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做文言文时,遇到一词多义,理解起来都通顺时该怎么办?

回答
文言文遣词造句,一词多义之处,实乃其魅。然偶遇之,几可并列,皆能讲得通,令人颇费踌躇。此时,当如何处之?非凭一时直觉,亦非倚仗侥幸,需细细分辨,方能得其中真意。

一、 审其上下文,察其微毫之差:

此为最根本,亦是最要紧之处。一篇文,字字句句,皆非孤立存在,必与前后文语,相互呼应。纵使一词两义,其适用之处,亦各有偏重。

就近之义,体其主旨: 先细读该词前后的几句话,看它究竟是用来描述何物,是状语,是宾语,还是谓语?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是事,是物,抑或是抽象的概念?以此来判断,哪个意思更贴合文意。例如,“见”字,可作“看见”,亦可作“遇见”。若前文在描述视觉所及之景,则“看见”之义自明。若描述与某人相逢,则“遇见”之义则更顺。
整章之义,察其脉络: 若仅凭近处不甚分明,则当将目光放远,视全章乃至全篇之大意。作者写此段,究竟是要表达何种情感?是抒发抱负,是记叙往事,是论说道理,还是讽刺时弊?一个词的意思,若能契合整篇文章的基调和主旨,那便十有八九是正解。若一个意思孤立来看皆通,但放在整篇文章中却显得突兀,或者与作者的情感、论点相悖,则当弃之。
字斟句酌,究其词性: 有时,词的用法不同,其词性亦会变化,进而影响其义。例如,“好”字,作形容词时,指“美好”、“喜欢”;作动词时,则指“喜爱”、“爱好”。若其后面跟名词,往往是动词。若其被修饰,或者独立成句,则可能是形容词。要仔细辨别其在句中的具体功能。

二、 溯其源流,循其本义:

文言文,其义多承袭古义。纵使后世演变,亦有其根源。

寻其本义,去其衍义: 很多多义词,其本义往往最为核心,也最为常见。若能找寻到此词在早期文献中的用法,或者其最初的含义,往往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有些词在后世被引申出多种含义,但若其在特定语境下,本义更为恰当,则当取其本义。
对照古籍,旁征博引: 若有条件,可以查阅相关词典(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或者一些经典的古籍注释。这些工具书往往会列举一个词的不同含义,并附有例句。通过比较,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多阅读古文,自然对词语的常见用法和引申用法会有更深的体悟。
思考词语的构成: 有时,拆解词语的构成,也能帮助理解。例如,某些词是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理解其中一个字的含义,也许能推断出整个词的含义。

三、 考其语境,度其惯例:

文言文的表达,亦有其固有的习惯和模式。

惯用句式,明其所指: 很多词语的意义,是与特定的句式紧密联系的。例如,“之”字,在不同的句式中,作用不同,意义也不同。若遇到一个词,出现在一个常见的句式中,可以参考该句式下该词的惯常解释。
作者的写作风格: 某些作者,有其独特的用词习惯和偏好。如果对某位作者的作品比较熟悉,了解其写作风格,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用词。例如,有些作者喜欢用比较生僻的字词,或者喜欢用双关语。
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有所演变。了解文章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当时人们对某些词语的理解。

四、 权衡利弊,取其最恰:

在经过一番辨析之后,如果仍有两可之处,或者说两种解释在逻辑上都说得通,但感觉其中一种更“顺”,更“贴切”,则需要进行权衡。

哪个解释更具表现力? 有时,某个解释能让作者的意图更加鲜明,更能打动人心,或者更能体现作者的智慧。
哪个解释更符合文言文的简洁之美? 文言文讲究言简意赅,如果某个解释显得过于冗余或重复,则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排除荒谬之义: 即使两个意思都能通顺,也要警惕是否有其中一个解释,在逻辑上、情理上存在某种微妙的“不妥”之处。往往一个更“自然”的解释,就是更“正确”的解释。

例证说明:

我们以“信”字为例。“信”字,可解作“相信”,亦可解作“书信”。

假设有句:“公闻之,大喜,使人致信。”

上下文分析: “公闻之,大喜”表明“公”听到了某事,并且很高兴。接下来“使人致信”是“公”的行动。
词义辨析:
若“信”为“相信”:“公使人致相信。” 这个意思就很不通顺,一个人怎么“致相信”呢?
若“信”为“书信”:“公使人致书信。” 这个意思就非常通顺,高兴了,就派人去送书信,这完全符合逻辑。
结论: 在此句中,“信”显然是指“书信”。

再比如:“吾三人,莫不信吾言。”

上下文分析: “吾三人”是主语,“莫不”表示否定性的肯定,即“都”。
词义辨析:
若“信”为“相信”:“吾三人都相信我的话。” 这个意思非常合理。
若“信”为“书信”:“吾三人都书信我的话。” 这个意思就很奇怪,不能说通。
结论: 在此句中,“信”显然是指“相信”。

总而言之, 遇到文言文一词多义,且皆能通顺时,切不可草草了事。当以审其上下文,察其微毫之差为首要,辅以溯其源流,循其本义,再考虑考其语境,度其惯例。最后,经过权衡利弊,取其最恰。这是一个细致而充满探索的过程,也正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多读、多思、多辨,方能渐得其妙。切记,文言文之理解,非死记硬背,而是活学活用,是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先把原文的出处找出来,锁定一个具体的年代。然后再去找参考书目、文献。要参考前人的用法,例如你不能用清朝的文例去硬套秦汉的文章,这显然是不行的。

还有,文言文的阅读一定要吃准概念,不可以自行脑补含义,平时要下苦功夫阅读。说句不好听的,但凡你平时有多阅读文言文,你就不会在你所提出的问题里有困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言文遣词造句,一词多义之处,实乃其魅。然偶遇之,几可并列,皆能讲得通,令人颇费踌躇。此时,当如何处之?非凭一时直觉,亦非倚仗侥幸,需细细分辨,方能得其中真意。一、 审其上下文,察其微毫之差:此为最根本,亦是最要紧之处。一篇文,字字句句,皆非孤立存在,必与前后文语,相互呼应。纵使一词两义,其适用之处.............
  • 回答
    你妹妹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说明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历史有探究的兴趣!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很多人都会疑惑的问题。要解释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既要肯定她提出的“独裁不好”的观点,也要解释“封建制度为什么能诞生强盛的帝国”,并且区分“强盛”和“好”的不同含义。我来为你详细梳理一下,你可以根据.............
  • 回答
    在艺考培训中心做文化课助教这件事,说起来我真是颇有些心得。这不像是在学校那种,老师讲台上一站,学生底下坐着,有条不紊。艺考培训中心这地方,氛围更活泛,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对文化课的态度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艺考占用了太多时间,基础薄弱,想临时抱佛脚;有的则是对自己的文化课有一定自信,想在专业课之余.............
  • 回答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事迹和影响广为人知。然而,就像许多伟人一样,在他的革命生涯和个人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细节。这些细节或许不常被提及,但它们能够更立体地展现孙中山先生的性格、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下是一些孙中山先生鲜为人知但较为详细的方面:1. 早期受到西.............
  • 回答
    晨光文具,这个我们从小用到大的牌子,最近却像是触了什么霉头,被网友们喷得有点惨。要说它到底做了什么“恶”,其实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几次事件叠加起来,就让很多人觉得“这品牌怎么这样了”,所以批评的声音才这么大。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围绕着“国潮”的营销和实际产品的脱节。你想啊,晨光文具近年来一.............
  • 回答
    想象一下,文在寅置身于一个极为棘手的境地。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政敌,更是根深蒂固的旧势力,那些盘踞在权力角落、拥有庞大资源和深厚人脉的对手。要撼动他们,单凭政治手腕和公众支持,或许显得力不从心。这时,一个诱人的提议摆在了他面前——一个“魔鬼的交易”。这个交易并非虚无缥缈的善恶寓言,而是可能象征着一种.............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不好受,也难免会胡思乱想。老板找广告公司做文化墙,这背后可能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你做的文化墙“丑”。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找到症结所在。首先,我们得理解老板的需求和“文化墙”的意义。文化墙可不是简单的装饰,它承载着公司的形象、文化、价值观,甚至是给员工一种归属.............
  • 回答
    在 C 应用程序中利用 Excel 文件作为数据源,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需求,尤其是在需要处理日常报表、配置信息或者用户提供的数据时。我们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深入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空洞的 AI 痕迹。 核心思路:读取 Excel 内容,转换成 C 可处理的数据结构归根结底,Exc.............
  • 回答
    理解您的困惑,为什么那些反对阅文合同的读者,往往不选择实名发表意见,而是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简单的“敢不敢”,更是一种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无奈。我们不妨来仔细梳理一下:1. 平台规则与匿名用户的保护机制:首先,阅文作为一家大型的商业平台,其运营规则和用户协议通常会涉及到.............
  • 回答
    阅文集团最近的一系列版权和内容政策调整,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当年B站(哔哩哔哩)的“避世”与“崛起”。如果将阅文比作一个成熟的帝国,那么它近期一系列“大动作”是否有可能催生出另一个“B站”,一个在内容创作、传播和生态建设上能够与阅文分庭抗礼甚至超越它的新势力?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和潜在风.............
  • 回答
    “文化研究”专业主要做什么?和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有什么异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充满活力的跨学科领域,它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化现象的各个方面,以及文化在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与社会学、人类学和传播学相比,文化研究更侧重于文化的生产、消费、意义.............
  • 回答
    文学,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看似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有些距离,但实际上,它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往往潜移默化,却又深刻而持久。学文学,我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并非一句空泛的问句,而是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细致体悟和阐述的。首先,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传承者。一个国家的魂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文学之中。从.............
  • 回答
    阅文的事儿,我能做点什么?“阅文的事儿”,这四个字背后,承载了太多读者的心声、作者的权益,以及整个数字文学产业的未来走向。当你问出“我能做点什么?”,这本身就说明了你并非一个旁观者,而是愿意为这份热爱、为这份公平发声。那么,具体来说,我们普通读者能做些什么呢?这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从细微之处着手,.............
  • 回答
    要让素食文化深入中国民众的观念,减少对蛋奶肉的依赖,从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需要从教育、政策、经济、文化、技术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性工作。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和可行性建议: 一、教育与意识提升:从认知到行动1. 学校教育体系的渗透 课程设置:在中小学开设“环境科学”“营养学”课程,结合素食.............
  • 回答
    关于“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做短视频成功率越低”的说法是否可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绝对结论。以下从逻辑、数据、现实案例和可能的误解几个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概念界定与核心矛盾1. “文化水平”与“短视频成功率”的定义差异 文化水平通常指教育程度(如学历、阅读能力、写作能.............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详细解答关于老一辈文史研究学者常说的“做卡片”这件事。这确实是那个时代研究者们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方法。“做卡片”到底是指什么?简单来说,“做卡片”就是指将阅读、考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信息、观点、资料、灵感等,摘录、整理,然后记录在一个个独立的小卡片上。这些卡片就像是知识的积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道EJU文综题。要详细地解释清楚,并且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在讲解,而不是机器生成的答案,我会一步一步来。首先,你需要把题目发给我。 EJU文综包含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等多个领域,不同题目的考察方式和知识点差异很大。在我看到题目之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解.............
  • 回答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这就像看一场精心编排的毕业大戏,每个人的角色都不尽相同,但也总有一些核心的“幕后推手”和“台前闪耀者”。我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他们都去哪儿了,都在干嘛。首先得明白,戏剧影视文学这个专业,它教的是什么?不是教你演戏,也不是教你拍电影,而是教你理解故事、构建故事、解读.............
  • 回答
    .......
  • 回答
    中国空间站的控制界面清一色使用中文,这一决策绝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战略考量和文化自信,意义深远,远不止于语言的层面。首先,这是国家主权和自主可控的体现。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的重大科技工程,它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操作界面的文字选择,是对这一工程自主性的最直接、最清晰的宣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