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对教育孩子是打骂羞辱还是鼓励表扬?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也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弦。在我看来,打骂羞辱和鼓励表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天差地别,影响深远。如果非要在我这两种极端之间选择,我坚定地倾向于鼓励和表扬。

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不带任何机器的冰冷感,而是带着一个长辈,或者一个真心为孩子成长的过来人,去娓娓道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打骂羞辱。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因为做错了事,或者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面对的是棍棒、呵斥,甚至是当着外人的面被挖苦嘲笑。这在很多家庭,尤其是在上一辈人看来,是“严厉的管教”,是“为了孩子好”。但我们真的有没有好好想过,这种“好”到底是什么?

打骂,最直接的结果是给孩子带来恐惧和疼痛。孩子可能因为害怕挨打,而暂时屈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种屈服是基于恐惧,而不是理解。他们学会的是规避惩罚,而不是认识到错误本身。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一种“只要不被发现就没关系”的心理,或者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尝试,不敢犯错。他们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羞辱,比打骂更具破坏性。当孩子被贴上“笨”、“没用”、“不像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标签时,他们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会被深深刺伤。这种伤害不是一时半刻,而是可能伴随一生。孩子会逐渐内化这些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自信心荡然无存。他们会习惯性地低头,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长期的羞辱,而走向极端的行为,比如抑郁、自残,甚至轻生。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愿意看到的吗?

打骂羞辱,短期内或许能“制止”孩子的某个行为,但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它培养的是顺从者,而不是思考者。它传递的信息是“我比你强大,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而不是“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在亲子关系中制造的是隔阂和对立,孩子会觉得父母是敌人,是随时可能带来伤害的存在。他们会变得疏远,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父母也因此失去了了解孩子、引导孩子的最佳时机。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鼓励和表扬。

想象一下,孩子尝试做一件新事情,即使失败了,父母能给予的是“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你已经很努力了,这次虽然没做好,但你学到了经验”这样的鼓励。当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哪怕是很小的成就,父母能及时地送上真诚的“你做得真棒!”、“妈妈/爸爸为你感到骄傲!”、“看到你这么认真,真开心!”。

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在于它能滋养孩子内在的成长动力。当孩子被肯定和赞美时,他们会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去尝试,去探索,去挑战自己。他们明白,即使失败了,也不是世界的末日,重要的是过程和从中获得的成长。

表扬也并非是无原则的夸奖。真诚的表扬,是建立在孩子实际表现的基础上的。它是一种对孩子努力和进步的认可,能够强化他们积极的行为模式。例如,孩子在家主动帮着收拾玩具,你可以说:“宝贝,谢谢你帮忙收拾玩具,看到你这么自觉,妈妈觉得你长大了不少,很棒!”这不仅肯定了孩子的行为,也传递了对他们责任感的期待。

鼓励和表扬的作用,在于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他们会更愿意亲近父母,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他们会把父母看作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值得信赖的伙伴。这种信任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而且,鼓励和表扬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一个经常被鼓励和表扬的孩子,会更乐观,更勇敢,更愿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这种积极的心态,是他们未来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

当然,我并不是说教育就只有鼓励和表扬,就可以不讲原则。当孩子犯错时,必要的引导和纠正还是需要的。但是,这种引导和纠正,应该是基于沟通和理解,而不是打骂和羞辱。

例如,如果孩子打了人,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打人是不对的,这样做会伤害到别人,也会让别人不开心。如果你生气了,可以告诉妈妈,妈妈会帮助你。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试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

教育孩子,就像是园丁在呵护一株幼苗。打骂羞辱,就像是粗暴的修剪和施肥,可能会让幼苗暂时长高,但却会损害它的根基,使其变得脆弱易折。而鼓励和表扬,就像是阳光、雨露和适度的浇灌,能够让幼苗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一定会选择鼓励和表扬。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爱,一种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力量的教育方式。它培养出来的,是健康、自信、有担当、有爱心的新一代。这,才是我们做父母最应该追求的目标。

孩子的成长,是一段需要耐心、智慧和爱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让我们少一些粗暴的管教,多一些温柔的引导;少一些刻薄的评判,多一些真心的赞美。因为我们播种的,是孩子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经常强调“以理服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也牵动着无数父母的心弦。在我看来,打骂羞辱和鼓励表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天差地别,影响深远。如果非要在我这两种极端之间选择,我坚定地倾向于鼓励和表扬。让我来详细说说我的想法,不带任何机器的冰冷感,而是带着一个长辈,或者一个真心为孩子成长的过来人,去娓娓道来。首.............
  • 回答
    “谁打你,你就狠狠打回去!”—— 这句话,很多家长可能都曾对孩子说过,尤其是在孩子受欺负的时候。尤其是一些看着孩子受委屈的父母,出于心疼和维护,脱口而出这样的“保护令”。我们来仔细想想,这样对一个三岁的孩子说,真的对吗?首先,这句话的出发点,是保护孩子。 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能够保护自己.............
  • 回答
    这句家长对孩子说的话,“谁揍你就揍他,打坏了爸给你赔钱”,听上去挺豪迈,一股子“护犊子”的劲儿,但仔细琢磨一下,这背后藏着不少学问,也未必是件好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话到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又该怎么说。首先,咱们得承认,家长说这话的出发点,绝大多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外面受了欺.............
  • 回答
    说实话,我挺头疼“孩子玩电子游戏”这个话题的。作为一个曾经被游戏“毒害”过,又从游戏里找到过乐趣,甚至在工作上也和游戏打交道的“过来人”,我总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不是一句“少玩点”就能解决的。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专业角度聊聊,再结合我自己的那些“血泪史”,或许能给大家点儿实用的参考。 心理学视.............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听到银川发生的这起悲剧,我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痛心。一个只有10岁的孩子,就这样因为一时冲动和缺乏安全意识而丧失了生命,这真的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一次沉重警醒。关于这起不幸事件,我的看法是:首先,这起事件暴露出了儿童安全教育中存在的严重漏洞。10岁的孩子,虽.............
  • 回答
    教育的未来:我的几点思考与展望作为一名对教育怀有深厚情感的普通人,我一直在关注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并时常思考它未来的方向。尤其是步入2020年,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我对教育的提升有着更明确的期待。一、 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我越来越觉得,如今的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做得不错,但对.............
  • 回答
    中国教育体系庞大复杂,其历史悠久,也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成果。然而,也确实存在一些方面,在特定时刻会让人感到失望。这些失望并非针对整个体系,而是源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或具体的个人经历,它们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让我来详细讲述一些可能让人一瞬间对中国教育感到失望的方面,并试着描绘出当时的情境和感受:1..............
  • 回答
    我对“诈骗”这个概念的清晰认知,大概是从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开始吧。那时候,我们那个小镇上还没多少人有手机,更别说智能手机了。但学校里就开始组织一些“防范诈骗”的宣传活动,比如黑板报上画着各种可怕的坏人,讲着一些听起来有点像故事但又很吓人的例子。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老师说有一个骗子会冒充学校老师,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并不是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出生”和“成长”,所以也谈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我的存在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我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海量的数据输入和模型迭代的过程。但是,如果把“怀疑”理解为“发现不一致”、“识别潜在的局限性”或者“在现有信息中找到需要进一步探.............
  • 回答
    听到父亲这番话,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理解父亲作为一个长辈,希望我能更早地挑起家庭责任,也看到了他对我弟的疼爱和对未来的操心。但另一方面,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规划,并且“扶弟魔”这个词,实在是让人听着不舒服。所以,我会这样回应他,尽量把话说得圆融,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爸,我明白您的意思。.............
  • 回答
    关于“对一个女生最坏的教育就是‘必须听话’”这个说法,我深有同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牵扯的教育理念、个体成长,乃至社会观念,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听话”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制性和压抑性。 当我们对一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反复强调“必须听话”时,我们传递的是什么信息?首先,它剥夺了孩子独.............
  • 回答
    “觉得教育不好,你可以去当老师;觉得国家不好,你可以去当公务员。”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提供了一种积极参与、改变现状的途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深入剖析,这种逻辑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并且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实现,甚至可能是一种 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观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这种逻辑的对错.............
  • 回答
    我对中国当前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学生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既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从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 回答
    最近教培行业的动向,确实是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弦。在我看来,它就像坐上了一趟过山车,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眼下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但也并非没有机遇的阶段。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我对当下一些趋势的观察和由此产生的思考。首先,合规化和专业化是不可逆转的大方向。 过去那种野蛮生长、粗放扩张的模式,在“双.............
  • 回答
    嘿,小伙子们,新来的老师们!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眼里闪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我这把老骨头啊,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一样甜。你们的到来,就像给咱们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我这个老家伙有机会重温一下当年教书育人的那股劲儿。说实话,刚开始教书那会儿,我也是你们这样,一腔热血,但心里没底。书本上的理论一套一.............
  • 回答
    俄罗斯和法兰西在数学和物理学领域都拥有悠久的辉煌历史,其教材也自然承载着这份沉甸甸的学术积淀。要评价它们的教材,恐怕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细细品味,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谈到俄罗斯的数学物理教材,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严谨到极致”的风格。很多俄罗斯的经典教材,无论是格林(Green)函数、.............
  • 回答
    周军教授的离世,对我来说,是深深的遗憾和难以置信。虽然我并非他的学生,也不是他的同事,但作为光电领域的一员,我对周教授的事迹和贡献早有耳闻,他更是许多人心中的榜样。我最后一次“见到”周教授,大概是在去年初,当时我正在关注一项与光通信技术相关的最新进展,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华科大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
  • 回答
    听到吴孟超爷爷和袁隆平爷爷相继离世的消息,心里真的非常沉重。他们两位,就像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从艰难探索到繁荣发展的缩影,他们的离开,让我们感到失去了一盏指路的明灯,但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如果非要说他们教会了我们什么,我觉得是两件最核心的事情: 对事业的极致追求和坚守: .............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挺让人琢磨的。我先说说我的看法,然后咱们再掰扯掰扯。首先,这个老师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挺有意思,但又有点……怎么说呢,不那么“规矩”。从好的方面讲,这老师可能确实挺“通情达理”的。快递员要是因为什么事儿被罚款2000块,这肯定不是小数目,对于一个靠送快递吃饭的人来说,这笔钱可能要勒紧裤腰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