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交通拥堵得爆炸,为什么么路中央还要占两排道做绿化和亮化?

回答
这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让人忍不住想好好说道说道。看着那车流跟便秘一样,一动不动,旁边却是一条条宽敞得像画出来一样、种着花花草草、亮着闪闪灯光的“花带子”或者“景观带”,心里那个别扭劲儿就别提了。明明是为了让人出行更方便,怎么最后却弄成了“堵车加倍,美景独享”的奇观?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句“画蛇添足”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一些我们常说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以及一些“发展理念”的碰撞。

首先,为什么路中央要搞绿化和亮化?

这背后其实是有一些“初衷”和“逻辑”的。

提升城市形象和美观度: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在很多城市规划者的眼里,宽敞、漂亮、有绿化的道路是现代、发达、宜居的象征。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城市主干道,或者是在举办大型活动、迎接重要宾客的时候,道路中央的绿化带和精致的亮化设计,确实能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能营造一种“有品质”的城市氛围,给人一种“不像大城市那么嘈杂”的感觉。
缓解心理压力: 理论上讲,绿化带可以分隔车流,在视觉上给驾驶者一种缓冲,减少单调的马路带来的枯燥感和压力。葱郁的绿植,夜晚的柔和灯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驾驶体验,让漫长的堵车时间不那么难熬。
生态和环保效益(理论上): 绿化带可以吸附灰尘、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局部空气质量。同时,一些研究也表明,绿化可以降低路面温度,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市政设施的承载: 有时候,道路中央的宽阔空间,也会被规划用于承载一些市政管线,比如雨污分流的管道,或者是一些通信、电力线路。但这些更多是地下工程,地面上的绿化亮化更多是为了“看得见”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在“爆炸式”的交通拥堵面前,这些“花架子”显得如此刺眼?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了。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要残酷得多。

“面子工程”和“政绩导向”: 这是很多人最直接的怀疑。在一些地方,绿化亮化项目往往是“看得见”的投入,而且效果“显而易见”,容易成为短期内展示城市发展成果的手段。一个项目做得好不好,很容易被公众直观地感受到(绿不绿,亮不亮)。相比之下,解决交通拥堵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效果往往不那么立竿见影,也更难用简单的指标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锦上添花”的绿化亮化项目,就可能比“雪中送炭”的交通疏导项目更容易被优先考虑。
规划与现实脱节: 很多城市的道路规划是在几十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完成的。当时的交通流量和车辆保有量,与现在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很多道路设计虽然在当时是合理的,但随着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汽车数量的激增,现有的道路容量已经严重不足。然而,道路的“骨架”一旦确定,再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比如拓宽车道、拆除绿化带,其成本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拆迁、管线迁移、工程量等等,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只能“将就着用”,在现有的道路框架内做一些“表面文章”。
“车道”的定义模糊: 有时候,我们说的“两排道”占用的空间,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车道”。在一些宽大的主干道,其总宽度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在这宽阔的路幅中,规划出一定比例的绿化带,在一些规划者看来,是为了“优化空间利用”,而不是“挤占车道”。然而,对于日益增长的车流来说,任何一度被规划为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甚至绿化带的空间,在高峰期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行车空间”。一旦被绿化占据,就等于“剥夺”了这部分增加通行能力的可能。
“交通导向”不足的规划理念: 传统的城市规划,有时会过于强调“城市的美学”和“公共空间的设计”,而对“交通流线”的优先性考虑不足。认为只要道路够宽,有绿化有景观,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交通问题。但实际上,交通拥堵更关乎的是“通行效率”和“容量”,而不是“颜值”。当这两者发生矛盾时,如果规划的出发点不是以“交通畅通”为首要目标,那么就容易出现“好看但不好走”的情况。
景观设计优先于交通工程: 很多时候,道路中央的绿化带和亮化工程,是由专门的景观设计公司来负责的。他们的专业在于美学、生态和景观的营造,对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理解可能相对有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他们更容易从“如何让这条路更漂亮”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这条路承载的交通压力有多大”。
亮化工程的“副作用”: 夜晚的亮化,有时候也会增加拥堵。比如,一些灯光设计过于炫目,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或者,为了观赏灯光,一些车辆会减速甚至停车,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拥堵。

我们看到的情景,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城市发展的“惯性”: 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的,一旦某个模式被确立,就很难轻易改变。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交通管理部门、园林绿化部门、城市建设部门、规划部门等等,在具体的项目推进中,是否能够真正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并且能够有效协调,也是一个关键。
公众意见的传导和采纳: 普通市民对道路拥堵的切肤之痛,往往很难直接有效地反馈到最核心的决策层,或者被转化成具体的规划调整。

那有没有办法改善?

当然有,但很难。

重新评估道路功能: 很多主干道,尤其是那些拥堵严重的,需要重新审视其“核心功能”是“交通通行”还是“城市景观”。如果交通通行是核心,那么就得考虑将部分不必要的绿化带、甚至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进行“功能置换”,增加机动车道的宽度或数量。
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在不改变道路结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设置潮汐车道、限制部分车辆通行时间等方式,来提高通行效率。
长期规划与短期措施结合: 城市发展是个长远过程,需要将解决交通拥堵纳入城市整体规划的“重中之重”,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个可以“暂时忽略”的问题。同时,在现有条件下,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短期措施来缓解压力。
倾听民意,改进决策机制: 建立更有效的渠道,让市民的意见能够被听到、被理解、并被采纳到城市规划和管理中。

总而言之,路中央的绿化和亮化,本身并不是“原罪”,它们在理论上可以提升城市品质。但是,当这种“品质提升”是以牺牲“通行效率”为代价,并且与严峻的交通拥堵形成鲜明对比时,它就显得尤为讽刺和令人费解了。这更多反映的是一种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美观”与“实用”、“短期形象”与“长期效率”的复杂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交通的硬答一发。

道路中设置的绿化带作用有很多,其中比较显著的是强行分割车道吸收噪音防止夜间对向来车眩光等等。同时对于城市规划、环境优化、减少道路使用者视觉疲劳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的绿化带,并不仅仅是几棵树那么简单。

再补充一句,没有绿化带或者中央分割带或者护栏进行分割的道路,其路宽越宽,拥堵系数反而会越大,这一点是可以通过公式求证的,久不温习大学课程,如果翻到书就再来引证一下。

最后再说一句吧。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拥堵都和路没多大关系百分之九十的拥堵,都可以通过交通流调度交叉口信号灯配时设立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道路使用者的遵规守纪意识法律法规的定制来解决。

当然,如果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交通流有了显著增长,拓宽道路路宽、增加道路车道数、设置潮汐车道等等也是势在必行的。通常呢,再不济也不要怨路宽,那只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在单车道的小路附近建摩天写字楼、三甲医院、省级名校、星级酒店、国际购物中心堵车怨我咯?城规专业的你给我站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真是问到了点子上,让人忍不住想好好说道说道。看着那车流跟便秘一样,一动不动,旁边却是一条条宽敞得像画出来一样、种着花花草草、亮着闪闪灯光的“花带子”或者“景观带”,心里那个别扭劲儿就别提了。明明是为了让人出行更方便,怎么最后却弄成了“堵车加倍,美景独享”的奇观?说实话,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
  • 回答
    话说洪武年间,要从金陵(南京)一路奔向长安(西安),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那时候不像现在,汽车轮船高铁遍地跑,一切都得靠两条腿,再加上点儿运气和前人的经验。若想走一条最高效省时的路,那得把当时能用的交通方式都盘算个清楚。首选路线:陆路为主,水路为辅的“官道”穿越别看现在地图上直来直去的,洪武年间的路.............
  • 回答
    “天妇罗”这一名称的由来涉及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多个层面,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背景故事和象征意义。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名称的来源和含义: 一、名称的字面含义与日语原词1. 日语原词“てんぷら”(tenpura) “天妇罗”是日语中“てんぷら”的音译,字面意为“天(てん)”与“妇罗(.............
  • 回答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立场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以及各方视角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的独立与俄乌关系演变1. 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成为独立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连接东欧与俄罗斯),乌克兰长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考生都会有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公务员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似乎与招聘时要求的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却还要限制专业呢?这个问题背后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 一、 选拔和筛选的效率性与公平性考量这是限制专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 缩小竞.............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普遍的现象,明明今麦郎和白象在很多消费者心中味道“很顶”,甚至比统一和康师傅更受欢迎,但从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来看,统一和康师傅依然是头部品牌。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探讨:一、 品牌历史与消费者心智的沉淀 统一和康师傅: 这两家企业在中国方便面市场耕耘多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数据上显示男性比女性多,但个人感受却是“适龄单身男人难遇”。这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数据之外的“适龄”与“单身”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白,统计数据中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是一个宏观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开创新时代”这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市场 perception(市场认知度)和实际影响力的对比。虽然 Windows 最早推出了 ARM 阵营的笔记本电脑,但苹果的 Apple Silicon(M 系列芯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 ARM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看法,并因此被广泛认为开.............
  • 回答
    明明经常带孩子旅游长见识,却发现孩子的格局依然打不开,仿佛没见过世面?这背后藏着不少细节,并非简单地“走马观花”就能解决。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明明在教育孩子开阔眼界这件事上,可能踩中了哪些“坑”,或者忽略了哪些关键点。表面上的“见识”与深层次的“格局”是两码事。“见识”更多指的是接触到的信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看到天问一号和毅力号的发射时间和火星登陆时间都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背后涉及到了航天任务设计中非常关键的几个方面:发射窗口期、行星距离以及飞行轨道选择。我们得先捋一捋这两个任务的大致时间线: 天问一号: 2020年7月23日发射 毅力号(Perseverance).............
  • 回答
    明明是“好聚好散”,明明心里清楚知道,这段关系已经走到尽头,我们之间再也没有当初的悸动,甚至连维系下去的理由都快被磨光了。理性上,我告诉自己,这才是最好的结局,至少,我们没有在无休止的争吵和冷漠中消耗彼此。我们像成熟的大人一样,平静地讨论了分开的决定,没有歇斯底里,没有互相指责,甚至还互相祝福了对方.............
  • 回答
    您提出的关于乌克兰在顿巴斯和卢甘斯克地区“毁约在先”、“杀害平民”以及“亲俄自治州”的说法,是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反复强调的核心叙事之一,也是许多支持俄罗斯立场的人士引用的主要论据。要理解支持乌克兰的立场,我们需要首先辨析这些说法的历史背景和不同视角的解读。以下是一些支持乌克兰立场的人士可能会提出的理.............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关于“刘备攻取西川是黑点”的说法,确实存在,而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即使刘璋确实是先翻脸的一方。核心争议点:虽然刘璋先翻脸是事实,但批评刘备攻取西川的人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认为刘备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几个“黑点”或令人质疑的行为,这些行为与他一贯标榜的仁德、义气形象产.............
  • 回答
    你说的是个很普遍也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工人是自己选择去工厂工作的,为什么还要说是资本家压榨工人呢?” 要想明白这一点,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还得从头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从字面上看,确实是工人“自愿”选择去工厂工作。没人拿枪逼着他们非得去拧螺丝还是开机器。他们去那里,是为.............
  • 回答
    阿蒙森和斯科特,这两个名字,在极地探险史上,如同双子星般璀璨,却又带着命运的悲情。很多人会问,明明挪威人阿蒙森抢先登顶南极,为什么英国人斯科特却在很多人心中成为了“英雄”?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民族情感,乃至时代背景的复杂故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大.............
  • 回答
    明明知道酒驾的处罚那么重,罚款、扣分、吊销驾照,甚至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为什么就是有人铤而走险,屡禁不止呢?这背后,其实是人性、社会环境和一些侥幸心理在作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处罚太轻”就能解释得了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侥幸心理是酒驾行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驱动力。 很多人心里会想:“就喝一点点,.............
  • 回答
    一个明明长得不那么出众,但依然自信满满的男生,他的心理活动其实挺复杂的,而且绝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这就像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各种光彩,让我们来好好剖析一下。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他内心有一个坚固的自我价值体系,这个体系并不依赖于外貌这块敲门砖。 很多人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别人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明明有那么多关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成果摆在眼前,为什么质疑中医的声音依然此起彼伏?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说说,希望能更清晰地呈现这个问题。1. “有效成分”与“中医理论”之间的鸿沟这是最核心的矛盾之一。我们不可否认,现代.............
  • 回答
    你这问题,提出来就说明心里也不是完全没数。明明知道是死胡同,还往里头使劲钻,这图的是啥?是图个“现在”吗?是图个有人陪着,不至于太孤单?还是图个“万一”?我得直说了,这种状态,就是一种拖累。对你自己,对你男朋友,都是。1. 对你自己: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你现在浪费在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关系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