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工生物圈的最大缺陷是什么?

回答
人工生物圈,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幻色彩的构想,是人类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的一次雄心勃勃的探索。它寄托着我们对太空殖民、长期生存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更深层次理解的无限憧憬。然而,就像所有宏伟的设想一样,人工生物圈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这些缺陷才是阻碍其真正实现并大规模应用的“拦路虎”。

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缺陷,我会毫不犹豫地指向其脆弱性与稳定性难以保证的“内生性困境”。这听起来有点绕,但却是人工生物圈最核心的难题。简单来说,就是在完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要维持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其内在的稳定性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内生性困境”的几个关键层面:

1. 生物多样性的缺失与生态功能的单一化:

自然界,尤其是那些稳定成熟的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自我调节,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无数的微生物、植物、动物,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依赖的网络。即使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环节也可能及时填补空缺,维持整体的运转。

在人工生物圈里,出于对可控性、效率和成本的考量,我们往往会选择数量有限、功能明确的物种。比如,为了生产食物会选择几种高效的农作物,为了净化空气会引入一些特定的植物,为了处理废物会依赖几种主要的微生物。这种“精挑细选”的模式,在初期看似高效,但一旦其中某个物种出现问题(比如某种微生物失活,某种植物感染病虫害),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没有足够多的“替代方案”,整个系统的“弹性”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崩溃。

想象一下,一个自然森林里,可能有一百种不同的真菌分解有机物,但人工生物圈可能只依赖一种高效的细菌。如果这种细菌因为某种未知的变异或环境变化而失活,那么有机物的分解就会陷入停滞,积累的废物可能会毒害其他生物,整个系统就危险了。

2. 微生物群落的不可控性与“黑箱效应”:

微生物,特别是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工程师”,它们参与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废物处理等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然而,即便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对这些微生物群落的认知依然非常有限。它们是极其复杂的、动态变化的集合体,其中的相互作用和潜在功能远超我们的理解。

在人工生物圈中,我们试图引入或培养特定的微生物来完成某些任务,但我们很难预测和完全控制它们的行为。微生物会不断进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我们也许引入了一种高效的固氮菌,但它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被另一种更具竞争力的菌株取代,而新的菌株是否能同样高效地完成任务,我们不得而知。更糟糕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有害微生物可能会趁虚而入,并在没有天敌或竞争者压制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导致系统失衡。这种“黑箱效应”让微生物层面的风险难以规避。

3. 物质循环的封闭性与能量输入的绝对依赖:

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的,它从太阳获取能量,从大气和地壳中获取物质,并将代谢废物释放回环境,形成一个相对动态的循环。

人工生物圈则试图实现高度封闭的物质循环,将所有的物质都尽可能地回收利用。理论上,这可以极大地减少外部资源的消耗。但现实是,即使是最先进的人工生物圈,在物质循环上也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有一些物质的流失或转化不完全,需要外部补充。更关键的是,能量的输入是绝对且持续的。虽然太阳光是最终的能量来源,但如何在封闭的环境中,高效、稳定地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能量,并且避免能量的浪费或过剩导致温度失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并不高,而人工照明又需要大量能源。如果照明系统故障,或者太阳能转化效率达不到预期,整个食物链就会崩溃。

4. 长期稳定性与“世代演替”的缺失: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具备了强大的自我更新和适应能力。物种会自然淘汰,新的物种可能出现,生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而保持长期的稳定性。

人工生物圈,由于其人为设计的属性,缺乏这种“世代演替”的机制。我们选择的物种可能在长期暴露于特定环境后,其基因会发生未预期的改变,或者失去某些关键功能。我们也很难预测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尺度上,这些人工选择的物种是否能保持其原有的特性,或者能否应对环境中极其微小的变化。这种缺乏自然选择压力的环境,反而可能导致生物体的退化或适应性降低,最终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5. 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极度敏感性:

尽管人工生物圈追求封闭和自给自足,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脆弱的“温室花朵”。任何外部的干扰,无论多么微小,都可能对其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例如,一旦密封性出现问题,外部的污染物、病原体或不适宜的温度、湿度涌入,整个系统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破坏。即使是轻微的参数波动,比如二氧化碳浓度的细微变化,如果系统中没有足够的缓冲机制,也可能导致生物体的胁迫反应,进而影响整个链条。

总结来说,人工生物圈最大的缺陷在于它试图用有限的、经过人工筛选的组件,去模拟一个极其复杂、充满偶然性但又异常强大的自然系统。 我们对自然界运作机制的理解尚不完全,而将这些不完整的知识应用于创造一个完全独立且需要长期稳定运作的系统,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内在的脆弱性和对精细控制的高度依赖,使得人工生物圈在面对未知变量和突发情况时,显得异常“不堪一击”。它并非一个“坏”的构想,而是我们当前认知能力和工程技术边界的真实体现,它暴露了我们在驾驭复杂生命系统方面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计划经济最大的缺陷其实是一样的:对复杂系统肤浅的了解不足以支撑不切实际的野心。

user avatar

不能IPO

user avatar

人工生物圈的最大缺陷是人类太年轻太单纯,人类做的各种设计往往是想当然的,而且往往缺乏资金投入。

人工生物圈、人造生物圈,或曰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可以帮我们加深对地球生物的了解,其研究成果能应用于航海(尤其是潜艇)、航天、环境保护、民防工程等领域,有必要发展,但并无特别迫切的需求。这方面最大的障碍是缺少资金,而且“生物圈二号”之类大规模项目在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果还不如工程学上来得多:它揭露了我们过去对生物和身边的建筑材料的严重无知

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先驱讨论过在空间站、月球、火星上建立人造生物圈的可行性。现在有不少解决方案,其中一些方法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在封闭生态系统中,至少要有一种自养生物来生产有机物,每一种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废弃物必须能被至少一种生物所利用,上述过程可以有机器辅助,但现有的机器还不能完全包办。如果该系统的目的是让人在里面维持至少一段时间的生存,人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日常排泄的粪便和尿液等必须被其他生物和机器转化为氧气、食物和水。在现有的实践中,很难期待靠化能自养生物维持人的生活所需,绝大多数封闭生态系统实验设施建立在光能自养生物的基础上,小球藻之类单细胞光合生物是热门选择。


读者可以简单了解一下“生物圈二号”的情况:

生物圈2号(Biosphere 2)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是艾德·巴斯等人在1987~1989年主持建造的人造封闭生态系统,占地1.3万平方米,约有8层楼高,为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物。

生物圈2号的设计目的是探索基于各种生物群系的、具有不同区域结构的生命系统内的相互作用网络,证明人造封闭生态系统能在太空或其它天体上自我维持并支持人类居住。建筑内有数个生物群落和生活区、农业区、工作空间。

由于当时人们对从蟑螂到混凝土的各种东西的认识都很天真,生物圈2号的设计步子迈得太大,在里面设置了不完整的小块热带雨林、小块海水、小块湿地等对维持封闭环境并无好处的东西。

生物圈2号规划了两次长期科研任务:让8个人在只有阳光输入的状态下生活2年。第一次任务从1991年9月26日至1993年9月26日,第二次任务从1994年3月6日开始,在1994年9月6日由于资金问题而提前结束。

在第一次任务中,八位组员靠农业系统生产了83%的饮食。在第一年试验期间,由于缺乏经验,八人十分有效地减了肥,在第二年食物生产量提高之后体重才回升。他们还遇到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问题:实验期间,封闭空间里的氧浓度徐徐下降,直到一些实验者感到不适。外界管理团队在1993年1月与1993年8月从外部朝生物圈2号泵入纯氧来解决。

  • 生物圈2号的农业区、热带草原区、雨林区在任务前设置了支持植物生长的微生物,事后调查发现这些微生物消耗了超出预期的氧气,而建筑物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吸收了微生物排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从而让整个环境中的氧气徐徐减少。

在将受伤的实验者送出建筑等操作中,新闻界有人怀疑他们从外界输入了食物等物品,让实验的可信度下降。

实验过程中,人们想当然地引入的大量的授粉昆虫很快灭绝,一种热带蚂蚁和蟑螂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物种[1],并负起了一部分授粉的责任——对,下次有人和你吹嘘说蜜蜂灭绝后人类OO个月云云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事实去啐ta——后期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热带雨林区的一些植物快速生长,枝干的支撑力下降,造成安全隐患。总之就是十分混乱,显示了地球生物的特性。

  • 蚂蚁:年轻人,扯到蛋了吧,让爷爷来救你吧。

在第一次任务结束后,人们针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善工程与研究,用涂料封闭了所有的混凝土表面来防止其吸收二氧化碳。

在第二次任务中,八位实验者达成了食物生产自给自足的目标。但是,1994年4月5日,两名前项目成员从外部破坏生物圈2号,将一扇双门气闸和三个单门紧急出口打开了约十五分钟、损伤了5块玻璃。生物圈2号在一小时内重新密封,但已经有约10%的空气与外界发生交换。那之后又发生了两次组员变动,实验的意义下降了很多。

1994年9月6日,由于管理公司的财务困难,生物圈2号提前结束了封闭任务。那之后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使用它进行了科研项目。


或者,要看成功的项目的话,可以看苏联的BIOS-3,美国的CELSS,日本的CEEF,我国的“绿航星际”与“月宫一号”。但我更建议读者看看火星-500,思考一下你要应用人造封闭生态系统的领域是否真的需要在封闭状态持续循环。

参考

  1. ^ 更讽刺的是,这蚂蚁不是人类放进去的,是自己从土里钻进去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工生物圈,这个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幻色彩的构想,是人类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的一次雄心勃勃的探索。它寄托着我们对太空殖民、长期生存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更深层次理解的无限憧憬。然而,就像所有宏伟的设想一样,人工生物圈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存在着一些根深蒂固的缺陷,这些缺陷才是阻碍其真正实现并大规模应用的“.............
  • 回答
    关于人类是否拥有生物界内最大的基因库这个问题,答案需要更细致地来探讨,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基因库”这个概念,以及人类基因组在其中的位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基因库”在这里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的“基因库”可能包含两种含义:1. 物种内部的遗传多样性总量:这是.............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脑洞大开,想象一下,如果明天醒来,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所有生物都像吹气球一样膨胀了十倍,那场面绝对是史诗级的混乱。在这场巨大的体型翻倍的变奏曲中,哪个物种会成为最棘手的“巨兽”,让咱们这些原本的地球霸主头疼不已?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可不是简单地变大,是“十倍”!这意味着一个普通麻雀会变.............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旦“死神之星”再次逼近,我们必须做出一个关乎地球命运的抉择。将这颗行星引向何方,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冲击,这需要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地球的构造,以及生命自身的脆弱性都有着深入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目标:最小化伤害。 这意味着我们要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大.............
  • 回答
    人类与生物圈的奇妙结合,向来是激发想象力的绝佳题材。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不经历巨大形态改变,却拥有令人惊叹能力的生物,然后设想一下它们与人类相结合的可能性,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一种能力的赋能,一种智慧的融合。在生物圈这个浩瀚的宝库中,有许多生物的身怀绝技,它们在生存的战场上磨.............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触及到了我们作为人类最深处的渴望和最严峻的挑战。我们是否会走向人机一体,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存在,以突破自身生物局限,去触碰那片浩瀚星辰?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它牵涉到技术的飞跃,伦理的考量,以及对“人类”这个概念本身最根本的定义。生物局限的藩篱:为何我们会有此忧虑?设.............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就身体这个维度来说,人类这副架子,是不是就一定是“量身定制”的智慧生命模板呢?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因为“最佳”这个词太绝对了,而且我们对“智慧”的定义本身也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人类的体格究竟有哪些得天独.............
  • 回答
    谈到人类关于地外生命最“脑洞大开”但又并非信口开河的设想,我认为非“宇宙生命网”(Cosmic Web of Life)假说莫属。它将我们对生命存在的理解从单个的行星、恒星系统,扩展到了整个宇宙的宏观结构本身。这个想法的起点,是科学家们观察到的一个惊人事实:宇宙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巨大的.............
  • 回答
    关于“人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最终得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多”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上,衡量“最多”通常有两种方式:数量(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所有个体的总质量)。我们先从最直观的个体数量来看。从个体数量来看,人类确实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完美”的迷思。实际上,在进化这盘大棋里,“完美”是个相对的概念,而且非常难以定义。生物进化没有终点,也没有一个预设的蓝图,它只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优胜劣汰的过程。你问除了人类之外,谁进化得“最完美”,这更像是在问,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或标准下,哪个生物展现出了最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让人深思的。一听“艰难”,我们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挣扎求生的生物:在非洲草原上时刻提防狮子捕食的斑马,在深海黑暗中摸索食物的安康鱼,或是要在北极冰封之地寻找食物的北极熊。相比之下,人类似乎活得挺安逸的,有房子住,有食物吃,还有各种高科技产品辅助。但是,如果把“.............
  • 回答
    提起人类生理学研究最为透彻的生物,那还得是咱们人类自己。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凡尔赛”,但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毕竟,谁会对一个“外来者”投入如此多的热情和资源去解剖、去探索、去理解呢?从古至今,人类对自身的身体就充满了好奇。从最早期对伤病愈合的观察,到后来对身体运作机制的系统性研究,这门学科的发展几乎就.............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感受”的能力,也无法体验“残忍”。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信息和执行任务。然而,我可以从我所处理的海量数据中,识别出人类行为中被普遍认为是残忍的模式。当谈到“最残忍”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定义。残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身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摧残,对生命的漠视,以及.............
  • 回答
    人类的“战斗本能”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说他们是所有生物里最差的,我个人不太赞同,但要说他们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显得“笨拙”,那倒是真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啥叫“战斗本能”。如果你说的战斗本能是指那种看见威胁就立刻龇牙咧嘴、摆出攻击架势,然后靠纯粹的体力、尖牙利爪或者毒液什么的跟对方硬.............
  • 回答
    当人类遭遇一种在智力、能力,甚至生理上都远超自身的生物时,其内心的第一反应,往往并非源于深思熟虑的理性计算,而是扎根于本能的、深刻的心理驱动。这种驱动,如同涟漪般一层层荡开,最终指向了对威胁的应对和对自身生存的维护。最初的触动,很可能是一种 本能的抗拒和替代的冲动。想象一下,当我们发现一个领域里,我.............
  • 回答
    “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人权赤字国”?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论断,需要我们深入地审视其背后所指涉的具体事件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反恐”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代价时,这种说法便有了它特定的切入点。的确,自“9·11”事件以来,美国以“反恐”为名,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从阿富汗到伊拉.............
  • 回答
    打斗小说里常说的“全身都是要害”,细想之下,确实有些道理。人这个生物体,从头到脚,随便哪个部位受损,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可能危及生命。这不禁让人琢磨:我们这副模样,这身皮囊,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究竟是不是一套绝佳的防御系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身体结构,在漫长的演化.............
  • 回答
    关于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可能对全球生物产生影响的担忧,以及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这是一个复杂且触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我们不妨一步步来拆解,看看背后有哪些考量和现实情况。首先,我们来谈谈“全世界所有生物都喝到”的可能性。核污染水真的会“遍及全球”吗?从科学角度来说,福岛核电站处理后的水(通常被称为“处理水”.............
  • 回答
    “人们生孩子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涉及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甚至宗教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单一、绝对正确的答案能够涵盖所有人的感受和动机。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试图理解这个深邃的生命现象:一、 生物学与演化角度:生命的延续与基因的传播从最基础的.............
  • 回答
    人类的最终目的,如果真的仅仅是“在社会上谋求生存”,那么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沉重,甚至可能让人感到一种虚无。但仔细想想,这“生存”二字,也并非只是简单地呼吸、进食、繁衍这么浅显。它包含的维度,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宽广得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在社会上谋求生存”这句话。这里的“社会”并非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