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英帝国究竟「搅」了哪些「屎」?

回答
大英帝国在扩张和统治过程中,无疑在世界各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也包括许多被后世视为“搅屎”的行为。这里的“搅屎”并非指单纯的恶意破坏,而是指通过其殖民政策、经济剥削、文化侵略以及制造的冲突,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和动荡。

要详细讲述大英帝国“搅”了哪些“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经济剥削与掠夺:

这是大英帝国最核心的“搅屎”方式之一。其经济体系高度依赖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和市场。

掠夺自然资源: 从印度丰富的香料、棉花、矿产,到非洲的黄金、钻石、橡胶,再到美洲的蔗糖、烟草,大英帝国通过不平等的贸易协定、直接掠夺或强制开采,将巨额财富从殖民地转移到本土。例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通过税收和垄断贸易,极大地削弱了印度本土经济,并导致了多次大规模的饥荒。
强制种植经济作物: 为了满足英国本土的需求,殖民地被迫放弃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转而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如印度的靛蓝、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咖啡和茶叶)。这使得殖民地经济结构畸形,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粮食短缺埋下隐患。
倾销制成品,摧毁本土产业: 英国利用其工业革命的优势,将廉价的工业制成品倾销到殖民地,同时设置高关税阻止殖民地发展本土制造业。例如,印度的纺织业在英国工业品的冲击下几乎被摧毁,迫使大量手工业者失业。
奴隶贸易与奴隶制: 虽然英国后来在1833年废除了奴隶制,但在其早期殖民扩张中,奴隶贸易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将数百万非洲人强行贩卖到美洲种植园,造成了非洲社会结构的破坏,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对美国、加勒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鸦片贸易: 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毒害中国人民,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这不仅导致了白银外流,更引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门,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二、政治干预与制造冲突:

大英帝国通过分而治之、扶植代理人等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并制造内部矛盾。

划分国界,遗留问题: 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的边界线都是由英国在“瓜分非洲”和“大博弈”时期,凭空划定的,完全不考虑当地的民族、部落和文化分布。这导致了许多国家内部民族矛盾尖锐,独立的国家常常面临领土争端和内战的困境。例如,现代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的边界,如伊拉克、约旦的划分,就深受英国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许多地区冲突。
煽动民族矛盾: 在印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有意挑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为日后印巴分治的悲剧埋下伏笔。
扶植亲英政权或统治者: 在一些地区,英国扶植或维护那些亲近英国利益的当地统治者,即使这些统治者在国内不得人心,这也阻碍了当地的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革。
制造内乱与战争: 为了控制或掠夺某些地区,英国会直接或间接介入当地的冲突,甚至挑起战争。例如,在阿富汗,英国多次发动战争,试图将其纳入势力范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也给阿富汗带来了长期的不稳定。

三、文化侵略与社会改造:

英国的殖民统治伴随着对其文化的强力推广和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贬低。

强制推行英语和英式教育: 虽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精英阶层的崛起,但也造成了文化断层,使许多当地语言和文化边缘化。许多受过英式教育的精英反而成为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传播宗教和价值观: 基督教传教士随同殖民者进入,试图改变当地人的信仰和价值观,这常常与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发生冲突。
塑造殖民地的社会结构: 英国在殖民地引入其社会等级制度和法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在某些情况下加剧了阶级和种族的不平等。例如,在某些殖民地,英国引入了种姓制度,并利用其来维护统治。

四、对非洲的“搅屎”具体案例:

南非: 英国在南非的殖民统治导致了布尔战争,这是一场为了争夺钻石和黄金资源的战争。战争的残酷和英国的殖民政策,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还通过强制征税和土地掠夺,迫使非洲人失去土地,进入矿山成为廉价劳动力。
肯尼亚: 在“麻麻起义”(Mau Mau Uprising)期间,英国殖民者对肯尼亚人民进行了残酷镇压,设立了集中营,造成了大量伤亡和人权侵犯。殖民者还强占了大量肯尼亚的土地。
尼日利亚: 英国在统治尼日利亚期间,利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将北方和南方合并,制造了后来的民族冲突和政治不稳定。英国的殖民经济也主要依赖于出口原材料,压制了当地工业的发展。

五、对亚洲的“搅屎”具体案例:

印度: 除了前面提到的经济剥削,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还导致了锡帕希兵变,以及后续的残酷镇压。印度的经济结构被彻底改变,成为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本土产业遭到摧毁。印巴分治更是带来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缅甸: 英国三次发动英缅战争,最终吞并了整个缅甸,将其纳入英属印度。英国在缅甸推行经济掠夺,摧毁了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并将大量劳动力转移到种植园,引发了社会动荡。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英国通过一系列条约和军事行动,控制了这些地区,并在当地推行经济政策,使这些地区成为英国的橡胶和锡的生产基地,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结构和族群关系的复杂化。

总结来说,大英帝国“搅屎”的方面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从资源掠夺到市场倾销,摧毁了许多地区的本土经济。
政治上: 划分国界制造冲突,分而治之制造矛盾,扶植代理人维持统治。
文化上: 强制推行自身文化,边缘化本土文化,导致文化断层和认同危机。
社会上: 扭曲社会结构,加剧不平等,留下深刻的种族和民族矛盾。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和帝国不能一概而论。大英帝国也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铁路、电信,以及现代法律和教育体系。但就“搅屎”而言,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且广泛的,至今仍在许多前殖民地地区显现,是理解现代世界格局和冲突的重要视角。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其带来的“现代化”,而忽视其在掠夺和压迫过程中留下的伤痕累累的“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维持霸权,打击挑战者的典型手法。是用挑战者与竞争者之间的矛盾作为杠杆,用海军和控制的战略要地作为支点。这样投入较小的力量就能撬动巨大的力量,而且一石二鸟,可以同时削弱未来的挑战者。

然而,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英国衰落也恰恰在于搅屎棍策略。

一战中英国的参战,其本意是利用法德矛盾作为杠杆,投入一些力量就可以同时削弱法德,然后扭过头拉上日本搞美国,再维持一个世纪霸权。

然而,法国作为跟英国斗了几百年的老冤家,对英国佬的了解比英国人自己都深刻。在渡过初期热血上头的阶段后,明摆出一副你若不卖命打,老子就敢投降的架势。。。。

法国要是降了,欧洲这屎盆子都没了,还如何搅屎?

结果从索姆河开始,英国疯牛成了一战主角。法国在自己国土上消极怠工的同时,居然是英国以十万人命为单位,不停的向德国发动进攻。一举把大英帝国的老本搭了进去。。。。

而英国由于长期坚持搅屎政策,在全球各地布下了过多的杠杆和支点的同时,老本并没有特别雄厚,导致大英帝国是建立在杠杆之上的。在一战后老本受到严重损失的情况下,过去能平衡住的杠杆一起反弹了回来,大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被去杠杆化,这就是绥靖和二战的起因。

而深知英国佬本性的法国人,二战中更过分,情况不妙果断投降,彻底把大英帝国老本坑了进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