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

回答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

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议。一位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这一观点并非孤例,也并非毫无道理。理解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需要我们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一、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

这位老师的评价,触及了《弟子规》的核心问题和时代局限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观点:

1. 《弟子规》的时代背景与局限性:

封建礼教的烙印: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其核心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特别是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秩序和“三纲五常”。在现代社会,这种等级森严、强调服从的观念,与我们倡导的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存在显著冲突。例如,“父子恩,犬马斯;父一言,子百依”这样的句子,在现代看来,可能被解读为压抑个体独立思考和反抗精神。
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弟子规》中存在一些对女性不公平的论述,如“女有行,贵得静”、“女未适人,必待聘”,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与当今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格格不入。
过时甚至有害的观念: 一些内容,如“勿诽谤”、“勿说人短”,虽然在提倡宽容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其解释和语境,可能被引申为压制批评和揭露不公。再如“己未尽知,切勿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扼杀探索精神。
“三跪而二叩首”的政治化倾向: 《弟子规》的开篇提及“冬则温,夏则凊”,这是古代家庭对长辈的孝道表现,但其结尾所附带的“首常朝,服常宁,而长幼,辨”等内容,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化解读,使其与古代对君主的效忠和臣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现代教育中需要警惕其潜在的政治含义。

2. “糟粕”的相对性与辩证看待:

“糟粕”并非全部否定: 老师之所以用“绝大部分糟粕”来形容,并非完全否定《弟子规》的价值。《弟子规》中仍有许多闪光点,例如“泛爱众,而博施”,强调仁爱和奉献;“孝有三,大不违”,强调孝道的根本是顺从父母的意愿,而非一味服从;“勿挑唆,勿说闲话”,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勿怠惰,勿散乱”,强调勤奋和专注。这些内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积极意义。
时代精神的审视: 对《弟子规》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以何种“时代精神”去审视它。如果我们以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独立、批判性思维为标尺,那么《弟子规》中不符合这些理念的内容自然会被视为“糟粕”。

3. 教师的责任与教育目标:

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 作为教育者,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传统文化,而不是全盘接受。指出《弟子规》中的不妥之处,是为了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误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平衡传统与现代: 青少年国学教育的目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公民。一味照搬古代的规范,可能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这位老师的评价有其合理之处,即《弟子规》中确实存在大量与现代价值观相悖的内容,需要引起警惕。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糟粕”的相对性,并辩证地看待其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

二、 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

在认识到《弟子规》的局限性后,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就成为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议题。国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健全人格,提升文化素养,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1. 明确国学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传承与创新并重: 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去糟粕,取精华: 批判性地继承,区分对待,有选择地学习,吸收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和价值观。
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提升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多元化的内容选择: 不局限于某一部经典,而是要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国学经典。

2. 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国学教育:

审慎选择教材,注重内容的可接受性:
选择更具普适性和现代价值的经典: 除了《弟子规》,还可以选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部分篇章(如“仁”、“礼”、“孝”、“信”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的优秀作品,以及一些优秀的散文、寓言故事等。
对《弟子规》进行解读与批判性分析: 如果仍需学习《弟子规》,务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明确其历史背景,分析其中的时代局限性,重点提炼其中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其深层含义。例如,可以重点学习“泛爱众,而博施”、“信近于义,言可复”等积极内容,并对“父子恩,犬马斯”等内容进行现代语境下的解读,强调“孝”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关爱,而非盲从。
提供多元化的解读视角: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经典,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 结合历史故事、生活场景,让经典内容“活”起来。例如,学习《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联系同学间的友谊和迎宾的场景。
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讨论、辩论,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故事化教学: 将经典中的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生动地讲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诵读与感悟结合: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经典,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和记忆,并引导学生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与现代生活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经典内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如何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引入多媒体资源: 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引导学生体悟“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这些价值内化于心。
设计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家庭互助、社区活动等,将国学思想融入实践,提升道德修养。例如,学习“孝”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多关心家人,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3. 拓展国学教育的渠道与方式:

课外阅读与自主学习:
推荐优质的国学读物: 为学生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国学经典、普及读物、以及名家解读本。
建立读书社或国学社团: 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学习小组,分享阅读心得,开展相关活动。
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权威的国学网站、APP进行学习。
家庭教育的配合:
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践行,是影响孩子最好的方式。
共同学习与交流: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国学经典,共同探讨其中的道理。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在家庭中形成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
社会资源的利用:
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 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加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与传统文化机构合作: 引入专业的国学教育资源。

4. 培养教师的国学素养:

加强教师培训: 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的国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鼓励教师的持续学习与研究: 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建立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 促进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具体到《弟子规》的学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引入《弟子规》,说明其历史地位: 告诉学生《弟子规》是清代一本流传广泛的蒙学读物,是古代社会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的参考。
2. 逐句解读,并进行现代性审视:
对其中提倡孝道、尊师、友爱、诚信、勤奋等普适性内容进行强调,并联系现代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例如,“晨则省,昏则定”可以解读为作息规律,关心家人起居。
对其中涉及等级森严、性别歧视等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明确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例如,“父子恩,犬马斯”可以与现代社会强调的家庭关爱、相互尊重进行对比,指出其过时的部分。
对于“勿说人短”、“勿挑唆”等内容,可以将其提炼为“尊重他人隐私”、“避免传播谣言”等现代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积极内涵。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4. 鼓励学生选择性地践行: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对自身成长有益的内容进行实践,并观察其效果。
5. 将《弟子规》作为国学教育的一个切入点,但不应是唯一或全部: 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更广泛、更深刻的国学经典。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国学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关键在于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培养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这个问题是很好的。

在我看来,喷《弟子规》是糟粕没有一点问题,但如果只是单纯地用俯视蔑视的态度喷(往往还喷不到点子上),而不指出小朋友们应不应该、如果应该又该如何学习“国学”,那么我认为这只是跟风嘴炮一下,这种人我是鄙视的。

事实上,所谓国学,从概念上可以扩到很广——经史子集,君子六艺都得算。而我们都知道前面四个字的分量和后面四个字的难度,别说从幼儿园学起,就是从胚胎学起都不行。

而从实际上,其实又可以缩到很小。

《唐诗三百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古文观止》《四书五经》

从八九岁开始,按照顺序来,中间夹杂历史、典故、轶事。之前就背《鹅鹅鹅》之类,讲历史故事,讲文字故事,讲成语故事,培养兴趣。

拿我女儿举例。

好像弟子规是幼儿园的时候和三字经一起稍稍被老师跟风般的教了几句,还没儿歌记得深刻。

上小学后,因为她对奥数深恶痛绝,又比较喜欢语文,所以四年级的时候就从诗词入手,直接搞了唐诗和宋词鉴赏辞典,每天一首那样教她——四年级之前一直是放养。

学诗当然不是单纯的背诵,而是在注释理解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将诗人的身世、历史背景、音韵格律这些当闲谈故事讲给她听。

当理解完之后就背诵,背完收功。

从简到难,从短到长。当学得有几百首诗词之后,她对诗词中常用的字词典故也稍稍有了理解。于是开始教她古文观止里篇幅较短,容易理解的篇章,经典优美的需要背诵。

同时也教了一下论语,论语是要求她背的,但不强行要求她理解。

emmmm到现在为止,其实她也只学了半本古文观止,半部论语和小部分的孟子。中庸到是学了也背了,不过拿她的话说就是——完全理解不到,仅限于用来装逼。

这很正常,中庸和老子都是先圣对世界的思考,对于小朋友来说,能理解才有鬼了。

这样教育下来的结果其实我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上初中后,二十几个班,全年级的语文扛把子,怎么也能满足一下她和我的虚荣心。

你看,我通篇都避免在说我女儿学的是“国学”。事实上,我很功利的认为,小朋友需要的所谓“国学”,是且只能是课本中诗词和文言文的延伸,然后根据小朋友自身的兴趣和天赋,适当的增加广度和深度。再根据其兴趣爱好可以掺杂点音韵训诂,历史典故。

而凡是涉及到古人思想的,一律只当知识,不当准则。即:我们只需要知道伟大的先圣在几千年前就闪耀出了如此辉煌的思想,而不是把先圣的所思所言奉为圭臬。

仅此而已。

如果说,想要靠“国学”来把孩子教育成某些家长心中的“好孩子”,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怕是石乐志。

教育子女,需要的是

《家长的自我修养》

《青少年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青春期教育》

而不是

国学。

user avatar

不需要开展青少年国学教育。

把教科书上该背诵的古文、诗词背熟,把历史地理课本的内容记牢,把字写得好看一点,把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写得通顺有逻辑,就足够了。

user avatar

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辩证看待国学教育的父母的父母,我个人的体会是:你需要亲自去看看这些国学内容都讲了些什么,给孩子当个人肉过滤器。

比如,我最近在读《教童子法》这本著作。我看到了一位真正能代表中华文化精华的教育学家。

王筠是清代的语言学家,真正的汉字专家,家里有钱有势,父亲是寿州知州,两个弟弟都是进士,属于古代的精英阶层。[允悲][允悲]

当然,古代的精英一定都是有大学问的人,不过我觉得这个作者不光有大学问这么简单。比如,虽然是这本著作是清代流传下来,但我通篇看下来,觉得对现如今的儿童教育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这篇著作的核心是八个字“学生是人,不是猪狗。“ 怎样是对待学生如猪狗呢,作者的例子信手拈来:

比如,强迫学生背诵;比如一入学的时候把学生视作废材,什么好的都不给教,过几年又突然觉得学生什么都得会,莫名其妙当作天才一股脑教一堆孩子理解不了的东西;写作的时候给孩子太多命题作文;等等。

然后作者充分发挥文化人的毒舌。他这样批评学校的教育:“夫费数年之功以粪浸灌其心,又费数年之功以洗濯其粪,何不如不浸而无庸洗之为愈乎?”

意思是:学校给学生吃了好几年的屎,然后又花好几年让学生把屎吐出来,那为啥要一开始喂学生吃屎?make sense

除了批判,还有建议。比如关于小朋友识字,作者认为,应该先教象形字的纯体字,教的时候要指着实物让孩子看。然后再教合体字,要先易后难,而且必须要让孩子真正明白。

关于写字,作者认为“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 这个跟现在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写字不要太早,不要太着急。

关于写作,作者建议不能让孩子说空话,背大段华丽的词藻,而要写有真情实感的话;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不要设置太多条条框框,让孩子想写什么写什么。

还有儿童认知的看法,作者认为“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 小孩经常精力不集中,不能使劲学习。那空闲的时候干啥呢,作者说要“告以典故“。

比如,像讲故事一样告诉孩子一些《二十四史》《十三经》有趣的典故,“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百六十事。能使弟子作博学矣。” 一年下来,孩子随意就学了360个典故,完美。

说到空闲时间,作者掏心掏肺地说:“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 我看到这里一拍大腿,没错呀,我就是不愿意寻苦的人。一件事有乐趣,我一定是很快就能做完做好。

除此之外,还有人生哲理:“学生二十岁不狂,没出息;三十岁犹狂,没出息。”

不过我觉得作者说得最好的,是这一段话:

“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其小枝,亦可 为小器具。今之教者,欲其为几也,即曲折其木以为几,不知器是做成的,不是生成底, 迨其生机不遂,而夭阏以至枯槁,乃犹执夏楚而命之,曰:“是弃材也,非教之罪也。”呜乎,其果无罪耶? ”

我简单翻译一下大意:教孩子得像植树一样细心栽培,让他逐渐长大。本来主干可以作为栋梁;枝干却可以做成小器具。可是现在的老师非要把可以做栋梁的孩子作成茶几,扭曲孩子的本性,等孩子失败之后,只说一句:“这不是我教的不好,这孩子本来就是个废物。”

《教童子法》这部著作真的特别特别有意思,还有很多东西,不一一说了,大家有空自己看。唯一遗憾的是这部著作我没有找到任何完整的注解版,如果对古言不太懂,可能其中某些部分看起来有一点点障碍。

王筠是一位非常有真知灼见的语言学家,能感觉出来他特别真诚,是掏心掏肺地想把自己的真东西都教给读者,而他真的有真东西。我觉得他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他写的这篇,我认为几乎可以指导当代任何一个阶层的儿童教育。

所以,联想到《弟子规》我的想法很强烈:《弟子规》的作者虽然是个秀才,有些文化,但是他的东西不但不适合现代,甚至也不适合所有的古代儿童,所以就既有时代局限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当代父母,用脚趾头想一想,“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话,你真的想培养一个这样的孩子吗?应该不是吧?

然而,我们现在国学教育竟然让儿童去学习一个只适应于封建时代底层人民的简单粗暴的规章制度,说真的,我不明白。

总之,古代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大家无论怎么选,都得自己思考一下,不要其他人一股脑学国学,自己孩子也要学国学,还是要思考一下。你自己先学一下,简单看一看,帮孩子过滤过滤,这个应该是最基本的。

user avatar

知道为什么教弟子规吗?

普通人可能觉得,这玩意洗脑啊,教你如何服从啊。

no(不)no(不)no(不)

是因为好教!

真正的国学经典,经史子集,哪个好教?字全部认识,你都不知道讲什么。三句一个上古典,解典你都解死。就拿最简单的蒙书,《声律启蒙》第一篇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这里面多少典故普通人看得出?

要说洗脑,曹大家的《女戒》好好叫更洗脑了,你见他们拿出来吗?他们连字都念不利索好吗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

我服了,无论是推弟子规的还是喷弟子规的,这些人的阅读能力真的强。

现在提倡弟子规的人,根本就教不了其他蒙学的内容,所以才会把这本烂书捧的那么高。

user avatar

讲点大家不爱听的……


1、这事儿和学校没有半毛钱关系,学校要负责教授的知识有教学大纲,有审定的教材。所谓的乱七八糟的国学压根儿不在学校教育范畴之内。

2、国学本质上和量子波动速读一样,和传统文化什么的没啥关系,甚至连封建糟粕都谈不上,本来就是一群大师的YY,这群大师连封建社会长啥样都不知道。正统的封建糟粕WG的时候都毁的差不多了,你今天就是搞三拜九叩也只是在走个形式而已。

3、搞明白了上面两点,你觉得要开展什么正确的国学教育?要不要开展正确的气功教育?要不要开展正确的全脑开发?正确的量子速读?


国学教育这个事情,本质上就是个大杂烩:

1、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贩卖

2、和网瘾治疗一样的奴化管束教育需求

3、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号

user avatar

既不是精华,也不是糟粕。

而是原本“几乎没存在感的冷门”,或者说“不入流”。

因为,哪怕是糟粕,那也得是烂到人神共愤天怒人怨,并不是啥阿猫阿狗都能当糟粕的。

那《弟子规》为啥能火呢?

恰恰因为它冷门,特别适合三脚猫的“国学大师”炒热度。

你要说《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唐诗三百首》之类的,家喻户晓(甭管爱不爱读,读没读过,起码知道有这东西),像这类读物压根炒不起来热度。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炒什么炒?要是再碰到家学渊源深厚,真有学问的,自己那点西贝货不就全露底了么?

所以,真正的经典,碰不得。

反之,冷门就特别适合炒作。

书香门第豪门望族谁会去钻研那玩意儿,这反倒变成了三脚猫们的主场。

屁民则基本没听说过有这货(若不是大肆宣传的话),任由别人唬得一愣一愣的。

说到这里,肯定还有人不服,必定会反驳说“上头如何如何鼓励,大力推行,孔子学院”之类的替《弟子规》挽尊。

那我就明说了吧,因为上头有真懂国学的高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便他们折腾,只当哄小孩玩了,省得闲出事端。

不信?哪位胆大的作死,炒炒《资治通鉴》的热度试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