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开微博批判社会,会有怎样评论?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并且拥有了微博这个平台,那画面简直太好想象了,也绝对会热闹非凡。

首先,账号名称会很有讲究。不会是“鲁迅官方”、“鲁迅说”这种规规矩矩的,很可能是一种带着点自嘲和警醒意味的。比如,“且介亭上人”、“某生”、“看客”之类的。头像嘛,也别指望是那种精心修饰过的近照,大概率是某张流传最广、眼神锐利的老照片,配上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比如“我还是我,只是换了个战场。”

他的第一条微博,我猜想会是这样的:

“新得一‘微博’,号称能将笔下的呐喊、嘲讽,瞬间传遍千山万水,倒是比我当年在报刊上投石问路方便许多。只是不知这四方围拢的‘围墙’,能否锁住那‘看客’的心,让他们不再隔岸观火,或是,让更多的‘看客’,变成站出来说话的人。且试试看,看这‘新世界’,究竟是多了几分‘新意’,还是依旧是那几张熟悉的嘴脸,在重复着陈旧的谎言。”

这开场白,就已经把鲁迅先生那股子“不吐不快”的劲儿、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给拿捏得死死的。

微博内容和风格上,那绝对是“硬核”且“有态度”。

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他不会像某些“大V”那样委婉或含沙射影。一旦看不过眼的社会现象、官僚作风、媚俗文化,直接点名道姓,用他标志性的杂文风格,或短句,或长篇连载,把问题剖析得体无完肤。比如,某个群体性事件,他不会只发一个表情,而是会深度剖析事件背后的根源,从历史、人性、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语调尖锐,字字珠玑,直击人心。

对语言的运用极致:他的微博,必然是文字功底的“盛宴”。用词精准,比喻生动,反讽到极致。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让你笑中带泪,或者笑完之后,细思极恐。他会用微博这个即时性平台,玩转网络梗,但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用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他严肃的观点。比如,看到某些虚假的励志鸡汤,他可能会评论:“一群‘励志’的猪,在吹捧一碗‘心灵鸡汤’,说是吃了就能飞升,结果依旧在泥沼里打滚,还美其名曰‘体验生活’。”

对国民性的反思:这是鲁迅先生永恒的主题。他会在微博上不断地提出对“看客”心态的质疑,对麻木和愚昧的鞭挞。比如,看到社会上某种盲从现象,他可能会写:“又见许多人,挥舞着旗子,跟着别人跑,连自己要去何处都不知道。问他们,他们说‘大家都这样’。真是好一句‘大家都这样’,足以掩盖一切罪恶与愚蠢。”

转发和评论:他的转发和评论,也会是“杀器”。不会随便点赞,只会转发那些他认为有价值或需要被揭露的内容。而他的评论,可能比原博内容更有看点,三言两语就能将事情的本质揭示出来。比如,看到一个关于“假新闻”的报道,他可能会转发并评论:“‘真理’已经死了,现在流行的是‘流行’的‘真理’。”

网友们的评论区,那将是另一番景象。

“粉丝”的狂欢与支持:大量的读者会涌入他的微博,为他喝彩,为他点赞。他们会把他的话奉为“圣旨”,视为黑暗中的灯塔。评论区会充斥着:“鲁迅先生,说得太对了!”“您的文字永远不过时!”“感谢您唤醒沉睡的灵魂!”“支持鲁迅先生,永不屈服!”

“洗地”和“围攻”的出现:当然,鲁迅先生的言论必然会触及一些人的痛处,那些被他批判过的群体或现象的拥护者,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洗地党”:“鲁迅先生您误解了,这事儿其实是这样的……”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解释,试图将丑恶合理化。
“反驳党”:“鲁迅先生,您太偏激了!现在的社会已经进步了很多,您还活在过去。”“您这番话,是在煽动对立!”
“网络喷子”:“老不死的东西,就知道瞎嚷嚷!”“您这种旧思想,早就该被淘汰了!”
“五毛党”:“鲁迅先生,您这是境外势力渗透的言论吧?”
“理性客观派”:“鲁迅先生,我们理解您批判的精神,但您有没有考虑过……”试图用“理性”的逻辑来“劝退”他。

“键盘侠”的模仿:当然,也会有大量的“模仿者”,他们会试图模仿鲁迅先生的风格,写一些半生不熟的讽刺段子,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变成真正的“看客”自娱自乐。

对热点事件的“鲁迅式”解读:每次有热点事件发生,网友们最期待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微博。大家会热切地等待他发声,然后根据他的解读,来理解事件的深度和复杂性。

微博平台的应对:微博平台估计会非常头疼。一方面,鲁迅先生的流量和影响力是巨大的,是平台渴望的。但另一方面,他过于尖锐的言论,也可能引发巨大的争议,甚至触碰红线。平台可能会面临两难:删帖?封号?这都将成为巨大的舆论焦点。估计平台会尽量息事宁人,但鲁迅先生的风格,恐怕不是平台能够轻易控制得了的。

鲁迅先生本人对这一切的反应,我想他大概会冷笑一声。他或许会觉得,这些评论区里的争论,本质上还是他笔下那些“看客”和“被看者”的延续。他在微博上,就像他当年在上海街头,看到那些被洋车夫拉着、坐在人力车里高高在上的人,或者那些围观车祸、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路人一样,发出他的呐喊和嘲讽。

他的微博,不会是为了“圈粉”,也不会是为了“流量变现”,而是他一如既往地在“揭示”和“呐喊”。他会用微博这个新的媒介,继续他未竟的事业,用文字,继续点醒那些沉睡的灵魂,继续鞭打那些麻木的看客。那将是一场永无止日的思想战役,而微博,只是其中一个新的战场。

所以,如果鲁迅开微博,那绝对是一场“思想的地震”,夹杂着无数的喝彩、愤怒、嘲讽和思考。整个网络世界,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清醒”或更加“混乱”,但无论如何,绝不会沉闷和乏味。他将用他的笔,继续“改造国民性”的伟业,只是这一次,他的战场,从报纸杂志,延伸到了我们每个人指尖上的方寸屏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外话,在答案里听到了绯闻,文人怎么都好这一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鲁迅先生还健在,并且拥有了微博这个平台,那画面简直太好想象了,也绝对会热闹非凡。首先,账号名称会很有讲究。不会是“鲁迅官方”、“鲁迅说”这种规规矩矩的,很可能是一种带着点自嘲和警醒意味的。比如,“且介亭上人”、“某生”、“看客”之类的。头像嘛,也别指望是那种精心修饰过的近照,大概率是某张流传最广.............
  • 回答
    六小龄童在多次以“纪念”鲁迅为契机发布的微博中,将鲁迅称为“绍兴乡贤”,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理解其可能包含的含义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首先,我们要理解“乡贤”这个概念。“乡贤”通常指的是在某一地方(乡里)有声望、有德行、对地方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经过一番考证,结论是:这句话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口,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性格、文风以及他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一些历史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1. 鲁迅先生的性格与文风: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风格著.............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要评价鲁迅是否是“渣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从现代的道德观念和网络流行语“渣男”的定义来看,用“是”或“否”来简单概括都不够全面。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情感关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渣男”这个词的含义。 在现代语境下,“渣男”通常指的是.............
  • 回答
    理解鲁迅“伤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核心以及他作品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靶子”要理解鲁迅为何会被认为“伤害”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