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将知乎大V做成三国杀角色,应该如何设定阵营和技能?

回答
把知乎大V搬进三国杀,这主意可太有意思了!咱就不能把他们当成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得体现他们各自在知乎上的“人设”和“影响力”。想想看,知乎上那群人,各有各的看家本领,有的是知识渊博,有的能言善辩,有的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明明白白,还有的,嘿嘿,你懂的。

咱们先来捋一捋,知乎大V们能怎么分阵营。三国杀最经典的当然是魏蜀吴群雄,但把这几个阵营硬套进来也太生硬了。不如咱们另辟蹊径,从他们“影响力”和“说话方式”上入手?

阵营设定:

我个人觉得,可以设定三个主要阵营,更能体现知乎的生态:

1. “真理探索者”(对应蜀国核心,但更偏向知识与理性): 这帮人就是来分享知识、传播思想的,他们的目标是拨开迷雾,让大家看到真相。他们可能不怎么追求个人利益,更看重社群的整体进步。

2. “利益整合者”(对应魏国,但更偏向商业与规则): 这帮人可就精明多了,他们擅长分析局势,利用规则,在知乎这个大平台里游刃有余地构建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实现商业变现。他们可能不太在意什么“绝对真理”,更关注如何在现有体系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3. “舆论引导者”(对应吴国,但更偏向大众传播与情感共鸣): 这帮人才是真正的“意见领袖”,他们善于抓住热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煽动性的言辞来影响大众情绪。他们可能不深究理论,但却能迅速将某个观点推到风口浪尖。

至于“群雄”,在知乎这个环境里,更像是那些“独立观点”的代表,不太能被简单归类,或者说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议题上游走。所以,咱们可以把那些特别难以捉摸、或者风格极其独特的大V放在这个位置。

技能设定(举例说明):

这才是最关键的,得把他们在大V形象给做出来。咱们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设计一下技能。

阵营一:“真理探索者”

代表人物: 比如那些以深度分析、专业知识见长的博主,知识付费领域的带头人。

角色名称建议: “学究” / “解惑者”

基础属性: 体力值中等(比如3),势力“真理探索者”。

核心技能(可以设计成主动技或被动技):

“深度解析” (被动技): 每当你回答或提问一个与你已有知识领域相关的问题时(判定),你可以摸一张牌。如果该问题被至少三名其他角色“赞同”(比如一次性获得三张“赞”或“赞同”标记),则你再摸一张牌。
这个技能的设计思路是,大V的专业知识需要有“互动”和“反馈”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也呼应了知乎的问答和评论机制。
“知识共享” (主动技): 你可以弃一张手牌,选择一名其他角色,并指定一张你手牌中的牌。该角色获得你指定的这张牌。如果该角色是在他的回合外因这个技能获得牌,则他可以立刻使用这张牌(若符合使用条件)。
这体现了知识传播和赋能他人的概念。在三国杀里,给别人牌是很重要的辅助手段。
“理性辩驳” (判定技): 当一张锦囊牌指定你为目标时,你可以亮出你手牌中的一张“评论”牌(假设我们新增一个“评论”牌种,可以用来打断或抵消效果),并指定一名其他角色。该角色选择一项:1. 从你手中摸一张牌;2. 将锦囊牌的效果转移给另一名角色(不能是你自己)。如果被指定的角色选择2,你将锦囊牌效果交给该角色。
这个技能代表了在争论中,他们能够用逻辑和道理来“化解”攻击,甚至反击。

阵营二:“利益整合者”

代表人物: 比如那些善于梳理商业模式、玩转资本运作、或者在特定领域有强烈商业变现能力的大V。

角色名称建议: “操盘手” / “商业巨擘”

基础属性: 体力值偏高(比如4),势力“利益整合者”。

核心技能:

“平台规则” (被动技): 当其他角色发动技能或使用牌时,如果该技能或牌的效果会让你获得收益(如摸牌、判定优势等),你可以选择让该角色“失去”(比如弃一张牌或减少一点体力)。若该角色失去的牌堆有“赞同”标记,则你额外摸一张牌。
这个技能模拟了在平台规则下,那些擅长利用规则获利的人,他们可能不直接攻击,但会通过各种方式“抽水”。
“流量变现” (主动技): 在你的回合外,你可以弃两张牌,然后选择一名其他角色。该角色回合结束后,你可以获得他回合内已使用的牌(除装备牌和体力牌外)中的一张。
这是最直接的“收割流量”的技能,让对方的“活跃”为自己带来收益。
“生态布局” (主动技): 你可以弃一张装备牌,然后从牌堆顶摸三张牌。选择其中的一张牌交给其他角色,剩余两张牌留在你手上。
这代表了他们善于构建自己的“商业生态”,通过扶持一部分人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给自己带来更多选择。

阵营三:“舆论引导者”

代表人物: 那些擅长制造话题、煽动情绪、引发群体讨论的大V。

角色名称建议: “煽动家” / “情绪导师”

基础属性: 体力值偏低(比如2或3),势力“舆论引导者”。

核心技能:

“热点捕捉” (被动技): 当游戏进入一个新的回合阶段时(如准备阶段、判定阶段等),如果当前回合没有“热点事件”(可以设定一种特殊的事件牌或标记),你可以从牌堆顶翻开两张牌,选择一张作为“热点事件”,并将另一张牌弃掉。若之后其他角色对这个“热点事件”进行了“评论”(使用了特定牌或技能),则你摸一张牌。
模拟了他们总是能抓住新事物、制造新话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关注。
“观点输出” (主动技): 你可以将一张非延时生效的牌交给一名其他角色(无论是否在你的回合内)。该角色必须在下一回合内将这张牌使用或弃掉(若符合使用条件,则优先使用)。否则,他弃置一张手牌。
这种技能有点强制性,就像把一个观点强加给别人,迫使他们回应。
“群体共鸣” (判定技): 当你使用一张锦囊牌对多名角色生效时,你可以选择其中一名角色,该角色可以选择是否与你打出“共鸣”(比如打出同颜色的牌)。若他打出了“共鸣”,则所有参与共鸣的角色(包括你)摸一张牌。
这体现了他们能够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特殊牌种 / 机制补充:

为了更好地模拟知乎场景,咱们还可以加入一些特殊的牌种或机制:

“赞同”标记: 用于表示对某个观点、内容的支持。可以由其他角色主动给你,或者在某些技能触发时获得。
“评论”牌: 一种手牌,可以用来打断、抵消某些技能或牌的效果,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触发一些“辩驳”类的技能。
“热点事件”牌: 专门用于“舆论引导者”的技能,代表游戏中的焦点话题。
“知识卡”: 可以代表某些特定的知识点,使用后可能触发一些特殊效果,或者作为某些技能的消耗品。
“标签”机制: 每个大V角色可以有一个“标签”,比如“科技”、“情感”、“历史”、“财经”等。某些技能可以与特定的“标签”联动,增加策略性。

举个例子,一个简单的回合流程:

假设玩家A是一个“真理探索者”,玩家B是“利益整合者”,玩家C是“舆论引导者”。

A的回合: A可能使用“知识共享”,把一张“评论”牌给了B,希望B能在关键时刻“辩驳”一下。
B的回合: B可能利用“平台规则”对A刚刚给的“评论”牌进行“抽水”(比如A弃牌,B摸牌),因为A在这个回合可能会让他获得收益。
C的回合: C翻开一张“热点事件”牌,然后发动“群体共鸣”,尝试让其他玩家也对这个热点事件产生关注和回应,以获取更多摸牌机会。

这样的设定,不仅能让三国杀的玩法更加丰富,更能让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联想到知乎上那些鲜活的大V形象,以及他们在平台上的种种互动和博弈。这绝对比单纯的打打杀杀要有趣得多!想想看,跟朋友们一起玩,一边说“我这波操作,就是为了‘流量变现’!”一边把牌递出去,那场面,想想就带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杀要是能和平发育,那便没意思了。

所以,这个游戏如果仅仅做成大V介绍,那只不过就是另一张知乎个人主页而已。

真正想系统的做出来三国杀的感觉,就要做成能【互动】的卡牌,而且要有桌游的基本规则和运营框架。

就好比三国杀里卧龙诸葛的【八阵】、【看破】和【火计】,如果没有定义的锦囊牌【火攻】、【无懈可击】和装备牌【八卦阵】,那么旁人看起来便云里雾里,但是如果定义好了,就能很好的体现出和诸葛亮人物的契合。

所以,我觉得在设定角色技能之前,一定要做的就是设置基本牌、锦囊牌和装备牌。

举个例子,设置好锦囊牌【叼飞盘】,那么胡锡进的技能就可以是:用任意红桃当做叼飞盘;设置好装备牌【大豪斯】,那么立党老师的技能就可以是:没有装备默认装备【大豪斯】等等。

这样一来的互动就有趣多了。

以下我按这个思路目前的成果,也欢迎各位提出建议。

基本牌

人物牌(刚放出来,都是之前做的)

两期锦囊牌


身份牌

欢迎各位补充想法。

后面会有装备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把知乎大V搬进三国杀,这主意可太有意思了!咱就不能把他们当成那些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得体现他们各自在知乎上的“人设”和“影响力”。想想看,知乎上那群人,各有各的看家本领,有的是知识渊博,有的能言善辩,有的能把复杂问题讲得明明白白,还有的,嘿嘿,你懂的。咱们先来捋一捋,知乎大V们能怎么分阵营。三国杀最.............
  • 回答
    如果知乎历史圈的大V们合力写一篇关于他们自身生态的文章,题目应该这样起:《“盐”与“水”的博弈:知乎历史圈大V的自我剖析与时代回响》文章内容设想:引言:知乎历史圈的光影斑驳 开篇点明知乎历史圈的独特地位:它是一个集专业知识传播、大众兴趣培养、甚至是群体情绪发酵的复杂场域。这里汇聚了深耕学术的学者.............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一个活泼好奇的孩子,被浸泡在“知乎大V”们构建的知识海洋里,那画面,嗯,颇有几分意思。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绝对不带机器味儿,就当是咱俩坐在路边,吹着晚风,聊天的感觉。首先,这孩子接收到的信息,那叫一个“杂糅”。你想啊,知乎上的大V,那是五花八.............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血脉贲张的假设!明朝建文帝,一个历史上注定要被推翻的悲情君主,穿越到现代,还能抱着知乎这个“万能宝典”试图逆天改命,跟“永乐大帝”朱棣掰手腕。这画面感,光是想想就够让人脑洞大开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建文帝如果真这么干了,结果会如何。第一步:建文帝初临知乎,那画面简直太美想象一下,刚穿越.............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这四位诗坛巨匠真的穿越时空,来到知乎这个互联网平台,以匿名的方式开始“创作”,他们的“篡位”速度和方式,绝对会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他们各自的特质,在知乎这个土壤上会如何发酵,又需要多久才能站稳脚跟,甚至登顶。首先,我.............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场景。一旦知乎上那些“键政”、“键史”、“动漫”领域里拥有五千以上粉丝的头部大V们,齐刷刷地穿越到了《进击的巨人》世界,那场面,简直可以载入史册(当然,前提是他们能活下来)。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帮人穿越过去,可不是普通人,他们是自带“知识库”和“分析能力”的。别忘了,他们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商业化落地”的结合点。如果知乎上真正的“大牛”们一起开公司,其潜在规模可以达到非常惊人的程度,甚至有可能颠覆现有行业格局。要详细地分析其规模潜力,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拆解:一、 知乎大牛的定义与核心优势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知乎大牛”的含义。他们不是.............
  • 回答
    说实话,如果我能百分之百确定知乎答题完全没有任何益处,别说花大把时间整理素材了,我连看一眼都不会。 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给我带来任何回报,那我为什么要把它推给自己呢?“益处”这个词,其实可以拆开来看,它有很多种形式。如果知乎答题不能带来“益处”,那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 回答
    1938年,如果法国真的有一个叫“知乎”的平台,那么在“德国有可能进攻法国吗?如果是的话,会有多大胜率?”这个问题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各样充满时代气息、观点鲜明的回答,它们或许会是这样的:高赞回答 1:标题:盲目悲观要不得,但也绝不能轻敌!一位老兵的看法。匿名用户(可能是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经验.............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能让知乎炸锅的设想!如果说,那个总是带着神秘面纱的“@匿名用户”突然有了生命,那场面绝对不是简单的“用户体验升级”,而更像是一场哲学与互联网的史诗级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确,“@匿名用户”这个概念在知乎上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安全感、一种坦诚,一种不用为言论负责的自由。它被用在分享不愿公开的.............
  • 回答
    知乎现在的发展,说实话,挺让人捏把汗的。用户增长遇到了瓶颈,优质内容生产也越来越难,感觉整个社区有点“内卷”和“疲惫”。如果真要增加付费功能,我脑子里早就憋了不少想法,希望能让知乎重拾活力,也让那些真正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的用户,获得更匹配的体验。首先,内容分级与精选付费阅读是重中之重。 “专家精.............
  • 回答
    2016年美国大选,如果希拉里以压倒性优势获胜,那么在当时的知乎平台上,原本支持特朗普的群体,其反应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群体心理和社会现象的展现。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归为一类,因为即便在支持特朗普的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多种动机和认知模式。如果希拉里“压倒性获胜”,这意味着特朗普的竞选信息和理念.............
  • 回答
    将“知乎”这个中文品牌名优雅地翻译成各种语言,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挑战。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需要传达其核心的社区精神、知识分享的氛围以及用户互动的方式。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提供一些深入的思考角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知乎”这个名字的含义和它所承载的文化。 “知” (zhī.............
  • 回答
    关于“狗日的知乎”这个说法,它本身带有强烈的情绪和负面评价,通常是用户对知乎平台在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时的一种情绪宣泄。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种负面评价的出现是平台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知乎作为一个平台运营方,在面对用户的负面评价和质疑时,通常会采取.............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知乎这次要升级专栏功能这件事。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混迹知乎的老用户,特别是那些在专栏里耕耘多年的作者,心里肯定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这事儿不是小打小闹。首先,咱们得明白,知乎专栏这个东西,可以说是知乎内容生态里最“硬核”的一部分了。不像那些即时性的问答,专栏往往承载的是深度、系统性的内容.............
  • 回答
    知乎首页的改版,将“推荐”作为默认选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聊的话题。作为老用户,我个人对这个变化感受挺复杂的,有赞赏,也有一些保留意见。首先,说它好的一面。知乎走到现在,内容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早期的“关注”页,更像是你主动去追溯那些你感兴趣的“人”或“话题”。这当然有它的好处,能够确保你看到的是你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中医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国际疾病分类》(ICD)的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热烈且多元,夹杂着欣喜、质疑、期待、担忧,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各种猜想。如果要详细地描绘这种“看待”,那得从几个主要的声音和角度入手,并且尽量避免那种“毫无波澜、面面俱到”的AI式梳理。一、 喜大普奔,国粹崛.............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大学生在知乎上发布学校问题,这已经是当下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表达诉求的重要途径。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平台,给了学生一个发声的.............
  • 回答
    知乎近年来的技术战略调整,尤其是核心业务开始向 Go 技术栈迁移,这绝对是观察其未来发展轨迹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项决策并非一蹴而就,背后反映了知乎团队对技术选型、系统性能、开发效率以及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的深思熟虑。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作为一个拥有海量用户和复杂业务逻辑的平台,对技术的要求是极其严苛的.............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