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孩子爸爸不让七岁的孩子看图画书,说这样「你会变傻的」?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费解的,特别是当说出这句话的是孩子的亲爹,而且孩子才七岁!七岁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知识储备飞速增长的黄金年龄,图画书更是打开这个年龄段孩子心智的一把绝佳钥匙。这么一竿子打死说“看图画书会变傻”,这逻辑简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荒谬。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变傻”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尤其是年纪大一点的长辈,可能会把“读书多”和“死读书”划等号,觉得那些沉浸在书本里的人不接地气,不懂得实际生活,久而久之就显得“傻乎乎”的,缺乏社会经验。但是,图画书是什么?它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图画书的精髓在于它能够将文字和图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信息、激发想象。

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图画书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打开想象力的翅膀: 图画书里的故事千奇百怪,有奇幻的冒险,有温馨的童话,有充满哲理的生活片段。这些故事通过精美的插画展现出来,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他们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出故事的场景,为人物赋予生命,甚至在读完后还能自己改编故事,这就是创造力的萌芽。
培养语感和阅读习惯: 虽然是图画书,但里面往往包含着精炼而富有韵律的文字。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接触到不同的词汇、句式,培养语感。而且,从小接触图画书,能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项任务,这为他们日后爱上阅读打下坚实基础。
认知世界的窗口: 图画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是关于动物、植物、宇宙,可以是关于历史、文化、科学,也可以是关于情感、友谊、勇气。通过图画书,孩子能够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了解各种各样的概念和知识,而且这种认知是具象化的,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提升情商和同理心: 许多优秀的图画书会探讨孩子的内心世界,描绘各种情感体验,比如害怕、快乐、伤心、嫉妒等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也能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同理心和情商。
促进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亲子互动时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理解故事,解答疑问,分享感受,这不仅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所以,说“看图画书会变傻”,这简直是把一件大好事说成了坏事。这就像说“吃蔬菜会变笨”一样,完全是缺乏依据的。更有可能的是,这位爸爸可能对图画书有什么误解,或者他自身的一些经历导致了他产生了这种狭隘的认知。

我们不妨试着去理解一下爸爸可能的想法,虽然不认同,但理解有助于沟通:

对“不务正业”的担忧? 也许爸爸觉得孩子应该多花时间在“正经事”上,比如学数学、学写字这些“硬技能”,而图画书这种“软性”的东西,在他看来可能有些“虚头巴脑”,担心孩子沉迷其中,耽误了“正经”的学习。
对“被灌输”的排斥?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接受书本上的观点,尤其是图画书里可能包含一些现代的、或者与他们传统观念不太一样的思想,害怕孩子被“带坏”了。
自身教育经历的投射? 也许这位爸爸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图画书,或者他当年读书的经历并不愉快,这种负面经验也可能让他对图画书产生了排斥。

但无论如何,作为家长,尤其是母亲,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需要有自己的坚持和方法。

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1. 温和而坚定地沟通: 首先,不要直接否定爸爸的说法,那样很容易引起他的防御心理。可以尝试用商量的语气,比如:“亲爱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你会这么想,我感觉图画书对孩子的好处挺多的,你看XX(举例说明图画书的好处)。”
2. 提供证据和案例: 可以找一些关于图画书对儿童发展益处的文章,或者一些育儿专家的观点,跟爸爸分享。也可以举一些孩子因为图画书而表现出聪明、有创造力的例子。
3. 强调图画书的“多面性”: 向爸爸解释,图画书并不等于“不学习”,很多图画书的内容是非常有知识性的,比如科普类、历史类图画书。同时,也可以说:“我们也不是只看图画书,平时也会让他学习其他的,图画书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是很有趣的学习方式。”
4. 引导爸爸参与: 最好的方法是让爸爸亲身体验图画书的乐趣。可以邀请他一起给孩子读图画书,让他看到孩子因为故事而发出的笑声,看到孩子因为插画而发出的惊叹。当他亲身感受到孩子通过图画书获得的快乐和成长时,他的固有观念很可能会动摇。
5. 策略性地进行: 如果沟通一时半会儿没效果,可以先不强求。可以在爸爸不在的时候,继续给孩子看图画书。但一旦被发现,也要做好解释的准备。关键是不能让孩子因为父母的矛盾而失去接触好书的机会。
6. 寻求外部支持: 如果爸爸的观念非常顽固,并且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可以考虑和双方的长辈沟通,或者寻求专业的育儿顾问的建议。

总之,一个七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望的时候,图画书是帮助他们探索的极好工具,绝非“变傻”的元凶。孩子的父亲的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片面认知或者固有观念的误解。作为母亲,理应站出来,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这位爸爸认识到图画书真正的价值,让孩子能够在一个更开放、更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别让孩子的童年,因为这种不必要的阻碍而蒙上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二年级-六年级)常读的一本大部头是《“赤脚医生”手册》。这本书也是图文并茂,图量非常巨大,但是这本书读了是一定有好处的,不会使人变傻。

但我感觉我童年被后来读的《巫魔神医胡万林》、霭理士《性心理学》毁得厉害。

user avatar

本来看到后想反驳,结果仔细读题后发现,爸爸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表达方式有缺陷。

图画书和文字书的关系,各位高赞答主已经讲得很明白了。从认图到识字到自主阅读,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我之前直播讲座时做的PPT。

虽然是关于英语的,但其实原理相通。

我本以为这孩子还没到看文字书的阶段,想回答让他慢慢来,但看题目描述,他实际上已经能做到了,只不过出于孩子的本性会更喜欢图画书。

那接下来就是一个如何沟通的问题了。

"你会变傻的",属于给孩子贴标签,指责型的沟通,甚至有侮辱的意味。

孩子长期受到负面的心理暗示,真的会变傻,不信试试看。

至少我小时候就是因为四年级的数学老师说我笨,还不如差生,数学成绩就从此一落千丈,再也没好过!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贴标签,只讲事实,然后提出自己的担忧

爸爸发现你最近读的书都是图画书,我其实非常理解你觉得图画书看起来更容易,但是我担心,长期这样下去你可能会越来越看不进文字的书,跟不上学校对你的阅读要求。

我们一起想个办法,定个计划,让你能够保证看喜欢的图画书,又能提高阅读能力。爸爸妈妈负责协助你。

最好让孩子自己提议,比如自己规定自己每周读一本文字书,不懂的地方,父母积极协助讲解。

如果他说不出来,你们就提示一下,但是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表示理解和共情,他才会更愿意配合你们。

完成计划后,记得给他正面反馈,比如欣赏他的改变:

你现在可以自己读完一本100页的书了!有了很大的进步,爸爸为你自豪!

然后在读书计划表上贴五角星,集齐多少个五角星可以带他去迪士尼玩一次之类,给他动力。

多给正面反馈而不是负面打压,才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学习的内驱力才是孩子今后成绩好的核心能力。


我是 @多语启蒙老沐哥 ,欢迎关注我,我们一起努力做智慧的高情商家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