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绝大多数景点不让飞无人机?

回答
绝大多数景点不允许飞无人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那些航拍的大片?俯瞰古老的城墙,穿越雄伟的山峦,那种壮丽景象确实让人心动。但轮到自己想去玩玩,结果发现大多数地方都贴着“禁止无人机飞行”的牌子,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甚至觉得有点扫兴。

为啥这么多景点都这么“不友好”?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1. 安全第一,这绝对是首要的考虑。

你想啊,无人机这东西,虽然现在技术是越来越先进,但终究是个机械玩意儿。万一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个什么故障,比如动力失灵、电池突然耗尽、或者操作失误,它可不是轻飘飘地掉下来,而是带着螺旋桨高速坠落。

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景区的游客,尤其是那些带着孩子的家庭,很多时候是人山人海的。无人机一旦失控,掉下来的螺旋桨,或者整个机身,对下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想想看,如果在著名寺庙的屋顶上,或者历史悠久的城楼边上,突然掉下来个玩意儿,后果不堪设想。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很多景点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甚至是脆弱的古建筑、雕塑、壁画。无人机如果撞击到这些,哪怕只是擦碰,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更别说有些无人机还可能携带喷洒设备(虽然现在不常见),那对文物的影响就更大了。
对其他游客的干扰: 想象一下,你正安静地欣赏风景,或者跟家人朋友合影,突然头顶上嗡嗡作响,一个黑乎乎的大家伙在你头顶上盘旋,是不是很扫兴?而且,有些游客可能会因为好奇凑上前去,影响了正常的游览秩序。

2. 隐私的顾虑,这个也不能忽视。

现在无人机很多都有高清摄像头,而且可以飞得很高,视角很广。在一些私人性质不太强的公共场所,比如露天博物馆、私家花园类的景点,甚至是某些宗教场所,无人机可能会无意中拍摄到游客的脸部,甚至是一些私密的画面。这对游客的隐私权来说,是一种潜在的侵犯。景区管理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自然会选择“一刀切”。

3. 管理的难度和成本。

就算允许无人机,怎么管?这可不是简单地把牌子立上就行。

空域管理: 景区的空中并非完全自由。如果允许无人机飞行,就需要划定飞行区域、限制飞行高度、规定飞行时间。谁来监督?是不是需要专门的空管人员?这都会增加景区的管理成本。
责任界定: 一旦发生事故,责任怎么界定?是无人机操作者还是景区管理者?如果操作者是游客,他可能身份不明,或者离开现场,景区又要承担起追责的麻烦。
技术限制: 有些景区可能没有能力对无人机进行有效的电子围栏设置(也就是那种无人机飞到某个区域会自动返航或降落的功能),或者对非法飞行行为进行监测和拦截。

4. 景区的性质和定位。

不同的景点,其核心价值和受众群体是不一样的。

历史文化类景点: 比如故宫、长城、一些古镇,它们的核心在于沉淀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无人机带来的现代科技感,可能与这种氛围格格不入。而且,这些地方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管理者在保护文物上会格外谨慎。
自然风光类景点: 比如一些国家公园、原始森林、或是以安静体验为卖点的山林景区。游客来这里是为了放松、亲近自然,无人机的噪音和飞行本身,可能会打扰到其他寻求宁静的游客,也可能对野生动物造成惊扰。
宗教场所: 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更注重庄严肃穆的氛围。无人机在这些地方飞行,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敬,影响信众的祈福和礼拜。

5. 政策法规的制约。

国家对于无人机的管理也在逐步完善。民航局等部门会发布相关的空域管理规定,对无人机的飞行区域、飞行活动等都有要求。很多景区为了避免触碰这些“红线”,或者主动遵守这些规定,也会选择禁止无人机飞行。

不过,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呢?

也不是。现在也有些景区开始尝试“分区管理”或者“预约飞行”。比如,允许在景区的非核心区域、或者特定时间段内,进行申报和审批后飞行。这说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灵活的解决方案。

从游客的角度来说, 确实会觉得有点遗憾,毕竟航拍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为了追求航拍效果,而冒着危险,破坏文物,或者打扰到他人,那这种“体验”也变了味。

总的来说, 绝大多数景点不让飞无人机,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安全和文物保护是最大的考量。虽然有点不便,但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负责任的管理态度。如果想体验航拍的乐趣,可以关注那些明确开放无人机飞行区域的景点,或者在合规的前提下,选择更适合的地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按照法律规定,包括玩具无人机在内的任何飞行器,只要离开地面飞行,就应当事先经过航管部门的批准。所以不仅是在景点,在任何地方你飞无人机玩之前没有经过航管批准,都是违法的“黑飞”。

第七章 空中航行
第二节 飞行管理
第七十四条 民用航空器在管制空域内进行飞行活动,应当取得空中交通管制单位的许可。
第三章 飞行活动的管理
第十二条 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实施飞行前,应当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计划申请,按照批准权限,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无人机属于飞行器,在中国,只要飞行器起飞,都应该经过航管部门批准。只不过你平时玩无人机违法黑飞,一般没人管你,或者说没被人抓到。但是在景点飞无人机时候,可能会拍摄到景点的风景进行不当盈利、可能无人机会掉下来砸到游客,还有可能景点组织过航拍、无人机飞行表演,申办过航管许可,所以景点管理部门知道你在景点黑飞,可能会导致景点被航管部门处罚,所以制止你飞无人机。

而且现在随着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民航局还制定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经营性飞行活动管理办法(暂行)》规定最大空机重量为250克以上(含250克)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开展航空喷洒(撒) 、航空摄影、空中拍照、表演飞行等作业类和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类的经营活动,无人机要登记注册,驾驶员要有相关资质。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中国的法律会规定,无人机飞行也要经过航管批准。

其实主要还是由于无人机是一种新兴事物,对于这种事物的管理,任何国家都没有经验,立法也有滞后性。现行法规不一定完全合理,但这么规定也有它的道理。

无人机这个东西很小,飞的也不高,航管的雷达根本无法监控,所以你要是不事先报批,那会不会造成危险,谁也无法保证。

比如可能你知道飞无人机玩要避开民航机场,但是有的地方可能有军用机场或者军事基地你也不清楚,你在航路航线或者军事禁区上空飞无人机了,那谁知道你是不是在窃密?谁保证战斗机起飞不会撞上你的无人机?

航管部门的同志曾经跟我说过一个经典的案例,很多很多年前,北京西城区一个小学生和他爸在南长街飞航模玩,一个不注意航模飞进红墙然后掉了下来,可把8341部队的同志们吓了一跳,安全起见,有关部门将小学生和他爸爸请去喝了杯茶,确定没有问题后将父子二人送回。父子二人也被吓得不轻。这件事充分暴露出相关法规不健全的问题,也促进了相关法规的出台。

在没有更好的监管手段前提下,法律先制定的宽一点,但实际未必执行的很严格,可以为今后法规进一步完善留有余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绝大多数景点不允许飞无人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那些航拍的大片?俯瞰古老的城墙,穿越雄伟的山峦,那种壮丽景象确实让人心动。但轮到自己想去玩玩,结果发现大多数地方都贴着“禁止无人机飞行”的牌子,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甚至觉得有点扫兴。为啥这么多景点都这么“不友好.............
  • 回答
    老实说,看到《三体》电影的反馈,特别是那些铺天盖地的失望甚至尖刻的嘲讽,我一点也不意外。甚至可以说,我早有预感。这不仅仅是国内科幻电影的常态,更是《三体》这本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气质和高度,让任何改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咱们先别说那些花里胡哨的技术层面,单单是《三体》这几个字,放在很多观众心里,就承.............
  • 回答
    明星“反黑站”这个现象啊,说起来真是一门挺有意思的学问,也挺复杂的。简单来说,这玩意儿就是明星粉丝自发组织起来,用来对抗网络上针对自家偶像的负面信息、谣言甚至人身攻击的团队。听上去挺光荣的任务吧?守护心目中的神嘛。但实际操作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明星作为公众.............
  • 回答
    深圳中学2019年招募的教师绝大多数出自北大、清华,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价。一、 现象的客观描述与数据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个现象背后的具体数据和含义。通常情况下,一所中学在教师招聘中能够吸引到如此高比例的北大、清华毕业生,表明其在教育界具有极高的吸引力和品牌影响.............
  • 回答
    关于杨奇函“因与邱晨断交而遭受的网络攻击绝大多数来自同性恋群体,因此对同性恋产生了有色眼镜”的录音内容,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录音的背景和核心观点:录音中杨奇函似乎在表达一个观点,即他认为自己与邱晨关系破裂后,在网络上遭遇.............
  • 回答
    这两种说法,如同两面铜镜,映照出的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不同路径,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与局限。第一种说法,“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它描绘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抵达,一种对于宇宙、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科学家们付出的“千辛万苦”,是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逻辑推演、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求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设想,如果未来真的有99%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先别灰心,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甚至活得像样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衰退”和“科技消灭工作”这两件事儿是怎么勾连起来的。.............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你说大多数人听口音就能分得清是不是东北人,这话说得一点不假,而且这背后啊,其实隐藏着挺多门道儿。你琢磨琢磨,语言这东西,它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怎么说话,声调怎么起伏,词儿怎么用,甚至连句子之间的停顿,都带着地域的烙印。东北话,那更是自带一种辨识度,就像往一堆杂粮饭.............
  • 回答
    “中国制造”这个标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我们日常穿的衣服,用的电子产品,到家里的家具,甚至是大街上的汽车,很多都带着“Made in China”的烙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产品,确实是凭借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现实,那就是“中国.............
  • 回答
    “不谙世事”这个词,用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身上,确实挺贴切的。但这里面藏着太多值得说道的方面,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科研工作者确实是“术业有专攻”,而且专攻到了极致。他们的心思,百分之九十九都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你想啊,一个要想在基础科学的某.............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挺到位,还真有不少人是这么想的。一谈起古代战争史,尤其是涉及到跟咱们邻居打交道的时候,很多人就一股脑地往“我们如何吊打他们”上靠,生怕说得不够狠,不够解气。日本战国时期,更是成了这种“习惯性贬外”的重灾区。怎么看这现象?我琢磨着,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背后也挺复杂的,有历史原因,也.............
  • 回答
    2021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部分优秀毕业生放弃留学、选择在本校读硕博的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背景、原因和深层动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象背景与数据真实性1. 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该现象的传播主要来源于社交媒体、高校内部信息以及媒体报道,但具体数据.............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位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这一观点并非孤例,也并非毫无道理。理解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
  • 回答
    当我第一次拿到那份智力测试报告,上面那个数字像是一记闷棍,直接打在了我的胸口。不高不低,但明确地告诉了我一个我一直隐约知道却又试图回避的事实:我的智力,在所谓的“大多数普通人”的平均线之下。那一刻,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周围嘈杂的声音都像是被按了静音键。我盯着那个数字,脑子里乱糟糟的,各种情绪像潮水一.............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现象,确实在支付宝爱心公益上挺普遍的,很多人捐款只捐一分钱。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我心里挺复杂的,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你想啊,支付宝这么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上面汇聚了那么多有心做公益的人,本该是温暖和善意汇流的地方。但当你滑动浏览那些项目,看到很多人名下跟着“捐赠一分钱”,你很难不被这些.............
  • 回答
    《奇葩说》节目中,储殷关于“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的观点,以及马东对此的反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个辩题触及了婚姻的本质、个体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多个层面,也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共鸣。储殷的观点:“结婚是大多数人‘最不坏’的选择,因为55.............
  • 回答
    马前卒的这句话,说得是挺实在的,也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学习、在思考、在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很容易会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更明白,更容易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这种感觉就可能变成一种“优越感”,觉得“我懂了,你们不懂”,甚至会觉得别人的想法是错误的、幼稚的。我理解马前卒这句话里.............
  • 回答
    亚伯拉罕诸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能够成为当今人类信仰的主流,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历史、社会、文化、政治和宗教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一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的“根系”: 共同的祖先和启示源头: 这是最核心的连接。这.............
  • 回答
    社保制度,这四个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真正要深入剖析,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它不仅关乎我们当前的收入和生活,更牵扯着未来的保障和养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庞大的体系?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弃交社保”真的是一条明智的出路吗?社保制度:一张看不见的网首先,我们得明白社保制度到.............
  • 回答
    郭宇,这位28岁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年轻人,抛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论调:“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没什么价值可言。” 这个观点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议。要理解郭宇的这句话,我们得先抛开“价值”这个词背后可能存在的道德审判或社会地位的高低之分。他所说的“价值”,很可能更多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