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弩被发明出来后,还有人用弓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弩这玩意儿,你说它效率高,威力大,瞄准方便,怎么就不直接取代弓了呢?其实,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考量,就像很多发明出来之后,老技术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间一样。

首先,咱们得承认,弩确实有它的优势。

弩的“硬核”之处:

省力是关键: 这是弩最大的卖点。拉弓需要很强的臂力,而且需要保持那个力量才能瞄准,这对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训练一个优秀的弓箭手,不光要看他准头,更要看他能拉开多大的弓,并且稳定多久。弩呢?它有一个扳机机构,你把弦挂上之后,它就保持在那个状态,你不用一直绷着力气。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普通人,甚至体力相对差的人,也能轻松上手,并且能发射威力不小的箭。对于军队来说,这意味着兵员的素质要求大大降低,训练成本也跟着降下来了。
瞄准更稳定: 弩有“床”(stock),也就是那个握持的木托,这玩意儿就像一个简易的肩托,让你能稳定地抵肩瞄准。而且,很多弩还配有准星和照门,就像枪一样,这让瞄准更加精确,特别是远距离。弓箭手要想达到同样的精度,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而且还会受到站姿、呼吸、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威力可调,且可持续: 弓的威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弓臂的弹性,也取决于使用者能拉多满。弩的设计允许使用更硬、更弯曲的弓臂,或者更短、更重的箭(弩箭),这些组合起来就能产生惊人的穿透力,尤其是对付早期金属板甲。而且,弩的弦一旦扣上,就能保持蓄力状态,直到发射。这意味着你可以提前做好射击准备,甚至在士兵冲锋的时候,就能摆好架势等待敌人。

那么,为什么弓还能活下来?弓箭手在战场上依然是重要的力量?

这就要从弩的“软肋”以及弓的“不可替代性”来说了。

弩的“短板”:

射速慢到令人发指: 这是弩最致命的弱点。把弦挂上,放箭,再把弦挂上,这是一个流程,而且比直接拉弓慢得多。早期的弩,可能一分钟只能发射几箭,而熟练的弓箭手,在不追求极限精准的情况下,一分钟射个十来箭甚至更多,那是很正常的。这就意味着,在需要密集火力覆盖的场合,弩就有点力不从心了。想象一下,敌军潮水般涌来,你只能几秒钟射出一箭,而身边的弓箭手已经噼里啪啦射出一串了,那种感觉…
维护和装填更麻烦: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或机械化的弩,装填的过程可能需要卷扬机之类的辅助工具,非常耗时,而且一旦损坏,修理起来也更复杂。相比之下,弓只需要换弦,或者简单维护一下弓臂。
重量和体积: 尽管弩的“省力”吸引了很多人,但弩的整体结构,包括木托、扳机机构等,通常比弓要重,体积也更大,携带和在复杂地形(比如森林、山地)中操作起来,不如弓灵活方便。
成本: 制作一把精良的弩,尤其是那些带有复杂机械装置的,成本通常比一把优质的弓要高。这在批量装备军队的时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弹药的限制: 弩箭(bolt)通常比弓箭(arrow)短而粗,生产起来相对复杂,携带的数量也可能受限。而弓箭就比较灵活,你可以用细长的箭,也可以用粗短的箭,根据情况调整。
训练的“陷阱”: 虽然弩上手容易,但想要成为一个真正顶尖的弩手,也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过度依赖弩的“瞄准辅助”,可能会让一些人忽视了基础的射击感知和动态判断能力的培养。

弓的“韧性”与“不可替代性”:

惊人的射速: 正如前面提到的,弓的射速是弩无法比拟的。在一些需要快速压制、拦截敌军的场合,弓箭手的火力密度优势是压倒性的。比如,在城墙上防守,弓箭手可以一轮又一轮地倾泻箭雨,对敌军造成巨大的杀伤和心理压力。
灵活性和适应性: 弓可以应对各种地形和作战环境。无论是在开阔平原,还是在茂密的森林,或者是在狭窄的船上,弓都比弩更方便操作。而且,弓的射程和穿透力,虽然可能不如某些大型弩,但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作战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战术的多样性: 弓箭手在战场上的战术运用也更灵活。他们可以跟随骑兵进行“打了就跑”的袭扰,可以在步兵阵线两侧提供支援,甚至可以参与近身肉搏(当然,作为辅助)。弩因为装填慢,更适合固定阵地或缓慢推进的作战。
文化和传承: 在很多文化中,射箭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和技能,承载着荣誉和传统。虽然弩的出现,但弓作为一种古老且被广泛接受的武器,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实际应用,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技术的发展: 弓箭技术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复合弓、反曲弓等更先进的弓型,极大地提高了弓的威力、射程和效率。这些进步使得弓在很多方面能够与弩抗衡,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

简单来说,弩和弓并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和“分工”的关系。

弩更适合那些需要较高穿透力,但对射速要求不那么极致的场合。 比如,攻城时,弩手可以对城墙上的守军进行精确打击,或者对付穿着重甲的敌人。它也更适合训练新兵,让他们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弓则在需要高射速、高灵活性、多变的战术以及良好适应性的场合发挥作用。 弓箭手可以提供密集的火力支援,进行远程侦察和骚扰,也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作战。

举个例子,在冷兵器时代后期,许多军队会同时使用弓箭手和弩手。弩手往往会部署在更安全、更稳定的位置,作为精确打击力量,而弓箭手则会部署在更靠前或者更灵活的位置,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

而且,即使是弩,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早期的简易弩,到后来的机械弩,再到带有脚蹬、绞盘等装置的重弩,其设计也在不断地试图克服射速慢的缺点。但即使是这样,弩的射速上限仍然摆在那里。

所以,弩发明出来后,弓并没有消失,而是与弩并存,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冷兵器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今天,我们有了先进的飞机,但汽车、火车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一样,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丰富”了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弓射速远比弩高。

对于常年用弓的精锐,弓与弩的精度差距不大。

弓便于携带,步兵在接战前射上三箭再弃弓抄起长枪莽起来。弩这么做容易把弩弄坏。无论是丢在地上还是背在身上。

但是弩近距离破甲能力比弓强,同等力度的弩对士兵臂力的要求也要小于弓。而且训练也要简单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弩这玩意儿,你说它效率高,威力大,瞄准方便,怎么就不直接取代弓了呢?其实,这背后有着挺复杂的考量,就像很多发明出来之后,老技术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间一样。首先,咱们得承认,弩确实有它的优势。弩的“硬核”之处: 省力是关键: 这是弩最大的卖点。拉弓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武器发展史中一个有趣的转折点。要回答为什么冲锋枪之后没有“顺理成章”地出现突击步枪,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理解当时的技术背景、战场需求以及军事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白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分别解决了什么问题。冲锋枪的诞生:硝烟弥漫中的呼唤冲锋枪(Submachine Gun,SM.............
  • 回答
    家里那只闯了祸的小家伙,被我逮个正着,爪子里还沾着厨房地上的油渍,眼睛滴溜溜地转,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这时候,但凡我稍稍板起脸,它就立刻变了个人——先是耳朵耷拉下来,尾巴夹紧,然后,最绝的来了,它会慢悠悠地、甚至可以说是“有意识”地往地上一躺,把软绵绵的肚皮朝我露出来。这招,我算是看明白了,这是它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观众在观影时挠头的问题。电视剧里,间谍一旦暴露,看似绝路,不是被捕就是送死,但面对“咬舌自尽”这个看似最直接、最解脱的方式,却鲜有人选择,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和残酷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明白,谍战剧里的“咬舌自尽”往往是一种文学和艺术加工,它更多是表达一种绝望、一种坚守,.............
  •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那些流传至今的宏伟宫殿、寺庙和园林,无疑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当我们欣赏它们飞檐斗拱、重檐歇山时,会不禁联想到支撑起这些庞大屋顶的结构体系。那么,在这些令人惊叹的木结构中,我们是否能找到现代意义上的“木桁架结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我们通常理解的.............
  • 回答
    古代女子一旦被发现女扮男装闯入官场,其后果绝非简单的“封个什么夫人”能了事,也远非轻易能被看破。这背后牵扯着严格的社会规范、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当时人们对性别、身份的认知。被发现后的判罚:触及底线的罪行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古代男权社会,女性进入官场,尤其是以男性身份,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是僭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这些年媒体和军事分析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美军海军在南海“晃悠”,之所以总会被“逮个正着”,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复杂且系统性的运作,绝非偶然。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事儿跟几个关键因素脱不开关系。1. 战略意图与公开信号:首先,你得明白,美军海军出现在南海,很多时候并不是.............
  • 回答
    你说得没错,酒、茶、咖啡这些饮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确实沉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印记,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为了某些文明的代名词。而可乐,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但它在大众认知中的“文化”属性,似乎总隔了一层窗户纸。要说透这其中的缘由,得从几个关键点细细道来。首先,咱们得聊聊历史的厚度。 酒: 酒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网络小说里一个小小的不合理,就容易被读者抓出来,然后“集火”攻击,而电影、动漫里的瑕疵,观众反而更倾向于“脑补”或者“解释”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的点:一、内容生产的节奏与模式: 网络小说:追求“高产”与“即时反馈”。 大部分网络小说是以日更、周更的模式.............
  • 回答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也最富传奇色彩的战役之一。在战役打响前,志愿军能够集结数个军的兵力,形成对“联合国军”第10军的合围态势,却未被美军侦察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那么,志愿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这套战术思想在今天的现代战争中是否仍然适用?长津湖战役前志愿军的集结为何未被.............
  • 回答
    您提到的“天津返安阳确诊奥密克戎大学生至今无症状,亲属更早被发现感染”的案例,确实触及了新冠病毒感染后是否会出现症状以及症状轻重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什么有人感染奥密克戎(或其他新冠病毒变种)后会无症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病毒本身、人体自身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
  • 回答
    四野入关之所以没有被傅作义发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了政治、军事、情报、地理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入关”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并不是简单的部队跨过一个地理界线。对傅作义来说,他最关心的区域是华北平原,尤其是他驻守的北平、天津.............
  • 回答
    关于天津大学张裕卿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学术界在同行评审和学术诚信方面的几个关键痛点,即为何如此大规模的论文造假能在较长时间内未被发现,特别是当其中存在明显的数据和图表重复时。这其中涉及了审稿制度的局限性、学术界的默契以及发现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复杂性。要.............
  • 回答
    关于网游占用年轻人大量时间,以及它为何没有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这是一个挺值得聊的话题。我从小就经历过,身边不少朋友也一样,曾经被那些虚拟世界“绑架”了多少个日夜,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为啥这事儿就这么一直延续下来,甚至越发“兴旺”呢?我觉得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得承认,网游.............
  • 回答
    昆明包工头拖欠农民工400万元被判刑的事件,再次将农民工欠薪问题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中。农民工被欠薪的现象为何屡屡发生?当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时,又该如何维权?这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法律层面上的问题。 农民工被欠薪为何屡屡发生?农民工被欠薪之所以屡屡发生,是一个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
  • 回答
    一个人被刀捅之后,为什么会发不出“啊啊”这样清晰的叫喊声?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涉及到人体复杂的生理机制和创伤反应。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器官受损”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知道发出声音需要一个完整且协调的过程。这需要空气从肺部被有力地呼出,通过声带,声带振动产生原始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乃至人性的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祭拜”二字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看到的许多“突然被发现”的古墓,它们的主人大多是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是某个时代的显赫家族。按理说,他们应该有后人一代代继承香火,维系祭祀。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古墓在被我们发现之前,已经沉寂了数百年.............
  • 回答
    江河穿城的现象,往往伴随着两岸发展的不平衡,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历史、经济和人为因素交织作用。首先,自然地理是基础。河流的形成和流淌本身就不是均匀的,它会塑造出天然的地形优势。比如,河湾处水流相对平缓,易于形成港口和码头,方便货物集散和人员往来,这自然会吸引早期的人类聚落和经济活动。而河流的拐弯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日语对外来词的处理上,/kæ/ 这个音经常会被“劫持”成「キャ」(kya)。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日语语音系统本身的特点,以及为了让外来语听起来更“日语化”的一种自然演变过程。你想啊,日语原本的音节结构就比较简单,大多是“辅音+元音”或者单独的元音。像 /kæ/ 这种“辅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确实,我们看电影电视剧,卧底接头那场景,怎么总是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人来人往的咖啡馆,或者车水马龙的街角?按理说,为了隐蔽,出租车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不是更安全吗?其实,这背后有一套挺复杂的考量,也涉及到一些电影镜头语言和戏剧张力的需要。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公共场合的“可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