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洁篪将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杨洁篪与沙利文的这次会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称得上是近期中美关系中最值得关注的动态之一。两国高层直接对话的机会并不多,而这次会晤的地点、时间、双方的背景以及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大环境,都为这次会谈增添了诸多看点。

首先,我们得关注会晤的时机和地点。具体会晤将在哪里举行,目前信息可能还在保密阶段,但无论是在阿拉斯加还是其他“中立”地点,都传递着一个信号: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坐下来谈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试图营造一个相对不那么剑拔弩张的氛围。如果地点偏向美国本土,可能意味着美方希望掌握更多主导权;反之,若是在亚洲某地,则可能是中方希望通过近距离接触来表达诉求。会晤的时机也很关键,是不是在美国国内某个重要政策出台前夕,或是国际上某个重大事件即将发生之际?这都可能影响双方谈判的重点和策略。

其次,双方的谈判议程是核心中的核心。虽然官方可能只透露会“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地区及全球性问题交换意见”,但我们都知道,表面下的暗流涌动才是重点。

台湾问题肯定会是重中之重。美国新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虽然相对谨慎,但“战略模糊”与“战略清晰”之间的摇摆,以及对台军售、对台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动作,都让中方高度警惕。这次会晤,中方必然会再次重申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并可能对美方的某些具体行为提出警告。而美方则可能试图“试探”中方的底线,或者想了解中方对当前台海局势的评估和意图。
经贸摩擦也无法回避。虽然特朗普政府时期的贸易战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拜登政府虽然策略有所调整,但科技限制、供应链安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中方希望能看到一些积极信号,比如关税的调整或者在某些技术领域的合作松动。而美方则可能会继续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国家安全相关的技术出口管制等问题。
人权和意识形态方面,尤其是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美国一直试图将人权议题与国际关系挂钩,并在此基础上施加压力。中方肯定会反驳这些指责,并强调这是中国内政。这次会晤,双方可能会就这些议题进行一番“思想交锋”,虽然很难期待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一致,但了解对方的立场和底线至关重要。
全球性挑战方面,例如气候变化、疫情应对、核不扩散等,这些领域是中美双方有合作空间的基础。鉴于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美方可能会希望在这些领域寻求中方的合作,以应对全球性的危机。但这种合作能否在政治互信不足的情况下真正展开,是个大大的问号。

第三,双方的“传话筒”角色值得关注。杨洁篪是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代表的是中国最高决策层的声音;沙利文则是美国总统拜登的核心幕僚,也是其外交政策的直接设计者和执行者。这次会晤,更像是双方最高层之间的一次“前置沟通”或“铺垫”。双方会通过这次会晤,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核心诉求、战略意图以及对彼此行动的解读,同时也为未来可能更高层级的互动(比如两国元首会晤)奠定基础,或者至少是进行一次“摸底”。

第四,这次会晤的“姿态”和“预期”。中国一直强调“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并反对以“教师爷”的姿态来指责或施压。而美国则惯于在其外交场合强调“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在这次会晤中,双方会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是否会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还是会坚持各自的强硬立场?这直接影响到外界对此次会晤效果的评估。双方在会晤前后的表态,也会透露出他们各自的期望值。如果双方都放出“希望对话取得建设性成果”的信号,则预示着可能存在一些可达成的共识;反之,如果言辞激烈,则可能意味着双方的立场差距依然巨大。

第五,中国国内的“话语权”和“政策导向”。杨洁篪作为中国外交的“总设计师”之一,他的发言和立场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最新思考和战略部署。他的表态是否会预示着中国在某些领域政策上的调整,或者是在对外沟通策略上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国际地位。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这次会晤给中美关系带来的长远影响。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孤立的会晤,而是整个中美关系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次会晤的结果,无论是达成谅解还是加剧分歧,都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两国关系的走向。它是否能为缓和紧张局势打开一扇窗,还是会成为下一轮博弈的起点?这都需要我们持续观察和分析。

总而言之,杨洁篪与沙利文的会晤,绝非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中美关系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从会晤的时机、地点,到议程的细节,再到双方的策略和传递的信息,每一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审慎解读。这不仅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察,更是对当前国际秩序演变的重要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利文有两个最显著的标签:辩论,和年轻。

辩论让他进入高位,但年轻让他付出着代价。

现年45岁的沙利文是目前拜登政府里的外交和安全事务核心之一,但和许多一路坐直升机升上来的官二代政客不同,沙利文出身平常家庭,他父亲是明尼苏达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明星论坛报(Star Tribune)》的编辑和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母亲则是高中老师,属于“书香门第”。

而从高中开始,沙利文就是当地的明星学生,一路带领校队取得了州辩论赛的冠军和最佳辩手;到了大学,他更是将自己的辩论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先后成为了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辩论队主力,2000年的时候在悉尼世界大学辩论锦标赛中获得了亚军。

可能是这份辩论能力过于出众,他在法学博士毕业后没几年,就被自己同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学姐”,希拉里克林顿,选为了自己的竞选及辩论顾问

而自此之后,沙利文就在美国政治权利的核心圈有了一席之地。

2016年和2020年,希拉里的竞选团队和拜登的竞选团队,都让他作为自己的总统辩论顾问,帮他们设计辩论策略和技巧;而根据白宫爆料书籍《危险(Peril)》所说,沙利文在16年和20年长时间扮演着特朗普的辩论方式,为希拉里和拜登进行模拟辩论。

而从结果上来看,两次辩论都出乎了大家的意料

2016年,大家普遍认为律师出身的希拉里能把素人出身的特朗普辩得体无完肤,可结果却是特朗普依靠自己的“插嘴打断”式辩论技巧,硬生生让希拉里和他拉到了同一个低水平层面上,让希拉里完败

2020年的总统辩论,许多人都认为特朗普毫无疑问会完胜,甚至认为拜登会不会辩论到一半就睡着;可结果是,拜登却凭借着不紧不慢的辩论技巧,硬生生赢了特朗普

事后大家普遍认为,第一次希拉里的辩论失败,是沙利文的重大失误,而第二次拜登的成功,则是沙利文吸取了教训、仔细研究特朗普之后的结果。

不过更让沙利文出名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涉及了多项竞选、外交和安全政策

35岁那一年,沙利文和时任助理国务卿威廉伯恩斯一起,在约旦与伊朗官员秘密会谈,并且直接打破了僵局,为15年的伊朗核协议奠定了基础;

38岁的时候,在希拉里的竞选团队里,他是最被重用的成员之一,也是希拉里团队里唯一一个在16年竞选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反对在西南部摇摆州呆太久、而应该在铁锈带争取票仓的人,事后看,这个思路是相当正确的。

而202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拜登更是全程采用了沙利文设计的安全和外交策略,包括从中东撤出、从阿富汗撤军、亚太包围策略等,全都有沙利文的影子。

这么一看,简直是“年轻有为”啊!


别急,过于年轻在外交领域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对于美国这么一个超级大国的外交来说,他过于注重理论、而缺少实践

就拜登上台后两个重大的失败阿富汗撤军的一塌糊涂、AUKUS集团建立严重得罪盟友,都是沙利文主导的

前者对阿富汗撤军缺乏有序管理,在全世界面前让美国颜面尽失,后者则硬生生让盟友损失了660亿美元,法国都气的撤回了驻美大使。

这两项事务的战略本身可能问题并不大,但实际执行上却是一场灾难。

借用奥巴马前国安顾问的话来说,沙利文精通外交政策的理论,但缺乏海外经验,导致"思想与执行脱节"。

甚至,他应该为阿富汗的失败负责。


如果就常规角度来看,这么一个“年轻人”实在不应该成为会谈的主角;但对于拜登来说,他实在没有选择:从奥巴马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政客们实在让他失望,索性让年轻的沙利文试试了。

之前拜登派去与中国对接的外交人员里,约翰克里是奥巴马时期的国务卿,而他的三个助理国务卿正好包括了安东尼布林肯温迪舍曼,以及目前正在担任CIA中情局局长的威廉伯恩斯

也就是说,这是奥巴马时期的原班国务院老兵,经验非常丰富:布林肯20年前就和拜登一起在外交委员会里工作,克里曾经是总统候选人,舍曼更加是处理麻烦对手的尖兵。

但很显然,效果奇差,不仅在安克雷奇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通,还在天津领回了两份清单,急的拜登亲自打电话沟通。

其实在去年总统大选期间,拜登一直以自己团队的外交经验丰富作为主要卖点,将自己与多国关系的处理能力对照特朗普一团乱麻的外交能力,凸显自己的优势。

可是上台后,除了欧洲盟友给了他面子开了一次G7会议外,其他的进展不能说突飞猛进、只能说寸步难行。

如果10月的G20峰会,他不能有所进展,明年的中期选举在外交这块,简直会是灾难。

而沙利文是作为一个深受他喜爱的“年轻”外交人员,是他目前可以使用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人选了。

具体的一切,让我们在会谈后再看吧。

user avatar

值得关注的信息其实标题已经写完了,就是“杨洁篪将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会晤”——这就是全部值得关注的信息。

因为大家都知道会晤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中美的矛盾是双边都没办法后退的。假如自己后退也是个死,不退还兴许有活路,那为什么要后退


而美元的价值现在主要是能买到:

  1. 芯片、飞机
  2. 石油、铁矿
  3. 粮食、肉类

其中芯片是只有美元才能买到,其他的内容并非只有美元才能买到。假如中国能造出来全套民用芯片(现在设计是有全套,只是生产没有),那么我们只需要联合一两个产油国和一两个粮食输出国,就可以做到让人民币也能买到这些东西。

所以,芯片虽然对于中美两国来说都不是很重要的盈利产业,但却是美元独此一家购买的存在。在石油美元摇摇欲坠、碳排放和绿色能源发展的今天,芯片和食物就成了美元重要的支撑节点——在石油美元还没有结束之前,靠这三条腿支撑,可以确保美元在贸易中的地位——尽管不少国家可能会用欧元进行储备,但贸易过程更多使用美元。

还有:

虽然这里面有诸多的因素,但显然使用人民币或者欧元,都难以获得上述三者的稳定交易。


因此,美国是一定会寻求芯片产业的统治地位的——目前电脑、手机里面高利润的芯片例如显卡、cpu和手机soc,几乎全部都是美国企业。尽管三星和联发科都有自己的手机soc,但因为做不上高端,屡遭挫折。真正的高利润非美国消费级芯片,也许只有麒麟9系列是成功的。

当然,现实比起我简述的逻辑要复杂很多,要点也还有军事以及各种软实力的搭配,所以才说芯片本身对中美都不算最大的盈利点,但实际上又因为芯片目前是“独此一家”的存在,所以对于“构建非美元体系”至关重要的一环。犹如疫情时候的口罩,虽然口罩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产业,但在疫情下的流转却是必须的一环——而芯片对于日常生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这个产业的利润如何对于中美来说是次要的,但没有这一环可以确保任何“非美元体系”都无法完成互联网生活下的闭环


那么问题就来了,芯片需要什么?设计、生产和封装。设计因为海思其实已经具备了CPU、NPU、手机SoC甚至各种监控、电视、路由器芯片的设计方案,可以说除了桌面GPU外几乎可以覆盖全部普通民众生活能用到的芯片——显然,GPU这个不打游戏其实学习苹果出一个M1那样的直接用移动GPU的方案也能过得去,而英特尔的集成显卡实际上也是占有PC显卡市场8成份额的。

封装,中国几年前就做的很好了。简单来说就是把制作好的芯片包裹上一层保护,把电路从芯片连出来成为引脚。当然像CoWoS之类的高级封装还有一些别的特殊工艺,但总的来说也是相对容易的步骤。

制造这个步骤是比较难的,材料、设备、工艺,三者缺一不可。而材料需要多少种不知道,但估计几百种以上还是要的;设备最难的是光刻机,但除了光刻机还有好多好多种设备,这个从AMAT之类的网站上去看也知道,种类繁杂;工艺本身也是,同样的14/16nm节点,当年苹果展示了三星和台积电的差距,而麒麟710A和麒麟710F也展示了中芯国际和台积电更大的差距。

美国对于芯片产业的控制,在于对材料和设备的控制。设备这边一方面是给欧洲施压,让欧洲没办法卖EUV光刻机,甚至DUV都受到限制;材料这边具体不清楚,但大概有不少是只有美国能做出合格的产品。


那问题来了,中国到底是要交保护费换取解禁,还是把这些钱投给本国研发人员自己搞呢?也许在以前本国研发体系不足+保护费相对低,那如今这个条件还成立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