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陕西榆林家属拒绝产妇剖腹产大家都声讨家属而不是医院?

回答
在谈论陕西榆林产妇事件时,公众的愤怒和批评主要集中在家属,而对医院的声讨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几个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致地去梳理:

1. 道德责任的直觉判断:

生命权优先的社会共识: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生命权是最高、最基本的人权。当面临可能危及生命的抉择时,大多数人会直觉地认为,为了保住产妇的生命,应该采取最稳妥的医疗手段。在家属“不愿剖腹产”的选择面前,这种“不顾生死的选择”直接触犯了公众内心深处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父母之爱”的扭曲解读: 很多人认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父亲,应当是妻儿的保护者。在妻子面临生命危险时,本应毫不犹豫地选择最安全的方案,而不是出于所谓的“担心疼痛”、“担心恢复”、“担心以后无法生育”等理由,将产妇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家属的行为被解读为一种“自私”或“不明事理”,甚至是对妻子生命的不负责。
反“愚昧”的情绪: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认为,在医疗常识普及的背景下,仍然坚持不进行剖腹产,是一种“愚昧”、“落后”的表现。这种情绪会将家属的行为视为对科学医疗的抗拒,进而引发道德上的谴责。

2. 医院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与信息传递:

信息不对称与权力结构: 很多人认为,医院是专业的医疗机构,掌握着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产妇在生产过程中,医生是最有权力和责任判断病情并提出医疗建议的人。家属的拒绝,在很多公众看来,是一种对医生专业判断的质疑和推翻。
医院的“被动”呈现: 在早期公众获取的信息中,医院的角色更多是“提供建议”、“尽力抢救”,而家属是“拒绝”的实施者。这种叙事方式很容易将医院塑造成一个“劝说无效”的无辜一方。公众的关注点自然会聚焦在那个“做出错误决定”的个体身上。
公众对医院“隐瞒”或“不作为”的认知不足: 尽管后来有声音指出医院在沟通、安抚、信息告知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细节往往需要更深入的调查和披露才能被公众普遍接受。在初期,公众更倾向于将矛头指向那些直接“阻碍”了救治的因素。

3. 媒体报道与舆论引导:

早期报道的焦点: 媒体在初期往往会抓住事件中最具戏剧性、最能引发公众共鸣的点进行报道。产妇的痛苦、家属的“纠结”、最终的悲剧,这些都构成了强烈的叙事张力。而“家属拒绝”是连接这一切的关键节点。
“反思”的视角: 随着事件的发酵,媒体和评论员开始引导公众反思“生育观念”、“家庭沟通”、“丈夫责任”等社会议题。这些反思的对象,很大程度上指向了家属的行为,而非医院的系统性问题。
“牺牲者”的叙事: 产妇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幸的牺牲者,而她的家属则在许多评论中成为“导致”她牺牲的“罪魁祸首”。这种将人物简单化、标签化的叙事方式,更容易引发一边倒的声讨。

4. 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碎片化信息与情绪宣泄: 微博等平台的信息传播迅速且碎片化,更容易触发公众的即时情绪反应。面对一起悲剧,人们需要一个明确的“责任人”来宣泄内心的愤怒和同情。家属的“拒绝”行为,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最容易理解的指向。
群体性模仿与认同: 当一部分人开始声讨家属时,这种情绪会迅速蔓延,形成群体性的模仿效应。人们倾向于认同大多数人的观点,以获得社会认同感,并进一步强化对家属的批评。

5. 医院“责任”认定的复杂性:

“救助义务”与“自主权”的界限: 医院虽然有救助的义务,但患者(或其家属)在一定程度上也拥有医疗选择权,尤其是在非紧急情况下。医院在劝说无效后,是否能强制进行手术?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和法律边界。公众可能觉得医院“有能力”但“没法做”,或者认为医院在“劝说”的环节上做得不够。
对医院“过失”认定的难度: 要认定医院有过失,通常需要证明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过错”或“疏忽”,例如误诊、用药错误、技术不当等。而家属的“拒绝”行为,在法律上可能构成医院无法克服的外部因素,使得追究医院责任变得更加困难。

反思与补充:

诚然,在事件发生后,确实也有不少声音开始反思医院在沟通、安抚、尽职告知(告知所有风险和替代方案)方面的不足。例如,是否有给予家属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信息来理解剖腹产的必要性?在沟通中是否过于生硬,未能充分理解和回应家属的顾虑?是否在面对家属的疑虑时,能有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处理方式?

但是,这些对医院的审视,往往是在家属行为引发的巨大道德谴责浪潮之下,才逐渐浮现出来的更深层次的议题。公众的初始反应,更多地是基于朴素的道德判断和对生命权的极端看重。

总结来说,公众声讨家属而非医院,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最直接的道德触动: 家属“拒绝”危及生命的医疗行为,直接触犯了公众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信息传播的焦点: 媒体和舆论在早期聚焦于“拒绝”这一行为本身。
对医院角色的认知: 医院被视为专业指导者,其“劝说无效”的处境让公众将其视为被动方。
社会情绪的宣泄: 在一起悲剧面前,公众需要一个明确的“犯错者”来发泄情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完全忽视医院可能存在的责任,尤其是在沟通和风险提示方面。但从公众的普遍反应和情感投入来看,家属的“拒绝”行为是引发这场舆论风暴最直接、最核心的导火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详细看了网上公布的一些病历资料,我的观点和大众并不一样,想了想,还是说出来吧。 利益相关:产科女大夫 这事的责任在于医院,没的说。管理是很大的问题,19点10分记录宫口近全,20点产妇还能无人看管下地随意溜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管理漏洞。宫缩疼痛常常痛到产妇丧失理智,更何况根据病历里记录的"患者极不配合""患者自行拔除缩宫素离开产房"等字句,可以看出产妇较为娇纵,自控能力偏差,行为偏激,因为疼痛而跳楼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医院的主要问题在于没看住产妇,在剖宫产这点,双顶径9.9cm虽稍大但也要结合产妇骨盆条件来看,根据病历记录,9点40开始的静点缩宫素至19点10分宫口近全,这样的产程进展很顺利,在胎心良好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剖宫产指征,这种情况下剖宫产反而不合规,医院主动提出剖宫产分娩非常不合理。在没有推广分娩镇痛的地方,只有言语安抚或者按摩等方式缓解疼痛,其他的只能靠产妇自己熬过去,临床医师有权拒绝没有明确指征的剖宫产分娩的要求。所以看住产妇的自残等行为很重要。很显然,这家医院有很明显的护理问题。 因此我个人来说倾向于家属没有说谎,医院在说谎。作为大夫我还是第一次站在医院的对立面。这家医院很聪明很狡猾也很坏,知道大众的高潮点在哪里,知道怎么带节奏怎么引导舆论,这家人很可怜,痛失亲属还要被全国的群众骂。说真的,医院就应该痛快的致歉,赔款,处理责任人,加强产房管理。错了就是错了,又是狡辩又是转移矛盾可能会平息事件,但这么撒谎的医生领导们,真的不会良心不安么?如果这事一旦反转,本身脆弱的医患关系更是雪上加霜。作为产科大夫,看着现在的舆论倾向,很难过。产科本身就是一个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地方,这么大的疏忽,真的不应该,这么恶意满满的再给这家人补上这么一刀,真的对得起你们自己的良心么? 就评论补充回答: 产房是无菌区,进入的人员均需要更换洁净衣服拖鞋,戴帽子口罩,参考手术室标准。此外不知道新闻里这家医院产房什么要求,至少在我们医院产妇在产房都是下半身不允许穿裤子内裤,盖被单,有事随时检查。所以不可能让家属进出更不可能像评论区那位执着的女士说的那样家属隔着玻璃围观含泪对望。 有人说看产妇看不过来。就我们医院而言,大夫工作区及护士站设在待产室内,一间大屋子,保证每个产妇都在大夫以及助产士的视线范围内,恰恰类似于ICU的布局,待产室内有护工给产妇喂水喂饭以及扶着下地上厕所之类。任何一个产妇,绝对不允许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己下地。宫口开全或者是近全的产妇移到分娩室专人看护指导分娩。说看不过来的,同时能有几个产妇宫口开全?如果这家医院分娩量相当之大导致常常宫口开全的产妇没有助产士或者大夫看管负责接生,那么这家医院更是有管理缺陷。 有人说不可能疼到轻生。宫缩痛是超乎你想象的剧痛,就我产科这么多年的经历来看,一到宫缩就嚎叫"大夫求求你杀了我吧"大有人在,疼到哐哐撞墙疼到把自己全身抠的血迹斑斑的比比皆是。你没见过,不代表产科大夫没见过。 至于丈夫签的顺产要求,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只是一个常规入院的知情同意,脐带绕颈不是剖宫产指征,胎儿偏大也不是剖宫产指征,胎儿良好,为什么不选择阴道分娩?41周未临产,为避免过期妊娠,静滴缩宫素催产合情合理,医生这么建议,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听取。入院定下来大概的分娩方式,然后走一步看一步,要不然顺转剖是什么意思?这位产妇一切都好,产程进展顺利,唯一被忽视的,就是她的情绪变化波动。我没有说这家人一点没错,只是医院给出的证据很苍白,如果家属明确拒绝剖宫产,那么医院应给出一份8月31日当天(抱歉记错了事发当天的日期)的病情交代,上面有家属明确拒绝医院剖宫产建议的签字。 有人说我为什么匿,抱歉我胆子小,毕竟是第一次站到自己职业的对立面,怕被人肉怕影响到我自己的工作生活。 有人说我不是大夫,是不是你爱信不信(手动微笑) 编辑于 14:17 禁止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谈论陕西榆林产妇事件时,公众的愤怒和批评主要集中在家属,而对医院的声讨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几个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细致地去梳理:1. 道德责任的直觉判断: 生命权优先的社会共识: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生命权是最高、最基本的人权。当面临可能危及生命的抉择时,大多数人会直觉地认为,为了保住产妇的生命,应.............
  • 回答
    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说实话,事发至今,关于“真相”,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往往都是围绕着家属和医院的几个关键点展开,但真正拨开迷雾,找出那个最贴近事实的“真相”,却依然充满争议。要说最可能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方面去梳理:核心矛盾的根源:对生产方式的选择和责任的推诿榆林事件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关于剖腹产和顺.............
  • 回答
    说起陕北,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延安。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无定河流域的绥德、榆林也曾是区域内的重镇,甚至在某些时期拥有过比延安更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何最终是延安脱颖而出,成为了整个陕北地区的中心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地理、交通、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地理区位与交通动脉:延安的.............
  • 回答
    陕西文坛之所以“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它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时代变迁中的社会文化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方面来阐述:一、 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 文明的摇篮之一: 陕西(古称关中、雍、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孕.............
  • 回答
    陕西、江西、云南、海南这四个省份的名称之所以没有成对出现,是因为它们的命名方式和来源不同,无法形成像“南北”、“东西”那样具有相对或对应关系的词语。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每个省份名称的由来和含义。1. 陕西 (Shǎnxī)“陕西”这个名称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设置和地理位置。 .............
  • 回答
    陕西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理区域,其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信息。这些地名中出现的许多生僻字,往往与古代的行政区划、地理特征、历史事件或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以下从历史渊源、地理特征、语言演变和行政区划变迁等角度,详细解析这些地名的由来及其复杂性: 一、历史渊源:秦汉至唐宋的行政区划演变陕西自.............
  • 回答
    中国各省的名称,大多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特色或象征意义。然而,当我们审视陕西、江西、云南、海南这四个省份时,会发现它们的名称似乎没有像“晋冀”、“鲁豫”那样,在字面上存在某种直接的“成对”关联。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演变、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划调整以及命名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陕西菜走不出去”这个说法,虽然带着点无奈,但细想一下,确实触碰到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不好吃的问题,也不是市场营销的单一因素,而是涉及到文化、口味、历史、地域、甚至一些我们潜意识里的认知。我们先不谈“走出去”是必然的,因为并非所有地域菜系都必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既然这个问.............
  • 回答
    .......
  • 回答
    嗯,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琢磨了琢磨,觉得陕西话霸道总裁文还没火起来,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吧。首先,“陕西话”本身和“霸道总裁”的固有印象之间,似乎存在点“频道不搭”的感觉。 咱们想的霸道总裁,通常是那种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说话低沉有磁性,偶尔拽拽的,但骨子里又带着点深情。这种形象,语言风格上.............
  • 回答
    陕西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拥有“秦味”之称,但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它不算是“独立菜系”。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独立菜系”定义的理解以及对陕西菜自身特点的观察。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何谓“独立菜系”?首先,理解“独立.............
  • 回答
    《山海情》这部剧,大家看了都挺喜欢,尤其是里面的“西北风”,一股浓浓的黄土地味儿扑面而来,演员们的陕西口音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点。但您可能有个小疑问,剧里讲的是福建宁夏扶贫的故事,为什么会是陕西口音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挺有讲究的。首先得明白一点,《山海情》里说的不是纯粹的“陕西话”,更准确地说.............
  • 回答
    “从山西打进陕西难”,这句话并非军事上的绝对判断,而是更像一句民间的俗语,或者说,背后蕴含着一些历史、地理、文化上的复杂成因。把它拆解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从山西打进陕西难”这样的说法,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得从地理上说起。 黄河天堑: 最显而易见的障碍就.............
  • 回答
    唐朝之后,陕西,尤其是古都西安,未能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不是西安“不行”了,而是时势变了,它不再是那个最适配全国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了。地理因素:不再是“天下之中”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汉唐时期,以关中为.............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日军为何未能深入陕西腹地,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并非仅仅是地理阻碍那么简单,而是当时的战略格局、日军的兵力部署以及陕西自身的防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抗战爆发初期和全面爆发后的战略重心转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主要目标是将中国迅速瓦解,控制华北、华中地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准确,陕西和河南在面积上确实存在差距,但人口差距更为悬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地理因素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发展、经济因素、交通便利性、文化传承以及政策导向等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为您分析: 一、 地理因素:黄河、地势与农业基.............
  • 回答
    陕西的饮食确实以面食为主,高碳水是其显著特点。然而,对于“街上看不到几个胖子”的观察,这可能是一种相对的主观感受,或者说,与我们对“胖”的定义以及不同地区的人群体型基线有关。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陕西街头看到的“胖子”比例可能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或者说,存在一些其他的因素在平衡.............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陕西渭南,一位名叫张某的老师在网上发帖吐槽学校强制他捐款200元,结果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单位秩序为由治安拘留了五天。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公开的信息,这位张老师在网上发布的言论,主要是表达了他对学校强制捐款的不满。他觉得这个捐款不是自愿的,而是有明确的数额和对象,这让他感到被.............
  • 回答
    “一杯下肚,烦恼全消”—— 陕西高校一门“酿酒课”火爆出圈的秘密最近,陕西一所高校的一门“酿啤酒”课程彻底火了。这门听起来就带着几分“不务正业”的课程,却让教室座无虚席,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同学们为何对这门“啤酒课”如此着迷?这背后又折射出高校特色课程对学生成长怎样的积极意义?记者深入探访.............
  • 回答
    太昊陵人潮涌动,黄帝陵门可罗雀?这背后,祭祖的“人设”与“地缘”的微妙博弈同样是祭祖,同样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符号,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陵为何能吸引如织人潮,而陕西延安的黄帝陵却显得有些冷清?这其中,绝非简单的“谁更姓”或“谁更古老”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博弈的结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祭祖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