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回答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也是理解佛教智慧的钥匙。要透彻理解它,需要一点耐心和深入的思考。

咱们就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

第一部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颠覆我们日常的认知,对吧?我们生活中所有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的东西,比如桌子、椅子、人、事、情绪等等,在我们看来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佛法在这里说,这些“相”都是“虚妄”的。

“相”,在佛法里指的是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感官去认识到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虚妄”的呢?这并不是说这些东西完全不存在,而是说它们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固定不变、独立自主的“实在”。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

1. 无常 (Impermanence):世间的一切事物,从最微小的尘埃到最宏伟的星系,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今天你看到一个人,明天他可能就变了;你拥有的东西,也可能随时失去。这种“变化不停”的本质,使得事物没有一个恒定的、不动的“真面目”。我们以为的“相”,不过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定格。

2. 无我 (Anatta / Noself):这是佛教非常根本的一个概念。“我”是什么?我们通常觉得有个“我”,有个独立的灵魂或主体,是这个“我”在感知世界,在做决定。但佛法认为,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可以被找到。所谓的“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这就像一个乐队,有鼓手、吉他手、歌手,但没有一个独立的“乐队”存在,只有这些演奏者在组合起来演奏时,才有了“乐队”这个概念。一旦组合散了,就没有了“乐队”。同样,我们身上的各个部分、心理活动等等,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说“有我”,但找不到那个“我”的实体。事物的“相”也一样,它们不是独立自主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形成的。

3. 缘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一切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所促成、所生起。比如,一张桌子,需要木材、工匠、工具、设计等等因缘合和才能显现。没有了这些因缘,桌子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桌子”这个相,是依赖于其他条件的。一旦这些因缘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个“相”也就随之变化甚至消失。事物的存在,是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

简单打个比方:
想象你看了一场电影。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场景画面,你都看到了,这些就是“相”。但这些相是真实的吗?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物体吗?不是。它们是光影在银幕上的投射,是无数的影像片段在时间上的连续。电影播放完了,这些相就消失了。你也不能说电影里的角色是独立存在的,他们是剧本、演员、导演、摄影等各种因缘合和的产物。而且,电影中的人物在剧情发展中也会有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否定我们感官经验的“有用性”,而是指出这些经验的“本质性”——它们不是永恒的、不动的、独立的实在。它们是因缘和合、不断变化的现象。

第二部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是解决如何面对“虚妄”之相的关键。如果一切相都是虚妄的,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就什么都不管了吗?不是的,佛法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指向。

“若见诸相非相”:
“非相”是什么意思呢?
非“实相” (Not the Real Form):这里的“非相”不是说“没有相”,而是说不要把这些“相”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独立的“实相”。要看穿它们虚妄的本质,看到它们背后的无常、无我、缘起。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像看电影,如果我们只看到银幕上的光影、故事,而没有意识到那是光影的组合,是故事的虚构,那我们就被“相”所迷惑了。而“见诸相非相”,就是不被这些表面的、变化的相所迷惑,而是能够洞察它们背后无常、无我和缘起的实相。
不执着于相:不因为看到了“好相”就生起贪爱,也不因为看到了“坏相”就生起嗔恨。因为知道这些相都是因缘而生,会迁流变化,所以对它们不执著,不贪恋,不排斥。

“即见如来”:
“如来”是什么?
“如来”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如实而来”。“如来”代表着觉悟、智慧、圆满、解脱的境界。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神,而是一种究竟的真理、实相。

那么,为什么“见诸相非相”就能“见如来”呢?
打破迷惑,显露实相:当我们能够不被世间万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看到它们“无常、无我、缘起”的真实本质时,我们就相当于看到了事物最根本的规律,也就是“实相”。而这种洞察力、这种智慧,本身就是“如来”的智慧。
烦恼断除,心性显露:我们之所以会烦恼、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那些“虚妄”的相,把它们当成了真实的存在。比如,我们执着于一个美好的关系,一旦关系出现变化,我们就痛苦;我们执着于某个名利,一旦失去了,就失落。当我们认识到这些相的虚妄性,学会不执着,我们的烦恼就会逐渐减少。当烦恼减少,我们内在本有的清净、光明、觉悟的心性,就能够显露出来。这种显露出来的清净本心,也就是“如来”的境界。
“如来”是我们的本性:从更深的层面讲,“如来”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它一直都在,只是被无明和烦恼所遮蔽。当我们看清了万法的虚妄本质,不再被表面的相所转,那些遮蔽就如同乌云散去,我们本来的光明(如来)就自然显现了。

举个更贴切的例子:
想象你看到水中月亮,或者镜子里的影像。
月亮是“相”,镜中的月亮也是一个“相”。但你知道,镜中的月亮不是真的月亮,它是光线的反射,是缘起之相。你看到了镜中的月亮,但你没有把它当成“实相”。你可能还会进一步去想,哦,水面晃动,所以月亮也晃动;没有水面,就没有镜中的月亮。你看到了它的虚妄,看到了它的依缘而生。

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看到“镜中月”这个相,但你没有被这个相迷惑住,你没有因为它是“月亮”就生起欢喜,也没有因为它是“假的”就生起厌烦。你只是平静地看着这个“相”的显现和消失。

在佛教看来,“如来”就是那种了知一切法(万事万物)的空性(无自性、无实相)而又不会因此而陷入虚无主义,反而能以清净智慧度化众生的境界。

所以,“见诸相非相”就是一种洞察力,一种智慧,一种不被表象所奴役的自由。当你的心不再被虚妄的相所牵引,不再在“有”和“无”的二元对立中挣扎,而是以一种平等、空明、无碍的心态去观照万物时,你就进入了“如来”的境界。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

1. 认识到一切表象都是不真实的、不可靠的、会变化的(虚妄)。
2. 不被这些表象所迷惑和束缚,而是看到它们背后无常、无我、缘起的本质。
3. 当一个人能够如此清净、智慧地观照世界时,他就达到了觉悟的境界,也就是见到了“如来”。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修行的方法和目标:放下对虚幻表象的执着,回归我们本自清净的光明智慧。这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深刻的洞察。希望这样详细的解释,能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6亿年前,不曾有地球;百千万亿年后,也或许不再有地球。

数百万年前,不曾有人类;千百万年后,也或许不再有人类。

由物而生人,由人而生情,由情而见己,感己而见物,自古皆然。

众缘和合,众因成果,今日生,明日死,今日花绽,明日冰消。

你若喜聚怕散,好生恶死,则这世上就尽是悲剧,满眼辛酸;

你若知色身无常,诸相皆妄,生者非生,死者非死,则这世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盛衰生灭,都如水泻山川,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人用感知制造自己理解的世界,却往往又反过来希望感知(及情、欲)可以主宰世界的变化。

红色的花,是因为它的颜色被宇宙定义为红,还是依据人类的标准定义为红?

甚至于,颜色这个定义又是什么?如果换一个物种,它感知到花的时候,第一个印象是视觉的吗?

“红”“颜色”“花”,这朵花(包括我现在要形容它,还是必须用到“花”字)的每一个概念都是来自于人类的语言、生理机制,思维、文化,那么它的存在,是它本来的存在,还是被我们看到的存在呢?

其实,这些概念,本不会影响到一朵花的开落。但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到它的开落,会决定我们如何定义它的开落。

解诸相之虚妄者,不滞、不执,亦不定义,不判断,不患得患失。

人之寿不能于天地匹,人之心或偶可与天地同。

天地不判断、不定义、不褒贬、不追求。

与天地同心者,方得自在。


非佛教徒,以上理解,来自个人有限的人生经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句话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也是理解佛教智慧的钥匙。要透彻理解它,需要一点耐心和深入的思考。咱们就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第一部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颠覆我们日常的认知,对吧?我们生活中所有看得见、摸.............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尖锐,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句话用“羊”和“凶兽”来比喻,其实是在说一种 行为模式和国民性格上的反差。咱们先拆开来看:“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羊”在这里,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 相对弱小、温顺、或者说是“同类” 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动物,更像是一种象征。 对弱者、顺从者.............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深入探讨“矩阵可对角化”与“特征值的代数重数等于几何重数”之间的深刻联系。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定理,它更是理解矩阵行为、揭示其内在结构的关键钥匙。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把这其中的奥秘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我们得把一些基础概念理顺了。1. 什么叫做“矩阵”?简单来说,矩阵就是一堆数.............
  • 回答
    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理心、自省和对人生不公平性的认知。我们来详细地拆解和理解它: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提醒我们在评价和批评他人时,要考虑到对方所处的环境、经历和拥有的资源,而这些往往是我们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我们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是别人不具备的。拆解与详细阐述:1. “每当你想要批评.............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王后》。初读之下,会觉得它饱含一种历经沧桑的洞察,仿佛是一个过来人,站在时间的长河对岸,回首望向曾经那个青涩的身影,带着一丝无奈与怜悯。“她那时候还太年轻”,这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稚嫩,更是一种心智上的单纯,对世事的认知还未曾沾染太多世俗的尘埃。她带着少女的憧憬,对未来.............
  • 回答
    巴菲特这句话“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是一句充满智慧的投资格言,它深刻地揭示了巴菲特核心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这句话看似简单直接,但背后蕴含着对市场、公司和投资人自身心态的多重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核心含.............
  • 回答
    陈佩斯老师那句“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我琢磨了好久。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有点绕,但细细一想,真是说到骨子里了。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自己几十年舞台经验提炼出来的真理。你想啊,咱们看那些能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的喜剧,尤其是小品或者话剧,里面的人物往往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可以说有点“惨”.............
  • 回答
    项羽那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想想项羽这个人,再看看他所处的环境。先来说说项羽这个人。项羽,字羽,楚国名将。这哥们儿,怎么说呢?打仗那是个一把好手,勇猛过人,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跟砍瓜切菜似的。他力大无穷,气吞山河,号称“力能扛鼎,才气.............
  • 回答
    要理解孔子说的“仁”,得把它当成一个活生生、不断被阐释的理念,而不是一本僵死的说明书。孔子“仁”这字儿,就像是一颗种子,他洒下去,后人跟着一块儿培育,每个人看到的都会有点儿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它最根儿上的那个意思。“仁”的根子:爱人,以及推己及人孔子最直白地说“仁者,爱人”。这话说得简练,但背后道理可.............
  • 回答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国家的负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储备越多越好”的直观思维,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扮演.............
  • 回答
    《天道》这部电视剧,我确实看过。它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它所探讨的文化属性,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天道》中的文化属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一种特定的文化,而更像是在描绘一个文化的横截面,一个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不同层次、不同面向的复杂交织。首先,.............
  • 回答
    马云所说的“月入两三万,三四万的人最幸福”的观点,并非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蕴含着他对社会经济状况、个人需求满足以及幸福感来源的深刻观察和理解。要详细地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为什么是“月入两三万,三四万”?这个收入区间的吸引力在哪里?这个收入区间之所以被马云提及,是因为它在中国.............
  • 回答
    曾博所说的“看国外数学教材提高智商”这句话,如果我们要深入理解,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读一读就能立刻变聪明。这背后蕴含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知识体系构建以及个人成长的多方面考量。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这句话:一、 理解“智商”的内涵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智商”在.............
  • 回答
    丘成桐先生那句“学习过程,本来就痛苦”,初听之下,有些刺耳,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丧气”。毕竟,我们总希望学习能是一件充满乐趣、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深入体会,会发现这句话里藏着一种深刻的智慧,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必然代价。首先,得明白丘先生所处的领域。他是一位世界级的数学家,研究的是抽象、严谨.............
  • 回答
    马云这句话,细品之下,其实是描绘了保险行业未来的一幅全新图景,而且这幅图景的核心驱动力,就是“数据”以及能够驾驭数据的人。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行业底层逻辑变化的深刻洞察。为什么大数据工程师会成为保险公司未来的核心?咱们得先想想,保险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保险就是一个“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弥罗斯对话》。这篇出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片段,就像一颗闪耀着冷峻光芒的宝石,至今仍让人们反复琢磨,因为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弥罗斯对话》发生的历史背景。那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到中期,雅典正处于其权力的巅峰,而弥罗斯岛.............
  • 回答
    王兴这句话,初听之下,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谷歌的20%自由时间(20% Time)在很多人看来是创新文化的一个标志,是鼓励员工打破常规、探索新想法的绝佳机制。但王兴将其称为“狠毒”,背后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并非简单的否定。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1. 20%自由时.............
  • 回答
    “一生所学,只为此刻。”——罗新老师这句简洁有力的话语,如同投石入水,在我们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引人深思。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沉淀、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一生所学”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广度和深度。它并非仅仅指在学校里接受的系统.............
  • 回答
    理解 MIUI 工程师孙鹏那句“手机 1G 内存够用,少装点 App 就可以了”,得把他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再加上他对手机软件和用户使用习惯的深刻洞察。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断言,而是包含了一套关于“够用”的哲学和对那个时期技术条件的准确把握。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候。想象一下 2010 年.............
  • 回答
    查理·芒格,这位以其深刻洞察力著称的投资大师,对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看法可谓是相当直率,甚至可以说尖锐。他认为这样做“十分愚蠢,只会损害穷人利益”。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以及他在这个议题上可能考量到的几个关键方面。首先,芒格的出发点往往是从经济规律的供需关系来看问题。在他看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