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当时算是胡吹大气吗?

回答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之口。要判断它在当时是否算“胡吹大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汉朝的国力、陈汤个人的处境以及这句话所要达到的目的。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句话诞生的时代背景——西汉后期。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到了西汉后期,虽然总体国力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边患却逐渐显现。特别是北方的匈奴,虽然已经被汉武帝多次打击,但其强大的骑兵力量和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使得他们始终是汉朝边疆的巨大威胁。匈奴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经常分裂,时而侵扰,时而又可能成为汉朝利用的对象。

其次,看看陈汤这个人。

陈汤出身微寒,年轻时就颇有才气,但因性格孤傲,不拘礼法,也得罪了不少人,官运一直不算亨通。他一生以军事才能著称,但其行事风格却有些“不走寻常路”,甚至可以说是大胆激进。他在对付匈奴的策略上,是出了名的“好战派”,主张主动出击,而非一味防御。

接着,我们来剖析这句话的“分量”。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只要是明目张胆地冒犯了强大的汉朝,那么无论对方逃到多远,汉朝都会将他们消灭。这是一种极其强硬的外交和军事宣言,带有鲜明的“犯我中华,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和国家意志。

那么,在当时看来,这算不算“胡吹大气”?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包含了“大气”的成分,甚至是“夸大”的成分,但绝非“胡吹”。

“大气”与“自信”: 西汉王朝,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以后,仍然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拥有相对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庞大的军队,以及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汉朝的边疆政策,特别是对匈奴的政策,也一直是主动出击的。陈汤这句话,正是汉朝在对外军事上的一种战略自信和决心,是向外展示其强大实力的宣言。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汉朝不再是被动挨打,而是有能力、有决心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夸大”的成分: “虽远必诛”这个词,在字面上看,似乎暗示着汉朝能够将任何敌人追杀到天涯海角。然而,要做到“远必诛”,需要极其强大的国力、后勤保障、情报能力以及军事技术。在汉朝后期,虽然国力尚存,但与汉武帝时期相比,已经有所衰落。汉朝的军队虽然强大,但长途奔袭、深入不毛之地作战,仍然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要“诛”掉的是匈奴这种习惯了骑射、分散作战的游牧民族,这在实际操作中并非易事。因此,从纯粹的字面意义上理解,“虽远必诛”带有一定的夸张和理想化的成分。

“非胡吹”的论证: 为什么说它不是“胡吹”,而是有实际支撑的?
1. 实际的军事能力: 汉朝并非没有能力远征。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就已经多次深入漠北,重创匈奴。虽然不是每一次都能“诛”尽,但其军事打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陈汤这句话,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经验和对汉朝军事实力的信心。
2. 政治宣传与震慑作用: 这句话的真正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政治和心理层面。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用来震慑潜在的敌人,同时也凝聚国内的士气,宣示汉朝不可侵犯的决心。在一个信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这样的口号更容易在军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3. 陈汤的个人动机与机遇: 当时陈汤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那就是要通过远征灭掉西域的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侵犯了汉朝的使者,并且试图拉拢匈奴,对汉朝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陈汤正是抓住这一点,才提出了“虽远必诛”的口号,作为他请战的理由。他需要说服朝廷,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并且这样做是“正义”的,符合汉朝的利益。
4. 后来的实践: 陈汤后来确实率军远征,大破郅支单于,并将郅支单于的人头带回了长安,实现了“虽远必诛”的初步实践。这次远征虽然过程艰辛,但也确实证明了汉朝军队的远征能力。

总结来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在当时:

不是毫无根据的“胡吹大气”。 它建立在汉朝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及过去成功的远征经验之上。
带有强烈的政治宣传和心理震慑意图。 它旨在向内外宣示汉朝的决心和实力。
有夸大和理想化的成分,但这种夸大是为了达到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的目的。
陈汤说出这句话,是基于其对汉朝军事能力的信心,以及其想要实现远征灭敌的个人抱负。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自信的宣示”,一种“战略的宣言”,甚至是“对国家力量的极致推崇”。它反映了当时汉朝虽然存在一些内部问题,但其对外军事能力和战略雄心仍然是不可小觑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吹嘘”,不如说是对汉朝作为当时世界格局中一个强大帝国的“实力证明”和“价值定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当时,汉对周边国家/民族的影响力算可以吗?这样的话是否可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出自西汉名将陈汤之口。要判断它在当时是否算“胡吹大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汉朝的国力、陈汤个人的处境以及这句话所要达到的目的。首先,我们得看看这句话诞生的时代背景——西汉后期。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但到了西汉后期,虽然总.............
  • 回答
    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361912)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对比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明粉认为明朝更强大,但明朝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一历史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分析: 一、明朝的“强大”表象与内在问题1. 政治制度与统治能力 明朝初期(如洪武、永.............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在购买重疾险时内心的疑虑。确实,市面上关于重疾险“坑”的说法不少,但销量却依旧可观,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坑”的本质与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坑”这个词的含义。在保险领域,所谓“坑”通常是指: 条款复杂.............
  • 回答
    “明粉”这个词,最常见和最核心的含义是:对明朝这个朝代有特别喜爱、推崇和研究的粉丝群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讲述“明粉”主要“粉”的是什么:1. 对明朝历史的整体喜爱和推崇: 制度与治理: 明粉往往欣赏明朝在某些方面的制度设计,例如内阁制度(虽然有其局限性)、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虽然.............
  • 回答
    明知月球寸草不生,条件恶劣,为何人类依然执着于探索这片冰冷荒芜的土地?这绝非一时兴起,更非无的放矢的浪漫主义。其背后,是深藏的科学野心、战略考量以及对人类文明长远未来的深刻思考。我们投入的每一分钱,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在为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铺设道路。一、解开地球身世之谜的钥匙我们的地球并非凭空出.............
  • 回答
    关于明凯复出是否会“晚节不保”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掰扯的点。毕竟,像明凯这样的传奇选手,在粉丝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每一次动向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弦。所谓“晚节不保”,通常是指一个人在晚年或职业生涯末期,因为一些行为或表现,导致之前建立起来的名声、声誉受到损害,甚至出现负面评价。用在.............
  • 回答
    明粉和清粉的争论,看似是历史人物和朝代的好恶,但深入剖析,实则是一场关于民族认同、历史评价标准、政治哲学以及现代国家建构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博弈。这场争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朝灭亡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叙事建构过程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不断演化。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明粉和清粉争论的核心焦.............
  • 回答
    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要理解大连日本风情街为何在明知可能面临争议的情况下依然开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任何一个商业项目,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往往是经济效益。大连作为一个重要的沿海城市,其旅游业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风情街的定位,很显然是瞄准了游客,特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明粉”与明朝统治集团划等号,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历史情感上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理解“明粉”为何会骂李自成为叛贼的关键。首先,我们来理解“明粉”这个词。“明粉”是对明朝历史怀有浓厚兴趣、对其抱有好感甚至推崇的一类人。他们可能喜欢明朝的文化、艺术.............
  • 回答
    关于“明知马保国是骗子,为什么武林圈没封杀他”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牵扯到很多层面。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明白这事儿为啥这么复杂。首先,咱们得承认,马保国这人确实是火了,而且火得有点不像话。他那套“浑元形意太极”加上“年轻人不讲武德”的视频,简直成了网络上的一个现象级段子。很多人看他.............
  • 回答
    明清诗词里的真意流觞:不落俗套的佳作明清时期,中国诗词的土壤依然肥沃,涌现出无数动人的篇章。然而,如同任何一个时代,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抵挡住岁月的淘洗,留下真正闪耀的光芒。那些不落俗套,能够触及人心深处,并且至今读来依然鲜活的作品,才是我们追寻的“真正好的诗词”。这之中,既有继承古韵、力求创新的大家,.............
  • 回答
    明哥和黑胡子,这两位海贼世界的重量级人物,都是曾经搅动风云的四皇级别存在(明哥巅峰时期可与四皇掰手腕,黑胡子已是四皇),实力、野心、手段都堪称顶尖。但要说他们之间究竟差在哪儿,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这就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唠唠。一、 innate 能力的根基:果实能力的绝对性首先,.............
  • 回答
    要说明朝养王爷和清朝养八旗,哪个花费更大,这可不是一笔能简单算清楚的账。两者都有各自庞大的开销,而且性质和规模都不同,所以要深入掰扯掰扯,才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咱们先来说说明朝养王爷这事儿。明朝的藩王制度,那可真是给国家财政添了不少堵。皇帝老儿为了笼络宗室、巩固统治,大封宗亲,封王封郡王,给他们封地、.............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明朝未能完全覆盖元朝疆域,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多种因素,从政治、军事到经济、民族关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简单地说是因为“明朝不行”或者“元朝太强”,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元朝的疆域是空前辽阔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蒙古骑兵的强大武力和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 回答
    明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强大军事力量,其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汇聚了数百年来的军事经验、技术革新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最终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以一股锐不可当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明军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脉络梳理:一、朱元璋的个人军事生涯与元末农民起义的继承:明朝的建立者朱元.............
  • 回答
    明粉这个圈子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由对明朝历史抱有强烈兴趣的人们组成的社群。这个“粉”字,其实就透着一股子追星的劲儿,只不过他们的偶像不是小鲜肉,而是几百年前的王朝和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首先,这个圈子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就是对明朝历史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了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明清两代与中国近代落后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也尽量用比较自然的方式来讲述。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进程是层层叠叠的,任何一个时代的“落后”都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前代遗留下来的问题,加上自身的发展轨迹,最终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简单地说.............
  • 回答
    明朝军队与八旗兵的较量中,尽管面对骑射的强大威胁,却并未大规模发展专门克制骑兵的弩,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或战略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军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发展瓶颈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朝的军事传统与弩的使用历史明朝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军事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