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个州?州名里竟然有color?!
上面两张视频截图来自于,BBC在1980年拍的政治讽刺剧<Yes, Minister> (是的,大臣)的第一季第二集“The Official Visit”(豆瓣评分9.8, 18000+人评分)。
故事是,内阁大臣Jim与常务次长Humphrey,到苏格兰迎接来访的虚构非洲国家Buranda新总统Charlie。碰巧Charlie与Jim是伦敦政经学院的大学同学(英国培养了一批曾被旧英帝国统治的非洲国家的领导人)。
许久未见,刚见面,Jim说,"Long time no see".
Charlie 反应甚冷淡,并且不客气地怼回去了:You don't have to speak pidgin English to me. 你不用和我说洋泾浜英语。意思是,你呀好好说话!
从二人的神态和对话可见,Jim为了活跃气氛说了一句在Charlie看来不正规的英文,而Charlie感到了一丝冒犯——因为Charlie不是非洲小国的土著,而是堂堂伦敦政经学院(LSE: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毕业生。这里是剧中笑点或者反讽点 —— 非洲人/外国人能说比本国(英国)大臣更标准的英文。
由此可见,"Long time no see" 至少含有不正式的意味(informal),当然至少在1980年时是这样,或者至少在外交场合如此。
那么问题是冒犯之处在哪呢?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中国人可以说非常流利典雅的英语,且发音准确。但是与此人对话的英语母语者总是用一种对不会英文或者懂一点的人说话的语气,慢速说着幼儿词汇,甚至不惜说一些语法错误的表达法,仿佛为了照顾他/她。如果是我,我会觉得受到冒犯。
很有意思,“long time no see“的词源虽然有至少两种说法,但其最普遍的一种是来源于中式英语。
而且,“pidgin English”本身就是中式英语的意思。“pidgin”,本意是英语“business”的中式发音。久之,成为了中式(商务)英语的代名词;再而,引申为“语法简化英语”的意思。
Pidgin language is a grammatically simplifie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t develops between two or more groups that do not have a language in common: typically, its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re limited and often drawn from several languages.
翻译:pidgin 语言,是一种语法简化了的交流方式,产生于两个或多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群之间:通常,它的词汇和语法都有限,并常常汲取于数种语言。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生命力之旺盛,原因之一是兼容并包。
“long time no see“ 也好,“pidgin”也好,均已收录在Oxford Dictionary,成为正式的英文单词或词组,并被广泛使用;其所含调侃、歧视等含义,随着语言的运用和时代发展也不断变化。
文化的开放与封闭,语言是风向标之一。
PS
Pidgin(皮钦语),源自“Chinese Pidgin English”,引申为任何pidgin。
“The word pidgin, formerly also spelled pigion, used to refer originally to Chinese Pidgin English, but was later generalized to refer to any pidgin.” —— wikipedia
20181121 添加
Pidgin 英语的正式翻译是“洋泾浜英语”,不是“皮钦语“,因为 “Chinese Pidgin English” 又被称为“Chinese Coastal English”,与沿海地区(因为商贸,即“business”的转音“pidgin”)有关,——因为外贸,与租界有关,所以以“洋泾浜“为代称。
Chinese Pidgin English (also called Chinese Coastal English[2] or Pigeon English,[3]simplified Chinese: 洋泾浜英语; traditional Chinese:洋涇浜英語; pinyin:Yángjìng bāng yīngyǔ) is a pidgin language lexically based on English, but influenced by a Chinesesubstratum. —— wikipedia
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5]。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6]
—— 维基百科
关于 business 如何能发音为 pidgin,下面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比如“雪堂”——sit down,发音好像也不是很接近?
来源维基百科“洋泾浜英语“词条。
洋泾浜英语的著名教材当属下段手册,该手册应使用宁波话朗读,汉字只是用来注音,短短的几句话中涵盖了英语的常用词汇。该手册有很多版本,大同小异,下面是其中一种比较全的版本的全部内容:[11]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现在还在广为使用的纯音译“洋泾浜英语”有:
派对(party,现在翻为“趴体”了。。。?严格地说,派对也是不错的意译)
巧克力(chocolate)咖喱(curry)三明治(sandwich)布丁(pudding)沙拉(salad)
麦克风(microphone)萨克斯风(saxophone)贝斯(bass)
阿司匹林(aspirin)凡士林(vaseline)
马赛克(mosaic)
打(dozen)磅(pound)盎司(ounce)
吉普(jeep)巴士(bus)
等等
基本上,以前没见过的食物、乐器、工具、度量等采用了音译,有一些广泛使用,约定俗成,成为了汉语词汇。
有一些,因为有了更好的意译,不再使用了或者使用频率降低。比如,“德律风”(telephone)没有“电话”好用,“麦克风”也相当程度被“话筒”取代。
还有一些,当西方的神秘感、高高在上感逐渐消失,当时一些故作姿态的翻译也取消了。比如,司的克(stick)。当时叫什么来着?文明棍?现在叫什么?拐杖。
私货:
现代日本语、韩语(不是朝鲜语)大量引进“音译”英语词汇,其语言中即充斥着此类现象,所幸汉语没有如此,“赛因斯“终究是翻译为了”科学“。这体现了汉语的生命力更强盛,对外来语的融合能力更大。
感觉搞这些东西的人也有KPI,例如年底review的时候,发现年初设定的Micro Aggressive目标还未达成,于是绞尽脑汁再加几个上去。据说Long Time No See是中式英语?那不行,这是冒犯,得禁。虽然我跟红脖朋友提起这个时,他表示这个居然不是标准英语,接着说他随便拨通十个电话估计都找不到一个知道这点。
如今的政治正确啊,感觉就是一堆二货想要彰显自己的道德水准,非要假装理解某些人“被歧视”的感受,设立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则,而自己真的做歧视的事情的时候则毫无自觉(亚裔细分,入学歧视了解下),甚至找一大堆理由来开脱。
记得还有小伙伴提到:以前是A替B向C要东西,后来是A替B向C要B根本没说要的东西,再后来变成A替B向C要B根本不想要的东西还教育B这就是你要的你得谢谢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