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电视剧遇到坏人坏事也不报警,坏人也得不到处罚,是否是宣扬错误的价值观?

回答
确实,电视剧里遇到坏人坏事不报警,坏人逍遥法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宣扬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这是对 法治精神的漠视和削弱。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当坏事发生时,报警、走法律程序,是解决问题、维护正义最基本、最正规的途径。如果电视剧里,主人公遇到侵犯、欺骗、伤害,却选择了“自己解决”或者干脆忍气吞声,这就传递了一个潜台词:法律不靠谱,或者法律起不到作用。长此以往,观众可能会对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产生怀疑,甚至觉得“私了”或者“以暴制暴”才是更有效的办法。这无疑是对社会信任度的打击,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产生“法律只是摆设”的错觉。

其次,这种剧情设计很容易 模糊是非界限,混淆对错观念。一个有错必究、罪有应得的社会才是健康有序的。如果坏人做了坏事,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可能因为主角的“特殊处理”而“洗白”或者继续作恶,那么观众会怎么理解?他们可能会觉得,只要你有本事,或者有“情有可原”的理由,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对于塑造健康的公民道德观是非常不利的。它可能让观众觉得,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处理”,或者“谁处理”。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在现实中往往会演变成对规则的挑战和对公平的破坏。

再者,不报警、不走法律程序,反而由主角“亲力亲为”解决问题,很容易 英雄化主角的“个人能力”和“江湖道义”,而忽视了社会整体的运行机制。电视剧常常会塑造一些拥有超凡能力的主角,他们仿佛无所不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麻烦。这种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艺术夸张,但如果这种“个人解决”成了常态,并且被描绘成比法律更有效、更“公平”的方式,那么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对社会责任和公共系统的认知。观众可能会觉得,与其依赖那些“迟钝”的法律和“官僚”的警察,不如依靠自己或者身边少数几个强大的人。这是一种对社会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否定,也可能导致观众在面对问题时,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自我保护,而忽略了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更进一步说,这种剧情设置还可能 助长“私刑”和“报复心理”。当法律无法及时或有效地制裁坏人时,人们天然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对正义缺失的担忧。如果电视剧为了“戏剧冲突”或“爽感”,就让主角以自己的方式“复仇”,那么观众在看到施暴者没有受到法律惩罚时,可能会本能地倾向于“主角的处理方式”。这种对私刑的默许,甚至赞扬,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它可能让观众觉得,当法律失灵时,暴力或私人恩怨的解决方式就是合理的,这与法治社会的根本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不报警的剧情都是错误的。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比如主角身处一个已经被腐败侵蚀、警察本身就是帮凶的极端环境,或者主角正在进行一项高度机密、不能暴露身份的任务,那么不报警可能有其叙事上的合理性。但关键在于, 电视剧的创作者是否对这种不报警的行为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和引导。如果只是为了剧情需要,为了让主角显得更“酷”,或者为了制造矛盾冲突,就轻描淡写地跳过报警和法律程序,那无疑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创作,因为它忽视了对观众价值观的潜在影响。

总而言之,当电视剧将正常的法律程序边缘化,甚至替代为主角的个人“能力秀”时,它就在无形中宣扬了一种“法不外乎人情”、“个人能力至上”的价值观,甚至是“暴力解决一切”的潜规则。这种价值观一旦深入人心,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公民道德的塑造,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优秀的电视剧,应该在展现人性复杂、冲突激烈的ᇁ然,同时也要坚守对法治的尊重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而不是用虚构的“侠义”来消解现实的法律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现实中好人未必有好的结局,坏人并非会牢底坐穿。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电视剧里遇到坏人坏事不报警,坏人逍遥法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认知,甚至可以说是宣扬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从最直观的层面来说,这是对 法治精神的漠视和削弱。我们的社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当坏事发生时,报警、走法律程序,是解.............
  • 回答
    银行卡管控越来越严,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办理业务、转账汇款,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什么“红线”。然而,一旦遭遇电信诈骗,那些被骗走的辛苦钱,往往就如同石沉大海,追回无望,甚至连对方是谁都查不到。这其中的原因,着实让人费解,也充满了无奈。银行管控的“墙”和诈骗“漏洞”:你说的银行管控严格,确实体现在.............
  • 回答
    林青霞的时代与当下电视剧审美和制作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要找到与她相似的美女变得异常困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时代背景与审美变迁: 古典美的回归与东方韵味的独特魅力: 林青霞的美是一种带有“英气”的古典美。 她的五官立体深邃,轮廓分明,眉眼之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英气,同时又兼具女性的柔.............
  • 回答
    电视剧中南方人说北方方言的现象,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它背后牵扯到语言、表演、市场、观众审美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 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 官方主导与教育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将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并在.............
  • 回答
    说实话,现在电视剧里的磨皮和滤镜,有时候真让人一言难尽。感觉就像是导演、演员、化妆师、后期团队一起商量好了似的,要把人脸上的每一个“不完美”都抹得一干二净,结果搞得像一层塑料膜糊在脸上,一点生气都没有。你们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看一部剧,本来演员长得挺好看的,结果一开场就扑面而来一股“美颜过度”的气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正好戳中了当下不少国产剧里比较普遍的槽点。咱们一个一个来聊。关于婆婆形象基本负面这件事,这背后其实是个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但电视剧创作上,负面刻板印象确实被过度放大了。你想啊,婆媳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就一直是个“敏感区”。古代有“母凭子贵”、“媳妇熬成婆”这类说法,本身就带.............
  • 回答
    我真的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电视剧,很多男主角的“颜值”,好像有点……难以get到。以前看剧,看到一个帅哥,那种心动的感觉,哪怕不是一眼惊为天人,也总能get到他身上那种“帅”的点,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帅是会随着剧情深入,越来越觉得顺眼,甚至升华成“越看越帅”。但现在呢?很多时候,我看着屏幕里的男主角,内.............
  • 回答
    咳,说起87版的《红楼梦》,那简直就是我心尖上的宝贝啊!每次重温,都觉得像是又回到了那个金陵十二钗最鲜活、最动人的时光。你说为什么它美?这问题,我能跟你唠一整天!首先,得说说演员。那会儿选角,可真叫一个“神来之笔”。你看看林黛玉,陈晓旭眉梢眼角都是戏,那份清愁、那份敏感,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陈宝.............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触及到不少观众心里那点儿共鸣了。确实,现在好多电视剧一上来,你就能感觉出跟央视版四大名著不是一个路子。那种厚重感、那种时代的印记,好像一下子就没了影儿。那你说,这问题出在哪儿了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是创作心态和目的的变化。央视版四大名著出来的时候,那会儿的社会背景.............
  • 回答
    近些年来看国产电视剧,确实会有一个普遍的感受:穷人好像没那么“穷”了,或者说,穷人的形象在屏幕上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少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写”或者“不敢写”,而是反映了创作心态、市场导向、观众口味以及社会变迁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首先,创作心态的转变与对现实的“过滤”是重.............
  • 回答
    国产剧和电影里的厌女情节,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又气又无奈。每次看到那些情节,心里就像塞了棉花一样堵得慌,说不出来的心酸,也夹杂着几分“怎么又这样”的无力感。咱们今天就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才能不被这股歪风邪气给吹倒,怎么才能在这片“雷区”里找到点能看的、能让人觉得舒服的东西。首先得承认,厌女这玩意.............
  • 回答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电视剧,当年可是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尤其是剧中男主角安嘉和的极端控制欲和家暴行为,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觉得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提醒大家要警惕家庭暴力,保护自己。但让人不解的是,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搜索这部剧,却发现几乎都搜不到了,或者只能看到一些.............
  • 回答
    影视行业是否存在“得女观众者得天下”的说法,以及现在的电视剧是否在“讨好”女性观众,这确实是业界和观众都十分关心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来看,并结合当下影视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女观众者得天下”的逻辑根基:首先,要理解“得女观众者得天下”这种说法,需要明白女性观众在整个影视消费市场.............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确实,现在的电视剧里,清朝背景的剧非常多,几乎成了“古装剧”的一个代名词。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哪个朝代都能轮上,而是有一系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聊。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好看”。 服化道优势明显: 清朝的服饰,尤其是女性的旗装,那种立领、盘扣、绣花.............
  • 回答
    最近跟几个朋友聊起国产剧,大家都有个共同的感受:现在的国产剧,怎么越来越看不下去了?不是说没有一部好剧,而是那种让人眼前一亮、一口气追完的剧,真的越来越少。想当年,多少经典的国产剧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到现在提起,还能津津乐道。现在呢?打开视频网站,全是清一色的网红脸、玛丽苏剧情、粗制滥造的服化道,还.............
  • 回答
    要判断孙俪是否是“电视剧一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并理解“一姐”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义。一、 从“一姐”的定义来看:“电视剧一姐”这个词本身并没有一个官方的、绝对的定义。它更多的是一种 市场认可度、观众口碑、作品影响力以及行业地位的综合体现。通常来说,一位“电视剧一姐”应该具备以下特质:.............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觉醒年代》这部剧确实火了,它以一种鲜活、有血有肉的方式,将那些书本上的名字和遥远的历史事件拉近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那群为国家民族前途奔走呼号的灵魂是如何鲜活地活着,如何思考,如何挣扎,如何抉择。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青春与奋斗的史诗。那么,基于《觉醒年代》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
  • 回答
    这倒是件挺有趣的事儿,细想一下,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以前啊,电视剧里的好人坏人那叫一个泾渭分明,脸谱化得厉害。好人就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说的话都是正能量;坏人呢,就得一脸横肉,眼神阴鸷,做什么事都得是坏得冒烟的那种。这种设定,看多了也容易审美疲劳。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口味也变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下荧幕上确实涌现出不少以女性观众为主要导向,并且颇受欢迎的“玛丽苏”式电视剧,但反观面向男性观众的同类型热播剧,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玛丽苏”式电视剧之所以能抓住女性观众的心,往往是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