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国投石党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回答
投石党运动(La Fronde),这场17世纪中叶席卷法国的政治动荡,其最终走向失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既是因为起事者内部的分裂与目标不统一,也因为国王与首相马萨林出色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支持,更深层次地,则是因为它未能真正赢得法国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未能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

一、 内部的分崩离析:贵族的野心与策略失误

投石党运动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参与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各自为政的立场。这场运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两个主要分支组成:

议会投石党(la Fronde parlementaire):起初,这场运动是由巴黎高等法院(Parlement de Paris)的法官们发起,他们对马萨林及其政府的财政政策,特别是不断增加的税收和削弱贵族特权的行为表达不满。他们的诉求更多是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和权力,以及对国王权力过度的限制。然而,一旦议会投石党与王室短暂达成妥协,他们就表现出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持续斗争的决心和长远目标。
the Prince’s Fronde(Princes’ Fronde):这部分投石党由一些大贵族领导,其中最著名的是孔代亲王(Louis II de BourbonCondé)。这些贵族要么是与马萨林有个人恩怨,要么是希望借机恢复他们在中世纪时期享有的更大权力,甚至觊觎王位。他们的目标更为激进,但同时也更加自私。由于他们与议会投石党在政治目标上存在根本差异,且常常互相猜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与其他派别勾结,甚至直接与王室谈判,出卖起事者的利益。

这种内部的矛盾导致了运动的策略混乱。起事者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清晰的行动纲领。今天结盟,明天反目,使得王室一方有机可乘。例如,在一些关键时刻,孔代亲王就曾与王室达成协议,转而攻击曾经的盟友。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仅削弱了投石党的力量,也暴露了他们并非为国家整体利益而战的本质。

二、 马萨林的政治智慧与军事保障:应对危机的能力

虽然马萨林这位意大利来的红衣主教在许多法国人眼中是一个外国专权者,但他却是一位极其精明的政治家。

分化瓦解:马萨林深谙“离间计”。他善于利用贵族之间的矛盾和野心,通过政治交易、封赏以及承诺,将一些重要的贵族拉拢到自己一边,从而孤立和削弱主要的反叛力量。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起事者内部的分歧,并加以利用。
灵活的外交手腕:在应对内部动荡的同时,法国对外战争仍在继续,特别是与西班牙的三十年战争。马萨林能够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一方面争取外部支持,另一方面则利用战争的进展来塑造国内舆论。例如,当投石党在战场上取得一些短暂胜利时,马萨林就强调“外国干涉”的危险性,并以此来争取国内保守派的支持。
坚定的军事支持:尽管法国国内发生动乱,但马萨林能够维持军队的忠诚,或者至少保证军队的基本运作。国王路易十四虽然年幼,但始终处于马萨林的保护之下,并且在关键时刻能够展现出王室的权威。军队始终是王权最坚实的后盾,而投石党由于缺乏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统一的领导,很难与之抗衡。

三、 缺乏民众支持:贵族运动的局限性

投石党运动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始终未能赢得法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城市平民的支持。

贵族化的动机:参与投石党运动的主要是高等法院的法官和一些大贵族。他们的诉求更多是围绕着自身的特权、税收负担以及在国家权力中的地位。虽然他们也谈论“限制王权”,但其目的更像是为了恢复旧日贵族的权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或公民自由。
对民众利益的忽视:在运动过程中,起事者往往为了自身的便利,不惜扰乱民生,甚至进行劫掠。巴黎等城市在投石党运动期间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围困,这让普通民众对这场运动产生了厌倦和反感。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稳定和秩序,而不是持续的内乱。
与反抗外国势力的对比:法国在当时对外战争中,尤其是在反抗西班牙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认同感。马萨林虽然是外国人,但他领导的战争却被一部分人视为法国的扩张和荣誉。相比之下,投石党运动中贵族的自私自利和内部争斗,显得更加不堪。当法国在外部取得重大胜利(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时,国内的投石党运动就显得更加师出无名。
忠君思想的残余:尽管存在不满,但法国社会对国王的忠诚,以及对“秩序”的渴望,依然是社会的主流。当王室一方能够以“恢复秩序”和“国家统一”为口号时,就能够争取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

四、 关键节点的失利

除了上述根本性原因,一些关键节点的失利也加速了投石党运动的失败:

巴黎的围困与陷落:当马萨林成功地让王室军队包围巴黎,并切断了城市的补给时,巴黎的民众开始承受巨大的压力,对投石党领导人产生了怨言。最终,在1649年,巴黎被国王军队控制,议会投石党不得不与王室妥协,这为王室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孔代亲王的被捕与释放:马萨林在1650年逮捕了孔代亲王等主要贵族,这在短期内瓦解了“王子投石党”的势力。虽然随后这些贵族又被释放,但这一事件已经打乱了他们的节奏。
内战的消耗:虽然投石党在一些战役中曾获得胜利,但他们无法承受长期的军事消耗。而王室一方则能依靠更稳定的税收和更集中的指挥来维持战争。

总结来说,法国投石党运动的失败,是其 内部缺乏统一目标与领导、主要参与者(贵族)的自私与短视,以及 未能赢得广大民众支持 的必然结果。尽管起事者曾一度威胁到王权,但马萨林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手腕、灵活的外交策略和坚定的军事力量,成功地分化瓦解了对手,并最终镇压了这场叛乱。这场运动的结局,反而进一步巩固了法国君主专制的权力,为路易十四日后建立“太阳王”的辉煌奠定了基础。投石党运动更像是一场“失控的贵族抗争”,它暴露了法国社会深刻的矛盾,但最终却未能找到一条能够改变国家根本命运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Fronde来说算失败,但我不是太认同 @Ricardus Lamus 关于砖治主义时代的说法,有必要认识到的一点是投石党叛乱期间恰恰标志着17世纪法国王庭权威的一个洼地

投石党叛乱的根源需要从三十年战争,尤其是1635年法兰西开始与西班牙开片说起。为了支撑与彼时欧陆的霸主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全面战争,法兰西在黎塞留枢机卿的推动下大幅扩张了财政支出以供养规模极速扩大的军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大幅扩张财政的能力,其实并非通过什么高效有力的种养行政来保证,而是采用了卖官鬻爵以及将军事权力下放到地方的模式“双管齐下”,实现了短期财源的开拓以及军力规模的膨胀。但是这种竭泽而渔的诸多后遗症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对未来财政收入的侵蚀、吏治和军队的腐败以及掌握在宗亲和贵族手中的武装力量的重新壮大。

所以可以看到,两次投石党之乱其实分别都和这些后遗症密切相关,其中第一次投石党之乱乃是由巴黎最高院对抗作为黎塞留继任者的马萨林为填补战争开支颁布的新一轮征税令而引发,第二次投石党之乱则是由于前述那些掌握了大量军权的宗亲贵族(孔代亲王为首)对马萨林的不满而爆发。在两次叛乱中,马萨林实际上利用的主要都不是王室的权威(此时的路易十四年纪尚幼,作为摄政的王太后奥地利安娜在法国贵族中的人望也并不足够),而是进一步抛出各种官职、现金贿赂、特权甚至姻亲作为利益交换筹码,拉拢重要贵族和官僚倒向他的一边,这其中就包括曾经还和孔代亲王并肩作战的蒂雷纳子爵,以及孔代亲王的弟弟孔蒂亲王阿尔芒·德·波旁。


蒂雷纳在巴黎城下对孔代亲王军的胜利,确保了第二次投石党之乱未能顺利得逞,证明了马萨林这种策略的有效性。但是正如马萨林的前任所挖下的坑一样,为了平乱而新增的各种官职,和让渡出去的各种权利,后果自然是对种养体制的进一步破坏。随着卖官鬻爵的进一步泛滥,各地贵族官僚纷纷活出了统战价值,和王室讨价还价的价码也进一步水涨船高,跟王室之间的书信往来语气也更加肆无忌惮,原本应该是表现忠诚与谦卑的书面辞令,被各种赤裸裸地索要金钱和官位以换取服务的讨价还价所代替,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贵族甚至不惜威胁要将国土让渡给境外势力(比如1653年一位叫Louis Foucauld de Dognon的贵族就被允诺授予陆军元帅、奥莱龙岛总督外加50万里弗尔的赏金,条件是不要将他所控制的布鲁阿日要塞交到英国人手里)。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虽然通常1653年孔代亲王一行叛乱失败而流亡到西班牙侧的时间点被视为第二次投石党之乱的结束,但实际上投石党之乱带给法兰西的危机远远没有中止。在法兰西内部,大量在平乱过程为拉拢支持者而作出的利益许诺,直到一年后仍没有完全兑现,且马萨林在各种权衡利弊绞尽脑汁后施行的分配方案往往又造成了新旧利益者分配的冲突,导致更多小规模的争端和叛乱此起彼伏;在法兰西的外部,已经投靠西班牙的孔代亲王频频与西属尼德兰的军队合流袭击法兰西的东北边境,与蒂雷纳率领的王军互有胜负,以及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方向上孔蒂亲王统帅的法军战线受挫,一水之隔的英国护国公甚至借着帮助法国的名义,大摇大摆地派军占领了敦刻尔克(后来才被路易十四赎了回来),都加深了彼时法兰西的内忧外患。如果不是蒂雷纳子爵的军事才能让他在1658年的Dune会战中打败了孔代亲王和奥地利的胡安,将西班牙拉向了谈判桌上,投石党之乱的阴霾,很难说什么时候能够真正结束。

所以结论,恰恰是由马萨林代表的王室出让了大量利益与国内的贵族达成妥协,分化了孔代亲王的投石党势力,并且依靠这些力量最终在战场上击败孔代亲王才得以实现叛乱的最终平息。投石党之乱实际上对于法兰西来说就是三十年战争的延续,真正太阳王式的砖治主义时代,要在这之后才开始起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投石党运动(La Fronde),这场17世纪中叶席卷法国的政治动荡,其最终走向失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既是因为起事者内部的分裂与目标不统一,也因为国王与首相马萨林出色的政治手腕与军事支持,更深层次地,则是因为它未能真正赢得法国社会的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关.............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投降(或更准确地说,是法国政府在1940年的军事失败和随后的政治重组)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对于法国民众而言,投降带来的利弊交织,其影响深远且因人群、地域和个人经历而异。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投降带来的“利”需要强调的是,从抵抗者的角度来看.............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投降”以及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经历,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并分阶段进行梳理。一、法国在二战初期的迅速溃败与维希法国的建立 战前法国的脆弱性: 一战后,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饱受战争创伤,经济恢复缓慢.............
  • 回答
    说起二战法国投降,这绝对是二战进程中一个极其令人唏嘘,也是充满了复杂情感的事件。在当时,对于很多法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难以接受的羞辱;而对于一些观察者而言,则是一场令人费解的速败。当时的震动与羞辱法国,一个曾经辉煌的军事强国,一个在欧洲大陆上呼风唤雨了几个世纪的国家,怎么会这么快就向德国投降?这在.............
  • 回答
    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这无疑是一场军事行动中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推进,更是对政治、外交、情报和时机的精妙把握。要详细讲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每一个关键环节,并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首先,我们要明确“法国投降前”这个时间节点意味着什么。这通常指向法国在二战中面临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军事行动的复杂性。要回答“为什么说不可能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法国的军事和政治局势,以及巴黎的特殊地位。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法国投降”和“占领巴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时间线。1. “法国投降”并非一个瞬间的行.............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的经历非常复杂,您提到的“投降”和“伤亡60万”这两个数字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背景。首先,关于“投降”: “投降”是指1940年的情况: 1940年5月,德国闪电战迅速突破法国防线,法国军队在短时间内崩溃。面对无法挽回的败局,法国政府的领导者们,特别是总理保罗·雷诺在压力下辞职,由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充满了“如果”的色彩。如果法国在二战初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继续抵抗,那么他们能撑多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不投降”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军队的继续作战,更包括了法国政府和人民的抵抗意志,以及能够维持抵抗所需的物资、组织和国际支.............
  • 回答
    法国当年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确实展现了一种相当微妙和复杂的政治操作,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恩怨、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殖民体系的残余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中叶,尤其是1971年前后。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的决议,是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回答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实逼迫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但并非“直接占领”整个法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历史背景、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首先,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逼投降”并非完全的“占领”。在一战的最后阶段,协约国(包括法国)的反攻势如破竹,德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国内也爆发.............
  • 回答
    二战初期,法国以其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辉煌的历史,被许多人视为能够抵御纳粹德国的坚实力量。然而,事与愿违,1940年夏,法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向德国投降,这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震惊和不解的事件之一。要理解法国的投降,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概括,而是政治、军事、社会和历史等.............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2017年法国大选首轮投票结果,年轻的中间派政治家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以黑马姿态跃居首位,这无疑是法国政坛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大地震。这场选举的背后,是法国社会长期累积的种种矛盾和对传统政治精英的普遍不满,而马克龙则巧妙地抓住了这些情绪的脉搏,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绝佳的出发点。首先,我们得好好掰扯一下马克龙.............
  • 回答
    法国在二战中遭遇投降的命运,确实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惜的历史事件。要探讨法国如何避免这一命运,并从何时开始采取措施,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国际环境。一、 回顾法国为何会迅速投降在探讨如何避免之前,理解投降的原因至关重要: 军事准备不足与战略失误: “马奇诺防线”的僵.............
  • 回答
    1940年,法国在一场闪电战中战败,这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也对法国自身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法国沦陷,国家分裂为被德国占领的北部和未被占领但受其控制的南部,即维希法国后,其强大的海军舰队面临着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是继续为法国效忠,还是与德国合作?最初,法国海军.............
  • 回答
    法国 2022 年总统大选的首轮投票,也就是在北京时间 4 月 10 日下午 2 点拉开帷幕的这场政治盛事,其结果无疑牵动着无数法国民众的心,也牵动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目光。要预测谁最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我们需要深入审视当前法国的政治格局,以及几位主要候选人的支持基础和他们各自的优势劣.............
  • 回答
    二战法国之所以会选择投降,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悲剧性历史事件。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由一系列军事失误、政治腐败、社会分裂、战略缺陷以及德国闪电战的超凡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导致法国在二战初期迅速投降的原因:一、军事上的准备不足与战略误判1. 马奇诺防线的思维僵化.............
  • 回答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如期完成,无疑为中欧关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这个关键时刻提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同访华的倡议,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十分丰富,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这一提议凸显了中欧在协定达成后,希望巩固和深化双边关系的强烈意愿。投资协定不仅仅是一份商业文件,更是中欧之间战略互信和合作共赢.............
  • 回答
    关于“乳法”(或“奶法”)这一网络迷因的形成与“乳丹”的缺失之间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差异:丹麦与法国的投降性质1. 丹麦的快速投降 时间线:1940年4月9日,德国发动“威悉演习行动”(Weserübung),仅用一天就占领了丹麦。丹麦政府在未进行实质性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