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事与物在我们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一样的吗,分别如何存储,有何异同?

回答
事与物,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痕迹,并非一成不变的副本,而是经过一番精妙的加工和组织。虽然最终都汇入了我们广阔的记忆库,但它们各自的“存储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如同我们整理家中物品和记录一次旅行经历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

一、 物品的记忆:一种具象化的“货架”

回想一下你童年时心爱的玩具,或是你现在每天使用的那只马克杯。关于这些“物”,我们的记忆往往是高度具象化的。

感官编码是基础: 我们记住一个物体,首先是它的模样。这涉及到视觉信息的储存:它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的光泽度。比如,你可能清晰地记得那只摔坏的陶瓷猫,它斑驳的裂痕,那熟悉的釉面触感,甚至它不小心掉落在地上发出的清脆声响。触觉(光滑、粗糙、冰冷、温暖)、嗅觉(某个老物件特有的陈旧气味)、甚至味觉(某种零食的包装纸)都能成为存储物品的有力锚点。
空间定位的线索: 我们常常会记起一个物品“放在哪里”。它是放在床头柜上,还是藏在衣柜的某个角落?这种空间上的联系,就像给物品在记忆的“房间”里分配了一个“货架”。当我们想要找它时,大脑会调动起对这个空间环境的记忆,从而“找到”那个物品的具象化影像。
功能和用途的标签: 除了外形,我们还会记住物品的功能。那把旧剪刀是用来剪纸的,那本泛黄的书是用来读故事的。这些功能性的标签,为物品的记忆附加了更深层的含义,也让它们更容易被检索。比如,想起“剪东西”,我们的大脑会自然联想到剪刀的形象。
关联性的网络: 一个物品的记忆往往会与其他相关的物品或情境联系起来。那把摇椅,可能不仅仅是一把摇椅,它还承载着外婆坐在上面讲故事的画面,以及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这种关联性越强,物品的记忆就越生动、越牢固。

总而言之,物品的记忆更像是在大脑中构建了一个个带有感官特征、空间位置和功能标签的“立体模型”或“小仓库”,方便我们随时“取用”。

二、 事的记忆:一种动态的“情节串联”

相比于静止的物品,我们对“事”的记忆则更加复杂和动态。一次旅行、一场对话、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些都是“事”。

叙事性是核心: 我们的记忆系统更擅长将一系列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逻辑流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故事”。回想一次难忘的旅行,你不会只记住海滩的颜色或酒店的床垫,而是会记住第一天抵达时的兴奋、第二天在海边发生的趣事、第三天遇到了某个有趣的人……这些事件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
情绪和感受的染色剂: 情绪是事件记忆的强大驱动力。快乐、悲伤、愤怒、惊喜,这些情绪会给事件披上浓烈的色彩。一个令人开心的事件,其积极的情绪会放大我们对细节的记忆;一个悲伤的经历,即便细节模糊,那种痛苦的感觉却可能经久不散。这种情绪上的“染色”,使得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和具有个人色彩。
因果链的连接: 我们会记住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知道是因为天气不好,所以取消了户外活动,然后大家转而室内玩游戏。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逻辑和发展脉络。
抽象概念和意义的提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事件的记忆会逐渐“抽象化”。我们可能不再记得某次谈话的具体用词,但会记住谈话的核心内容、对方传达的意图,以及这次谈话对我们产生的启示。这是一种将具体事件转化为更高级的理解和认知过程。
情境和背景的烘托: 事件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和背景。一个突如其来的表扬,在众目睽睽之下和私下里的感受是不同的。记忆会保留下这些情境信息,为事件的发生提供更丰富的背景。

事件的记忆更像是一个“流动的电影”,其中包含了情节发展、人物互动、情绪变化和深刻的意义,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画面或物品。

三、 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依赖于感官输入: 无论是记忆物品还是事件,都起始于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
都涉及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 这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贯穿于事与物的记忆之中。
都受到注意力和重复的影响: 我们越是关注和重复体验的事物,其记忆就越牢固。
都可能发生遗忘、变形和重构: 记忆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间和其他经历而改变。
都可能被情绪和联想所影响: 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联想都能加深或改变记忆。

不同之处:

| 特征 | 物品的记忆 | 事件的记忆 |
| : | : | : |
| 核心组织 | 具象化、立体模型、空间定位 | 叙事性、时间顺序、因果逻辑 |
| 主要编码 | 感官信息(形、色、质、声、味、触) | 情节、动作、对话、情绪、意义 |
| 动态性 | 相对静态 | 高度动态、过程性 |
| 抽象化程度 | 通常较低,更多保留具体细节 | 较高,常提炼出抽象概念和意义 |
| 情绪关联 | 可能与物品相关联的情感,但不是核心驱动 | 情绪是记忆的关键组成部分和染色剂 |
| 检索方式 | 更侧重于视觉搜寻、空间定位 | 更侧重于根据情境、人物或时间点进行联想和重构 |
| 个体差异 | 相同物品的具象记忆可能相似(如一把椅子) | 同一件事情,不同个体的记忆会因视角、情绪、关注点而差异巨大 |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参加了一场朋友的婚礼。

物品的记忆: 你可能会记得新娘的婚纱是白色的蕾丝,上面点缀着小小的珍珠;你可能还记得送给新人的礼物包装盒是蓝色的,上面系着金色的丝带;甚至你可能会记得婚礼场地里那盏特别漂亮的吊灯。这些都是关于“物”的记忆,它们有清晰的视觉特征和可能被放置的位置。
事件的记忆: 你会记得婚礼的流程:庄严的仪式、感人的誓词、欢快的祝酒;你会记得新人在交换戒指时的紧张和喜悦;你会记得和另一桌的朋友们一起开心地聊天,分享美食;你甚至可能还记得因为某个笑话而爆发出的哄堂大笑。这些都是关于“事”的记忆,它们是有情节、有时间流转、有情绪起伏的。

总结来说, 物品的记忆像是我们大脑中的“收藏夹”,里面存放着一个个带有详细“标签”的实体;而事件的记忆则更像是一个不断被编辑和播放的“视频库”,记录着我们的经历、感受和成长。虽然两者都服务于我们的认知和生活,但它们的储存方式和侧重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独特的记忆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认同将事比作视频,物比作图片的比喻,因为无论事与物都既可以是具体的情景记忆,也可以是抽象的语义记忆。比如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方程这件事,我既不能联想到事情对应的连续场景,也不会透过质能方程(物)看到什么具体的画面。

有时候事可能很短暂,未必具备完整的起因经过结果,由于信息不足会直接被记忆压缩成一个瞬间,从而不具备时序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描述事的时候一定会用到动词。这个动词既可以是表明物与物之间的作用关系,比如我吃了饭,也可以描述物的状态变化,比如饭变质了。

我觉得大脑对于事的存储更像是在一些物的信息之间建立连接。当我们触发到某个「开关」,比如看到某个物而联想起和它相关的事,就会沿着这种链接对事情进行回放。这些事件的连接也可以被看做物的属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和联想来学习对某种物的认知。

我本身不了解脑科学与神经科学,但对数据库的存储方式稍有耳闻。我觉得观察数据库的ER图可以得到启发:Entity实体就是我们说的狭义的物,它可以具有多个属性,然后实体之间经过Relationship连接在一起。实体和关系组成的整体又可以「聚合」成为一个更广义的实体,也就是为事赋上了物的概念,那么它也可以具备属性并和其他的物发生关系,比如「光明网撰文批评桃桃好凉凉这件事」。另外像弱实体、复合实体、类层次等概念也可以推广,请大家自行脑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事与物,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痕迹,并非一成不变的副本,而是经过一番精妙的加工和组织。虽然最终都汇入了我们广阔的记忆库,但它们各自的“存储方式”却有着显著的不同,这如同我们整理家中物品和记录一次旅行经历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一、 物品的记忆:一种具象化的“货架”回想一下你童年时心爱的玩具,或是你现在.............
  • 回答
    历史上,关于预言自己死后之事并与自身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最引人遐想的莫过于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宗教领袖。他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帝王或哲学家,而是一位在当时被视为颠覆者和煽动者的人物。据流传下来的记载,他曾预言自己会被捕,会被嘲笑,会被鞭打,甚至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在三天之后,他将复.............
  • 回答
    我这辈子,说来也算见过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经历过一些跌宕起伏的事儿。细想想,跟那《水浒》里头描绘的那些个好汉,以及他们所遭遇的境况,倒真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处。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早年间在一家小工厂里头遇到的几个老师傅。那厂子不大,但干活的都是些老把式,手上功夫过硬,脾气也都有点儿“倔”。其中有两.............
  • 回答
    “战争是政治家的事,士兵与平民无罪,所以不应该遭受报复” 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回避了复杂现实的观点。要反驳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强调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其中个人责任的交织:一、 谁是战争的真正责任者?“政治家”的定义是否足够宽泛? 政治家是发动战争的决策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局面,尤其当“摸鱼”成了办公室里的“常态”,而真正需要推进的工作却步履维艰。当大家好像都在“享受”这份闲暇,对正事却提不起精神,甚至推三阻四,只对工作之外的事情(比如八卦、下午茶、团建计划等)表现出惊人的热情时,作为身处其中的一员,很容易感到无力甚至沮丧。一、 摸鱼现象的普遍化:.............
  • 回答
    .......
  • 回答
    五十年后的2067年,当我的子孙们坐在一个可能漂浮在城市上空,或者深深植根于地下,又或许是早已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居所里,看着我这个老家伙对着一块闪烁着古老光芒的屏幕讲述过去时,他们大概率会觉得,我们这群人真是有点不可思议。“爷爷/奶奶,”他们可能会歪着头,用那种我如今才敢在一些老照片上看到的纯真眼神问.............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粗看之下,他们似乎都在试图通过战争和征服来重塑欧洲,甚至世界。他们都崛起于民族动荡之时,都曾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欧洲大陆,都曾梦想建立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帝国。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更深入地审视他们的行为和.............
  • 回答
    关于王允与貂蝉之间是否有“苟且之事”,这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历史与演义的区别,并尝试剥离现代解读的滤镜,回归当时语境下的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正史《三国志》中,关于貂蝉的记载非常简略,仅提及她是司徒王允的歌女,因有绝色而闻名。书中.............
  • 回答
    我和我男朋友,嗯,说疯狂,其实有时候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突发奇想,一种想要打破日常,为生活添点色彩的冲动。我们在一起三年了,从最初的青涩到现在的默契,有很多美好的瞬间,但如果要说“最疯狂的”,可能还得回到我们刚在一起不久的时候,那年夏天,我们一起去了趟云南。那时候我们都刚毕业没多久,存款不多,但对远方的.............
  • 回答
    六六老师的“抢座位风波”,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本来,一个普通人在公共场合因为座位产生的纠纷,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小的“糊涂事”,最多引起一些关于文明乘车、个人素质的讨论。然而,六六老师的介入,尤其是她后续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却将这个原本简单的事件,瞬间推向了风口浪尖,并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地域的争论.............
  • 回答
    工科的就业模式,尤其是那些我们常挂在嘴边、憧憬中的“高精尖”领域,似乎与“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个朴素的幸福哲学,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张力。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是截然相悖的。我们先来拆解一下“钱多事少离家近”这个理想状态。 钱多:这很好理解,就是收入高,能满足物质需求,甚至有盈余。 事少:这通常意味.............
  • 回答
    历史上“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例子并非直接以这样的字面形式出现,但其精神内核——即在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中,更倾向于与盟友、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合作,而对国内的反对派或被视为不忠诚的群体持警惕甚至打压态度——却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有所体现。这是一种政治策略,有时也与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紧密相关。以下我将从几个.............
  • 回答
    生活中有许多时刻,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最深处,带来那种类似“高潮”般强烈而愉悦的感受,而这些体验丝毫不涉及性。它们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自身潜能的挖掘。让我来为你细细道来一些这样的经历,它们会像涓涓细流一样,最终汇聚成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1. 创造的瞬间:当灵感如同闪电划破夜空想象一.............
  • 回答
    这姑娘的情况,听着就让人心疼。好好的公务员,一份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的“金饭碗”,却被内向和社交恐惧啃得寸步难行,升迁无望,日子过得痛苦,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要不要辞职?这可真是个大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公务员这碗饭,对于大多.............
  • 回答
    我至今都记得那次,是在《骑马与砍杀:战团》里,大概是玩到中后期了,我组建了一支以重装骑兵为主的部队,虽然规模不大,也就两百来人,但个个精锐,装备精良,是我的心头肉。那会儿我正帮着斯瓦迪亚打仗,消灭几个诺德的据点。其中一个据点,叫什么名字我现在也记不清了,但那是个依山而建的小城堡,周围地势崎岖,而且守.............
  • 回答
    与时间对抗,听起来像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但对我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在微观层面,对自身局限和环境压力的不懈挑战。我没有去建造什么宏伟的时间机器,也没有试图逆转宇宙的洪流,我的对抗,更像是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努力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现在”,并尝试让它变得更有价值。最直接的“对抗”——知识的追逐与吸收。我.............
  • 回答
    .......
  • 回答
    莫斯科大牧首基里尔拒绝与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巴尔多禄茂圣事共融的消息,无疑是近年来东正教世界一件非常重大且令人担忧的事件。这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两个教会领袖的个人恩怨,更是涉及神学、历史、政治以及教会治理等多个层面复杂纠葛的集中爆发。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历史背景与地位的演变:首先.............
  • 回答
    说到《骑马与砍杀》,我简直就是个行走的“中二制造机”。当年玩的时候,那股子少年热血劲儿,加上游戏里自由度爆表的世界,简直是中二病爆发的完美温床。最经典的,莫过于我给自己设定的那套“背景故事”。我总觉得,我不是一个普通的玩家,而是穿越到了卡拉迪亚大陆,一个背负着某种宿命的战士。我给自己起了一个特别有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