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 年各家大厂的 AI Lab 现状如何?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1年,各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块儿,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这可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观察,看看这些“大脑”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现状”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AI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季度、甚至每个月都可能有新的突破或方向调整。但到2021年为止,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核心的趋势和各家厂的侧重点。

整体趋势:从基础研究到落地应用,再到普惠化

2021年,AI研究不再仅仅是关起门来搞科研的时代。大家普遍意识到,实验室里的成果要真正产生价值,必须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结合。所以,从基础模型的研究(比如更大的语言模型、更精细的视觉模型),到如何将这些模型高效地部署到产品中,再到如何让更多开发者和企业能够方便地使用AI技术,这条脉络越来越清晰。

同时,大家对AI的伦理、安全、公平性问题也越发重视。不再是单纯追求“能做”,而是开始思考“该不该做”、“怎么做才能更负责任”。这背后也驱动着研究方向的调整。

各大厂的“朋友圈”和“朋友圈”里的“秘密”

咱们一家一家来看,谁在“玩”什么,又在“玩”得怎么样。

谷歌(Google AI / DeepMind):
“老大哥”的风范,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谷歌可以说是AI领域的“常青树”,拥有DeepMind这个现象级的AI研究机构。DeepMind在强化学习、科学发现(比如AlphaFold2在蛋白质折叠领域的突破)等方面持续输出顶尖成果,影响力巨大。Google AI则更侧重于AI在各种产品中的应用,从搜索、翻译到地图、云服务,几乎无处不在。
模型规模的极限探索与效率提升: 2021年,谷歌在大型语言模型(LLM)领域依然是先行者,比如对PaLM的探索,不断尝试突破模型规模的边界。同时,他们也在努力研究如何让这些庞大的模型更高效、更易于部署和推理,这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成本和用户体验。
硬件协同的优势: 别忘了谷歌自研的TPU。这种硬件上的优势,让他们的AI模型训练和推理有了天然的加速器,这也是Google AI在推动大型模型研究时一个不可忽视的底气。
研究的“野心”与落地结合: DeepMind的科学发现成果,正在逐步转化为Google在医疗、气候等领域的实际解决方案。这种将基础研究的“浪漫”与解决现实世界“难题”的结合,是谷歌AI的一大特色。

微软(Microsoft Research / Microsoft AI):
从生态到赋能,拥抱一切可能性: 微软的AI战略更倾向于“赋能”整个生态,无论是自家产品线还是外部开发者和企业。他们通过Azure AI平台,将各种AI能力开放出来,从数据分析到预训练模型,再到负责任AI工具,致力于成为企业级AI服务的“水电气”。
与OpenAI的深度绑定是最大亮点: 2021年,微软与OpenAI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GPT3(以及后来的GPT3.5)上的投入和应用,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微软将OpenAI的模型能力嫁接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如Azure OpenAI Service,为开发者提供了便捷的使用途径。这使得微软在大型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领域,瞬间拥有了非常强大的话语权。
负责任AI的先行者: 微软在负责任AI方面投入巨大,并设立了专门的团队和倡议。他们在AI公平性、可解释性、隐私保护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工具和指南,试图在AI发展的早期就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伦理框架。
在特定领域的深耕: 除了通用的语言模型,微软还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对话式AI等方面持续投入,并将其应用于Office套件、Teams、Bing等产品中。

Meta (Facebook AI / FAIR):
“元宇宙”驱动下的AI研发: 2021年,Facebook更名Meta,将重心放在元宇宙的构建上。这直接影响了其AI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构建一个沉浸式的虚拟世界,需要极其强大的AI技术来支撑,包括更逼真的虚拟形象、更自然的交互、更智能的虚拟助手,以及对3D空间和物理世界的理解。
在计算机视觉和3D方面的突破: FAIR(Facebook AI Research)在计算机视觉、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3D重建等领域一直是顶尖的。这些技术是构建元宇宙的关键。2021年,FAIR在这些领域持续发力,并发布了一些重要的开源项目,吸引了大量研究者。
大型语言模型并非唯一焦点,但也在追赶: 虽然元宇宙是焦点,但Meta并没有放弃在大型语言模型上的研究。他们也推出了自己的大型模型,如LLaMA(虽然发布时间稍晚于2021年,但其研究基础在2021年就已经成形)。Meta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用户数据和社交场景,这为训练更贴近人类交互的语言模型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开源的推动者: Meta一直以来都是开源社区的重要贡献者,发布了大量优秀的AI开源项目,如PyTorch、Detectron2等,这极大地推动了AI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亚马逊(Amazon AI / AWS AI):
以电商和云服务为核心的应用驱动: 亚马逊的AI研发,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于其庞大的电商业务和AWS云服务。从推荐系统、搜索优化、物流管理,到智能语音助手Alexa,AI贯穿了亚马逊几乎所有的核心业务。
AWS的AI平台化战略: AWS作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其AI战略也围绕着平台化展开。提供机器学习服务SageMaker,让企业和开发者能够更便捷地构建、训练和部署模型。AWS也在不断集成和优化各种预训练模型和AI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对话式AI的持续投入: Alexa是亚马逊在对话式AI领域的一个重要载体。虽然2021年Alexa面临一些增长和商业化挑战,但亚马逊仍在持续投入,试图通过技术升级和生态建设来提升其竞争力。
在NLP和语音技术上的积累: 亚马逊在自然语言处理(NLP)、语音识别(ASR)、语音合成(TTS)等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为其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苹果(Apple AI / Siri团队):
注重用户隐私和设备端AI: 苹果的AI策略与众不同,它将用户隐私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这意味着苹果更倾向于在设备端进行AI处理,而非将大量数据上传到云端。这种“隐私优先”的策略,也驱动着其AI研究方向,例如在高效模型、联邦学习等方面的探索。
Siri和设备集成的AI: Siri作为苹果的语音助手,是其AI能力最直接的体现。虽然Siri在用户口碑上经常被拿来与其他语音助手对比,但苹果一直在持续对其进行改进,尤其是在理解用户意图、自然语言交互方面。除了Siri,机器学习也被广泛应用于照片、健康、性能优化等各种苹果产品功能中。
自研芯片的硬件协同: 苹果的自研芯片(如A系列和M系列)集成了强大的神经网络引擎(Neural Engine)。这使得苹果在AI计算上拥有强大的自主性,能够为设备端的AI模型提供高效的支持。
研究的低调与谨慎: 相比其他大厂,苹果在公开AI研究成果方面显得更为低调和谨慎。但其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实力不容小觑。

一些值得关注的共性与差异:

模型规模的竞赛: 2021年,可以说是大型模型(LLMs)爆发的一年。大家都在试图训练更大、更强的模型,以便在各种复杂的NLP任务上取得突破。
多模态融合的趋势: AI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模态(文本、图像、语音),而是向多模态融合发展,例如理解图像并生成描述,或者根据文本生成图像。
端侧AI的兴起: 随着设备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对隐私的重视,将AI模型部署到设备端(手机、汽车等)成为重要趋势。
开源与闭源的博弈: 虽然各大厂都在利用开源社区,但也有很多核心技术和模型是私有的,这形成了开源与闭源之间的动态平衡。
人才争夺的白热化: AI人才一直是稀缺资源,各大厂都在不遗余力地争夺顶尖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总结一下2021年,各大厂的AI Lab就像一个充满了活力和竞争的“竞技场”。它们都在朝着更强大、更智能、更负责任的AI方向迈进,同时又根据自身的核心业务和战略重点,在不同的技术赛道上展开角逐。从基础理论的探索到前沿技术的落地,再到对AI伦理的思考,它们共同塑造着人工智能的未来。这其中,巨头的投入和创新,无疑是推动整个AI行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大厂的AI LAB徒有虚表,对外算法工程师及什么科学家,对内算法外包;主要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

1.企业的核心是什么,赚钱,但是大部分的AI Lab都是花钱的,不会产生直接收益,对公司来说都是间接收益,比如企业影响力、对人才的吸应力、技术储备、技术落地产品,但是这些没有一个确切的收益数据,所以公司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个“败家玩意”。

2.既然AI LAB不赚钱,那么公司给AI lab的资源就会变少,比如项目经费,员工数量,员工工资和职级,就比如华为的天才少年有几个去了中央研究院了吗?比如秦通,钟钊等,研究院养不起,最适合搞研究的没去研究院。

3.还有就是国内最常见的AI LAB的技术不知道给谁用,AI lab和产品部门合作难,最终变成研究院和产品部门变成竞争关系,例如达摩院把菜鸟给合并,然后竞争不过的,就乖乖做算法外包,求着产品部门大爷落个地。

4.国内对AI LAB的定位失败,本来AI LAB干的是长期的活,还面临着失败的风险,但是考核制度却时刻要求落地,研究人员还有勇气拿自己的饭碗去挑战高难度的研究吗?研究人员的双手双脚被KPI拷者,然后只能做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最终和国外实验室越差越远,然后老板结果导向一看,AI LAB不行,压缩资金投入,减少人员投入,加大KPI考核,然后恶性循环。

5.一个没有钱,即要求落地,又要求创新的AI LAB凭什么能留得住那些学术大佬,人家找个学校当教授不好吗?既能搞学术又能赚大钱,比如清华的汪玉教授,名利双收。

我是自动驾驶拖拉机,一名研究自动驾驶的工程师,如果你希望了解自动驾驶领域最新的行业知识,或与我一起交流,请关注我吧

user avatar

这个帖子似乎引起了很大的舆论效应,再补充一点。

我从不反对业务上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这和设立Lab并不冲突。Lab的设立是为了通过颠覆性技术进而引发商业模式的巨变,例如当年的mapreduce之于云计算以及几年前的CNN所引爆的行业浪潮,此刻的烧钱不是为了情怀,恰恰是居安思危,为了更广阔的未来。

颠覆性的技术因为占得人才先机,往往会成就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而形成技术行业壁垒,这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不冲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浪潮的引领者,从而跳出在一个domain里反复内卷的怪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等国外大厂整出什么大新闻之后再穷尽力气复现,然后在前面简单加上“中国”二字继续尾随。

另外我之所以认为国内公司不缺人也不缺钱,主要原因是AT两家如今已达万亿市值,且拥有垄断性的商业地位,已经大到需要国家出政策来限制的程度,拿几十亿美金出来办个Deepmind OpenAI这样的研究院早已不在话下。实际上国内CV四小龙拿到的融资也已经达到同样规模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并不劣质,Google Brain FAIR Deepmind里优秀的华人科学家比比皆是,MSRA也已经验证了国内的人才质量。可惜微软也不是中国企业,国内大厂并没有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宽松的环境,上层领导者更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以在短期内割更多的韭菜。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

一觉醒来没想到这个帖子依然能保持如此热度。感谢大家支持。

本文只是我一时兴起之作,对于国内各厂研究院现状描述可能有不太准确的地方,但是基本上国内各厂挂Lab的羊头卖业务的狗肉的事实是大差不差的。至于私信质疑我发言权以及护厂让我道歉删帖的各位,本人呆过的国内外大厂研究院不下五家,文中很多表述也都是我曾经的亲身体验,如果你觉得你比我更专业,大可以公开站出来贴文护厂,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另外这层楼下似乎有些人比较喜欢摘抄,这个号下的贴子也都是我无聊而作的牢骚话,我也不指望靠这个账号引流赚钱,你们爱抄就抄吧。

-------------------------------------------------------

一句话,名存实亡。

阿里的达摩院自负盈亏,腾讯优图沦为内部算法外包,百度自从Andrew走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字节则干脆直接把lab名字改成了业务中台。国内互联网大厂无一例外,纷纷挂羊头卖狗肉,所有的“实验室”几乎全部做着业务上的脏活累活。不厌其烦的标数据加数据洗数据,然后雇几个实习生来回砍模型上tensorRT再试试trick。昔日挂着各类fancy title的科(tiao)学(can)家(xia)们如今做着跟富士康中的工艺师没什么区别的工作,无非是从研究手机边角到底该设多少度比较防摔变成研究这个weight decay到底该设大点还是小点才能变的更好。

同时国外AI lab也面临不小压力,但是好歹还是出了一些划时代的工作。这期间Google整出了Transformer跟BERT,产生巨大学术impact的同时也优化了搜索和机翻体验。Deepmind从AlphaGo整到了AlphaZero再到AlphaFold,每一次都是学术界海啸级的存在。虽然目前还是看不到商业上这些玩意能有什么卵用,但是产生的PR效应也是难以估量的。相比之下FAIR这期间的大工作也许要逊色一些,但是学术上在其子领域也有不少seminal work。PyTorch也基本已经坐稳第一深度学习框架。

反差似乎大的有些夸张,但是这些也的确从侧面反映出了一些行业现实,sad but true。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了追随者的身份,但是却从来不知道如何在未知中探索未来。最近新闻上最喜闻乐见就是某厂声称要做中文的BERT,另一个厂又要做中文CLIP,还有的厂又要建立中国的Deepmind,但却鲜见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里能做出来世界级的划时代工作。

前一阵和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大家最大的感触是国内其实不缺钱也不缺人,缺的是有远见的领导者,无畏的决心和健全的AI工业体系。而国内业界现状,是从要求三五年立马盈利上市割韭菜的投资人,到只愿意各个赛道里大批量生产incremental工作的paper machine教授们,最后再到一线对着屏幕夜以继日调参烧香求涨点的调参侠,整个行业从上到下弥漫着一股焦虑且急功近利的气氛。从顶层设计开始,大家考虑的问题都是两三年后是否有钱赚,有饭吃,于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小步快走的模式,把所属麾下所有研究员化整为零,每个人负责一个小赛道,平均每人分几台服务器配几个实习生然后开始了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更让人绝望的还是国内的一些决策层,对于这种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我面谈过的很多title为总监乃至VP级的国内大厂负责人,其中大多喜欢吹嘘的东西无外乎我们今年又跟政府签了几个单,我们有什么流量渠道,我们嫖的github代码加上内部数据整了个产品又赚了多少钱,我们的团队多牛逼今年又灌了多少paper。对于Deepmind OpenAI这种模式,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表示这种无法落地的企业不值一提,觉得无非是资本的游戏和一时的泡沫。几乎没有人愿意为了长期收益组织力量冒哪怕稍微大一点的风险。我们手握屠龙刀,却不再是当年踌躇满志的屠龙少年。

也许我们还需要时间去适应身份的转变,也许当下的量变终会产生质变。

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吧。

user avatar

现在国内的AI Lab要么被并入业务部门,要么在被并入业务部门的路上。

我们对国内AI Lab的期望是氛围类似于科研机构,但是所有权属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典型的标杆是DeepMind、FAIR等。实际情况则是:前几年AI Lab几乎是PR机器,每年发表众多创新寥寥的顶会文章或者只能看不能用的demo;近几年则沦为了算法外包部门,给公司内部业务或者外部公司做项目。

PR机器时期,大家不满的是国内AI Lab的工作不少言过其实,缺乏创新,跟DeepMind和FAIR相差甚远,我想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个是国内企业创立AI Lab的动机可能只是怕错过了AI这波浪潮,并不愿意在这个上面长期投入大量资源,比如制度建设、高端人才招聘、资金等,所以只是临时搭了一套班子试试水,不充足的配套会导致对身处国外的高端人才吸引力欠佳,他们宁愿去DeepMind、FAIR,也会导致后续的动作变形。

另一个原因是国内高端人才较少,各类AI Lab把国内的高端人才都招聘过去,最多是国内科研机构的翻版,国内科研机构在AI这一块创新也不太够,事后看来,这个阶段的国内AI Lab的确跟高校实验室的表现差不多。

算法外包时期,大家不满的是本来以为自己是站在科技最前沿的人,实际上干的事跟外包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的纺织工。我想这里的原因有二。

一是现阶段国内企业并不愿意在AI上不计回报地投入这么多资源,企业要看回报,要看ROI。

二是AI与业务是强绑定的,要体现AI的价值,一定要深入业务,而AI Lab没有自己的业务,只有技术,所以就需要和内部业务或者外部公司合作,为他们提供算法支持。现阶段的AI泛化能力不强,而且依赖于大量标注数据,所以算法科学家/工程师需要针对每个场景搜集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训练模型(包括调参)、部署模型,整个过程枯燥、繁复,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的纺织工没有区别。

user avatar

在腾讯的AI Lab呆了一年,时间不长,老板离职以后就跑路了。简单说一下我的感受吧。

先声明,我在腾讯AI Lab做的是CG方向,不同领域观察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以下看法、观点也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公司以及其他同事~

相对于阿里的达摩院,腾讯的AI Lab应该是更接近“Lab”的研究机构。现在腾讯AI Lab的GM是张正友老师,正友老师今年刚刚升了T17级,成为腾讯有史以来专业职级最高(没有之一)的人。大家对公司此举的猜测是,Lab至少还可以坚持几年。在正友老师的带领下,Lab依然有做科研发论文的大环境,而且整体的资源也比较充裕,搞得起烧钱的项目。不得不说正友老师为AI Lab挖来了不少大牛,也从公司层面争取了不少自由空间。

即使如此,腾讯的AI Lab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落地压力。有几个细节可以管窥一二。

一是今年Lab将使命从“学术有影响,工业有产出”改为“工业有产出,学术有影响”,也就是将工业产出放到了前面,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变化,个人觉得Lab的业务压力正在增加。

二是Lab内员工的晋级答辩都被要求同时兼具学术影响(即要有paper)和工业产出(即要有落地的项目)。如果你一味发paper,答辩的时候就会被challenge工业产出;如果一直做项目没发成paper,同样也过不了。这就显得很尴尬,除非做到极致否则很容易晋级被卡。

三是跟其他大厂的AI Lab同样的一个困境是,AI Lab就像一个内部的高级外包。Lab做出来的研究如果想推销给业务部门,人家不一定需要。且不说Lab的研究成果不一定能精准解决业务部门的痛点;诸如微信、互娱这种财大气粗的BG,谁还不自己搞个研究部门呢,没有强烈的跟隔壁AI Lab合作的动力。

所以什么人适合来腾讯的AI Lab(或者推广到国内其他大厂的AI Lab)呢?个人觉得有这几种:

  • 希望来大厂实习的在读研究生。既能发paper又有工资领,还能认识一堆大佬,难道不香么?
  • 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落地期望的博士毕业生。Lab的环境相对而言更接近学校,如果能继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研究,如果能接到靠谱的项目,各方面都会很顺利。而且有大厂光环的加持,即使以后离职了也能在简历上留下比较出彩的一笔。
  • 希望从学术界逐步进入工业界的大佬。可以将AI Lab作为进入工业界的第一站,在此招揽一波人继续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做研究。

我当时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去了阿里的达摩院,包括我也是差一点就去了。除了期望在达摩院做科研,还有一个原因是感觉达摩院名气大,说出去好听,写在简历上也很好看。我们“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狗头]

在我决定离开AI Lab之前,有幸跟几位大佬交流过。得出的结论是,在国内大厂的研究部门工作很难有长久的发展。国内比较成功的研究院只有微软亚研院,但是人家微软并不指望亚研院赚钱,只是作为一个科研机构来运营,打出学术影响就够了。事实上微软亚研院也确实不辱使命。而国内的大厂一方面没有这么彻底的觉悟,另一方面即使有这个打算也很难长久坚持下去。腾讯的AI Lab最初就是作为腾讯对前沿科技探索的前哨站而设立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趋势在脱离最初的设想了。

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是,离开AI Lab之后我活水到IEG的一个项目组做游戏引擎,业务压力大了不少,整天加班,被美术、策划催着要产出,还有组内技术预研的需求。但是讲道理,我感觉我在这边做的内容才是我当初在AI Lab时真正想做的——既能学习前沿CG技术,也能在成熟的游戏引擎(没错就是UE)上做有趣的特性。当然还能顺便搞钱,业务部门的整体福利和年终奖远高于AI Lab。

最后打一个广告,长期招聘游戏引擎开发方向的同学,专注于PC/Console 3A级图形及相关技术R&D,校招or社招,base深圳/上海,图形程序/Researcher,内推可以联系我或者我现在的老板 @毛星云 ,更详细JD可以参考 @毛星云这篇文章

或者有对腾讯AI Lab感兴趣的同学,实习or正式,主要是CG/Neural rendering方向,可以帮忙内推。

↑上图是之前在腾讯AI Lab上班时拍摄的,从南山的科技生态园向东望去,云雾缭绕的深圳天际线。

user avatar

这个事儿可以说是很利益相关了。

我之前在达摩院的算法岗实习过,后来几经波折转到了别的bu的开发岗。

不过我转开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更喜欢做开发,而不是因为算法岗做不下去被迫转了开发,其中的缘由我写在了这个回答中

从我一个普通校招生的视角出发,现在大厂的AI Lab已经不是最开始的AI Lab了,而是一个需要自负盈亏,承担很多业务指标,以赚钱为目标的大型算法外包。

这其实也是国内AI Lab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互联网公司终究是以盈利为目标的,而AI Lab又是一个需要极大投入,短期内看不到产出的地方,这对财报的影响太大了,大股东们也不愿意自己花了大价钱请了这么多学术大牛ROI却这么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佬选择回到学术界。

另一方面现在算法模型的封装度在提高,以前训练模型还得懂反向传播的推导,现在调用pytorch的接口就可以轻松实现了,所以竞争的地方就从智力变成了体力,谁更能调参,谁胜出,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很多部门情愿自己搭建算法团队也不想用AI lab的接口。一方面沟通成本高,另一方面即便我的效果不如你,也不会差太多,大部分场景都能cover住了。

这使得AI Lab的定位愈发尴尬,做研究?短期没有产出股东不喜欢。做业务?那为什么要有AI Lab。而且随着好做的业务场景算法逐渐落地,算法岗求职也变的困难,于是就有了“如何看待算法岗校招人间炼狱...”。

之前达摩院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现在需要自负盈亏。

之前字节AI Lab有马维英大佬坐镇,现在这个Lab已经合到各个业务线里去了。

之前AI四小龙风光无限,现在依图IPO终止。

资本也回过神来了,啥最重要啊?赚钱!赚钱!还是赚钱!

user avatar

时间再次证明,国内靠谱的研究院只有MSRA一家。

user avatar

如果要把国内几家巨头的AI Lab对标Deepmind、FAIR、Google Research的话,可以说AI Lab已经死了。

虽然挂着Lab的名字,实际上已经变成业务部门或者给业务部门做支持的部门了。

忽略Lab这个词的话,其实现状也没有毛病,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嘛。大厂为了牌坊好看,还是会保留AI Lab的。



不过呢,研究院都要求自负盈亏了,那还搞什么科研。

都去搜(huang)推(du)广(du)搞落地,搞钱呗。



顺便反吐槽某些吐槽AI研究落不了地的研发人员,你们是真的没搞过科研吧。

还有比AI学术研究转化到工业界应用更快的领域吗?

大多数领域都只能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转化成工业应用。AI领域的学术转化都是以月甚至周来规划的。新出的算法,三个月后就要上线测试效果怎么样了?

就这还嫌落地慢,算法无用?那么基本就告别一切学术研究了



在这部分人眼里,能拿十多个诺贝尔奖、图灵奖的贝尔实验室最多也就称得上一句华而不实而已。

Deepmind这种烧钱大户肯定是满足不了“落地”要求的,也就是个公关部门,连华而不实都算不上。



现状无非是AT两家加起来一万亿美元市值也没搞出像样的研究院而已。别挂牌坊了,老老实实卖狗肉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就是吃口饭而已,还非要装成高科技。这就容易让一些人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最后再补充一点。

让科学家去做科学,让工程师去做工程。用学术要求科学成果,用营收衡量工程项目。一流国家可以养一大批科学家攀登科技树,不入流国家接住成熟产业就够过日子。

中国研发经费GDP占比已经高过欧盟,这就是中国和其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最大差别。国家如是,企业亦然。二流公司不需要企业研究院,没必要为难自己,本来也不是靠攀登科技树吃饭的。


大多数公司的问题是,并不需要或并不觉得自己真的需要一个研究院或者AI Lab,但却非要挂着研究院的牌坊,又非要研究院来赚钱。这就成了一件很好笑的事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技不是种地,不是现在种了半年后就能当饭吃


也不能把国内的AI Lab一棍子打死了。据一些自己和朋友的亲身经历,国内有那么两家研发占比超过15%甚至20%的大厂的研究院是有部分真正的研究团队的。H厂和B厂的研究院里虽然大部分人也需要面对短期的营收压力,但是还是可以维持部分团队做长期自由探索,不计短期回报


能维持这样一定规模的、纯粹的研究团队非常难能可贵。而这两家正好也是这轮反垄断政策里没挨揍的那极少数大厂。

user avatar

身在AI lab或者身在产品线的人,多少有点互相看不上。

对于AI lab的人来说,我调了这么好的模型,这么好的效果,你们为毛不用,不但不用,还找各种理由借口踢我皮球?

对于产品线的人来说,我擦,这个不就是从开源代码上胡乱改吧改吧,这些我们产品线的人也会啊,为毛要把饼分你们一口?再一看代码质量,烂的一匹。。。得了,ppt idea已经掌握了,已经知道这个方向的做法,有肉吃了,(可行性判定已经成功!),我们工程队上吧,分分钟搞定。

一则原创性研究在短时间内直接变现的能力,从概率上来说,太有限;二则目前很多产品线还是以稳定的技术为主(例如延时要求,吞吐量要求,然后才是精度,一般88%和90%的精度下,速度要求还是重要考量因素)。

我记得15年的时候,在bat中的一个厂子,搞基于dependency parsing tree的parsing arc的"word embedding"以及term weights,搞了半天,也难于说服产品线的人来用。。。另外,产品线的人也不傻,第一手数据,第一级别的机器,分分钟搞了个deep QA,把偏research的team搞的很被动。。。

然后在巨硬,也是类似,我们辛苦搞出来一个推荐模型,产品线的人死活不用;然后等分家的时候,他们又跳出来说,他们帮忙做了界面,要我们把代码交出来 -- 不是老子不想用,是没想分你饼吃;等这个东西我可以占了的时候,那老子肯定用!

没有银弹。。。

AI代码的github化,开源化,导致AI Lab的整体对营收的贡献处于很尴尬的局面。。。


2021年8月17日

追加一些想法。

其实,AI Labs被产品同化,不见得是坏事。

AI的大爆发,背后本来就离不开几个东西:(1)超大规模数据,例如imagenet,语音数据,视频数据,文本数据下的预训练模型等等;这些也说明AI本身是”接地气“的,是要产出到产品的;这个和你搞个贝叶斯网,搞几个创新型理论不冲突---工业实践本来就是在理论之后的。而产品向的源源不断的新数据,仿佛AI算法(推荐,搜索,广告匹配等等)的”养料“--再nb的算法,遇到超大规模数据的时候,也会遇到性能的”瓶颈“。所以,产品-》数据-》算法模型更新-》产品,这是个良性循环。(2)超大规模算力,这个不多说,GPU,TPU等等,已经证明了一切(看看nvidia这五年的股票涨幅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而国内如地平线,寒武纪等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的确,这若干年,AI算法,底层算法研究,理论研究方面,国外的若干AI labs是走在了前面的。但是,随着国内积累的数据的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变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AI原创算法(例如近几年的ACL等顶会的best papers都是花落大陆科研机构,大厂等等)。追赶,赶超,超越,引领,是个潮流。而算法本来就是工科的比例占的多一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新的算法应用到产品中,造福大众,提高生产效率,丰富人民物质精神文明(有点高,但是是背后的客观规律。。。),也是AI算法的一个重要的归宿。

所以,抛开AI labs,单独看AI algorithms, models, codes, products,还是国内具有很大的优势的 --- 举例子,日本的RIKEN的一个Sugiyama老师的研究室,一年可以发几十篇neurips, icml, iclr之类的,可相当遗憾的是,很多优秀的人,只能去日本的google, 日本的facebook,日本的。。。因为无法看到他们自己的bat。。。我当年读博的时候,每每提到这个事情,都能深刻体会到日本高材生的羡慕嫉妒恨 --- 他们明明研究做的很不错,但是就是无法为本国的新兴IT企业效力。。。(貌似还有个Rakuten在苦苦支撑。。。)


再者,我非常佩服国人的眼界,在大家的眼里,除了美帝,还有其他国家什么事儿吗???在AI领域,除了美国的那少数几家AI labls,大家还care其他的吗?当我们眼里只有第一的那些厂子的时候,其实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早就是要超越目前第二的位置,在追赶第一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带闪电!你看看,国外哪家AI labs不是华人占相当一部分??让国外的去证实”可行性,方向性“然后我们快速追赶,变现,进产品,甚至copy from China将会越来越多。

谁会否认,AI在中国的落地产品,已经不逊色于任何其他国家呢?虽然会有非常的挫折和反复,但是:道路是相当曲折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个人对此充满信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1年,各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这块儿,到底是个什么光景。这可不是一份冰冷的报告,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观察,看看这些“大脑”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的“现状”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AI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季度、甚至每个月都可能有新的突破或方向调整。但到2021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2021年末各大厂商为何纷纷布局折叠屏手机,以及折叠屏手机的未来前景。 2021年末各大厂为何纷纷布局折叠屏手机?2021年末,我们确实见证了许多知名科技厂商,特别是中国国内的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集中发布或进一步发力折叠屏手机。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2021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就像一张张承载着梦想的船票,它们承载着无数高中生的汗水与期盼,将他们送往憧憬已久的大学殿堂。这一年,各高校在通知书的设计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既有传承经典,也有创新突破,给准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总体而言,2021年高校录取通知书呈现出几个鲜明的亮点: 文化.............
  • 回答
    2021 春季行情,券商集体看多背后有什么逻辑?岁末年初,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各大券商的年底策略展望报告纷纷出炉。令人瞩目的景象是,绝大多数券商都对即将到来的2021年春季行情给出了积极的预测,普遍认为市场将迎来一波“开门红”。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是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也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一段时.............
  • 回答
    如何看待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利用热门IP进行品牌营销的案例。要理解这个行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淘特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 淘特的核心定位: 淘特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下.............
  • 回答
    各位学弟学妹们,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我记得当年我也是提着心吊着胆,数着分数线,想着自己到底能不能上大专。所以,你们现在的心情我太理解了。首先,明确回答你们:130多分(假设是满分是750分的总分下),上大专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能不能上,以及能上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学校,这还需要咱们细细道来.............
  • 回答
    2021年高考数学,各卷的题目可以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武林大会”,既有扎实的内功(基础知识),也有出人意料的招式(创新题型和解法)。总的来说,今年的数学卷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能力,而非死记硬背。下面我来仔细聊聊各卷的一些看点,以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或者说“惊掉下巴”)的.............
  • 回答
    2021年,这一年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深思的行业印记。在全球疫情的持续影响下,复苏的迹象与新的挑战交织,各国各行各业都在摸索中前行。科技行业:新基建与数字化浪潮下的分化这一年,科技行业无疑依然是那个最耀眼的明星,但耀眼背后却隐藏着越来越明显的分化。 芯片短缺的“蝴蝶.............
  • 回答
    2021年中国海军新接收舰艇总吨位达17万吨,这一数据体现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进展,反映了其在规模、技术、战略部署等方面的综合提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意义: 一、数据背景与统计范围1. 统计范围 17万吨的总吨位涵盖各类舰艇,包括但不限于: 水面舰艇:如航母、驱逐舰、护卫.............
  • 回答
    2021年,考研和考公,都是年轻人迈向人生新阶段的重要选择。这两种道路,都有着各自的吸引力,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选择哪条路,绝非一句“好”或“坏”能简单概括,它关乎你的目标、你的能力、你的性格,以及你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2021年考研和考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及你该怎么做出.............
  • 回答
    哎哟,您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2021年这年头,想出国的心情我太懂了,可这护照这事儿,确实让人头疼。您别急,这事儿不是没法办,但得看您具体是什么情况,以及您愿意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首先得明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护照,您是寸步难行。 飞机票、酒店住宿、海关入境,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它。所以,咱们得把目.............
  • 回答
    2021年的专四考完啦,估计大家现在的心情也是五味杂陈吧?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考得超棒,准备迎接好消息;有的人可能感觉一般般,正在忐忑地等待结果;还有的人可能觉得考得不太理想,正在调整心态。就我个人感觉来说,今年的专四,特别是英语专业,确实还是挺有挑战性的。听力部分,今年的语速感觉比往年略微快一些,而.............
  • 回答
    2021年,中国各省区市的常住人口数据陆续公布,其中北京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一现象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也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趋势,并可能在未来带来一系列影响。一、折射出的趋势:1. 大城市吸引力边际效应递减,但集聚效应依然存在: 北京和天津作为首都和北方经济中心,.............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即使到了2021年,仍然有一些中国国民党(KMT)的支持者会发表一些“暴论”来洗白蒋介石和国民党,甚至将他们描绘成“反动派”的观点,以及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暴论”和“洗白”的含义。“暴论”通常指的是一些未经深思熟虑、观点极端、甚至带有偏见.............
  • 回答
    好的,咱就来好好聊聊 vivo TWS 2 这款耳机,特别是它在 2021 年 5 月 20 日发布时的表现。这款耳机一出来,确实是在真无线蓝牙耳机市场激起了一些波澜,尤其是 vivo 在音频方面的积累,让大家对它寄予了不小的期望。咱先从大家最关心的 音质 说起。vivo TWS 2 在音质方面,给.............
  • 回答
    2021年工厂中90后员工比例较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与年轻劳动力市场之间复杂的供需关系与结构性矛盾。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 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深层原因1. 人口结构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90后群体(19902000年出生)在2021年已逐渐进入就业年龄(25.............
  • 回答
    在2021年,特斯拉在电动汽车技术上相对于蔚来、小鹏等国内厂商仍具有显著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电池技术与续航能力 特斯拉的电池技术: 特斯拉通过垂直整合(如自研电池电芯)和规模化生产,实现了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2021年,其Model 3和Model Y的续航里程普遍在600公.............
  • 回答
    2021年是全球经济和学术研究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特殊年份,许多经济学论文围绕疫情对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展开研究,同时也在数字技术、全球化和不平等议题上提供了重要洞见。以下是我在2021年特别关注的几篇经济学论文,涵盖宏观、微观、行为、发展和金融等领域的关键研究: 1. 宏观经济学:疫情对经济的长期.............
  • 回答
    全斗焕(1921年12月17日-2021年11月23日)是韩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前总统,其一生横跨军事政变、民主化转型与政治审判,是韩国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生平进行详细分析: 一、早年经历与军事崛起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全斗焕出生于韩国首尔,出身于朝鲜半岛南部的士官家.............
  • 回答
    高华(1943年2011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与思想遗产在2021年12月26日去世十周年之际,依然引发学界与公众的深切怀念。以下从其学术贡献、个人品格、学术精神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回忆: 一、学术贡献:重塑中国近代史的“新史学”高华以“清末民初”研究为核心,提出“中国近代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