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观众何时才能分辨电影好坏?

回答
中国观众分辨电影好坏的能力,是一个复杂且仍在发展中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时间点来回答。这个能力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观众辨别能力提升的驱动力与表现:

接触更多元的电影内容:
早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观众接触到的电影类型相对有限,以国产片和部分引进片为主。当时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发达,观众对电影的评价标准也相对单一,更看重故事的教育意义或朴素的情感表达。
互联网普及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观众开始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包括好莱坞大片、欧洲艺术电影、亚洲小语种电影等。这种多元化的接触,让他们看到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广阔可能性,也开始对比不同电影的优劣。
流媒体平台兴起: Netflix, Disney+, HBO Max 等流媒体平台的引入(尽管国内有自己的平台)以及国内视频平台的崛起,使得观众可以便捷地观看大量不同风格的电影。这极大地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参照物”。

观影习惯与知识的积累: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最初,许多观众观看电影可能只是为了娱乐消遣,对电影的制作技巧、叙事逻辑、艺术表达等方面了解不多。但随着观影次数的增加,以及通过影评、电影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的学习,一部分观众开始培养出更专业的“看片”能力。他们会关注导演的风格、摄影的运用、剪辑的节奏、配乐的情感烘托、演员的表演层次等细节。
对类型的认知: 观众开始理解不同电影类型的特点和评价标准。例如,一部喜剧片的好坏在于其幽默感和节奏,一部科幻片的好坏在于其想象力和视觉特效,一部剧情片的好坏在于其人物塑造和情感深度。

社交媒体与口碑传播的影响:
早期: 电影好坏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影评人和媒体的评论,以及口耳相传的“好不好看”。
如今: 社交媒体(如豆瓣、微博、小红书、B站等)成为重要的电影讨论和评价平台。观众通过点赞、评论、发帖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形成广泛的口碑网络。
正面影响: 这些平台让普通观众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也促进了对电影深度的讨论。一些高质量的影评人和UP主(视频创作者)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他们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电影,帮助其他观众提升辨别力。
潜在挑战: 同时,网络上的“跟风”、“水军”、“控评”等现象也可能干扰观众的判断。一些电影依靠营销和话题度吸引观众,但内容本身却经不起推敲,这给观众分辨好坏增加了难度。

国产电影自身的进步与反思:
粗制滥造与“唯票房论”: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市场也存在一些“唯票房论”、“粉丝电影”的现象,导致一些作品质量不高,但却通过营销获得了高票房。这使得一部分观众对国产电影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
精品意识的觉醒: 随着市场成熟和观众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开始注重内容质量、艺术创新和制作水准。一些优秀的国产电影(如《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焕英》等)获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证明了用心制作的好电影能够赢得观众的认可。这些成功案例也在教育观众,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好”。

二、 影响中国观众分辨能力的制约因素:

信息茧房与审美疲劳: 虽然信息获取渠道增多,但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导致观众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自己“喜欢”的类型或风格,反而限制了视野的拓展。长期接触同一类型的电影,也可能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对真正优秀的、突破性的作品难以接受。
消费主义文化与娱乐至上: 电影作为一种消费品,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多人更倾向于选择“轻松”、“解压”的娱乐产品,对需要思考、需要投入情感的作品可能不够耐心。这使得一些真正有深度的艺术电影难以获得广泛关注。
电影教育的缺失: 与一些电影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系统性电影教育起步较晚,大众的电影美学素养普遍不高。许多观众没有经过专业的电影理论学习,难以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
市场环境的复杂性: 票房数据、奖项荣誉等外部指标,有时也会被过度解读或操纵,导致观众将外部评价与电影本身的优劣混淆。

三、 何时能“分辨”?——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与其问“何时”才能分辨,不如说中国观众分辨电影好坏的能力正在持续地、不均衡地提升。

一部分观众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辨别能力: 这是不可否认的。这部分观众,可能是电影爱好者、从业者、影评人,他们对电影有深入的了解和独立思考。
大部分观众的辨别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这是趋势。通过不断的观影、讨论和学习,大众的平均辨别能力在不断增强。他们会越来越理性地看待票房、评价、明星阵容等因素,更关注电影本身的质量。
提升过程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市场因素、技术发展、新的传播模式等都会持续影响这一过程。例如,新的电影技术出现(如VR电影),可能会重塑观众的观影体验和评价标准。

总结来说,中国观众分辨电影好坏的能力提升是一个漫长且动态的过程,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

现在: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观众能够分辨电影好坏,并且这个群体在不断扩大。观众的视野更开阔,讨论更深入,对电影的期待也更高。
未来: 随着电影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电影教育的普及、以及观众群体自身的持续学习和成长,整体的观众辨别能力会不断提高。但同时,新的挑战也会伴随而来。

我们可以说,中国观众正走在“分辨”的路上,并且这条路越走越宽。关键在于,观众能否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愿意去探索和理解电影的多种可能性,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暂的娱乐。电影创作者也需要继续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创新的作品,来引导和回馈观众的期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来觉得评论下就好,但是没忍住想多说两句。


2013年,贾樟柯发了一条微博,核心句是这么说的:“一个没有机会获得艺术阅历的观众,在黄昏沙滩椰林的摄影图片和弗洛伊德的绘画面前,选择前者是没什么错的。”图片先放到这里:



@夜小紫 在答案里面提到,艺术欣赏是有梯度的,那么造成这种梯度的原因在哪里呢?从文艺理论的角度来说,为了提供新奇的艺术感受,有一个概念叫做“陌生化”,也就是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接受主体在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从而制造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学习的程度不同,对陌生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基于“陌生化”理论上产生的诸多技法中,如果步子迈的太大,也就是过分的偏离了接受主题的习惯性和自动性,就会造成受众的反感。被我们所熟知并普遍接受的“暴力美学”、“审丑美学”等,在问世之初都曾面临过这种尴尬。


这也恰好解释了夜小紫的这个观点:

任何将人拉出其舒适区的行为,都注定会被反感。

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人拉出其舒适区的行为”,是造成艺术作品使得接受主体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明快的节奏,强烈地色彩对比、长镜头的运用、光影的运用、镜头视角的运用,都是在电影作品中制造传达阻拒性、营造陌生化的常用手段。但是有一个限度,因为从本质上讲,这种“拉出”行为是对于受众的“反叛”和“革命”。


我说这些看起来没用的话,目的是为了说明:观众对导演手法的不理解、不适应、不接受、不认同,并不能成为把观众和导演作为两个个体割裂开来的理由。


阻拒性越小、表现越直观的艺术形式,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表达方式的进步;反之,阻拒性越大,接受门槛越高的艺术形式,技术进步对于艺术作品本身的作用就越不明显。

这是我在其他答案里面提到过的一个观点。电影作为一种糅合了视听体验(不排除以后甚至可以增加更多,如触觉体验等)得新艺术,相对其他领域而言阻拒性更小,受到技术进步的作用也就更大。如果我们可以达成这个共识,那么很多经典、伟大的作品不被现代人认可就不是一件多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了。


回到开头,如同贾樟柯一样的言论和认识其实非常普遍,包括题主的这种提问方式,都下意识地把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接受者摆在了对立面看待。但是事实上,这种互相之间的抱怨根本无济于事。按照我的理解,对于观众欣赏水平不高这件事,艺术片导演们应当负的责任甚至还要高于“不顾时代责任的商业片导演”们。如果艺术创造最终只能成为内行人的相互欣赏(或者说的不好听点,是相互慰藉)的载体,这些所为的“艺术创作”是称不上伟大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上升曲线,都应当是金字塔顶端的先锋实验者们去拉动基座大众整体上升。


中国的电影作品至今没有搞清楚的概念在于,哪些作品的诞生是为了通过实验和创新为大众电影作品的整体提升提供方向、哪些作品的诞生是为了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法和经验取悦观众从而为先锋电影的实验提供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外行人的观众是没有错的。


事实上,弗洛伊德的伟大,是在于他能够培养和导向一代人的审美情趣;《2001太空漫游》的伟大,是在于它对直到现在科幻电影的思路和手法,依然影响深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观众分辨电影好坏的能力,是一个复杂且仍在发展中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时间点来回答。这个能力的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观众辨别能力提升的驱动力与表现: 接触更多元的电影内容: 早期: 改革开放初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易中天先生在《何时忘却三国》这篇散文里头提出的那些玩意儿。这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分析,而是夹叙夹议,带着点个人情怀和观察。要评价它,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易中天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抛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或者说一个隐隐的忧虑: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三国的感情和理解.............
  • 回答
    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以其聪明伶俐和过人的才智,常常语出惊人,让旁人哑口无言。她这句“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居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是化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贫交行》中的“贫者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食”和“君不见管鲍贫时交,isnull(isnull)何曾有二妻?”以及《诗经·卫风·硕.............
  • 回答
    关于中国观众是否“看不懂”脱口秀,以及脱口秀在中国为何相对小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中国观众“看不懂”,不如说脱口秀这种形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接受度和传播度,目前还处于一个相对初期的阶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看不懂”的误解与脱口秀的本质首先,我们需要澄清“看不懂”这个说法。脱口.............
  • 回答
    《英伦对决》在海外口碑和评分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成龙的电影系列里,这确实是他近十年来的一个亮点。但与此同时,国内的观众反应却显得有些“冷淡”,甚至可以说是“不买账”,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成龙大哥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他那些充满东方.............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假设《上气》真如你所说,拍成了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那中国观众会不会“真香”?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锅炖了很久的汤,味道好不好,得看火候、食材,还有看你嘴有多挑。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文化接受度。中国观众对于我们自己文化元.............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张悬(焦安溥)的演唱会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情感的场合,观众在此通常是为了欣赏音乐、感受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治表达都需要非常谨慎,以免破坏整体的和谐与尊重。对于持有「一个中国」政见的观众,如何在演唱会中表达立场同时尊重他人,并且符合场合礼仪,确实需要周全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可以尝试的、相对温和且不直接.............
  • 回答
    要估算《西部世界》在中国这样的大体量市场上的实际观众量,确实需要一些考量,因为不像美国那样有固定的尼尔森收视率调查,中国影视作品的观看数据维度更多,也更碎片化。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西部世界》在中国属于引进剧,并且是在流媒体平台上播放。这与在中国本土制作的、可以在电视台和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播出的电视.............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热闹了一阵子。王一博拿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这事儿,网上那是各种声音都有。作为一个吃瓜群众,我得说说我的看法,尽量给你掰扯明白点。首先,咱得承认,王一博这几年确实是爆红了。从《陈情令》开始,他的热度就没下来过,粉丝基础那叫一个庞大。金鹰奖嘛,虽然是业内奖项,但“观众最喜爱.............
  • 回答
    中国电影在国外观众眼里的接受度,这个问题可不能一概而论,它就像一个变幻莫测的天气预报,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乌云密布,甚至在某个角落,还会突然飘起细雨。要详细地说清楚,咱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那些“惊艳时光”的闪光点,让世界眼前一亮首先得承认,确实有那么一些中国电影,像陈年的老酒,越发醇厚,在海.............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中国电影市场,女性观众的占比一直很高,她们是推动票房的重要力量,但提到有影响力的女性导演、编剧、制片人,大家脑海里能立刻想起的名字似乎没有那么多。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电影市场的“女性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你可以看.............
  • 回答
    “京圈”曾经是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却面临吸引力下降的问题。这其中有多重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 “京圈”的定义与辉煌时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京圈”。“京圈”并非一个官方定义的组织,而是指以北京为核心,聚集了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文化机构、甚至一些权力部门相关人士在内的.............
  • 回答
    冯小刚导演的这番话,在当时无疑是一句“惊雷”,立刻在网络上炸开了锅。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垃圾电影太多”,并且矛头直指“垃圾观众”是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这番言论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以说是“骂战”,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直接触动了观众的痛点和敏感神经。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垃圾观众.............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历史经验对当下文化接受度的深层影响。与其说是“对不上电波”,不如说我们对某些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情感连接,与西方观众存在着天然的认知鸿沟,而“排枪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首先,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排枪时代”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常在历史剧、电影里看到.............
  • 回答
    《长津湖》凭什么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现在的观众,到底爱看点啥?这个问题,得拆开来看。《长津湖》:一部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爆款”《长津湖》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杀出重围,成为影史票房冠军,绝非偶然。它是一部精心策划、恰逢其时的作品,汇聚了多重成功因素: 时代情绪的精准捕捉与满足: 2.............
  • 回答
    中国观天者能否拥有远超韦伯望远镜的「太空巨眼」?在浩瀚宇宙的探索征途中,望远镜扮演着人类探寻未知的眼睛。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的问世,无疑将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观天者们能否超越韦伯,拥有更加“巨巨巨”的“太空巨眼”呢?这绝非天方夜谭,而是正在中.............
  • 回答
    泰国对中国的观感,就像一张复杂的织锦,色彩斑斓,丝线交错,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一概而论。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那得从几个层面去细品。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中国可以说是泰国最受欢迎的“金主”。 泰国作为一个依赖旅游业和出口的国家,中国游客和中国投资的到来,无疑是给泰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旅.............
  • 回答
    郎咸平教授的观点——“中国医改千万不能走市场化路子”——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观点,需要深入理解其论证逻辑、潜在影响以及中国医疗体系的特殊性。郎咸平观点的核心论点及论证逻辑:郎咸平教授反对中国医改走市场化道路,其核心论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
  • 回答
    在英法德这三个欧洲大国中,若要论及对中国的观感,情况可谓是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说哪一个“最好”,因为观感往往是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渊源、经济联系、政治立场,乃至于民间交流的深浅。首先来看德国。德国与中国在经济上的联系尤为紧密,可以说是一种“事实上的互赖”。德国制造业的强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