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从山西打进陕西难?

回答
“从山西打进陕西难”,这句话并非军事上的绝对判断,而是更像一句民间的俗语,或者说,背后蕴含着一些历史、地理、文化上的复杂成因。把它拆解开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从山西打进陕西难”这样的说法,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意味着什么。

首先,得从地理上说起。

黄河天堑: 最显而易见的障碍就是黄河。黄河,这条母亲河,同时也天然地将山西和陕西分隔开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渡河绝非易事。即使是今天的黄河,很多地方依旧水流湍急,河面宽阔,想要大规模、有组织地跨越,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和后勤难题。更不用说那些被黄河切割出的深邃峡谷和陡峭河岸,本身就形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历史上,黄河的控制权往往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谁能占据渡口、桥梁,谁就拥有了战略主动。所以,“打进”意味着要强行渡过这条“天河”,难度可想而知。

高原与盆地的差异: 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形相对起伏,但其东部和南部边缘有明显的地势抬升,连接着太行山脉。而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则是黄河冲积形成的广阔平原,地势相对低洼,但周围被秦岭、六盘山等山脉环抱,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地理格局。从山西往陕西进军,可能需要翻越一些山地,但如果要突破陕西的天然防御圈,比如进入关中平原,难度就不小。

交通的限制: 在古代,道路是制约一切行动的关键。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古道,往往要经过复杂的地形,比如黄土高原上的沟壑纵横,或者秦岭山脉的险峻路段。这些道路的修建和维护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在战时,很容易被破坏或控制。试想一下,一支大部队,带着粮草辎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每一步都可能是艰辛的。

其次,我们得看看历史的纹理。

“天下之中”的争夺: 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岐周”之兴,“秦”之统一,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它被认为是“天下之中”,扼守着中原的门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历史上,许多王朝的首都都设在陕西或其周边(比如西安、洛阳,洛阳虽然在河南,但战略上与关中联动密切)。所以,任何试图染指中原或改变政治格局的力量,都必须面对陕西这块硬骨头。从山西方向发起的进攻,往往是对关中平原的挑战,而关中平原的守卫者,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其地理优势和政治资源,便能获得极大的便利。

军事战略的重心: 历史上,从山西方向进攻陕西的势力,很多时候并非是全国性的统一力量,可能更多的是区域性的割据势力,或是北方民族政权的南下。而防御陕西的,则往往是中原王朝的力量。这使得双方的力量对比和作战风格有所不同。中原王朝在守卫关中时,往往能获得更稳定的后勤支持和更广泛的兵源,并且在战略上占据先手,选择在有利地形进行防御。

文化心理的隔阂(相对而言): 虽然山西和陕西同属黄土高原,文化上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色。比如,山西人可能因为地处晋冀鲁豫腹地,与中原的联系更紧密,也更具商业和军事上的进取精神;而陕西,尤其是关中,则有其“帝王之乡”的文化积淀,守卫故土的决心可能更强。这种心理上的差异,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局。

“山西”作为进攻出发地的局限性: 在一些历史时期,山西本身也可能处于被动防御或内部动荡的状态。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往往是以蒙古高原为基地,但在进入中原的路径上,既可能经过山西,也可能绕道其他方向。如果山西本身就被强大的势力控制,那么从山西出发进攻陕西就更缺乏可行性了。反过来,如果山西是进攻方,那么其自身的力量和资源也需要足够支撑起对陕西的攻势,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举个例子来说明:

在战国时期,秦国崛起于陕西,灭六国、统一中国。秦国占据关中,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地理的熟悉,使其成为一方霸主。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比如晋国(后来分裂为赵、魏、韩),虽然也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但要跨越黄河,克服秦国的防御,进入关中,难度是很大的。

到了汉朝,北方匈奴屡次侵扰边境,但想要大规模攻入中原腹地,往往也需要在控制了黄河渡口和关中地区的情况下才能有所作为。汉朝对陕西的控制,也为防御北方提供了重要的屏障。

再到后来的宋朝,面对北方辽、金、元等政权的挑战,山西和陕西都曾是重要的战场。然而,这些北方政权想要稳定地从山西方向推进并占领整个中原,往往需要先巩固对黄河以北地区的控制,并且在军事上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才能有效跨越黄河,对关中发起致命一击。

所以,“从山西打进陕西难”,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地理阻碍、战略地位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它并非说从来没有发生过,但它确实指出了一个显著的战略难题。这条“难”,体现在了对黄河的征服,对险峻地势的穿越,对关中这一“天下之中”坚固防线的突破,以及在力量和资源上的持续对抗。它是一个需要克服多重障碍才能实现的军事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上结论:从山西打进陕西一点都不难,反而很容易,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山西陕西究竟谁占上风,关键在于河东(狭义上的河东 仅包括运城)的归属。但大多数情况下,从山西成功打进陕西的时候,陕西内部都是乱成一团,不过反过来也一样。山西背后通常有河北的支持,陕西背后也通常有四川和甘肃的支持。至于周边省份两不相帮,秦晋二省内部都比较统一,严格按照今天两省边界solo的话,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山西占了河东地区,陕西山西就是四六开,如果陕西占了河东地区,那就是七三开。虽然今天运城是山西的,但要知道元朝之前除了鲜卑唐之外,河东地区都是属于关中管辖的。唐朝的关中四姓“韦薛裴柳”后面那三个还是运城的,大部分时期运城都是属于关中的,直到今天都是操着一口关中方言,吃着肉夹馍油泼面羊肉泡馍。元朝把运城划入山西省,和把汉中划给陕西一个道理,就是破坏陕西的山河形盛,防止关中产生割据政权。

河东地区对于山西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两汉时期的河东郡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地方,直到今天运城都是山西人口最多的城市。如果运城让关中地区占了,那山西和陕西的实力对比尤其是人口和耕地上就完全失衡了,你打仗总得要粮食和人吧,而且运城历史上还是个盐产地,那可都是钱啊。没了河东地区山西只有借助河北河南或者蒙古高原上的力量才能与之相抗衡,不然和陕西打就是分分钟思密达的节奏。

对于陕西来说,同样必须要掌握河东地区,不然就是攻不得,守不得,进退失据。关中要想进入中原,最好的办法甚至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崤函古道出函谷关进入洛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河东地区不在关中的控制范围内,那崤函古道你敢走吗?根本不敢走,只要敢出函谷关,人家就有本事让你有去无回。在平陆南渡黄河,进入崤函古道设伏,直接把你后路端了。秦晋崤之战就是这么玩的,所以控制不了河东地区的秦国,春秋时只能窝在家里和西戎打单机。

为啥说没了河东地区守不得呢,可以掰一下历史上从山西打进陕西成功的案例:

1、前赵刘曜破长安 俘晋愍帝

2、北魏奚斤灭胡夏

3、李渊太原起兵

4、李克用讨伐黄巢

5、李克用平李茂贞、王行瑜叛乱

6、后唐李存勖统一北方

7、郭威平河中(永济)李守贞、 永兴(西安)赵思绾、凤翔(宝鸡)王景崇 三镇叛乱

8、金灭北宋 完颜娄室平定关中

9、大萌徐达平定甘陕

ps:前七次的前赵、北魏、唐、前晋(李克用)、后唐、后汉(郭威那时候是后汉枢密使)都是起自山西的政权(说句那啥的,这些人朝代除了唐 剩下的不是匈奴人就是鲜卑人,要么就是沙陀人 为啥今天山西汉族人口比例这么高),而后两次的金和大萌则是借道山西入的关中。

满清入陕西时吴三桂的北路军,是从大同出发借道内蒙进入陕北,经榆林、延安进入关中的。我觉得这条路线过于肥猪流,而且河南方向南路军多铎的功劳也不小,所以就没算进去。

历史上陕西打进山西成功的案例有:

1、秦灭六国

2、西汉韩信灭赵、代

3、前秦苻坚灭慕容复一家子

4、北周灭北齐

5、唐李世民灭刘武周

6、李自成建立大顺

看过《神雕侠侣》的肯定都听过风陵渡这个地名,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地方。从河津到三门峡这段黄河,只有三个渡口,这三地方河面最窄而且水流也不急,也就是从山西往陕西打只有这三条路。除非你要走平陆过三门峡,借道河南入关中,不过这么个走法纯属脑袋让门挤了,三门峡离着陕西100公里不说,还要经崤函古道 先后攻克函谷关潼关。。。

咱还是说那三个渡口吧,也分为上中下三策:风陵渡距长安最近;蒲津渡次之;龙门渡最远。

下策是走风陵渡经潼关入关中,这么玩就是一口门牙咬到钢板上,崩你一嘴牙。风陵渡一过黄河就是潼关,脑袋让门夹了才从这儿进走。带兵打仗的人又不傻,现实就是几乎没人这么打,绝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中策和上策。

中策是走龙门渡经韩城、合阳入长安,地图最上面黄河最窄的那一块就是龙门渡。韩城方向不管是山河形盛还是守备力量都是远不如潼关的,过河占几个据点那是妥妥的,吴起的魏武卒当初就是经龙门渡占领秦国河西之地的,但这么玩问题也很明显。韩城离着关中核心区咸阳长安太远了,一来无法对关中进行实质性威胁,二来关中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

上策是走蒲津渡,地图最上边蒲州镇旁就是。占领蒲州城后,在此处渡过黄河,攻克同州(大荔),绕过潼关守军,直取长安。蒲津渡离长安仅仅比风陵渡稍远一点点,而且蒲津渡对面的是平原,无险可守,从此处渡河只有在黄河以西50里之外的同州(大荔)才会遇到抵抗。我说的9次山西进攻陕西成功的例子里,有8次都是这么玩的,除了李渊那次,李渊那次是因为打不下蒲州城,让屈突通搞得一点法子都没,被迫绕路龙门渡进入陕西的。

其中李克用占领河中城(蒲州古城)之后,仅仅用了4天时间就到了长安。奚斤占了河中城之后,赫连勃勃的怂货儿子吓得连长安都不敢呆,直接卷铺盖跑到甘肃了。郭威把河中城打下来,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自焚,西安和宝鸡的那俩节度使没多久就投降了。刘曜那次算不顺利的,先是屯兵蒲坂,过黄河,打了几个月,最后长安城“内外断绝,城中饥甚,米斗直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亡逃不可制”,“帝(晋愍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蒲州城可以算是关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四塞之国关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既然河中城和河东地区对陕西和山西都如此重要,那历史上在这儿的秦(xiāng)晋( hù)之(sī)好(bī)自然是少不了了。

所以在有人从山西方向沿汾河谷底进攻陕西时,陕西方面要做的不是像面对中原势力时的那样,退守函谷关潼关。而是要“御敌于国门之外”,跨过黄河,进入河东境内同山西方向的敌军作战。能把河东地区拿下最好,守不住河东全境也无论如何要把河中城保住。事实上历史上关中地区上的势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玩了命都要在河东和山西方面死磕。比如著名的玉璧之战,就是在运城稷山打的。看地图上,山西只有运城是属于北周的,其他地方都是北齐。高欢刚一进入运城地界,就和韦孝宽干上了。

前后赵石虎和刘曜打的时候,同样是在蒲州玩命撕逼,刘曜几乎把关中所有的力量都带去援救蒲州城了。“ 后赵中山公虎帅众四万自轵关西入,击赵河东。应之者五十馀县,遂进攻蒲阪。赵主曜遣河间王述发氐、羌之众屯秦州以备张骏、杨难敌,自将中外精锐水陆诸军以救蒲阪,自卫关北济 ”“ 与虎战,大破之,斩石瞻;枕尸二百馀里,收其资仗亿计,虎奔朝歌。 ”可以看地图上,山西依然是只有运城属于前赵,其余的都是后赵。可惜刘曜没北周那么走运,虽然刘曜赢了石虎,然而头脑发热乘胜追击到洛阳,来了个千里送人头,直接被人家活捉了。

历史上只要蒲州城落入敌手,叫它蒲坂也好,河中府也罢,关中就守不住了。只有蒙元灭金时,木华黎那次从蒲州进入关中,最后失败了。木华黎从蒲坂到京兆这段很顺利,到了京兆城下却打不下来,然后就转而攻打凤翔,还是没打下来。最后和高欢一样,忧郁成疾,不久就病死了。守城并不仅在城池坚固,而在于人心,很多时候根本陕西山西谁打不过谁的问题,而是还没打就收拾细软了,比如赫连勃勃那一家子;又有时候守方心思根本没在打仗身上,人家心里只有冯小怜一个人。

最后再说句,无论是陕西攻打山西,还是陕西攻打陕西对方都是没法防守的。陕西的优势在于,进攻山西时黄河西边的三个渡口,龙门渡 蒲津渡 风陵渡都可以走,让山西方面顾此失彼。潼关的存在让山西进攻陕西时不能走风陵渡,龙门渡又离关中核心区太远,像吴起那样过了河用处也不大,所以山西进攻陕西时只有蒲津渡一条路可选。

但山西的优势在于,明明只有一条蒲津渡可走,然而由于蒲津渡对面陕西是一马平川的地形,压根就没法防守,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打到长安城下。而且潼关守军顾忌洛阳方面的敌军,是没法回救的。所以除了木华黎失败的那次,从山西进入陕西的势力,都是用很短的时间就把关中一窝端了。而从陕西进入山西的势力,则是先占据河东,然后凭借着人口和经济优势,慢慢把山西方面耗死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