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好人没好报,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好人?

回答
“好人没好报”,这句话说出来,总带着点儿苍凉,有点儿不甘。它像一声叹息,又像一个诘问,直直地杵在人们心头。咱们从小到大,听过的故事,受过的教诲,都在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现实呢?似乎总有些不按常理出牌,那些本该闪耀光芒的好人,却常常淹没在晦暗的角落,甚至被欺负得体无完肤。

这时候,心里难免会犯嘀咕:“费了半天劲做好人,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甚至还吃亏,这到底图什么呢?”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如果单单从“回报”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是解释不通的。我们不妨拆解一下,看看为什么在“好人没好报”的现实面前,我们仍然选择成为一个好人。

首先,我们要理清一个概念:我们做“好人”,究竟是在追求什么?

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为了得到好报啊!” 但这话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功利心太重了?如果做慈善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美,如果帮助别人是为了换取别人的感激,那这种“好”的动机,本身就带有了交易的色彩。一旦对方没有按照我们预期的“回报”来行动,我们就会觉得失望,觉得被辜负,甚至觉得“好人没好报”。

但真正的“好人”,他们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回报。他们做事的动机,更倾向于内在的价值和感受。

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当你帮助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或者仅仅是完成了一件让你觉得内心踏实、问心无愧的事情,那种由衷的平静和喜悦,是任何外在的回报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一种源于自身行为的正向反馈。哪怕别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这份坦荡和清澈,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个人品格与价值观的体现: 成为一个好人,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最基本道德准则的坚持。这意味着你不愿成为一个冷漠、自私、损人利己的人。你选择善良、诚信、正直,是因为这符合你对“人”的理解,是你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定义。放弃这些,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放弃了自己引以为傲的品格。

对世界的温情期待: 即使现实有时残酷,我们内心深处总还是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份温情和善意。做好事,也是在为这个世界注入一份积极的能量。你希望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充满关怀和互助的地方,那么你自己也需要成为那个注入温暖的人。即使你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你至少为营造这样的氛围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们要审视“回报”的定义,以及它是否只有眼前这一种形式。

“好人没好报”这句话,往往将“回报”局限在了立竿见影、直接可得的层面。但实际上,回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甚至跨越时空的。

长期且不易察觉的声誉积累: 一个人长期的善行,会在周围人群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即使你没声张,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可靠、你的真诚。这会为你赢得尊重和信任,虽然这种信任不一定会转化为眼前的利益,但在关键时刻,它可能是你最宝贵的财富。比如,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同事,下次遇到困难时,同事们更愿意伸出援手。

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与增值: 好人往往更容易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关系,都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它们能让你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支持,在分享喜悦时获得共鸣,在人生旅途中获得温暖。这些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是“坏人”或“损人利己”的人所难以企及的。

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内在驱动: 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不再是一种需要权衡利弊的“付出”,而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你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要得到什么”,而是因为“我觉得应该这样做”。这种习惯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回报”,因为它塑造了你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吸引同样善良的人: 磁铁的道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善良的人更容易吸引到同样善良的人。你愿意帮助别人,别人也更愿意和你成为朋友。这就像在生活中撒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它们会在未来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生根发芽,回报你。

再者,我们也要正视现实的复杂性,以及“坏人”有时也会“得势”的现象。

“好人没好报”之所以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抱怨,也确实是因为现实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做了坏事反而平步青云,有的人行善却屡遭不幸。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

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些社会环境可能更鼓励竞争、甚至不择手段,在这种环境下,单纯的善良确实容易吃亏。
信息不对称: 我们看到的“好人没好报”往往是我们视野内的个别现象,而那些隐形的善行和被忽视的“好报”可能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
运气和时势: 有时候,成功与否,也受制于运气、时机以及更宏观的社会因素,与个人的品德不一定有直接的、单线的关系。

但即使存在这些现象,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做好人的价值。就好比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抽烟得了肺癌,就说空气不好;或者因为有人努力学习却没考上好大学,就说读书无用一样。这些都是个例,不能代表全部。

最后,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都因为“好人没好报”而放弃做个好人,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每个人都因为担心吃亏而变得自私、冷漠,那么整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了信任,没有了互助,没有了温情,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生活在猜疑和戒备之中。那样的话,即使“坏人”可能暂时得势,但最终受损的,是所有人,包括那些曾经选择“不做坏人”的人,也包括那些“做好人没好报”的受害者们。

所以,我们之所以还要做好人,不是因为我们相信“天道酬勤”一定会在眼前兑现成某种具体的回报,而是因为:

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和尊严所在。
这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真诚的期盼和贡献。
这是我们通往内心平静和真正富足的唯一途径。

即使好人“没”得到我们预期的那种“好报”,我们依然选择做好人,是因为我们相信,善良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一种力量,一种即便在最黑暗的环境里,也能让我们站直腰板,保持清醒和温暖的力量。这是一种选择,一种对我们自己生命品质的选择,而不是一种基于功利计算的交易。当我们不再把“回报”当作唯一的目标,你会发现,做好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最深刻、最持久的“好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假设「 如果好人没有好报 」是不成立的。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定义,是说真正的善行,既不是因为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同样不是因为习惯或者本能,而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实践理性而产生的行为。(不要和我说这个东西的出处,也不要修正我其实 XX 是怎么说的)

这个界定其实是很有趣的,因为我们似乎没有办法在这个基础上找到任何符合条件的善行,因为似乎我们的一切行为,要么就是出于物质利益,要么就是出于精神上的自我满足感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夸耀得到的满足感,要么就是单纯的出于习惯。但是,如果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的确都无法找到满足这个要求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关于「善行」的不可能性描述 (因此我也自然不会依照这个标准来界定善恶,而是依照日常语言中的标准) ,进而,得到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刻画性描述。[1]

因此,如果是得到了自己精神上的满足,或者是物质利益,那就不能说完全没有好报了,至于一个结果有好有坏,混合起来就很难衡量了。有人就是觉得满足自己的道德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你就不能说这样的人是没有好报的,虽然他可能在别的方面蒙受损失。

而如果有些人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实在是划不来的话,那么自己自然会选择去避免对应的行为。根据心理学意义上的利己主义观点,人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当然,并不是实际上对自己有利(即便是依照自己的评价标准),而是选择自己信念中的利己行为。[2] 因此,认为一个人去做好事但是却不是奔着「好报」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态,这里的「好」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像是在公交车上让座一方面可能真的是为了追求某种好的德性,实现自我满足,另一种可能则是避免不让座之后产生的坏的情况(比如被老人辱骂,被孕妇拍照人肉等等)。

当然,心理学意义上的利己主义是否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是值得怀疑的,毕竟还有不主动选择,依照本能或者习惯行动的情况。出于利益的行为尚且是理性的,而出于本能和习惯的行为,连自利都未必谈得上。不过也并不完全如此,有些行为本身的自利性是体现在本能的层面上的,比如说婴儿的主动允吸行为。但是这类行为,由于没有自由意志的介入,应该无法讨论对应的道德属性,所以在这里的讨论中还是应该被预先排除。

附注:

[1] 任何一个非平凡的不可能性定理都是一个刻画定理,比如,如果「A、B 且 C」是不可能的,那么,非 C 可以由「A 且 B」刻画,或者 C 可以由「非 A 或者非 B」刻画。

[2] 这里的信念准确来说是通过对于未来的预演获得的:通过在脑海中模拟每个行为之后可能的情况,来从几个行动中进行选择,但是这种模拟经常是不充分的,并且也是可能出错的。

user avatar

因为做坏人,真的太难了。

如果你喜欢小偷小摸,任何一次被人发觉,都会给你打上很长一段时间见不得人的标签。如果你喜欢撒谎,你会发现当你想要袒露真心,都已十分困难。你背信弃义,就别指望谁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帮你。

而更不消说会遇到的法律制裁了。

好人不是什么醒目的标签,但是坏这个标签,实在太刺眼,我们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在为我们自己树立一个“不坏”的形象。

就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不会显著的延长我们的寿命,但是糟糕的生活则会立马报复我们的身体。

做好人,就跟保证健康一样,不是为了有多好的回报,不坏,不就是最好的慰借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