组小型兵团,以整编第5师为基础恢复建立了整编第五军,仍然由邱清泉担任军长。

到淮海战役之前,国军以第五军为核心组建了第二兵团,包括出身于远征军时期200师副师长高吉人任军长的第七十军,第七十二军,以及恢复重建后的第七十四军。到淮海战役之前,第五军也进行了部分调整,第96师被调入70军,有另外调入了第46师,时任军长为熊笑三。

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整个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也同样全军覆没,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逃走和,第五军军长熊笑三逃走后失踪。在熊笑三逃走之后,邱清泉临时任命第45师师长,郭吉谦为代理军长,郭吉谦同样被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党五大主力,即整编第74师、新编第1军、第5军、第11军和第18军,是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中战争时期最为精锐的部队。然而,它们在中战争的后期却相继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这标志着国民党军事力量的重大挫折,也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要详细讲述国民党五大主力如何灭亡,需要将其置于中争的大历史背景下.............
  • 回答
    黄百韬的整编第7兵团在淮海战役中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令人意外的顽强和韧性,尤其是在对比了第五军和第十二兵团的表现之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杂牌军?以及黄百韬兵团的构成和背景:首先要明确,“杂牌军”并非一个准确的军事术语,而是一个带有贬义的俗称,通常指.............
  • 回答
    要分析国民党如果不出兵东北,五大主力硬撼山东、中原战场能否打出“二分天下”的局面,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兵力配置、战略意图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因为东北的战略价值和国民党整体的战略决策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五大主力”的含义。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
  • 回答
    中亚五国,这片广袤而古老的土地,不仅仅是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这五大主导民族的家园,更是一幅由众多民族和语言交织而成的斑斓画卷。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的繁荣,征服者的到来,以及后来的迁徙和定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今日中亚丰富多彩的民族构成。一.............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戏称为“五大流氓”,这个说法源于一种比较接地气、带点戏谑和调侃的语境,反映了网友们对这些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独特地位和影响力的认知。要理解这个称呼,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其特殊地位首先得明白,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最具实权的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真的出现这样一个全球性的反抗力量,五大常任理事国(以下简称“五常”)的处境将极其艰难,他们的支持时间将取决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与其说是支持多久,不如说是如何应对并试图维持其影响力,即便这个过程可能是徒劳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联军”的构成和实力。如果这个联军是全.............
  • 回答
    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一机制的公平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否决权的起源、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争议。否决权的起源与初衷否决权的设立,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当时,战胜国深知单靠道义和理想不足以维持.............
  • 回答
    要判断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谁最不稳定,谁有“掉队”风险,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稳定与否,以及掉队风险,都取决于我们衡量它们的标准,以及我们观察的视角。而且,这些国家都是全球体系中的关键力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波动都会牵动全球神经。我们不妨逐一审视这五个国家,从它们各自的优势、挑战以及在全球舞.............
  • 回答
    五大常任理事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就是联合国成立时就拥有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分别是 中国、法国、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它们拥有“否决权”,也就是说,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国家投反对票,一项安理会决议就无法通过。这种权力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因此,这五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为了维护自.............
  • 回答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中交织着国际政治的博弈、历史的演进以及中国自身的奋斗。要理解这个地位的由来,我们需要回溯到联合国成立的那个特殊年代。二战的遗产与联合国的诞生联合国的诞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产物。在那场空前浩劫中,世界各国深.............
  • 回答
    如果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突然集体消失,那绝对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地震。这不仅仅是权力中心的坍塌,更是国际秩序的彻底重塑,甚至是混乱的开端。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将是联合国的瘫痪。安理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核心机构。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拥有否决权,这意味着它们的共.............
  • 回答
    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弃权票,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投票”那么简单,它背后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作用”。在联合国安理会这个肩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重任的机构里,这五位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的弃权票,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形成实质性的阻碍,也能在某些情况下起到缓冲或引导的作用。咱们.............
  • 回答
    五大常任理事国,这个头衔本身就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权重和代表性。它们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在联合国的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理论上代表了全球最核心的力量。然而,其中一个常任理事国,即便到了今天,国内依然存在着未竟的统一,这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谈论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解中国至今未能实现.............
  • 回答
    印度看待自己未能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非一个简单或单方面就能概括的议题。它的背后交织着历史、政治现实、国家抱负以及对全球治理体系有效性的深刻反思。要理解印度对此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和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其在全球.............
  • 回答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是一段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国际格局变动和中国自身实力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时代的洪流、大国的博弈以及新中国的坚定立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拨回到二战结束前后。一、联合国诞生的背景与常任理事国的设.............
  • 回答
    要理解法国为何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占据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审视当时的世界格局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资格”问题,更是历史、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国际认同感交织的复杂产物。一、 二战的血与火:法国的贡献与地位的重塑首先,不能回避的是法国在第.............
  • 回答
    探讨哪个国家是否“集齐”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的武器,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也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需要明确“集齐”这个词的含义。如果指的是拥有所有五常的制式武器,并且形成完整的装备体系,那么答案非常明确:没有哪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也不可能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够复杂。要说全世界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能不能打赢五大常任理事国,这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打赢”是什么意思。是指军事上的压倒性胜利,还是政治上的彻底孤立?或者说,是让五常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不同的目标,答案可能也不一样。咱们先从军事层面来.............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很有趣。我们要比较的是一个假想的全球联盟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简称“五常”,即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之间的军事力量。要回答“五常能否稳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并考虑一系列现实因素。首先,让我们明确“稳赢”的定义。在这里,“稳赢”意味着五常不仅能在.............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可以用“不堪”来形容,尤其是在德军闪电战的猛烈攻势下,法国迅速溃败,并最终沦为纳粹德国的占领区,成立了维希法国政权。然而,即便如此,法国在二战后依然能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历史的巧合。绝非仅仅因为其在战争中的军事表现,而是多方面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