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妈妈管得很严格,经常检查女儿的朋友圈,家长要不要干预孩子的朋友圈呢?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相信不少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妈妈对女儿朋友圈的严格管理,以及是否应该干预孩子朋友圈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

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好好的,不走弯路。看到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动态,特别是涉及到朋友交往的,难免会担心。朋友圈嘛,说到底就是孩子在互联网上展示自己、与朋友互动的一个窗口。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很多信息是碎片化的,也可能掺杂着我们看不到的深层含义。所以,妈妈检查朋友圈,很可能出于一种保护欲,想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确保她交的朋友是“正派”的,做的事情是“合适”的。

那么,家长到底要不要干预孩子的朋友圈呢?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关键在于“如何干预”和“干预到什么程度”。完全放任不管,或者严苛到让孩子窒息,都不是最优解。

我们先来看看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影响:

破坏信任感和独立性: 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朋友圈时刻被父母监视,他们会觉得不被信任,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审查,反而更倾向于在背后做一些事情,甚至发展出“两面派”的性格。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立独立人格的过程,过度干预朋友圈,就是在他们的独立探索中设置障碍。
扼杀社交和表达的自由: 孩子通过朋友圈和朋友交流,分享喜怒哀乐,这是他们学习社交技巧、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一条动态都可能被“扣分”,孩子可能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甚至会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发一些虚假的、不真实的内容。
引发逆反心理: 越是被禁止,孩子越可能想去尝试。父母的严苛检查,有时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让他们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进而产生对抗情绪。
错失真正沟通的机会: 如果父母只盯着朋友圈看,却不愿意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听听他们的想法,那么朋友圈就成了一种“代替沟通”的工具,反而失去了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真正机会。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家长可以考虑适度关注和引导呢?

1. 当孩子的朋友圈出现明显的不良信息或危险信号时: 比如,涉及网络欺凌、黄赌毒、诈骗信息,或者有明显的情绪失控、自残倾向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介入是必要的,但介入的方式也需要技巧。
2. 在孩子心智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阶段: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家长的适度引导和保护是应该的。
3. 作为了解孩子生活状态的一个补充渠道,而非唯一手段: 如果家长只是偶尔看看,了解一下孩子最近在和谁玩,大概是什么样的活动,这无可厚非。但不能以此为准,就断定孩子的一切。

那么,更健康的“干预”或“引导”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更倾向于用“引导”和“沟通”来代替“干预”。

建立开放和信任的沟通渠道: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应该主动创造机会,和孩子聊聊他们在朋友圈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可以问问:“你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什么有意思的事了吗?”,“你朋友发的这个视频,你觉得怎么样?”。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分享是安全、可以被理解的。
明确界限,尊重隐私: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隐私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比如约定一个“界限”,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看,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碰。或者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定期和孩子一起“浏览”朋友圈,像朋友一样讨论。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自己的朋友圈是什么样的?是否也充斥着不加辨别的转发,或者过度暴露隐私的内容?家长自身的网络行为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关注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而非仅仅朋友圈内容: 朋友圈只是孩子生活的一个缩影,更重要的是孩子现实中的行为、情绪状态、学习成绩以及与家人、朋友的真实互动。如果孩子在现实中表现得健康快乐,即使朋友圈里有些我们不那么认同的表达,也未必要过度紧张。
教会孩子辨别信息和自我保护: 利用朋友圈的例子,教导孩子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如何拒绝不良诱惑。这是一个重要的“网络素养”培养过程。
与其“查”,不如“聊”: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的只是朋友圈的“表面”。比如,孩子转发了一条负能量的内容,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心态不好。但如果家长愿意沟通,可能会发现孩子只是想引起朋友的共鸣,或者表达当下的情绪。直接“查”只会看到结果,而“聊”才能触及原因。

回到这位妈妈的做法,我建议可以尝试以下思路:

和孩子坦诚沟通: 和女儿好好谈谈,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检查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担忧,同时也告诉女儿你尊重她的隐私。询问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听听她的想法。
尝试共同制定规则: 比如,可以约定:“你如果遇到了什么让你困惑或者不安的事情,可以先和妈妈说说,妈妈不一定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一起想想办法。” 也可以约定,在你担心的时候,可以和你聊聊,而不是直接翻看。
关注孩子朋友的为人,而非仅仅朋友圈: 如果真的担心孩子交友不慎,与其盯着朋友圈,不如多创造机会让妈妈认识女儿的朋友,或者通过与女儿的交流,了解朋友的性格和为人。
相信孩子的成长和选择: 孩子终究要学会自己面对世界,学会独立思考。过度控制,反而会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父母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是监视者和裁判。

总而言之,家长是否干预孩子的朋友圈,关键不在于“干不干预”,而在于“如何干预”。用理解、沟通和引导代替一味地检查和控制,才能在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这需要耐心,也需要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家长只对孩子施加压力,却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和呵护。

一般妈妈查看孩子隐私信息的时候,常用的话术无非就是“我是你妈妈,有啥不能给我看的呢”,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是妈妈,生你养你,所以能代你行使各种权利,无限度的占用、监视你一切看重的东西”。这种话即使是对于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迎面而来的攻击性、被控制的压迫感都是无法被接受的,更别说是对于一个孩子。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并且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不畅。

说这个,松鼠并不是让所有父母完全放弃去干涉孩子的朋友圈,毕竟“昔孟母,择邻处”确实彻底改变了孟子的人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基因只能解释50%的个体差异,家庭影响则占0~10%,而同伴的影响居然占了40%~50%。可见,同伴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不容小觑,甚至远远高于父母的影响。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要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对孩子的朋友圈施加积极影响,而不是通过父母的权威、暴力来强行干涉。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帮助孩子建立优质朋友圈呢? @松鼠Ai 给你支几个招。


一、通过正确的沟通方式,给孩子建立正确“朋友观”

命令、偷窥这类错误的沟通方式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长久的创伤,还会彻底让家长在孩子心中失去权威和信任感。所以,立刻停止偷看日记、朋友圈的行为!想要给孩子建立“朋友观”,我们需要言传身教,比如结合自己的经历、历史上著名典故及引人入胜的童话等,让孩子知道,哪些朋友会真正得给我们带来快乐和长久的陪伴。

而当孩子不慎结交了坏朋友的时候,千万不要尝试去粗鲁地批评孩子的朋友,这样不仅会让孩子痴迷于打小报告,而且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最好的方式是,可以就孩子的坏行为进行讨论,指出这种行为的弊端,比如会伤害到小动物、破坏别人的财产,损害公共财产等。这样既不会和孩子日渐疏远,还能通过聊天和孩子成为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只有帮孩子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孩子才不会被坏孩子带偏,甚至会通过正确的行为对身边的朋友起到积极影响。


二、创造合适的环境

犯罪不是最大的恶,滋生恶的土壤才是,而我是这片土壤的一部分。

能够洞见环境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并且不断改变环境来影响孩子,是孟母在幼儿教育上去的重大成就的秘诀。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交上好朋友,也可以考虑从环境上入手。想让孩子多结交爱读书的朋友,就经常陪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想让孩子远离游戏,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自己就该放下手机和平板,避免对孩子造成额外的诱惑;想要孩子朋友多,可以多陪孩子去夏令营等。


三、赋予孩子吸引别人的能力

有吸引他人的能力和长处,才会在人群之中迸发出耀眼的闪光点,这将会是孩子的“引流神器”。这些不仅仅只是某项技能,更多的是孩子的沟通、领导和能够感染他人的能力和品质,这些都需要父母在平常生活中进行发现和培养。


以上,别让过分干涉将孩子变成孤独的岛,也愿所有孩子都有一个受益终生的朋友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帮助,欢迎关注和点赞 @松鼠Ai ,松鼠会持续分享优质、科学的教育方法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到的这种情况,相信不少家长都会遇到。孩子妈妈对女儿朋友圈的严格管理,以及是否应该干预孩子朋友圈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聊聊的。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为人父母,总希望孩子好好的,不走弯路。看到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动态,特别是涉及到朋友交往的,难免会担心。朋友圈嘛,说到底就是孩子在.............
  • 回答
    我认识不少带孩子带得特别棒的爸爸,说实话,跟妈妈比起来,他们真的各有千秋,甚至在某些方面,爸爸的优势非常明显。这绝不是说妈妈做得不好,而是说爸爸的角色,真的能带来一些妈妈不太容易触及,但对孩子成长又极其宝贵的方面。先说我那位当了爸爸的朋友老李吧。他儿子叫乐乐,今年七岁了,是个特别阳光、有主见的男孩儿.............
  • 回答
    你好!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道出了很多家庭在育儿观念上的分歧和矛盾。我理解你希望妈妈尊重你“让孩子自己动手”的育儿理念,但同时又对妈妈的“追喂”行为感到无奈和焦虑。这两种做法,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育儿视角和对孩子成长阶段的不同理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
  • 回答
    听到你这样的倾诉,我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焦灼和沉重。一边是生病的母亲,一边是需要照顾的父亲,再加上两个年幼的孩子,这担子确实不轻。作为姑姑,你心里有这份责任感,这本身就说明你是个非常善良重情义的人。让我想象一下,你现在的处境可能是什么样的。你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大概也都需要你投入精力。而现在,你又面.............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心疼又无奈的画面,看到妈妈们在谈到养育孩子这件事时,眼泪说来就来,而爸爸们脸上似乎总能挂着一丝“我挺好”的轻松,这背后真的有很多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谁容易谁不容易”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妈妈的泪水,承载的太多太沉:首先,咱们得承认,从怀孕开始,妈妈的身体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月怀胎.............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你看,我们人啊,就像一个大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知识。有些字呢,就像图书馆里一本本的书,有的书妈妈从小就读过,记得特别清楚,所以写起来毫不费力。比如‘我’‘爱’‘你’这几个字,妈妈从小就会了,写起来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对不对?”“但是呢,世界上.............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局面,摊上这事儿,谁不焦头烂额?想我这当妈的,一边是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一边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夹在中间真是里外不是人。先说说我这婆婆吧,身体算是硬朗,但就是对带孩子这事儿提不起兴趣。年轻时候忙工作,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想着就享享清福,带孩子?在她看来那是我们年轻人的责.............
  • 回答
    嘿,亲爱的妈妈!恭喜你家宝贝即将踏上小学一年级的全新旅程!说实话,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但同时也充满了小小的“未知与期待”吧?别担心,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现在的心情,那种既兴奋又有点手忙脚乱的感觉,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这些事情捋一捋,让你心里有个底儿,也能更从容地迎接.............
  • 回答
    听到这样一句话,确实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点憋屈。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能够百分百化解所有尴尬或敌意,但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比较得体且能维护自己底线的方式。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做法和应对思路,尽量详细地说清楚:第一步:冷静与观察(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需要克制的时候) 深呼吸,别被对方.............
  • 回答
    “虎爸”逼五岁女儿学高数,母亲求助法院,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唏嘘。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事儿,听听心里话。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虎爸”。 这人听名字就带劲,估计是那种教育理念特激进,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的人。 但问题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能力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冲的。 五岁的孩子,正是玩耍、探索、发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涉及到孩子的成长、友情、责任以及金钱,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的答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考虑如何处理才能对孩子最好的成长有利。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情况的关键点: 孩子过生日,妈妈买了很贵的玩具: 表明了家长的爱心和投入,也说明了玩具的价值不菲。 带到幼儿.............
  • 回答
    “妈妈,为什么我要过生日呀?生日有什么好玩的?”儿子一脸认真的样子,歪着小脑袋看着我,那双眼睛里充满了好奇。我摸了摸他的头,感觉一股暖流涌上来。是啊,生日,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节日,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个需要解释的“为什么”。“宝贝,你问这个问题可真棒!”我笑着说,“你瞧,就像咱们家里的植物,它会长.............
  • 回答
    嘿,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年味”啊,其实不是一种单一的味道,它呀,就像一幅画,是用很多很多味道调出来的,而且每一种味道都带着一种特别的心情和回忆。你想啊,过年最先来的,肯定是香喷喷的味道。你闻到空气里是不是有一股淡淡的肉香,还有炒菜的锅气?那是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忙碌,准备年夜饭的味道。你看,炖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提议!孩子主动提出帮忙,而且还有“发工资”这个想法,说明他既有责任感,也对劳动价值有初步的认知,这都是非常值得鼓励的。面对孩子的这个请求,我的回应会是 积极、鼓励,并且带有教育意义的,我会这样详细地回应:第一步:立即肯定和赞扬(建立积极氛围)“哇!宝贝,你这是想当妈妈的小助手啦!真棒.............
  • 回答
    宝贝,你想让压岁钱变得更多呀?这想法可真棒!压岁钱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咱们把它好好栽培,它就能长出更多更多的小果实来。妈妈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让咱们的压岁钱变成“小钱变大钱”的魔法师。第一步:管好小金库,让它有个“家”你手里的压岁钱,可不是随便花掉就算数的。咱们得先给它找个安全又稳当的“家”。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但容易引发冲突的家庭矛盾。妈妈的初衷可能是想让孩子分担家务,培养责任感,同时也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而孩子的想法则更多地是基于他对“家”的理解,认为家人之间应该无私互助。处理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沟通、理解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下面我将从妈妈和孩子两个角度,以及具体的沟通策略来详细阐.............
  • 回答
    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帮助他理解金钱、价值观以及家庭的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得既能让他明白事理,又不让他产生攀比和失落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调整:核心原则: 诚实但委婉: 不回避问题,但也不夸大差异,用孩子能理解.............
  • 回答
    这确实是会让很多妈妈瞬间心凉的话。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的,但他们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直接的观察和听到的话。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1. 观察到的“事实”: 孩子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他可能看到爸爸每.............
  • 回答
    这个问题呀,真的挺让人心里一紧的。第一次听到,可能脑子会瞬间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不过,既然孩子问出来了,总得给个回应,而且是能让他安心的回应。这事儿我可能也遇到过,或者听朋友说过。孩子问这个,往往不是真的在计算我的寿命,他们只是一个很直接很纯粹的感受,可能是他感到我生病了,或者是在某个特殊的.............
  • 回答
    妈妈这个角色对孩子来说,那简直就是全世界,是人生最初、也是最深刻的一段旅程的向导和港湾。你说它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我想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说说,保证全是真情实感,没有半点机器人的冰冷。首先,妈妈是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基石。 刚出生的宝宝,那小小的身体几乎离不开妈妈的怀抱,是妈妈温热的体温,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