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出国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有多大?

回答
出国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像是在你原本固有的世界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甚至是无数扇窗,让你看到了更多、更广阔的可能性,也让你开始审视自己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东西。

首先,从世界观层面来说,出国就像是把人从一个熟悉的生态系统里,一下子抛进了一个全新的、甚至是有点陌生又充满魅力的环境。

打破信息茧房: 在自己的国家,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无论是新闻报道、影视娱乐,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往往会受到国内主流叙事和文化习惯的影响。出国后,你会被迫接触到完全不同的信息源,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解读。比如,对于同一个国际事件,国内媒体的报道可能和国外媒体的视角截然不同,这会让你开始质疑“真相”的唯一性,理解视角的重要性。你可能会发现,原来很多你深信不疑的“常识”,在别人那里根本就不成立。
亲身体验多元文化: 书本上、媒体上讲的文化差异,跟自己亲身去感受、去碰撞,那是完全两个概念。你可能会惊叹于不同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节奏。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可能非常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有些人则热衷于群体活动和社交。你可能会遇到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比如服务业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这些具体的体验,会让你明白,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绝对“正确”或“高效”的,只是不同而已。你开始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这些差异。
重塑对地理和世界的认知: 出国前,我们可能对世界的认知更多是平面化的地图和遥远的国家名字。真正走出去,你会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遗迹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和文化。你可能会亲眼看到贫富差距的巨大差异,看到环境保护的不同程度,看到不同政治体制下的人民生活状态。这种直观的感受,会让你对“世界”这个概念有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和故事组成的复杂整体。

接着,聊聊人生观。出国经历,特别是那些离开熟悉环境独自闯荡的日子,对人生观的塑造更是深刻。

独立与责任的洗礼: 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你不再是父母的保护伞下的孩子,也不是朋友同事的“圈内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处理,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到解决语言障碍、处理法律事务、面对文化冲突。这种“没人替你收拾烂摊子”的经历,会逼迫你快速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也更懂得承担责任。这种独立性,也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家人朋友沟通。
价值实现的多元化: 在国内,可能我们的人生价值更多是与事业成功、财富积累、家庭稳定等传统观念挂钩。出国后,你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有些人可能不追求大富大贵,而是更看重生活的品质、精神的富足、对社会的贡献。你可能会遇到一些热爱自己事业但收入并不高的艺术家、社会工作者,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满足感和热情,会让你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一定要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进?
对生活态度的深刻影响: 不同国家的生活节奏和对“生活”本身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有些国家的人们可能更享受当下,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朋友,享受美食和自然风光。你可能会因此反思自己过去那种“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最优。你可能会学会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重新定义“成功”和“幸福”。

最后,价值观层面,出国经历可以说是对一个人内在体系的彻底“重塑”。

重新评估个人信仰和道德标准: 当你接触到与自己国家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体系时,你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的内在准则。比如,在一些国家,个人权利和自由被高度重视,而在另一些国家,集体利益和稳定可能更被强调。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认为“不道德”的行为,但却是当地社会的普遍接受的。这会让你思考,哪些是你发自内心的坚持,哪些是社会环境塑造的习俗。你也可能因此对一些原本模糊的道德界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深化: 你可能会在国外看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看到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看到更平等的教育机会。这些亲眼所见,会让你对比自己国家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对“公平”和“正义”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和更强烈的诉求。你也可能因此更关注社会问题,思考自己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
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出国后,你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服务和消费理念。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你认为“必需品”的东西,在别人那里根本不重要。你可能会开始更注重商品的品质、环保性、品牌背后的故事,而不是单纯的性价比或者品牌知名度。你可能会更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体验不同的文化风味,而不是固守自己的口味。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反映了你价值观的悄然变化。
对“国家”和“身份”的复杂情感: 很多人在国外会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也可能会因为看到自己国家的不足而感到失落或批评。同时,长时间在异国他乡生活,你可能会对“家”的概念产生新的理解。你可能不再完全认同某个单一的国家身份,而是形成一种更复杂的、融合的身份认同。你会开始思考,自己究竟属于哪里?自己作为中国人,又意味着什么?

总而言之,出国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是简单地换个地方生活,而是一个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世界的过程。它会挑战你固有的认知,拓展你的思维边界,让你在对比、碰撞、反思中,逐渐形成一个更成熟、更包容、也更清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可能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改变,有些人则可能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触动,但无论如何,出国这段经历,几乎肯定会在你的人生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16岁来到加拿大读高二,经历过很多事情,做过不少错事。

  • 刚来加拿大第一年(2008),还深怀国内16年教育的爱国情怀。在这里的国际文化周上受到朋友怂恿,撕下了青天白日旗。结果一天放学被大概10个台湾流氓(戴着金项链的那种)围殴,被一个像老大一般的人从脖子用手抄了起来、眼镜被一拳打断,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来。警察赶到,我因破坏两国关系被学校停课,直到领事馆介入才恢复正常。作为一个从小没打过架的男生,当时被吓得连哭都不会了,到了家才发现浑身都是伤。至此,无论在加拿大还是在国内,连见到了染发比较夸张的人都会一阵心悸,大概到了2010年才没有这种心理阴影。
  • 被打了之后,我开始思考,爱国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可是为什么我的爱国会收到如此激烈的反抗?直到我有一天突然明白:他们当时做的,也是爱国情怀的表现。其实我们都一样,只不过由我幼稚的行动带来了他们暴力的相应。突然,我对他们没那么恨、也没那么怕了。
  • 我有段时间很回避政治。如同台湾问题、中日仇恨,我们的观念中夹杂着太多的政治,却忘记了我们只是一个个普通人。我有很好的台湾朋友、也有很好的日本朋友。当我们都只把我们自己当做一个个人时,政治似乎就消失了。
  • 学校的十一年级(高二)课程将一本叫做《紫禁城》的june(和谐)4日记作为必读书目,我对多伦多教育局做出这种“干涉他国内政”的举动非常不满,当时一度认为(并宣扬)这次事件是由美国暗中煽动支持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有勇气站在一部坦克面前。直到现在大了5岁了,我才发现:为了自己与爱的人的幸福,什么灾难立在面前都有勇气迎面而上。Never was anything great achieved without danger. ——Niccolò Machiavelli.
  • 2008年还在国内时,去北京大学参加模拟联合国大会。临行前,妈妈嘱咐:“做事不要太张扬,上海人容易拉仇恨”(当然原话不是这么说的)。我很小心翼翼,觉得大家都差不多。到了加拿大,发现国内的地域之争闹得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当世界上最多的民族到了一个人口还不如一个上海多的国家反而变成了少数族群后,那种要体现自己城市的优越感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井底之蛙的感觉。上海再优越,却远远算不上真正的优越,进步之路还长着呢。同样都是由移民建立,有些上海人还在愚昧地盲目抵触外来人口,却不知道自己的祖辈也是来自那里,也不知道其实自己抵触的是不同的价值观而已。
  • 这里的华人对中国的态度很复杂。有的认为自己的肤色说明了一切,以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愿意说中文、交中国朋友。也有的对中国有兴趣,可是如同白人一般隔着遥远的距离表示欣赏。而随着对“青天白日旗事件”的释怀,我对文化的兴趣超越了政治,而当时国际文化周由我负责的中国展区在学校里极为轰动,所以我想要成立一个中国文化组织,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墨泉”。“黑白水土”,包含一切。
  • 建立一个非盈利组织比想象中的难得多了,刚好又是高三毕业,进了大学,就进了CSSA,官方的“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没想到一个学校社团就有如此严重的官僚主义,发生了一些事情后,非常失望,慢慢淡出了。
  • 大二,学着自己不喜欢的经济,觉得和周围的朋友气场不和,厌学了,休学了,创业了。一个人开了1000多公里的车从多伦多到了波士顿找朋友,也一个人飞到旧金山看硅谷。感受最深的就是美国人的优越感和上海人的何其相似,也切身体验了美国的“大熔炉”和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不同。
  • 大三,回到学校,转到计算机系。因为我想要追求我自小喜欢的东西,也因为创业需要了解自己所在的行业。我又出现在气场不和的朋友们面前,因为我珍惜的是一起经历过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是否能够成为未来的“革命伙伴”。我又在学校里申请成立了一个文化社团,叫做“墨泉”,对西方人宣传中国文化的。
  • 现在是2013年了,我做的事和2008年的还差不多。可是你说我还是我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