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南京人把机动三轮车叫作马自达?

回答
关于南京人为什么把机动三轮车叫做“马自达”,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口语化现象,它背后有着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定义,不如说是一个广泛流传的俗称,有点像我们有时把矿泉水叫做“娃哈哈”一样,品牌名字成了品类的代名词。

要深入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到过去,看看南京的机动三轮车市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马自达”这个名字是如何被赋予到这些车辆上的。

历史的印记:从“三马”到“马自达”

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大街小巷开始出现各种类型的载货和载人工具。那时候,摩托车、自行车、人力三轮车是主流。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效率和载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最早一批进入市场的机动三轮车,很多都是由国内几家主要的摩托车生产企业推出的。这些车辆通常有两个轮子在后面,一个轮子在前面,结构简单,动力也主要来自摩托车发动机。它们因为载货能力强,价格相对便宜,很快就成为城市里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尤其是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

那为什么会扯上“马自达”呢?这其中的渊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早期的一批国产三轮车,它们在设计、或者说某种程度上,确实在外观上或者动力系统的感觉上,与当时一些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或者至少是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而“马自达”(Mazda)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早就随着其轿车产品而深入人心。马自达汽车以其在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和设计,尤其是在早期的某些车型上,给国人留下了“皮实”、“动力好”、“操作顺畅”等印象。

于是,当一种新型的、能拉能载、动力又比人力三轮强很多的车辆出现时,人们自然会用一种他们熟悉且带有积极色彩的品牌来形容它们。

“马自达”的“拟声”与“拟态”

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具体的因素在起作用:

早期的模仿痕迹: 一些最早生产的机动三轮车,可能在车头的设计、发动机的声响、或者驾驶的“感觉”上,与那个年代人们印象中的“马自达”汽车(虽然是四轮的)有一些若有若无的联系。比如,发动机工作时发出的“突突突”的声音,可能被一些声音敏感的人联想到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性能上的联想: 相比于之前的各种人力或简易动力车辆,这些机动三轮车在速度、载重、以及相对的“操控感”上,无疑是升级换代的。而“马自达”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往往代表着一定的技术和性能。所以,给这些“进步”的车辆冠以“马自达”之名,也是一种对它们性能提升的概括。
口口相传的“江湖”称谓: 这种称呼的形成,往往不是官方定义的,而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观察、交流,慢慢约定俗成的。一旦某个称呼在某个圈子里流行起来,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传播开来。南京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市场上的机动三轮车也越来越多,这个称呼也就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和使用。
品牌误读或泛化: 有时候,人们会将某个品牌的产品特性,泛化到整个品类上。比如,我们有时候会把“复印机”直接叫做“施乐”(Xerox),因为施乐是复印机的早期巨头。在这里,也许南京的机动三轮车市场,最早或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碰巧有一部分与“马自达”这个品牌有着某种形式的“联系”(可能是外观上的借鉴,或者发动机的来源,甚至只是一个车企的早期产品线有交叉)。

“马自达”的“变形”:从四轮到三轮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机动三轮车并非真正的“马自达”公司生产的四轮汽车。这种称呼更像是一种口语化的“借代”或“拟称”,把一个大家都熟悉且带有积极意义的品牌,强加到了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上。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看到一些老旧的、四四方方的“微面”或者“面包车”,有时候也会有人不分品牌地称之为“面的”,或者干脆就用某个早期的、大家印象深刻的品牌来泛称。

在南京,“马自达”作为机动三轮车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心。即使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品牌和型号的机动三轮车,甚至外形也越来越现代化,但在很多老南京人或者熟悉南京话的人的嘴里,它们依然被亲切地称为“马自达”。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记忆,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承载着这座城市过去几十年的变迁和发展。

所以,当你在南京听到有人说“骑个马自达去买菜”或者“拉货用马自达”,别以为他们说的是日本马自达汽车,他们指的就是那种在南京街头巷尾奔忙的、充满活力的机动三轮车。这个称呼,是一种活着的文化符号,一种接地气的语言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于是做了一番考证。

马自达在南京的语言环境下,的确有不同寻常的含义。

下面几张网图,在网上流传挺久了,经常被拿来取笑马自达车主。


However,在南京的语言环境下,马自达指的并不是马自达汽车,而是下面这种机动三轮车。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南京人民要把机动三轮叫做马自达呢?跟现在的马自达又有什么关系?

要想解答这些疑问,我们需要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一百年前发生的事情。


1875年,马自达的创始人松田重次郎在广岛县安艺郡仁保岛村向洋出生。

1921年3月松田重次郎回到故乡广岛,就任创业于1920年的东洋软木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社长。此后连续30年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职务,并于1927年将公司名称变更为东洋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洋工业株式会社)。

1931年,松田开办的东洋工业公司(The toyo Kogyo )开始制造三轮车,从此涉足汽车制造业。

下图是马自达制造的第一辆三轮车「Mazda号DA型」,拉开了马自达进军车辆制造的帷幕。如今马自达的命名,正来自于这辆最早的三轮车。

「Mazda」一名源于西亚最早期文明的「Ahura Mazda」之神,他代表了和谐、聪明与智慧。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的重要成员将「马自达」诠释为中西方文明起源的标志,以及汽车文明和文化的标志。为促进世界和平并成为汽车行业的明灯,「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改名「马自达株式会社」。由于与公司实际创始人的姓氏发音(松田Matsuda)非常相似,「Mazda」同样也是向其致敬的一种极好方式。

1935年 「马自达号 Mazda-go」Type-KC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占领南京期间,引进了一批马自达牌三轮车作为交通、货运工具。

由于南京百姓们之前并未见过机动三轮车,就将此种三轮车以其品牌相称,叫习惯了就一直沿用,“马自达”指代机动三轮车的叫法就此流传下来。

如今,马自达公司的博物馆中,仍然收藏着最初的这款机动三轮产品,但他们恐怕没有想到在今天的南京依然有人记得它。


巧合的是,马自达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长安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位于南京,具体地址在南京市江宁区苏源大道66号。大家购买的马自达昂克赛拉、CX-5等车型,正是由此工厂制造。

虽然南京的很多地方都不欢迎“马自达”,但不得不说,马自达这个汽车品牌跟南京还真的有缘。


参考资料:

魂 | 马自达汽车制造业的起点 - 三轮货车「Mazda号」(1931年~)-马自达中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南京人为什么把机动三轮车叫做“马自达”,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口语化现象,它背后有着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交织。与其说是一个严谨的定义,不如说是一个广泛流传的俗称,有点像我们有时把矿泉水叫做“娃哈哈”一样,品牌名字成了品类的代名词。要深入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到过去,看看南京的机动三轮车.............
  • 回答
    有些人认为纳尔逊·曼德拉将南非从发达国家变成了发展中国家,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说法,在分析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南非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曼德拉政府所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政策。要理解这一说法,需要回溯到曼德拉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以及他执政时期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首先,让我们看看“发达国家”和“.............
  • 回答
    南宋政府和汪精卫政府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将它们等同起来是一种误解,也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理解这种区别,才能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会将自己代入南宋的角色,而非汪精卫政权的附庸。南宋政府的性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政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南宋政府的合法性和其所代表的政治实体。 传承中华正统: .............
  • 回答
    提起史弥远,在南宋的史书里,他是个绕不开的人物,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说他“奸臣”,似乎有口诛笔伐之嫌;说他“权臣”,又觉得不足以概括他深远的影响。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把他放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语境下,细细梳理他的所作所为,才能得出一个相对更贴近事实的判断。首先,我们得看看史弥远是如何“推”动.............
  • 回答
    朱元璋选择将首都设在南京(当时称应天府)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结合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做出的战略性决定。以下将详细阐述朱元璋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理由:一、 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 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被天然的山脉和长江所环绕,形成.............
  • 回答
    自东吴定都建业(今南京)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南方政权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南京作为首都,而非江汉平原一带(泛指荆州、江夏等地),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多方面因素长期博弈的结果。简而言之,南京拥有一系列江汉平原无法比拟的、对南方政权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的优势。地理上的考量:控扼长江与稳定基业首先,.............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咱们南京人嘛,那可真是心照不宣,都觉得自己的南京好!这也不是瞎说,也不是盲目自大,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想想,这南京嘛,怎么说也是六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得跟陈年的老酒一样,越品越有味道。首先,历史感这事儿,谁也比不了。 你来南京,随便走走,脚底下踩的可能就是几百年前的王侯将相走过的路.............
  • 回答
    “徽京”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也挺有故事的。它呀,其实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尤其是在网络上,特别是南京本地的一些论坛、社交媒体上。那这“徽京”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南京跟安徽的关系,尤其是地理上的近。南京地处苏皖交界,历史上和安徽有过很深的渊源。比如,在明朝,南京就是京城,而徽州(现在的.............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南京的讨论确实不少,而且很多声音都偏向于负面评价,让人感觉“黑南京”的言论似乎越来越普遍。要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提及的,是南京的历史问题。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其中最沉重的一笔,无疑是发生在抗日.............
  • 回答
    关于南美洲人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态度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记忆、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与政治叙事复杂交织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创伤的代际消解1. 时间跨度的影响 西班牙殖民统治(1619世纪)距今已超过200年,而现代南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发生在19世纪初。对于当代南美人来说,殖民时.............
  • 回答
    南明史之所以在公众讨论和学术关注度上不如其他朝代,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面。这涉及到历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叙事视角、史学研究的侧重点、大众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一些难以回避的政治敏感性。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南明史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与局限性1. 短暂而零散的政权: 南明并非一个统一、稳定、长久.............
  • 回答
    关于南宋为何不直接派兵大规模焚烧草原以对抗北方游牧民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战略、资源、技术、政治以及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理解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家”。草原,尤其是蒙古高原,是一个广袤而独特的地理环境。游牧民族的生活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他们的牛羊是财富和.............
  • 回答
    提到南明君臣之所以让人觉得“睿智”,以至于反衬出南宋和赵构当年似乎做得还不错,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直接赞美南明,而是通过一种对比和反思,揭示了南明时期复杂而悲壮的局势,以及其领导者们在极其不利环境下的艰难抉择。首先,我们要理解南明君臣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是在明朝灭亡、满清入主中原的动荡时期粉墨登场的,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尖锐。它触及到了殖民历史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命运的巨大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要说香港人和南非人没有像印第安人那样“消失”或者遭遇种族灭绝,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落到印第安人的下场”是什么意思。一般理解,这指的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征服者被征服文化同化的原因。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应该能够主导文化,让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发生,尤其是在“北方人南下”这类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恰恰相反的趋势——南下的北方民族最终.............
  • 回答
    南方系报纸之所以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原因相当复杂且多维度,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两点。这种反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报道风格、内容选择、以及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所引发的争议。首先,从报道风格来看,南方系媒体(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为代表)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其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揭露不公、批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不能简单地说“欧洲或南美人都可以踢球,而中国不行”,这过于绝对了。但确实,我们能看到足球在欧洲和南美的普及程度、人才涌现的速度以及整体水平,与中国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足球的文化基因与社会认.............
  • 回答
    在南欧和中东的许多文化中,称呼陌生人为“my friend”或类似的表达,比如西班牙语中的“amigo”、意大利语中的“amico”、阿拉伯语中的“ya habibi”或“ya sadiqi”,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带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沟通方式。这并非简单的礼貌客套,而是源自一种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模式和价值观.............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