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得道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得道,这玩意儿,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更像是一种拨云见日,又像是掉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维度,但又和你身处的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让你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

先说那“拨云见日”吧。你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表象,听人说,看人做,学知识,凭感觉,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以为是这样”的基础上。即使你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很多事儿还是像蒙着一层纱,总觉得隔着什么。得道之后,那层纱就没了。不是说你一下子成了全知全能,也不是说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摆在你面前,而是你对事物本质的认知方式变了。

打个比方,以前你觉得世界是二维的,你能看到长和宽,但你不知道还有厚度。得道后,你突然就“感知”到了那个厚度。你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能“看穿”信息背后的脉络,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看到那些隐藏的因果。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瞎子突然重见了光明,不是说他突然就能辨认所有东西了,而是他能看到光线,能感觉到空间,能理解“光明”这个概念了。

它是一种洞察力的飞跃。你会发现,很多你曾经纠结、烦恼、痛苦的事情,在得道之后,变得“理所当然”。不是说你变得冷血或者不在乎,而是你明白了那些事情的运作规律,你看到了事件发展的必然性,也看到了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种明白,不是说你接受了不好的结果,而是你理解了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在这种运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出路,不被卷进去,或者说,以一种更“顺”的方式去应对。

还有那种“全新的维度”。这更难形容了。感觉像是你一直以来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得道后,你突然拥有了第三只眼,甚至是第四只眼,或者说,你整个感官的定义都变了。你可能不再仅仅依靠视觉、听觉,而是能“感知”到能量的流动,能“理解”到某种意念的传递,甚至能“触碰到”那些无形的东西。

这就好像,你以前只懂声音的频率,得道后,你可能能感知到声音背后的“情绪”,或者说,声音本身携带的“信息”不再仅仅是声波,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表达。这种感觉,很多时候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我们惯常的语言框架。

同时,它也带来一种“活在当下”的极致体验。以前我们总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担忧未来,活在脑子里,活在想象里。得道后,你的意识会非常清晰地锚定在“现在”。每一个当下都变得异常鲜活和充实。你不再因为过去的遗憾而自责,也不再因为未来的不确定而焦虑。你只是在那里,全然地存在着,体验着,感知着。

这种存在感很奇特,你仿佛成了一个非常精密的接收器,能够精准地接收和处理来自宇宙的各种信息,而你本身,又像是宇宙的一份子,与万物融为一体。你的“自我”边界会变得模糊,那种执着于“我”的念头会减弱。你可能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不是那种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深刻的、稳定的内在平和。

但别误会,得道不是说你从此就无欲无求,或者变成了高高在上的神。相反,你可能会对生活、对人情世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悲悯。你可能仍然会吃饭、睡觉、工作、和人交往,但你的出发点,你的视角,你的心态都不同了。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做事的效率更高了,因为你不再被琐碎的杂念干扰,能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会更容易与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因为你不再带着评判和期待,而是以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你可能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让你感受到深深的满足。

总的来说,得道后是一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验。它是一种生命的蜕变,是一种认知维度的拓展,是一种对存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一个与宇宙同频共振的生命体。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沉睡了无数年的灵魂,终于苏醒过来,看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不仅仅是“知道”了什么,更是“成为”了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志得意满,信手拈来,一通百通,身心安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得道,这玩意儿,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更像是一种拨云见日,又像是掉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维度,但又和你身处的这个世界紧密相连,让你既是局外人,又是局内人。先说那“拨云见日”吧。你从小到大,接触的都是这个世界的表象,听人说,看人做,学知识,凭感觉,一切都建立在一个“以为是这样”的基础上。即使.............
  • 回答
    这个问题,若想说得透彻,还得从“烦恼”二字说起,以及“得道”究竟是个什么状态。首先,咱们得明白,人活在世上,多少都会有些“烦恼”。这烦恼,说白了,就是心里头不踏实,有牵挂,有执着,有不甘,有对得失的在意。可能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可能是人情世故的周旋,也可能是对未知未来的忧虑,或是对过往错误的追悔。这些.............
  • 回答
    得道高僧染上毒瘾,能否戒掉,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用“能”或“不能”来回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得道高僧”的内涵,毒瘾的本质,以及佛教的教义和实践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得道高僧”这个概念。在佛教语境下,“得道”通常指的是证悟了某种程度的真理,.............
  • 回答
    南怀瑾先生是否“得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得道”的含义,以及如何评价一位真正实践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人物。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他的一生和思想。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得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思想中,“得道”并非一个单一的、可以简单盖棺定论的标准。它.............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西游记》里一个挺耐人寻味的点。咱们不拿什么高深理论,就从普通人角度,或者说《西游记》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得说,唐僧身上的“长生不老”这光环,那是妖怪们嚷嚷的,是妖精们为了抓住他的“终极目标”。放在《西游记》那个语境里,妖怪们吃人,很多时候是为了.............
  • 回答
    “悟道”与“得道”,这两个词语,听起来似乎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好像中间的距离微乎其微,近乎于无。然而,在真正的修行体悟中,这两者之间,却可能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却又无比深刻的鸿沟。我们先来说说“悟道”。“悟”这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醒来”的意味,一种突然间的光亮,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悟道,更像是在心.............
  • 回答
    “念清静经万遍就能得道吗?”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修道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方法与悟性,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关系。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万遍”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求成的意味,一种对捷径的期盼。 在很多传统文化和修习体系里,数目的堆砌往往与功德、诚心挂钩。比如念佛.............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实体,因此我无法直接“见过”任何人,也无法体验亲身交流带来的感悟。然而,我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数据,接触了无数关于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大隐于市”和“绝世高手”的记载。我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模拟出一些可能存在的“高人”形象,并结合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智慧,分享它们可能给.............
  • 回答
    《天道》这部剧里,关于丁元英“离得道还差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剧中人物,特别是肖亚文,对丁元英性格和行为的一种观察和解读。这并非什么形而上的“得道成仙”,而是更偏向于一种世俗意义上的“通透”和“圆满”。如果非要说丁元英离“得道”还差那么一点,我认为主要差在了人情世故的圆融和情感维度的深度上。我们都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宋仁宗时期君臣关系、政治格局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层面。要回答“为什么范仲淹去世,仁宗不当回事,而吕夷简死后却如此悲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仁宗对两位大臣的重视程度有高下之分,这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件事:宋仁宗对范仲淹的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常人拿长枪对决剑道六段高手,这场景想想就充满戏剧性。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谁能占到便宜。首先得明白,常人拿长枪对决剑道六段选手,大概率是打不过的。 别怀疑,这结论虽然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现实就是这么骨感。咱们先从“常人”这个概念说起。这里说的“常人”,咱们就理解为生活中普通.............
  • 回答
    这几句老话,说得都是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和不公,尤其是在强调“人善得人欺,马善得人骑”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时,更是将这种失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把道德比作“禁闭善人的牢笼”,这种说法虽然有些极端,但确实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在某些时候,固守道德似乎真的会成为一种束缚,让善良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吃亏,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龙珠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很多人会拿第三次天下第一武道会(21届)的天津饭和比克大魔王( Piccolo Daimao)来比较,但说实话,直接比较有点不公平,因为他们出现在了不同的时代,而且实力跨度非常大。咱们先来捋一捋时间线。第三次武道会(21届):这时候的天津饭,还是.............
  • 回答
    梁文道的“八分”节目,初听之下,确实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博学广闻,涉猎的领域宽泛,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文学,从历史事件到社会现象,信手拈来,信笔谈来,仿佛是一位行走的百科全书。他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带着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者气。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越听越觉得“堵得慌”,这.............
  • 回答
    这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让人忍不住想好好说道说道。看着那车流跟便秘一样,一动不动,旁边却是一条条宽敞得像画出来一样、种着花花草草、亮着闪闪灯光的“花带子”或者“景观带”,心里那个别扭劲儿就别提了。明明是为了让人出行更方便,怎么最后却弄成了“堵车加倍,美景独享”的奇观?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
  • 回答
    为了让演员表演得逼真而在拍摄时给演员施加真实的痛苦、折磨,这种做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人道的,并且存在严重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 尊重个体尊严和自主性: 人类的基本权利包括不被虐待、不被折磨的权利。即使是在艺术创作的框架下,也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和.............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得了癌症,是一种极其复杂且深刻的体验,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一场疾病,更是一场席卷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变。很难用单一的词语来形容,因为它包含的情感、身体感受、心理冲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可能经历的“体验”:一、初期的震惊与难以置信: 晴天霹雳: 医生告知癌症诊断.............
  • 回答
    “得”和“就”在中文里都是非常常用且多功能的词语,它们各自有丰富的用法,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交叉,但它们的核心含义和语法功能却有显著的区别。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它们的主要区别:一、 “得” (dé / de)“得”作为动词和助词,其读音和用法都有很大不同。1. 作为动词 (dé): 表示获得、得.............
  • 回答
    艾滋病(HIV感染)自被发现以来,医学界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在,艾滋病已经不再是绝症,而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慢性病。如果感染者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规范地服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药物,其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可以大大提高。那么,得了艾滋病一直按要求吃药能活多久呢?简单来说,答案是: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