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欧洲中世纪是黑暗中世纪?

回答
“黑暗中世纪”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重和衰败的气息,好像欧洲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被无边的阴影笼罩,文明的光芒几乎熄灭。当然,这个称谓并非是当时的欧洲人自己贴上的标签,而是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用一种颇为批判的眼光所赋予的。他们当时沉醉于古典的辉煌,看到中世纪与他们所崇拜的希腊罗马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便自然而然地觉得,中间这千年时光,就是一片晦暗不明的时期。

之所以会有“黑暗”的说法,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政治和社会结构来看,罗马帝国崩塌之后,曾经统一的帝国陷入了分裂,四分五裂的局面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蛮族王国在各地建立,虽然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体系,但与罗马时期高度发达的行政和法律系统相比,显得更加原始和不稳定。封建制度逐渐兴起,权力分散,地方领主割据,中央王权孱弱,这无疑使得社会失去了统一的秩序和强有力的领导。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曾经拥有清晰法律、发达道路网和集中管理的大帝国,突然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小势力,彼此征伐,百姓生活在不确定和恐惧之中,这在后世的人看来,自然是“黑暗”的。

其次,经济和城市方面,许多罗马时代的城市因为战乱和贸易衰退而萎缩甚至荒废。曾经繁华的商业中心一度变得萧条,人口也大幅减少。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但技术革新缓慢,产量有限。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生存本身就是一项挑战。长期的战乱和贫困,使得物质文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再者,文化和知识传播方面,虽然宗教和教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保留和抄写了许多古典文献,但相较于古希腊罗马时期那种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对世俗知识的追求,中世纪早期的整体学术氛围可以说有所式微。识字率不高,知识主要集中在僧侣阶层手中。科学研究的进步也相对缓慢,人们更倾向于用宗教的解释来理解世界,而非通过观察和实验。这使得在后世眼中,那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对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不如古人那般浓烈。

当然,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方面,确实容易产生“黑暗”的印象。然而,如果历史就这么简单,那也不至于让那段时期被如此概括。实际上,“黑暗中世纪”的说法,更多地是一种带有偏见的概括,忽略了那个时代本身的复杂性和它为后世奠定的基础。

比如,虽然有战乱,但封建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至少在局部区域内,人们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教会虽然集中了知识,但它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修道院成为了保存古代文献的宝库,并且在教育和艺术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圣经故事在绘画和雕塑中的生动展现,都说明了那个时代并非全无创造力。

而且,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的复苏,城市的再度繁荣,大学的兴起,以及学术思想的活跃,我们看到了与早期截然不同的景象。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比如三圃制、水力磨坊的应用),以及社会组织的复杂化,都为文艺复兴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所以,说“黑暗中世纪”是一种简化的说法,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评价。它更多地反映了评论者自身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而非中世纪本身的全貌。那个时代既有困境和挑战,也有孕育和转型。将它简单地视为一片“黑暗”,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某种程度的忽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世纪并不黑暗

木木老师简单地从图像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在6世纪初,东哥特王国的圣阿波利纳里教堂有一幅马赛克画,上面绘有当时东哥特的宫殿(Palatium),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精致的爱奥尼亚和科林斯的混合柱式,三角形的山墙,印花的窗帘,以及穹顶、巴西利卡等等建筑式样。

同样地,在6世纪北意大利诞生了一部著名的福音书,后来流传到不列颠地区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被称作“奥古斯丁福音书”。书中的插图绘有雕刻精美、色彩绚丽的科林斯柱,以及美丽的半圆形山墙。这或许是当时修道院基本形态的体现。

同样在6世纪左右,拜占庭的一份医学书籍中有这样一副插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精致的穹顶,穹顶下有一位画家把画布或羊皮纸钉在木板上,正在画草药。

这是同一时期意大利人画的草药

还是在6世纪,罗马帝国叙利亚地区出的一份圣经创世纪文本中,出现了一位裸体女性,即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按圣经的说法此人美艳动人,于是画师就细腻地表现出利百加的魅力。而右边的城墙,应当是同时代的写实作品,毕竟利百加时代太过遥远,无法建立起如此高耸的建筑。

在7世纪左右,西哥特王国或者北非地区所流传的一份摩西五经中,有这样一副美丽的插图,在图片的右上角和左下角画黑人、骆驼和其它族群,左上角和右下角则有高耸的穹顶、长长的巴西利卡——显然这是根据现实想象摩西时代的生活情况。

这是公元700年左右爱尔兰一份圣经抄本的插图。这个书柜挺可爱,我想要。

这个是9世纪初的一幅图,画的是罗马喜剧家特伦斯。注意两边带面具的人,多么诡异呀。

这是9世纪初的另一幅图,画的是仙女座——当真不是照着人画的吗?手上的锁链让我浮想联翩啊。。

再随便看几张图吧。比如乌特列支大学所藏的加洛林时期《诗篇》插图,这马儿画的好呀!

9世纪时还有不同的画派,比如画风诡异的兰斯画派,画家为了画出衣服的褶皱也是拼了, 以及右上角的天使,泥肿么了。。。

当然宫廷画派还是循规蹈矩的,这颜色不错。

最后在来一副我最喜欢的,9世纪的仙王座绘图——来呀,互相伤害呀~~

PS: 木木老师最新推出三分钟小课堂系列~~ 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最复杂的知识 ^_^ 更多有趣好玩的小知识,敬请关注木木老师!!! 还有木木老师的小专栏 zhuanlan.zhihu.com/mumu

user avatar

坚持一千九百三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能不黑暗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黑暗中世纪”这个说法,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沉重和衰败的气息,好像欧洲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被无边的阴影笼罩,文明的光芒几乎熄灭。当然,这个称谓并非是当时的欧洲人自己贴上的标签,而是后世,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用一种颇为批判的眼光所赋予的。他们当时沉醉于古典的辉煌,看到中世纪与他们.............
  • 回答
    中世纪,一个常常被贴上“黑暗时代”标签的时期,听上去就像一个漫长而压抑的章节,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段历史,会发现恰恰是在这看似晦暗的土壤中,孕育了改变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走向的蓬勃生机与璀璨之光。首先,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并未被遮蔽。 尽管政治版图破碎,战乱频仍,但宗教信仰作为那个时代的核心,为人们提供.............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似乎与知识和教育格格不入。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涌现出了80多所大学,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有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并非简单的“黑暗”二字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时代”的局限性。 “黑暗时代”这个词.............
  • 回答
    很多人提起欧洲中世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黑暗时代”的景象,充斥着战乱、瘟疫、愚昧和无尽的苦难。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那个时期确实经历了不少动荡,也存在着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的社会结构和观念。然而,如果你漫步在欧洲的乡村,或者穿梭在那些古老的小镇,看到那些依然巍然屹立、线条优美、甚至装饰华丽的.............
  • 回答
    欧洲文艺复兴后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黑暗的中世纪”但科技进步却相对缓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黑暗”与“光明”的二元对立,而是要考察两者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中国古代并非.............
  • 回答
    中世纪(约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所以被认为是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关键时代,是因为它在经历了罗马帝国崩溃的动荡之后,孕育、塑造和奠定了现代欧洲在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基础。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变革、冲突、融合与创新,其影响深远至今。以下将详细阐述中世纪如何造就了欧洲社会和民族:.............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问答中提到,即使你穿越回中世纪,想和欧洲国王单挑,最后很可能是你被国王打倒。这看似有些绝对,但其实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你穿越回中世纪和欧洲国王对打会输?这不仅仅是力量上的简单对比,而是多方面的“技术碾压”和现实差距:1. 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
  • 回答
    “欧洲中世纪以后,几乎所有王室家族都是日耳曼人,而没有其他民族的人当国王”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要明确一点,欧洲中世纪(大约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本身就是一系列日耳曼民族迁徙和建国的时代。罗马帝国衰落后,哥特人、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第人等日耳曼部落在原罗马帝.............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国人在看欧洲和美国北部一些住宅项目时会有的一个普遍疑问。咱们中国人对“坐北朝南”的执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了,这背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气候环境的实际需求。但反观北欧和美国北部那些动辄占地几十公顷、几百上千户的大型社区,你会发现它们在户型朝向上,似乎不像我们这么“讲究”.............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教会,那真是一个庞然大物,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它能运转起来,而且运转得还挺有声有色,光靠“信徒捐赠”这几个字是远远不够的,背后有一套相当复杂的经济体系支撑着。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教会的“饭碗”是怎么端稳的。首先得说的,就是那份沉甸甸的什一税(Tithe)。这可不是随便交交意.............
  • 回答
    维京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彪悍和掠夺的气息。他们就像一阵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席卷而来,在欧洲的海岸线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公元8世纪末期开始,直到11世纪,维京人的长船几乎成了许多欧洲地区挥之不去的噩梦。他们的铁蹄踏遍了不列颠群岛、法兰克王国、甚至远至地中海和东欧地区。那些抢劫、焚烧、掳掠的传.............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周朝式”的思维框架,去审视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古代在政治结构、社会土壤以及历史演变上的根本差异。首先,欧洲中世纪的君主确实有理由担心分封,事实上,诸侯割据是欧洲中世纪后期一个非常普遍且长期存在的现象,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发展逻辑与周朝大不相同。欧洲君主们并非“不担心”,而是他们所.............
  • 回答
    欧洲中世纪末期,决斗的舞台上,迅捷剑(Rapier)和小剑(Smallsword)逐渐取代了双手剑(Greatsword)成为主流,这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文化、军事以及技术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双手剑在中世纪盛期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了许多关于武器选择、战术演变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有趣交织点。咱们不妨从头细说,看看为什么在中世纪的欧洲,剑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如”刀或枪,却依然能占据战场上的重要地位。首先,我们得承认,单论“刺”这个动作,枪无疑是更有效率的。枪头尖锐,能够集中力量,直接穿透铠甲或者造成严重的穿刺伤,而且其.............
  • 回答
    “中世纪”这个词,一听就很欧洲,仿佛欧洲文明独有的一个章节。但实际上,这个概念的形成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欧洲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文化自我认知。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只有欧洲有“中世纪”,并非因为其他文明不存在那个时间段的“类似”时期,而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标签,以及它所承载的特定历史涵义,主要是在欧洲历史研.............
  • 回答
    中世纪欧洲之所以普遍采用封建制度,而非中央指派官员进行管理,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原因。简单来说,当时欧洲的社会结构和国家能力,使得“中央”几乎无法承担起直接管理的重任。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罗马帝国崩溃的遗留问题与碎片化首先,必须提到的是西罗马帝.............
  • 回答
    中世纪欧洲的“缓慢发展”,与其说是一种停滞,不如说是一种“转型”和“积淀”。虽然与我们现代社会的高速进步截然不同,但那个时代并非一片死水,而是孕育着后来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种子。只不过,这些种子生根发芽,并最终蓬勃生长,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首先,罗马帝国崩塌后的真空,是导致社会结构重塑的直接原.............
  • 回答
    中世纪欧洲之所以会普遍形成年长者继承法,这是一个复杂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个原因,而是由当时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所塑造。要想深入理解,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一点点掰开了看。一、 为什么“年长者”而不是“幼子”或“长子”?首先,咱们要明确,中世纪欧洲并.............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权为何从未被宗教控制,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根本性的差异。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权没有被宗教控制,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宗教控制”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主要.............
  • 回答
    要说全身覆甲的欧洲中世纪骑士被蒙古骑兵打败,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比如战术、装备、地理环境,甚至兵员素质都摆出来捋一捋。首先,得承认,欧洲中世纪的全身覆甲骑士,尤其是到了高地时期(大概13、14世纪),那可是战场上的“移动城堡”。全身的锁子甲、板甲,再配上头盔、手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