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洲中世纪黑暗,为什么能产生80多所大学?

回答
欧洲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似乎与知识和教育格格不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涌现出了80多所大学,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有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并非简单的“黑暗”二字可以概括。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时代”的局限性。 “黑暗时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虽然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和城市衰落的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和文化的全面停滞。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成为了维系欧洲文明的重要纽带,修道院成为了知识的保存和传承之地。抄写经文、学习古希腊罗马经典,虽然形式比较单一,但仍在持续。

那么,大学的兴起,究竟是如何在一个被许多人认为“落后”的时代发生的呢?

1. 宗教的推动作用:

教会的需求: 教会是中世纪欧洲最强大的组织之一。它需要训练合格的神职人员来管理庞大的教会体系,解释教义,进行布道,以及处理日常事务。教会需要有系统性的教育来培养牧师、主教、神学家等。
神学的中心地位: 神学在中世纪是“皇后科学”,是所有知识的源头和最高统领。大学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深入研究和辩论神学问题,提升教会的学术权威。
修道院的奠基: 在大学出现之前,修道院学校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它们是知识的温床,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图书资源。许多早期的大学,其雏形就来源于这些修道院学校。

2. 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经济复苏和商业兴盛: 到了11世纪以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欧洲许多地区开始出现经济复苏和商业的繁荣。新的贸易路线被开辟,城市再度兴起。
城市对知识的需求: 繁荣的商业活动催生了对识字、计算、法律等实用知识的需求。商人、律师、官员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
城市作为人才集聚地: 城市为大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学者们愿意前往繁荣的城市寻找教职和学生,而学生们也愿意去有声望的城市求学。

3. 政治因素的催化:

国王和贵族的赞助: 一些国王、皇帝和贵族看到了大学在培养人才、提升国家声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慷慨地提供赞助,允许大学建立,甚至赋予其特权。例如,法国的菲利普二世在巴黎大学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争取学术权威: 不同的王国和城市都在争夺学术上的领先地位,建立大学成为了一种荣誉和软实力的体现。
法律体系的完善: 随着国家权力的加强和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对律师和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为法律学院的设立提供了动力。

4. 学术社团的自发形成:

“大学”(Universitas)的本义: “Universitas”在拉丁语中的本义是指“社团”或“行会”。早期的大学并非由政府或教会自上而下设立的,而是学者和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规范学术活动而形成的。
“行会”式的组织: 学者们组成“教师行会”,学生们组成“学生行会”。他们制定规章制度,讨论教学内容,甚至在与城市当局发生冲突时可以进行罢课抗议,这反而保障了大学的相对独立性。

5. 知识的传播与交流:

古希腊罗马经典的重新发现: 经过几个世纪的沉寂,12世纪左右,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经典通过阿拉伯世界的翻译和传播,重新回到欧洲学者手中。这为欧洲知识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启发。
阿拉伯学术的影响: 阿拉伯世界在中世纪保持了相对先进的科学和哲学水平,其翻译的亚里士多德著作、数学、医学等知识对欧洲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性的学习氛围: 早期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法律)、巴黎大学(神学和自由艺术)、牛津大学(早期在神学方面与巴黎大学有联系)等,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者和学生。这种跨国界的人才流动和知识交流,是大学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大学的教育模式和内容:

自由七艺(Liberal Arts): 这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文法三艺, Trivium)和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算术四艺, Quadrivium)。
专业学院: 在完成自由七艺基础后,学生可以进入专业学院,如神学、法律(民法和教会法)、医学等。
讲授(Lectio)和辩论(Disputatio): 这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授们通过讲解文本,学生们则通过积极参与辩论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授予学位: 大学逐渐发展出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的制度,规范了学术的进阶和认可。

总结来说,欧洲中世纪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宗教的组织力量、经济的缓慢复苏、政治的扶持以及学者和学生的自发组织,共同促成了大学的诞生和发展。 这80多所大学的出现,并非“黑暗”的产物,而是欧洲文明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积蓄力量、孕育新生的重要标志。它们是中世纪欧洲 intellectual 活力的重要载体,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其说这是“黑暗”中的奇迹,不如说是欧洲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一种顽强而富有生命力的自我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黑暗中世纪这个概念不准确。所谓黑暗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时的中世纪早期,当时罗马帝国的灭亡所造成的动荡还尚未安定下来。


2)基督教并不反科学:一方面是因为人家不傻,知识还是该学的,早期继承希腊的那一套知识帮助大大滴。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后世科学会和宗教造成冲突甚至动摇信仰本身。


3)大学代替了修道院学校,主教座堂学校,和查理曼所设立的铂金学院(schola platina)。其诞生也不是毫无缘故的: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的卡洛林王朝,由查理曼及其后续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的复兴运动,主要的进步在文学、艺术、宗教典籍、建筑、法律哲学。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当时欧洲普遍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除了教士以外,几乎没有人会读书,而低级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样缺乏教育。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查理曼广纳欧洲的优秀学者来到帝国,恢复和兴办学校与图书馆,形成了文艺复兴的局面。


4)早期大学三大科目是法律,神学和医学。再加上七艺(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进行辅助,打算深入的才开始接触哲学和科学。

说白了早期大学也就是修道院学校和其他专业领域研究的集合体。其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教会的,而且早期也只有少数精英有资格接受教育。

user avatar

如果你认为中世纪很黑暗 中世纪的大学就是“黑暗中世纪”最黑暗的罪证之一……

user avatar

有没有一种可能,人中世纪并不黑暗。

事实上,到了11世纪,西欧整体社会是趋于稳定,并且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发展时期。

“黑暗的中世纪”的说法,本身就是文艺复兴时期那帮意大利商人为了获取更多商业特权,夹杂私货的生造词。因在政治理念上有着解除神权枷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被广为流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似乎与知识和教育格格不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涌现出了80多所大学,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有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并非简单的“黑暗”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时代”的局限性。 “黑暗时代”这个词.............
  • 回答
    欧洲文艺复兴后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黑暗的中世纪”但科技进步却相对缓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而是要考察两者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并非.............
  • 回答
    中世纪,一个常常被贴上“黑暗时代”标签的时期,听上去就像一个漫长而压抑的章节,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段历史,会发现恰恰是在这看似晦暗的土壤中,孕育了改变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走向的蓬勃生机与璀璨之光。首先,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并未被遮蔽。 尽管政治版图破碎,战乱频仍,但宗教信仰作为那个时代的核心,为人们提供.............
  • 回答
    “黑暗中世纪”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重和衰败的气息,好像欧洲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被无边的阴影笼罩,文明的光芒几乎熄灭。当然,这个称谓并非是当时的欧洲人自己贴上的标签,而是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用一种颇为批判的眼光所赋予的。他们当时沉醉于古典的辉煌,看到中世纪与他们.............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欧洲中世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暗时代”的景象,充斥着战乱、瘟疫、愚昧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那个时期确实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然而,如果你漫步在欧洲的乡村,或者穿梭在那些古老的小镇,看到那些依然巍然屹立、线条优美、甚至装饰华丽的.............
  • 回答
    欧美社会中跨种族婚姻,特别是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结合的情况,确实是一种普遍而又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它,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而非简单归结于某一个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因素为这种现象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在过去种族隔离严重的时期,跨种族吸引和关系也从未完.............
  • 回答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形而上学和逻辑学对欧洲中世纪黑暗时期是否是“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直接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主要或唯一原因是不准确的,但他的哲学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与当时的社会、宗教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格.............
  • 回答
    中世纪的欧洲,你问它是不是真的那么“黑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很多时候,我们脑海里勾勒出的那个满是落后、愚昧、战争和瘟疫的欧洲,更像是一种被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过滤后的标签,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说它“黑暗”,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确实,相对于古罗马的辉煌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中世纪的许.............
  • 回答
    关于阿基米德之死是否导致了欧洲长达2000年的黑暗的中世纪,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样的联系不太可能,以及阿基米德的生平和时代与后来中世纪欧洲的“黑暗”之间存在的误解。首先,我们来还原一下阿基米德的时代和他的死.............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时期,平民被册封为贵族的例子确实存在,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平民”和“贵族”的定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变化。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理解:1. 中世纪贵族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血统与世袭: 中世纪贵族的核心特征是血统的纯洁性和世袭性。贵族身份往.............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和骑士精神的时代,但同时也夹杂着不少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事件。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以及对权威的某种戏谑态度。以下是一些详细讲述的搞笑事件:1. “驴子的福音”——一场意外的宗教审判在中世纪的欧洲,尤其是乡村地区,人们对宗教仪式和圣礼非常重视。但有时,虔诚与.............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史(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时期,其脉络和结构可以用一个多层次、相互交织的体系来理解。它并非一个单一、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社会结构、政治力量、文化思潮和经济模式共同塑造的。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其脉络和结构,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并在此基础.............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是否是文明的倒退,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且极具争议性的话题。简单地说,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有道理,但被过度简化”。将整个欧洲中世纪(大致从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的开始)简单地描述为“文明的倒退”,是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极大忽视。然而,我们必须承.............
  • 回答
    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期,其间的事件相互影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欧洲乃至世界。除了您提到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还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和趋势。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梳理:一、 中世纪晚期(约10世纪 15世纪)的奠基与转型虽然我们通常将中世纪视为一个相对停滞的时期,但其晚期.............
  • 回答
    欧洲中世纪贵族骑士终生习武不事生产的生活方式,若是照搬到现代社会,那可绝对是行不通的,而且是离谱到家了。这其中的原因,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发展、价值观等等方方面面,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咱们先来看看中世纪贵族骑士的生活,他们到底是怎么个活法?首先,要理解骑士的生活,得先明白当时那个社会是怎么运.............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平民饮食,远非我们如今想象中那般丰盛可口,更像是一场与饥饿和单调为伴的拉锯战。想要详细描绘他们的餐桌,得先抛开那些关于骑士宴会和贵族奢华的浪漫滤镜。首先,要明白的是,中世纪的平民,无论是在英格兰的村庄,还是法兰西的农田,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上,他们生活的核心驱动力是生存。他们的饮食结构.............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社会阶层固化是常态,从出身决定命运的时代,平民想要跻身贵族阶层,绝非易事,更不像后世小说里那样随随便便就能一跃龙门。这条路漫长、艰辛,充满变数,更需要天赋、机遇与不懈的努力。一、 并非完全的铁板一块:血统与身份的微妙界限首先要明白,中世纪欧洲并非一个完全僵化的等级社会,尤其是早期。虽然血.............
  • 回答
    说起欧洲中世纪的自耕农,他们的餐桌可不像贵族那样堆满珍馐,而是朴实无华,但绝对是能量的来源,足以支撑他们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他们的饮食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耕种的作物以及季节的变化。主食:面包和粥,永远是主角在中世纪,面包是绝大多数欧洲人,尤其是自耕农的食物支柱。但他们吃的那种面.............
  • 回答
    欧洲中世纪的医药世界,宛如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宝藏库,其中琳琅满目的药草和药方,至今仍能引人遐思。那是一个科学与信仰交织的时代,疾病的根源常被归结为体内“体液失衡”,而药草,作为大自然的馈赠,被寄予厚望,试图通过它们来恢复人体的和谐。药草:大地的疗愈者中世纪的药草种类繁多,它们不仅生长在修道院的花园.............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农奴制,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田园牧歌,而是贯穿了整个社会肌理、塑造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复杂而沉重的体系。要理解它,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土地、权力、生活习惯,乃至最细微的个人命运,一点点去拼凑。土地是根本:一切的起点农奴制的根基,说到底,还是在土地上。那时候,土地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