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太可能。
有些专业人士讲得太深,不如我来简单打个比方。
诺奖的标准是站在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看得准不准,好不好是一回事,但目的如此,所以有很多让人难以接受,又不能不接受的东西。
世界文学可以当做一个二维坐标系来看,横轴是时间(距今为止的时间),纵轴是流派地位(准确说是同标签下的好评)。
诺奖基本上就在这个坐标系里评判。
拿《平凡的世界》来说,有着中国,现实主义,两个比较突出的标签。
但是显然,中国标签早就交给一些“你懂的”作家。
现实主义这个标签,公允地说,就算不交给那些“你懂的”,也轮不到《平凡的世界》,虽然它影响很大,但依然掩盖不了创作本身的平凡。
无论从结构,还是思想,都是别人已经做过的。写作的意义远大于创作。
换句话说,《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好书,但不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因为它的出现,并没有给后来的创作者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这是两个维度的东西。
跟路遥很接近的还有一个人——村上春树。
放心,他一辈子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还有,诺奖也就是那几个瑞典的普通学者撸的奖,真有那么值得在乎么?
不可能,单凭书里那些勤奋上进就令进步的人“厌恶”,哪儿有多元化,哪儿有少数群体,为什么不能发展出极度贫困下的幸福感?
不能。
我读路遥最负盛名的《平凡的世界》是在初二,15岁,很抱歉,那时候我知识匮乏,不知道路遥和他的矛盾文学奖。只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手里捏着10块钱在书摊买一本《钱钟书文集》(08奥运纪念版)。摊主:8块,你看这纸,雪白的纸。
我:7块。
摊主甩给我,正要找3块零钱,忽然想起了啥,从破纸箱里拽出一本书扔给我,
说:不找你钱了,这本拿去吧,很值。。。。。
我一看,书不厚,但挺沉,里面字跟字典一样小的可怕,那时我的眼还是1.5的完全看得清,所以没嫌弃,三块钱倒不亏拿着回家了。这是一本1994年出版的牛皮纸封面书,朴素简洁,与现在的各种精装版相去甚远(我过几天回老家,会拍照片给大家展示一下。1.31补记,我回老家了,给大家看一下这本书)
被强卖的,1994年的书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4285350410764288我是主要在初二的寒假读这本书。期末考试结束后开始看,到下发成绩也就是五天后,已经看完第一部,那时候班里流行看小说,各种小说是彰显身份的法宝。。。。。。
很不幸在“三毛不是那个秃头吗”的阅读环境里,包括我在内没人周围知道路遥和《平凡的世界》。。。我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花了三块钱。
漫长的而寒冷的寒假时光里,我是在柴火炉旁读完的这部小说。农村没有暖气,天寒地冻,千里冰封。。我一边添柴火,一边翻书。炉火阑珊,书影摇曳。穿着大棉裤,脚趾头冻得发麻,那就跺跺脚。为什么要提这一段读书经历那?因为这时,我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评价是最客观的。
因为:
1,当时由于不知道路遥的名声,不知道《平凡的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没有预设立场,怀着普通小说的心态去读的。
2,没有“书评”的目的去批判式读书,认真阅读。
3,十几岁的年纪,记忆力好,心无旁物,容易深入故事,体味文笔。即便不懂,也能记下来,在某个场景下豁然领悟。现在读书基本没那个心境了。
4,没有功利心,不像现在的我急于“输出”,急于让别人知道“我读书了”。
通篇来看,这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但是我当时已经读过不少“名著”和小说了,所以并不认定为最高级别的小说。原因:
1,文笔不错,但不突出。文笔这个东西,当然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更没有,就是那股灵气。通篇看来,路遥是个优秀的写作者,但是没有顶级的灵气。
2,当时我对题目很怀疑,《平凡的世界》一点不平凡,从公社主任,到县委,地委,省委。。。官一个比一个大,作为见过最大的官是镇科员的我。。。对此,我感到很尴尬。
3,传统的“富家小姐爱上落魄书生”的设定感到更尴尬。。。。还不止一个,是两个,兄弟俩都被田家姐妹爱慕,还是死追那种。后来网友搞出来一个词,叫玛丽苏。古代穷秀才写书崇尚“才子佳人”,只要文采好,就有富家女追。。。。本书主角孙少平从中学到社会到煤矿,始终有妹子倒追,还有一个固定伴侣。。。。我一个单身狗看得两眼血丝。
富家女:唉油,我爱死你了呀。
穷小子:不不不,我条件不好。。。
田晓霞的死处理的。。。怎么说那,如果不死,和孙少平在一起,婚内矛盾会非常大。。。那时候城乡差距,学历差距直接就是阶级差距。。现在其实还好,结婚问题不大。
4,跟第二条差不多,就是只要有事,找大领导就好了。。。看起来有点像《李卫当官》,《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小民爽剧,那时候我已经比较懂事了,面临很多问题。。。领导在哪里?请问。。
5,可能作者是文人的原因。将读书作为奋斗,还有附带政府条文式背景评论。。。不解释。。
至于文学性,历史性和哲学性,这个我还不懂,我看到有很多答友已经回答了。
总之,这是一部一点都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我看了好几遍了,的确是很棒的小说,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跟读其他伟大作品还是有些许差距,更多意义上是具有严肃文学气息的通俗小说。后来又读了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一些作品,做了粗略比较。对于青年人来说,的确具有很好的激励意义。。
在我第一次读完这部小说三年后,被高中语文老师推荐,才知道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史上璀璨的明珠”。十年后,猛然发现,《平凡的世界》成为周围小知识份子推崇的对象。其后我又读了几遍,更多的是成年后的分析理解,再也找不到15岁时,那炉火前读书的感觉了。
当然,炉火前的少年,也已经消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