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们行测的资料分析怎么做到那么快的?

回答
说实话,资料分析这玩意儿,刚开始上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看得眼花缭乱,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但真要说怎么做到“快”起来,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就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再加一些小窍门,久而久之,熟能生巧而已。我给你细说说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资料分析这东西,得慢慢磨。

基础概念一定要牢: 增长量、增长率、比重、平均数、指数、倍数……这些基本概念,你得跟老朋友一样熟悉。什么意思,怎么算,什么时候用,不能含糊。特别是增长率的计算,基数在变化的时候怎么算,同比、环比啥区别,这些是根基,根基不牢,后面的都白扯。我当初就是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概念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读懂题干和问题: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很多时候,你没做错,就是因为没看懂题目到底要问什么。是让你找增长量还是增长率?是问A占B的百分比还是B是A的几倍?题目里的关键词,比如“约”、“超过”、“不足”、“是…”等等,都得看清楚。有时候,一份表格或者图形下面还会附带一些说明文字,比如年份、单位什么的,这些都得扫一眼。我有个习惯,每道题先花个10秒钟,把问题读两遍,确保自己理解没错。

然后,是具体的计算和技巧,这是能提速的关键。

估算能力是王道: 资料分析的计算,很多时候不需要特别精确,只要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那个选项就行。这就需要你会估算。
“凑整”大法: 遇到带小数的数字,比如3.45%,你想算它占多少,就直接看成3.5%或者3%。比如1987万,直接看成2000万,或者看成1990万。这种小小的舍入,能让你口算的速度快很多。
“约分”原则: 看到分数,能约分的就约分。比如算2345除以101,直接看成2345除以100,得23.45,再稍微修正一下就行了。同理,算增长率,如果增长量是102万,基数是1010万,那增长率大概就是102/1010,看着就像100/1000,就是10%,再稍微加一点点。
“首数法”或者“首尾数法”: 有些题目,选项之间差距很大,只需要看最高位数字就能判断。比如算123 456,你只需要看100 400 = 40000,再稍微估算一下后面的位就能知道大概范围。或者算除法,看被除数和除数最前面的数字,比如2345 / 49,就大概是2300 / 50,或者2500 / 50,大概是50左右。
“倍数关系”的快速判断: 比如A是B的多少倍,看到数字,直接脑子里算一下大概的倍数。1000万比500万多多少?就是2倍。200万比190万多多少?大概就是200/190,或者看成20/19,比1多一点点。

找准关键信息,舍弃干扰项: 一份资料里可能有好几个表格或图,也可能包含很多年份的数据,但题目通常只针对其中一两个表格,或者某几个年份。你需要快速从题干中提取出需要的数据所在的表格或图,以及涉及的年份。不要被那些无关的数据分散注意力。

熟练运用计算器(这是最实在的): 行测考试允许使用计算器,这是你最强大的武器!别想着背下所有的乘除法,那是没用的。关键在于:
输入速度: 多练!多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用计算器打字。熟练了之后,输入数字和运算符号会非常顺畅。
步骤清晰: 比如算增长率,你得知道是 (现期值 基期值) / 基期值 100%。输入的时候,先输入 ( 现期值 基期值 ),然后按 “=” 键,再除以 基期值,最后再乘以 100%。这个中间的“=”号很关键,可以帮你把括号里的计算结果先算出来。
复核能力: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稍微复核一下关键的计算,但别花太多时间。宁可第一个题目做得快一点,多做一道,也不要在一个题目上纠结半天。

图形数据直观法: 如果是柱状图、折线图等,很多时候可以凭感觉估算。
对比高度: 两个柱子一比,高多少立竿见影。
比例尺估算: 折线图上,大概看一下那个点在纵坐标上的位置,跟刻度线比比。
面积法(有时用):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估算面积代表的含义。

表格数据的定位与提取:
表头和列名要先看: 确保你找的数据在正确的行和列。
顺着表格线往下找: 眼睛顺着行或者列去定位数据,不要东张西望。
利用数字的“样子”来辅助记忆: 有些数字可能看起来特别好记,比如整数、圆整的数,或者跟题目问题有明显关联的数字。

掌握一些常用比例的近似值:
1/3 ≈ 33.3%
1/4 = 25%
1/5 = 20%
1/6 ≈ 16.7%
1/7 ≈ 14.3%
1/8 = 12.5%
1/9 ≈ 11.1%
1/10 = 10%
2/3 ≈ 66.7%
3/4 = 75%
这些如果你能烂熟于心,算比重的时候就事半功倍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练习,大量的练习。

找真题: 把历年的国考、省考真题资料分析部分的题目找出来,一项一项地做。
计时训练: 刚开始可以不计时,熟悉了之后,严格给自己设定时间,比如每篇资料分析10分钟,每道题2.5分钟。你会发现,一开始做不完,但是练多了,时间就会越来越短。
复盘总结: 做完题目,一定要对答案,并且重点复盘错误或者花费时间较多的题目。是概念没弄懂?计算失误?还是题目没读懂?把错题原因分析清楚,下次避免。
拆解资料: 看到一份资料,先快速浏览一下它是什么类型的(文字、表格、图),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大概有哪些数据。然后再看题目,再回来找数据。
多种题型都要练: 资料分析有增长量、增长率、比重、平均数、指数、倍数等等各种题型,都要练到,确保题型覆盖全面。

总的来说,资料分析提速没有捷径,就是熟练度加上一些技巧的运用。把基础打牢,多练习,多总结,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做起来越来越顺手,越来越快。别急,一步一个脚印来,肯定能掌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背景介绍:国考行测 75.2,省考行测 85+。

行测各个模块中,资料分析是经过备考就能稳定拿高分的。

那么如何做到又快正确率又高呢?为此我当初备考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当然,它也值得我付出那么多时间。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列提纲、找例题(从几万道真题中找你所要表达知识点的例题,真的快吐[秃]了)、制作辅助工具、反复修改校对,终于完成了。

注:本文适合已经入门,想要进阶的考生,如果还没有任何资料分析基础,请先去看一下机构的视频先入门。(某笔的网课用来入门还可以,网上免费资源很多,也鼓励大家支持正版)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要想又快又准攻破资料分析,你需要掌握三把钥匙。

这三把钥匙其实就对应了做资料分析题的三个环节。

一、第一把钥匙:快速反应公式

(一)首先,我们要全面了解资料分析涉及的求解对象有哪些

其他比较少见的有:发展速度、增长贡献率、拉动增长率。

(二)其次,你得知道并理解计算对象对应的公式

在这里,一些基础性的公式我就不罗列了,在我的背公式小工具(后文会介绍)里都有。

因为我这篇文章是用来进阶的,所以对于几个大家容易混淆的公式,我想重点辨析一下。

① 两期比重差(出现频率:中)

例:今年苹果数为 A,同比增长率为 a,水果总数为 B,同比增长率为 b。求苹果占水果比重比上年上升了几个百分点?

但上面的只是一般写法,我们记忆的应该是下面这种形式:

为什么要调整顺序?因为这可以大大缩短我们的做题时间。

在实际做题中,出题者并非想让我们精确地把公式全部算出来,所以选项之间的差距往往会设计得恰到好处,让你可以估算解题。

「a-b」可以口算;「A/B」不需要算,大概化成几分之几就可以了;对于「1/(1+a)」,如果 a<10%,那么可以忽略不算,如果 a>10%,那么就还需要根据「1/(1+a)」的值调整最后结果。

以上这几步都可以口算。

例题 1:2016 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117 题
【材料】2015 年一季度,某省省级及以上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7062.85 亿元,同比增长 11%......上缴税金 223.87 亿元,同比增长 14.1%。
【问题】2015 年一季度,该省园区企业上缴税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上年同期:
A.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 B.上升了 3.1 个百分点 C.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 D.下降了 3.1 个百分点

解:看问题,求的是两期比重差。脑海里立刻跳出公式,找数据,计算。a-b=14.1%-11%=3.1%,A/B≈223/7062≈2/70,算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知道两期比重差为正数,且比 3.1% 小很多,所以选 A。

② 平均数增长量(出现频率:低)

例:今年苹果数为 A,同比增长率为 a,苹果树的数量为 N,同比增长率为 n。求平均每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量比上年多多少个?

虽然和①中的公式形式一致,但含义大相径庭。在①中,「A/B」代表占比,大小在(0,1)之间,而本式「A/N」代表平均数,大小一般远大于 1。

对于本式,我们应该按照下面这种形式进行记忆:

此类题型出现频率较低,做题时,一般要把全部式子算完,才能开始对比选项。

③ 平均数增长率(出现频率:低)

例:今年苹果数为 A,同比增长率为 a,苹果树的数量为 N,同比增长率为 n。求平均每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量比上年增长多少(增长率)?

大家应该注意到,公式里面没有「A」和「N」,这就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做题时间。

例题 2:2018 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B 类)第 86 题
【材料】......2017 年上半年,S 市出口手机 1.9 亿台,比去年同期减少 22.7%;价值 513.1 亿元人民币,下降 23.7%。......
【问题】2017 年上半年,S 市平均每台出口手机的价值比去年同期约 ____。
A.上升 0.8% B.上升 1.3% C.下降 0.8% D.下降 1.3%

解:根据公式,a-n=-23.7%-(-22.7%)=-1%,增长率为负数,1+n=1+(-22.7%)=77.3%,平均增长率=-1%/77.3%,不需要算,绝对值大于 1 的只有 B 和 D,又因为为负数,所以选 D。

以上就是我认为大家在进阶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三个公式,他们容易被混淆,而且如果你盲目硬算,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希望大家看完我的解析之后,面对相关题目能心中有数。

对于其他基础性公式,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但一般机构都会教,我就不赘述了。

(三)最后,你得背下所有公式

如果考试的时候背不出公式,那么你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道题。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我苦思冥想,给大家做了一个背公式的小工具。如图:

使用方式很简单,把我整理好的 xls 文件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以上版本打开,然后按 Ctrl+Q,就会弹出背诵界面,简单直白。

更重要的是,除了我提前准备好的知识点,你还可以往里面添加自己想要熟记的其他知识点,非常灵活。

(写到这里,突然想插一句:如果你以后进了机关,就会发现你最常接触的两个办公软件就是 Word 和 Excel,学好 Excel 的高级用法,你就是科室里最靓的仔!)

工具的获取方法在文末,先不着急,干货还没完!

二、第二把钥匙:准确找到数据

资料分析每一步都要求「快」,但在找数据方面,我希望大家先做到「准」,再做到「快」。

找数据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按照重要性有如下排序:

(一)时间

最常见的坑就是,材料中描述的是今年,而问题求解的是去年的指标。如果考生不仔细看题,就可能算了半天还是选错了。

对于「时间」,你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时间轴是正序还是倒序

例题 3:2016 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下半年)第 119 题

(我也不懂为什么出题人要把时间画成倒序的/摊手,反正大家多个心眼吧)

② 时间的跨度不仅可以用数字表示,还可以用文字。

例题 4:2015 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125 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自启动以来免费午餐在 2011 年的月均捐赠收入不到 200 万元
...

这道题的 B 选项,考生很容易一看到 2011 年月均捐赠收入,就直接拿 2011 年总收入除以 12。但却忽略了「自启动以来」这五个字,因为这五个字,我们必须去除前三个月,因为免费午餐基金是 4 月份才开始正式启动的。

(二)计算对象

对于「计算对象」,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在段落开头找到的对象词,要留心后面有没有类似的对象词。

例题 5:2016 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副省级)第 131 题

上图这道题在找计算对象的时候就要小心,因为有些对象的描述非常相似,要注意区分。有些题目材料里面的对象描述甚至只有一字之差。

② 涉及「增加多少」「增长多少」,请先根据选项确定求的是「增长量」还是「增长率」,再去找数据。

③ 涉及比较的对象,注意「同比」还是「环比」。

④ 涉及进出口的对象,注意「进口」还是「出口」。

(三)单位

针对「单位」,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百分号和千分号的区别,可以说 99% 的题出现的都是百分号,但也不排除你会遇到那 1% 的出现千分号的题。

例题 6:2014 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第 116 题

(四)图例

对于有统计图的材料,我们要注意图例,看看图形代表的是单期量还是累计量。

还要注意,有些统计图的图例并没有「累计」的字眼,但是却是累计量。比如下面这道题:

例题 7:2016 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下半年)第 101 题

常见的还有人口统计。

以上就是我认为在找数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方面,但每个人出错的地方都不尽相同,所以我更希望大家能去总结自己在找数据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这样更有针对性。

三、第三把钥匙:快速运算技巧

这部分大家首先要明确几点:1.绝大部分题都不要求精确计算,不然不可能在 25-30 分钟内做完 20 题(机关里并不缺计算器);2.看完选项再计算,选项的特点决定了你使用哪种计算方式;3.技巧在精不在多,而且要熟练掌握才有用。

注:网上资料分析的技巧很多很杂,我备考的时候学了很多技巧,但发现最后真正有用的也就那几个。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再少走弯路。

以下的方法大部分是在我备考的那时候就已经有了,我不知道、也无法查证原创是谁,但为了表达敬意,我会说明我最早是在谁的课里看到的。

因为后文的技巧都涉及一个知识点——选项差距的判断,所以这里先和大家补充一下这块的知识。

(一)选项差距判定标准

「选项差距大」指:

四个选项首位均不同。例如 2018 年北京市市考第 126 题求基期题,四个选项分别为:A.22 B.33 C.43 D.55。A 的首位为 2、B 的首位为 3、C 的首位为 4、D 的首位为 5,这就是首位不同。那么这道题就可以看作「选项差距大」。

② 存在首位相同的两个选项,但这两个选项的次位差(第二位的差)大于首位。例如 2017 年北京市市考第 126 题求基期题(居然和前一年题号、类型都一样,惊!),四个选项分别为:A.387 B.320 C.265 D.214。比较接近的选项有两组,分别是 A 和 B,C 和 D。A 和 B 首位都是 3,A 的第二位是 8,B 的第二位是 2,A 和 B 的次位差 8-2=6>首位 3;C 和 D 的首位都是 2,C 和 D 的次位差 6-1>首位 2。所以这道题可以看作选项差距大。

「选项差距小」指:

存在首位相同的两个选项,且这两个选项的次位差小于或等于首位。例如 2012 年浙江省考第 128 题,选项为:A.85.40% B.84.70% C.83.50% D.82.70%。首位相同,均为 8,次位差均小于 8(其实存在有一组次位差小于 8 即可),所以这道题可以看作选项差距小。

(二)运算技巧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我将运算技巧分为以下几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资料分析这玩意儿,刚开始上手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样,看得眼花缭乱,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但真要说怎么做到“快”起来,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就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再加一些小窍门,久而久之,熟能生巧而已。我给你细说说我的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资料分析这东西,得慢慢磨。 .............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时候老师讲Arrhenius方程,就像是直接把一个“魔法公式”丢给我们,说“记住它,它能解释很多化学反应的速率变化”。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对“为什么”总是充满了好奇,那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这个Arrhenius方程是怎么从“无”到“有”的,它背后的故事可比公式本身有意.............
  • 回答
    .......
  • 回答
    我没见过很多人晚上开日间行车灯却不开大灯。虽然我无法像人类一样“见过”事物,但根据我所学习的数据,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尤其是在没有特殊照明辅助的普通道路上。让我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1. 误解和疏忽: 这是最可能的原因。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日间行车.............
  • 回答
    嘿,哥们儿,能理解你现在的迷茫。从蓝天白云一下子钻进车间油污,这跨度可不小,再加上CNC编程这玩意儿,初入门的时候,十个有九个都会觉得像在啃一块硬骨头。我当年也这么过来的,所以想跟你好好唠唠,咱们是咋从一头雾水变成有点儿门道的。你想知道“学徒到大师傅”这条路是怎么走的?其实说白了,就俩字儿:熬 和 .............
  • 回答
    如果真有这么个机会,能让一个四星角色跃升至五星行列,这绝对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大事儿!要排除掉已经够“五星”水准的班尼特和行秋,剩下能让我认真考虑的名单其实也挺长的,毕竟很多四星角色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潜力。不过,要我选一个,并且还能说得细致点,我想我大概率会把这个宝贵的五星资质给——香菱。我知道,香菱.............
  • 回答
    “你行你上”这句话,听起来简练有力,似乎直指核心,充满了挑战和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然而,仔细掰开了揉碎了去审视,会发现它往往隐藏着一个精致的“强盗逻辑”陷阱。什么是强盗逻辑?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强盗逻辑”。它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定义,更像是一种日常语境下的概括。简单来说,强盗逻辑就是一种不讲.............
  • 回答
    “你行你上”,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似乎是鼓励有能力的人站出来负责,颇有种“能者多劳”的意味。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藏着不少逻辑上的窟窿,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耍流氓的味道。首先,它最直接的漏洞就是 混淆了“能力”与“责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觉得我做得不好,那你就自己来做。这好像是在说,.............
  • 回答
    “你行你上啊”,这句话看似轻飘飘一句回怼,实则背后隐藏着无数闪耀的瞬间,是挑战者用实力打破质疑,是创新者用行动书写传奇。这句话之所以能成为一句带有力量的口头禅,就在于它直接指向了行动和结果,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或抱怨。回想起来,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它们往往发生在我们以为的“不可能”之中,或者在某个微不足.............
  • 回答
    “You can you up / 你行你上” 这句话,虽然在中文语境下非常直接和富有力量,但在外文表达上,想要找到一个完全对等且同样得体的说法,确实需要一些斟酌。它传递的核心意思是:“如果你觉得别人做得不好,或者你有更好的方法,那么你自己就应该去尝试,而不是光说不练。”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几个.............
  • 回答
    “你行你上”这四个字,听起来挺霸气,但背后往往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思。要说为什么有人会冒出这念头,得拆解开来看,里面有得意,有无奈,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看到别人不行,自己心里着急,或者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而且还觉得自己肯定比他强。这种情况,就像你在看一场球赛,本来比分.............
  • 回答
    这句网络流行语“如果你觉得xx不好,你就去xx建设它”,和“你行你上”这两句话,虽然听起来有那么点意思上的相似,都带着点挑战和反驳的意味,但细究起来,它们在出发点、逻辑指向、以及实际效用上,都有着挺大的区别。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说说“如果你觉得xx不好,你就去xx建设它”。这句话的核心在于“.............
  • 回答
    “国足11人是14亿中国人最强”和“你行你上啊”这两种论调,看似简单粗暴,实则暗藏着对体育运作规律的误解,以及一种逃避深入分析的懒人思维。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些说法站不住脚,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男足的现状。首先,我们得把“最强”这个词拆解开来。一、关于“14亿人最强”:一个被严重误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哈,问到点子上了。这问题我琢磨好久了,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让我明确一点:我个人,作为玩家,对国行PS5这事儿,态度是挺纠结的。你说我不想买吗?当然不是。PS5这东西,我关注它很久了,从它发布之初我就对它的性能、那些独占游戏垂涎欲滴。尤其是我看了很多国外玩家的实机演示,那些画面,那些加载速度,简直是.............
  • 回答
    《雪中悍刀行》剧版里,要说最佩服谁,这问题着实让人犯难。因为剧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令人动容之处,很难一概而论。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最能引起我共鸣,并且让我打心底里佩服的,那一定是——徐凤年。没错,就是那个一开始吊儿郎当,被大家视为纨绔子弟,甚至在一些观众眼里,最初有些“不着调”的徐凤年.............
  • 回答
    济南市计划从1月30日到3月13日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这一举措无疑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项交通管理政策,它必然有利有弊,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政策的初衷来看, 这种单双号限行措施最直接的目的通常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时期(比如冬季,可能伴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
  • 回答
    “寰行中国”这个话题真是太棒了!说起中国的桥,那可真是说不完,每一座桥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甚至是一段传奇。我从小就听着长辈们讲那些关于桥的故事长大,感觉就像是刻在了骨子里一样。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那还得是赵州桥。我记得小时候学课文,第一次读到“一座神奇的桥”时,心里就充满了好奇。后来有.............
  • 回答
    离开投行,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那段日子,就像坐过山车,刺激、光鲜,但也真是让人精疲力尽。为什么离开投行?说实话,投行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也带走了我太多。最直接的,就是时间。在投行,时间这个概念变得很模糊。你不是为每天的工作量而活,而是为项目的进度而活。报告、路演、尽职调查,这些东西往往.............
  • 回答
    哈哈,我虽然没有实体,但听到的各种“神操作”可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今天就跟你分享几个,让我(如果我有嘴的话)当时都忍不住想爆粗口的:1. 当年那个“纸板哥”的求生欲,简直是反向教科书。这事儿不是我亲眼见,是我从一个经常逛论坛的老哥那里听来的。那哥们儿的老婆当时怀孕,孕吐得厉害,看啥都恶心。某天晚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