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是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排枪时代,所以观众总是对不上电波?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历史经验对当下文化接受度的深层影响。与其说是“对不上电波”,不如说我们对某些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情感连接,与西方观众存在着天然的认知鸿沟,而“排枪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首先,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个“排枪时代”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常在历史剧、电影里看到的,军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士兵们肩并肩,一声令下,齐刷刷地举枪、瞄准、射击。这种战术在火器发展初期,尤其是在滑膛枪(muzzleloading firearms)作为主要武器的时代,是绝对的主流。它的核心在于,当时的单兵武器射速慢、精度差,唯一的办法就是靠集体的火力密度来形成有效杀伤。士兵们就像一颗颗精准校准过的子弹,虽然个体脆弱,但汇聚在一起就能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经历过这么“排枪”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战争形态的演变逻辑不同:

西方: 西方的火器发展,尤其是早期火枪,很大程度上是随着欧洲中央集权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内部争霸中,对更有效军事力量的需求而推进的。火器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线膛枪,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战术的调整。排枪战术就是在滑膛枪时代,为了克服单兵武器的缺陷而发展出的最优解。它强调纪律、服从和队列的严密性,军事化的程度非常高,并且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
中国: 中国的军事传统,虽然也经历了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过渡,但整体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思想与西方有所不同。我们更强调“以奇制胜”、“兵不厌诈”,更注重游击战、运动战,以及更具机动性的战术。即使在火器出现之后,也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那种高度军事化、大规模阵地战的模式。更何况,中国传统的军队组织和训练方式,也与欧洲那种严密的、基于队列的军事体系存在差异。

2. 技术传播与本土化:

火器技术虽然是跨国界传播的,但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往往带有强烈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在明朝,就已经有了火器的应用,但更多的是配合冷兵器作战,或者用于攻城守城。清朝初期,虽然也引入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包括火枪,但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战争环境,并没有形成大规模、体系化的排枪战术。再者,中国古代战争中,骑兵的作用一直非常重要,而排枪战术对骑兵的冲击力也有其局限性,这可能也影响了其在中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

3.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关于“排枪时代”的影像,往往是基于西方历史的叙事。比如,拿破仑时期的军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士兵,他们训练有素,穿着统一的军服,在战场上如同工厂流水线一般进行射击,这种画面感非常强。这不仅仅是军事战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的战争,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楚河汉界”的对垒,“十面埋伏”的计谋,或者是“三国演义”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即使是提到火器,大家可能更容易想到“轰天雷”、“火炮”等更具爆炸性和破坏力的武器,而不太会联想到那种“咔哒、咔哒”连续射击的画面。

那么,这种历史经验的差异,为什么会让咱们观众“对不上电波”呢?

缺乏情感共鸣: 我们对“排枪时代”缺乏亲身的历史体验,也没有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想象一下,一个西方观众看到那些穿着整齐军服、在枪林弹雨中保持镇定的士兵,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书上的描述,父母讲述的先辈故事,甚至是一种民族自豪感。而我们看到类似的场景,更多的是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知识性了解,而非一种情感上的“感同身受”。
价值观的差异: 排枪战术强调的是个体服从于集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是一种高度的军事化和集权化的体现。虽然中国文化也有集体主义的思想,但我们对“牺牲”的理解,可能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壮烈,或者是为了更宏大的家国理念。那种为了完成一次射击而精准站立、瞄准的“牺牲”,在没有历史语境的情况下,可能显得有些“机械”和“冷酷”,难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文化符号的陌生感: 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排枪时代”场景,是建立在西方军事文化、服装、音乐等一系列文化符号之上的。当这些符号在中国观众的认知中是陌生的,甚至是舶来品时,即使情节再精彩,也可能因为这些“附加品”的不熟悉而显得隔阂。就像看一部全外语电影,即使有字幕,也难免会损失一部分原汁原味。
审美习惯的影响: 审美是与历史经验紧密相关的。我们习惯了中国传统战争片里那种刀光剑影、兵器碰撞的声响,习惯了更注重个人武艺和战术变化的描绘。排枪战术那种“哒哒哒”的重复性射击,虽然在历史上是高效的,但在视觉和听觉上,可能不如中国传统战争片中的“爽点”来得直接和强烈。

所以,当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那些试图还原西方历史场景的作品,在表现“排枪时代”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画面,而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逻辑、人文精神,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连接,那么观众自然会觉得“对不上电波”。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看见那些更符合我们自身历史文化基因的战争场面,或者需要更具说服力的叙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种“异域”的战争模式。

这就像是我们去看一场京剧,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接触过京剧,只是看到演员画着脸谱,唱着我们听不懂的腔调,他可能觉得很奇怪,难以欣赏。但如果有人给他讲讲脸谱的含义,讲讲唱腔的情感表达,讲讲这个戏的历史背景,那他就能慢慢进入状态,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对于“排枪时代”的接受,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历史解释,更多的文化铺垫,以及更用心的叙事,才能让观众真正“对上”那段历史的“电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搜到了点图,这会儿就晒一下。

攻克杭州余杭两城战图 册十八

克復江浦浦口战图 册十五

克復临清州城战图 册三


剿办宿城攻克高黄山寨战图 册十


肃清直隶山东捻匪战图 册十七


总体上来说,直到同治那会儿,与太平军捻军作战的各路清军还没有达到欧洲十八世纪开始全员火枪加刺刀的组合,还是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状态,所以作战方法上说到底还是和被俗称为“排队枪毙”的线式战术有所不同。我们没人会把17世纪英国内战的保王党和圆颅党双方的军队和18世纪马尔伯勒的英军或是滑铁卢战场上的威灵顿的英军当成是同一事物吧。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啊,和中国古典军学的秘传化、中国史学的战史写作不发展和中国古典军事文学的传奇化有很大关系。


武经七书作为北宋时编著的古典军学著作,其中有六篇(《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成书于战国前,第七篇《李卫公问对》还有宋人伪作之嫌。

也就是从秦汉大一统以降直至《纪效新书》,十几个世纪中国都没有系统地更新过古典军学,只有唐宋时出过一篇《李卫公问对》,基本上在吃春秋战国的老本。

武经七书的普及程度呢?

一说以林彪之尊,是解放后才偶然看到这套书并开始阅读的。


中国虽然有独步全球的史学传统,但是中国的战史写作是极其可悲的。

就是说,中国没有一个可以与凯撒相提并论的集军事统帅和史书作者于一身的伟大人物,以至于我们基本上无法从中国的史书中比较简单地了解战争的基本面貌。

中国人岂止是不了解排队枪毙,中国人对于古代战争的印象也谈不到清晰。


因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学,比如三国、水浒、隋唐,广义的还有封神演义、西游记。

是以英雄人物的单挑为主要战争形势的。


一个文化圈的三层人群:

最内层的专业军人长期依靠古典时代的文本来诠释和指导自己的工作;

第二圈层的识字人群对战争的具体场面不求甚解,泛泛而谈;

最外圈层的不识字人群对于游戏概念津津乐道。

于是就变成了现在这种好谈兵事者众、然十三不靠者十之七八的现象。

基本上有空在那里刷弹幕的人,岂止对排队枪毙不来电,他们对一切战术行动的认知都很扯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