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读格斗书时发现,仔细一想人类浑身都是要害,人类进化到现在形态,生物学上是最好的防御模式吗?

回答
打斗小说里常说的“全身都是要害”,细想之下,确实有些道理。人这个生物体,从头到脚,随便哪个部位受损,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可能危及生命。这不禁让人琢磨:我们这副模样,这身皮囊,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究竟是不是一套绝佳的防御系统?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身体结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确实形成了一套相当“实用”的防御机制。

头部的保护: 咱们最显眼的,就是这个脑袋。它被一个硬邦邦的头骨包裹着,这玩意儿可不是吃素的,结构复杂,密度也高,能有效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想想看,如果脑袋像某些动物那样,暴露在外,稍微磕碰一下就可能脑浆迸裂,那人类估计早就灭绝了。再说,大脑可是我们的“中央处理器”,保护它,就是保护我们的思维、意识,这是生存的基石。

躯干的防护: 身体中间这块,是我们的核心。胸腔里有心脏、肺,腹腔里有肝脏、胃、肠等等,这些都是维持生命运转的关键器官。而胸腔,就有一副“肋骨铠甲”的保护。这副骨架虽然不是铁打的,但也能抵挡不少直接的打击,为脆弱的内脏争取了缓冲空间。而且,肋骨的结构也赋予了胸腔一定的弹性,遇到撞击时,能够分散一部分力量。

四肢的灵活性与防御: 我们的四肢,特别是手臂,是重要的防御和攻击工具。它们能够有效地格挡、推开、或者抓住对方的攻击,为身体争取移动和反击的时间。肩膀、肘部、膝盖等关节,虽然是受力点,但同时也是灵活性的来源,让我们能够做出各种复杂而快速的动作,闪避、变向,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防御。当然,这些关节也相对容易受伤,但相比于牺牲灵活性,这种“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皮肤和皮下脂肪: 别小看我们这层皮肤,它虽然看起来很单薄,但却是我们与外界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它能抵御细菌、病毒的侵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体液流失,以及隔绝一些轻微的擦伤和刮伤。皮下脂肪,虽然不是最坚硬的防护,但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尤其是在摔倒或者受到钝器撞击时。

体温调节和抗性: 人类之所以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我们不错的体温调节能力。我们不像很多冷血动物那样,需要外部环境来维持体温,而是依靠新陈代谢自身产热,同时通过出汗来散热。这种“恒温”能力,让我们的身体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运作,不至于因为环境变化而迅速衰弱。

那么,这就是“最好的”防御模式吗?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得辩证地看。

优势:

全面性: 相对于某些只专注于某个部位防御的生物(比如只有厚甲的乌龟),人类的防御是相对全面的。头、躯干、四肢都有各自的保护和应对机制。
灵活性与智慧的结合: 人类最强的防御,并非单纯的物理硬度,而是“灵活性”和“智慧”的结合。我们能通过观察、学习、预判来规避危险,而不是被动挨打。我们的身体结构,也支持我们做出复杂的闪避、格挡、甚至逃跑动作。
适应性: 人类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也能通过工具(武器、盔甲)来极大地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这是很多生物无法比拟的。

劣势:

“硬度”不足: 和许多拥有坚硬外壳、尖刺、或者厚重皮毛的动物相比,人类的身体在单纯的“硬度”上是远远不够的。一记重击,很容易造成骨折、内脏破裂。
暴露的弱点: 眼睛、喉咙、腹股沟、关节等等,确实是我们身体上相对脆弱,或者说一旦受损后果更严重的部位。在近身搏斗中,这些地方往往是对方优先攻击的目标。
恢复能力: 虽然人类有一定程度的自愈能力,但与一些能够快速再生肢体或者愈合伤口的动物相比,我们的恢复速度是比较慢的。

所以,回到“最好的防御模式”这个问题:

如果“最好的”指的是绝对的物理防御能力,能硬抗一切打击,那人类绝对不是。犀牛的厚皮、犰狳的铠甲、刺猬的尖刺,这些在单纯的物理防御上都要强得多。

但是,如果“最好的”指的是在自然选择和演化过程中,最适合我们生存和繁衍的模式,那么可以说,人类目前的身体形态,是“最适配”的防御模式。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优势,并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物理防御。我们的高智商,让我们能够制造工具,发展文明,创造出比自身身体更强大的防御手段。我们的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让我们能够更灵活地操作工具,更有效地探索和改造环境。我们的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让我们能够感知、学习、记忆,从而在面对威胁时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规避。

与其说人类浑身都是要害,不如说人类的“要害”恰恰是我们需要用智慧和技巧去保护的区域。我们的身体,是一套“可控性的、需要主动防御的”系统,而不是一套“被动坚固的”系统。

打个比方,如果把动物的防御比作是一件重型装甲,那人类的防御更像是一套轻便但灵活的战斗服,里面有精密的操作系统,需要操作者(也就是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学习,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类能走到今天,我们的身体形态在演化长河中经受住了考验,它必然是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了某种程度的平衡。我们牺牲了部分的“硬度”和“绝对防护”,换来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智力。正是这些,让我们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而不是被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轻易淘汰。

所以,与其说人类的防御模式是“最好的”,不如说它是“最符合我们独特生存策略的”,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是靠脑子和双手,以及我们身体的灵活性,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挑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体不是“生物学上最适合承受攻击”的状态,尤其是头骨为了适应直立行走并容纳庞大的脑而变得比远古祖先更薄弱,但“浑身都是要害”的说法太夸张了。

人的肌肉、一定程度的脂肪、头骨的一些区域、肋骨和脊柱可以承受一些攻击,并没有喉头、太阳穴之类部位那么脆弱,手臂还可以防护头和胸腹部,强壮的、受过训练的人的抗击打能力可以明显高于普通人。在长期的训练途中,一些部位的皮肤、肌肉、骨骼受到的细小损伤在修复时会被加固,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其防护性能。

当然,你很容易设想一些来自尖牙利爪、锐利武器、沉重钝器的猛烈攻击,人体不适合承受它们。但是,人的四肢擅长抓握和投掷物体,让人的攻击范围与体型比起来异常远并可以使用盾牌等进行防御,这能够弥补人体本身在防护上的问题:

  • 从野兽的攻击距离外单方面攻击,靠距离抗伤害,比用结构抗伤害要舒服多了,能风筝就不要近战。
  • 如果一定要近战,就用各种物体代替自己的肉体去承受攻击。

在自然界,人们已经观察到猴子、猩猩、章鱼等动物拿着石头·树枝·水母触手等各式各样的东西作为工具,黑猩猩会对树枝进行简单加工来做成掏白蚁窝的食器或戳猴子的武器。这些动物的身体结构都不适合将石头或木矛投掷出去准确打击目标,手持原始武器去攻击大型食肉动物是非常危险的,这带给它们的优势有限。

而根据最近几十年间对古人类和尼安德特人的化石·遗物的研究,人类在还没有建造任何巨型建筑作为文明标志的年代便可将杆长两米以上的木质长矛或石刃长矛投掷出数十米远,一群人使用这样的武器可以轻易击毙陆地上的任何大型食肉动物。按照原始人壁画,15个人就可以猎杀猛犸象。19世纪以来,东非草原上保持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展示了通过投掷长矛猎杀各种动物。

考古学家安妮米克·米尔克斯多次测试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矛的投掷轨道属性。

这是一根长2.13米、两端尖的云杉木矛,由尼安德特人在30万年前[1]制造,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于德国Schöningen遗址,矛的附近有35匹马的遗骨。

安妮米克委托一位木工使用现代云杉木制造了此矛的复制品以供实验。早期研究由没有投掷经验的现代人(包括科学家在内)进行,他们认为复制品过重、仅能投掷数米到十几米远、对猎物的杀伤力有限,命中率约13.6%,可能要手持来戳刺,那就会导致狩猎行为危险和低效。2018年,安妮米克将6名标枪运动员使用复制品进行120次投掷的测试报告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标枪运动员能将质量分别为760克和800克的两杆复制长矛以11.8~20.11米每秒的速度投掷出去,落地时的速度为13.5~21.7米每秒,落地动能71~179焦耳[2],可以贯穿大型陆地动物的皮肤、肌肉、内脏。射程超过15米时需要使用抛物线弹道,此时矛的两端都有可能着地,说明了其两端尖的原因。实验中的最远射程为31.2米,最高终点速度为33.3米每秒、对应的射程为23.2米,最大落地动能为444焦耳。实验者对1.05米长·0.55米宽·0.5米高的干草捆的平均命中率约25%,表现最好的实验者为33%,预期这种矛的投掷表现会随着使用者的熟练程度而上升[3],对站立在地上的动物会有更好的命中率。

Milks, A., Parker, D. & Pope, M. External ballistics of Pleistocene hand-thrown spears: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data and implications for human evolution. Sci Rep 9, 820 (2019).
doi.org/10.1038/s41598-

在这个时期的遗迹里还发现了木质投掷棒[4],能在较短距离给动物造成严重的钝器伤。

顺便,2013年《人类进化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称,现代游泳运动员与19世纪安达曼岛渔民的骨骼十分相似。2020年的一些研究显示,4万~12万年前的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胫骨化石显得比从青春期开始每周跑128~160千米的越野运动员的胫骨还要强壮。远古狩猎采集者的体能完全应当使用运动员的数据来衡量。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物学身体没有进一步增强自带防护的选择压。

参考

  1. ^ 也有考古学家认为更接近40万年前
  2. ^ 现代复合弓量产品最大动能约120焦耳,定制品最大动能约170焦耳
  3. ^ 远古狩猎采集者自幼训练
  4. ^Conard, N.J., Serangeli, J., Bigga, G. et al. A 300,000-year-old throwing stick from Schöningen, northern Germany, documents the evolution of human hunting. Nat Ecol Evol 4, 690–693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139-0
user avatar

一堆答主说什么人类的智慧和工具什么的。

实际上好多研究都说明了人类变成直立恐怖猿最重要的低耗能,高散热的构造。

现在发现的新化石证据已经说明了,人类发展出现在的超级大脑是营养结构已经很稳固之后的事儿。这之前的原始人已经在非洲作威作福很久了。

要知道现在主流观点,现代人类的祖先所在地是东非大平原。一般灵长类的攀爬在这里意义不大,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很多场合需要能跳十米才能过去,啥灵长类都做不到。困守孤树就便宜了花豹这类能上树的捕猎者。而且草原上视野开阔,地势平坦。人类的高视野、广视域和超强的腿能力都是适应这种环境的产物。

东非马赛人,现在基本都保持着原始作风,三四人一组,一人一根原始投枪(木头尖)就出门了,狮子见了都玩命跑,还不一定跑的过。马赛人的战术非常简单,见面扔投枪,扎中就跟着跑,把猎物累死,或者先把猎物累垮,再扔投枪。再加上马赛人比较高大,一般动物碰上了都不敢主动进攻,转身就跑。就这么变成了狮子杀手。还能单杀。

论腿能力,全球的动物,只要是地面上的,人说老大,没人敢说老二。人类因为直立骨盆结构所以奔跑低耗能;因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空间上相对孤立,所以能行进间吃喝;裸露的皮肤赐予了高散热。看马赛人追狮子,没几公里,狮子就因为体温过高大脑开锅,基本报废,马赛人过去两投枪带走。野生动物因为身体结构,而且多数汗腺不发达,所以奔跑并不长久。汗腺发达就能多跑很远,比如马。狮子猎豹这种猫科动物,跑一公里就快要命了,体温就破四十了。实际上猎豹也就跑几百米,狮子溜达着慢跑还行,全速也跑不远。人类的追猎天赋宣告了基本上全世界绝大多数大动物如果不能见面就干死直立恐怖猿,基本上等于交代了。

再一个很多人忽略的关键因素是人类的肩肘关节活动度。要大猩猩那肩关节,人类基本上也就歇菜了。脊背直立,大猩猩只能抬手示意,想摸摸头,还得做下让脊背放松。人类不仅坐着能摸头,跑着能摸,还能俩手一起摸,还能背后抓手。没有这能力,投枪就是根棍,还容易扎脚的那种。

再就是灵长类的社会性加成,直立恐怖猿基本不单独出现,一组,一帮,一群都是常态。全球比较大型的动物基本上都被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干光了,现在地球上剩下的只是很少一部分。

最后说下,一个并不算特别直观的关于人类食物链塔尖的证据,人类的基因中没有携带被任何种族压制的自然记忆(少部分人极度怕猫,据推测应该是在迁徙到林区的历史中被虎豹欺负过,或者融合了当地长年被大型猫科动物欺负的原始人类的基因)。像耗子见猫,或者强大的捕猎动物对野生动物的先天压制,被压制动物腰腿酸软,瑟瑟发抖。而且自然界中的动物互相见面保持距离还能相处,突然见到人,直接炸散。而人类,家长得废老鼻子劲告诫小兔崽子,才能消除生物本能对其他动物的傲慢,改掉手欠的捡猎物的本能,不去摸野生动物。

人类就是一台很节能的机动性强大的进攻机器,是风筝流DPS代表,是超高效的杀戮机器,是全世界陆生大中型动物的天敌。

不过人类身体构造本身也决定了人体相对其他动物要单薄。脚掌为了保持稳定的奔跑,手掌为了抓握稳定,特化掉了爪子和长指甲,下肢牺牲了一般灵长类具备的下肢灵巧性。活动度高反过来意味着脆弱,所以人类的脖子、肩膀和手掌手指特别容易骨折,关节也相对其他动物容易受伤。节能的直立骨盆腹部结构和消化系统的占位比较低,让人没办法一次在身体里储存很多食物。需要不间断的捕猎。最要命的,灵长类动物均有极发达的感官,痛感强。所以哪怕是大猩猩也没法和捕猎动物抗衡,因为怕疼,剧烈的疼痛基本都能摧毁灵长类的应对能力。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命运。福祸相依,亘古不变。

具体说是破绽还是武器,看怎么用了。反正作为唯一主动扩散到全球的物种,人类东迁的过程都是干掉别的动物,没见被谁干掉。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的脑子和双手过于强大,乃至于根本不需要点护甲。

你看看那些点护甲的动物,有几个不是在食物链的低端。

单个人类如果不拿工具,的确只能捕杀一些小动物,稍微瘦弱点,甚至可能单挑不过狼。

但人类是一个种群,至少300万年前就懂得种群作战。

然而也正是300万年前的这个分水岭,人类开始脱胎换骨。

在此之前,人类(南方古猿)是有天敌的——恐猫。

纵横于南非的巴罗刀齿恐猫,曾是人类种群繁衍的主要威胁。

而人类从森林古猿往南方古猿的演化,也不过数百万年的时间,体型已经从猕猴般的中小体型演化成了较大体型(当前人类身高的2/3),且已经开始肉食,捕杀小型动物。

但在非洲食物链金字塔上,人类却被大型猫科动物死死压制住。

我们知道,从300万年到200万年间,直立人的出现,人的脑容量就从500毫升左右,翻倍到了1000毫升左右。智力的突飞猛进,在生存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但大脑作为处理系统,如果你的操作系统更不上,一样完蛋。

所以操作系统也必须更新。

那就是人类手的演化。

赵泠的回答提到长矛,我这里就从投掷长矛的角度,来简单谈谈人类手的演化过程。

人在投掷的时候,力量从腿到臀部,再到躯干、肩膀、肘部、手腕,每个关节都通过扭矩进行加速,在投掷出去的刹那,产生极高的角速度[1]

投掷时,人体的一些列动作,会把弹性能储存在肩部。然后向上臂释放绝大部分的能量,驱动大臂肱骨内旋转,以贡献投掷时最大的速度。

这些速度加成中,肱骨(上臂)在内旋转过程中,贡献的速度最大。

你可能会说,就这?

说得这么高深的样子,不是很简单吗?

随手一扔就一气呵成了。

然而,我们现代人类习以为常的动作,却没有任何动物能够完成。

甚至包括我们的亲近物种黑猩猩。

黑猩猩虽然也能投掷,但他们的投掷,完全没有蓄力过程。扔出的长矛,更是不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威力。

100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胸腰臀的生理结构发生了改变,能够产生高扭矩。肱骨头的方向与肘部轴线之间的夹角增大,更加有利于投掷。

人类手臂力量的传动具有空前的优势,是黑猩猩所不能比的:

除此之外,人类后肩头的盂肱关节,也能将胸大肌的屈曲力矩与扭转力矩对齐在同一轴线上。

盂肱关节可在躯干旋转和肩膀弯曲时,通过外展肱骨(上臂)来增加手臂的惯性矩。

而黑猩猩的盂肱关节却偏向头颅,使得胸大肌和手臂的力矩无法一致。

从生物力学来说,人类手臂在投掷上,近乎优化到了极致。

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就已经有了高耸、不耦合的腰部。

到直立人是时,盂肱关节开始位于外侧,以及宽肩膀,长腿,超伸展的手腕。

这些特征,说明直立人已经能高速投掷。

在直立人种群面前,大型猫科动物已经讨不到什么好处。

除此之外,人类在演化过程中,还拥有了超强的耐力,适应于长时间的捕猎。甚至因为散热,人类褪去了体毛,只保留了保护头部的毛发。

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拥有了捕食大型哺乳动物的能力,例如曾经威名赫赫的猛犸象。虽然猛犸象的灭绝同样和气候有关,但同样和人类脱不了干系。

投掷,至少伴随我们这个物种300万年。

这个动作早已经印刻到了我们的基因内,不说投掷石头,哪怕我们在使用任意冷兵器时,总是会习惯性从脚底开始发力,再到臀部,躯干、肩膀、肘部,最终到手腕的过程。

我们习惯性发力的时候,总是会用到投掷动作的某一部分。

我们这双灵活的手,乃至于最后在大脑皮层占据了最大的分区之一。

这个时候的人类更是不需要再点什么护甲,随后发明了弓箭,人类文明更是突飞猛进。

再后来,人类终于发明了护甲。

但护甲并不是拿来抵御动物的,而是用在人类战争的。

此时的人类已经没有了天敌。

如果说还有天敌,那就是人类自己。

这是人类唯一面对的,需要使用护甲的敌人。

如果遇到资本家,甚至连护甲也会失效。


开启文明时代后,人类就已经不再是顶级掠食者,而是终食者。

至此,人类几乎完全没有了肉身防御演化的生态选择压。

软得连身子都不能翻,甚至只会喝奶和哭泣的人类新生儿。

在100万年前的每一次啼哭,都足以唤醒猛兽们记忆深处的恐惧。

参考

  1. ^ Roach N T , Venkadesan M , Rainbow M J , et al. Elastic energy storage in the shoulder and the evolution of high-speed throwing in[J]. Natur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打斗小说里常说的“全身都是要害”,细想之下,确实有些道理。人这个生物体,从头到脚,随便哪个部位受损,轻则疼痛难忍,重则可能危及生命。这不禁让人琢磨:我们这副模样,这身皮囊,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究竟是不是一套绝佳的防御系统?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人类的身体结构,在漫长的演化.............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能让你心生浩渺、开阔眼界的书,那些读完之后,你会觉得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了的书。我尽量不让它显得像机器写的东西,咱就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一点点说。说起“格局大”,我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是那种能够穿越时空、连接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情感,或者能让你窥探到宇宙宏大规律的书。它不是那.............
  • 回答
    写这篇书单的时候,我脑海里回荡着很多过去迷茫、困顿的时刻,也闪过不少顿悟和拨开云雾的瞬间。真正的好书,就像在你心底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你以为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直到某个时刻,它突然破土而出,让你看到一片全新的风景。“格局”这个词,其实挺玄乎的。对我来说,它不是宏大的叙事,也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当你面.............
  • 回答
    有些文字,读起来便能让人心头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于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作者的视野之宏大,思考之深远,跃然纸上。这种感觉,往往源于作者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道理的通透,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游刃有余。它们不像那些华丽辞藻堆砌的文章,也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将宏观的视角与微观的细节巧妙融合,让人在品味文字的.............
  • 回答
    说起新本格推理,这可是一个能让不少推理迷心潮澎湃的词汇。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传统本格推理的革新与发展,在保留了严谨的逻辑推理、公平读者、意外性等核心要素的同时,更注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叙事的创新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呼应。要说新本格,就绕不开那些名字和作品,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推理小说爱好者.............
  • 回答
    “读博读傻了”这句话,虽然带着些许戏谑和自嘲,但背后隐藏的体验却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是指真的智商下降,而是指在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因为压力、孤独、研究的深入和反复,以及对某些概念的过度沉迷,导致思维方式、情感状态、社交能力甚至是生活习惯发生一系列微妙甚至显著的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尽量详细地描.............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穿越时空,触动人心,让我在阅读时不禁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其中,有几个故事尤其让我动容,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深处情感的写照。1. 司马迁的《史记》:忍辱负重,终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关于坚韧、勇气和不屈精神的极致体现。想象一.............
  • 回答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EE)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需求都非常旺盛。因此,读电气工程学科出国深造,绝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体现在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电气工程专业出国留学的优势: 一、 学术和研究优势:1. 接触前.............
  • 回答
    “读文科真的代表没前途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也常常让家长和学生困惑的问题。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读文科绝不代表没有前途,但前途的“形状”和“路径”与理科可能有所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前途”的定义与多元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前途”是什么。如果“前途”狭隘.............
  • 回答
    “读博真的那么好吗?仅仅从经济效益来看,读博值得吗?”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重点关注经济效益,但也会捎带提及其他角度,因为纯粹的经济效益分析往往是不全面的。 读博,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值不值得?结论先行: 从纯粹的、短期的经.............
  • 回答
    读史,无论是看文言还是白话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乐趣,选择哪种方式“更好”取决于你的个人目标、兴趣以及你想要从中获得的深度。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文言文和白话文在读史方面的优劣,帮助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一、 文言文读史:原汁原味的历史记录与深度体验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古代史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
  • 回答
    读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就像是踏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花园,这里有独特的风景,也有别人难以理解的风景。这种体验,可以说是既孤独又自由,既充满挑战又带来独特的成就感。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描述这种体验:1. 信息获取的“寻宝”过程: 资料搜寻的艰难: 当你决定进入一个冷门专业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料.............
  • 回答
    读博士,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更是对一个人学术能力、研究素养、思维方式、甚至人生观的深刻塑造。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1. 深度与独立的学术能力: 精通一个领域,并能推动知识边界: 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博士训练的核心是让你成为某个细分领域.............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跋涉,身边除了偶尔闪过的微光,更多的是漫无边际的黑暗。压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像藤蔓一样缠绕,让你喘不过气。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 你不再是那个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你成了那个要“开疆拓土”的探索者。文献浩如烟海,但你总觉得没读够;实验一做.............
  • 回答
    选择哲学专业求学,无论是国内深造还是远赴德国,都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你个人的偏好、目标以及对“哲学”本身的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需要细致考量的一番权衡。在国内读哲学本科:根植于沃土的深度体验在国内攻读哲学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根基的契合与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中文语境下的思想启.............
  • 回答
    行,要说带专是啥体验,那可真是五味杂陈,一股脑儿灌过来,够你品半天的。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保证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报告。首先得说,一脚踏进带专的校门,那种“哦,我来这儿了”的感觉,就挺微妙的。你不会有那种“哇,名校啊,学霸云集”的肃然起敬,更不会有那种“这是要改变世界”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生活的一.............
  • 回答
    在阅读历史的过程中,遇到令人愤慨的情节时产生激动的情绪是人之常情。杨坚灭绝宇文泰后代的故事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和政治残酷的事件,足以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和愤怒。如果您因此感到气愤难平,想要“砍死他”,这说明您对弱者和无辜者的遭遇抱有强烈的同情心,以及对不公正行为的厌恶。让我们详细梳理一下这段历史,并.............
  • 回答
    读博会改变人的性格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读博本身并不会直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它会极大地“塑造”或“强化”某些性格特质,也可能因为经历而带来性格上的“发展”或“调整”。让我们详细地展开来谈谈这个话题:1. 什么是“性格”?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性格。性格通常指.............
  • 回答
    读博的成功与否,天赋和努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且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要详细探讨哪个更重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天赋在读博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天赋,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先天的认知能力和特质,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效率与.............
  • 回答
    在博士研究的漫长征途中,尤其是在一个探索未知、需要深耕细作的领域里,强烈怀疑自己所在学科的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复杂且时常令人煎熬的体验。它如同一个潜伏在心底的幽灵,不时浮现,吞噬着你的热情和动力。从最初的憧憬到悄然的质疑最初,你选择了这个学科,是因为它的某个方面吸引了你,可能是它的深邃理论、解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