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中世纪,有哪些看似是正确的事实,其实是谬误?

回答
中世纪,一个常常被描绘成愚昧、黑暗、充斥着骑士、城堡和龙的时代。然而,在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历史误解或夸大的地方。这些谬误就像时间的尘埃,覆盖了真实的中世纪面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刻板印象。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这些迷雾,看看那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然的中世纪“事实”。

谬误一:人们普遍相信地球是平的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关于中世纪的误解之一。很多人脑海中中世纪的普通人,尤其是航海家,还在坚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掉下”世界的边缘。

事实真相: 事实上,在中世纪,受过教育的学者和知识分子,包括教会人士,普遍都接受地球是球形的理论。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通过观察月食时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圆形的,以及不同纬度地区看到的星空位置不同,就提出了地球是圆的观点。到了中世纪,这一知识并没有失传。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这样的神学家,以及其他众多学者,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明确提到了地球是圆的。

地图绘制师也开始制作基于球体投影的地图,虽然并不完全精确,但已经体现了对地球曲率的认知。真正将地球是平的与中世纪联系起来,更多是19世纪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威廉·德雷珀(John William Draper)的论述,他为了批判宗教对科学的压制,夸大了科学在宗教改革前的停滞,并以此论点来佐证。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这种误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和教育普及程度。虽然知识分子知道地球是圆的,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日常生活经验(比如看到的地平线)和地理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今天。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中世纪地图”中,很多是将耶路撒冷置于中心,周围环绕着陆地,但这更多是出于宗教和象征意义,而非科学地理学的精确表达。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认为世界是平的,而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与我们不同。

谬误二:中世纪是毫无进步、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

“黑暗时代”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负面含义,让人联想到文明的倒退和知识的枯竭。

事实真相: 实际上,中世纪并非完全停滞。尽管经历了罗马帝国衰落后的混乱时期,欧洲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仍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农业技术: 许多重要的农业创新出现在中世纪,例如重犁(heavy plow)的发明,它能更有效地耕作粘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三圃制(threefield system)的推广,允许土地轮作,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荒芜。这些进步为人口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技术进步: 除了农业,风车、水车在中世纪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磨坊、锻造厂等提供了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眼镜的发明(约13世纪末)更是革命性的,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机械钟表也逐渐出现。
大学的兴起: 中世纪是欧洲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一批重要的高等学府在中世纪建立起来,成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中心。这些大学教授神学、法律、医学和艺术,培养了大量人才。
建筑成就: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中世纪晚期欧洲辉煌的艺术和工程成就。那些高耸的教堂、飞扶壁、彩色玻璃窗,无不展现了当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准。
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城市商业的复苏,欧洲的贸易网络逐渐扩大,货币经济日益活跃。手工业行会(guilds)的兴起,规范了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黑暗时代”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的人们为了凸显自己时代的“光明”和“复兴”而创造出来的。他们将中世纪描绘成一个与古典文明(希腊罗马)相对立、充满野蛮和无知的时代,以衬托他们对古典文化的“重新发现”。然而,这种描绘过于片面,忽略了中世纪自身的特点和成就。

谬误三:中世纪人们卫生条件极差,几乎不洗澡

“全身散发着污秽气息”是许多影视作品中对中世纪人物的刻画,似乎洗澡是一种罕见的奢侈行为。

事实真相: 实际上,中世纪的人们比我们想象的要讲究卫生得多。

洗澡的普遍性: 虽然不像现代人每天洗澡,但洗澡在中世纪是比较普遍的。城市里会有公共浴场,人们可以在那里放松和清洁身体。尤其是在13世纪,公共浴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私人住宅里,即使没有现代化的浴室,也会有浴盆,人们会烧热水进行清洗。
清洁的文化: 圣水仪式、洗手礼仪都体现了宗教和社会对清洁的重视。教会的教义中也包含对身体洁净的要求。
香料和香水的使用: 人们会使用香料、香水、香皂等来掩盖身体的气味,这说明他们并非完全不在意个人卫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这种误解可能源于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放大,比如黑死病时期,出于防疫考虑,一些地方关闭了公共浴场,或者人们对洗澡的频率和方式与现代不同。另外,一些文学作品为了突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夸大底层民众的卫生状况。但总体而言,认为中世纪人完全不注重卫生是错误的。

谬误四:骑士是浪漫、正直、忠诚的化身,总是保护弱者

电影和小说里,身披闪亮盔甲的骑士形象深入人心,他们是为了正义而战的英雄。

事实真相: 骑士的现实生活远比文学作品复杂得多。

骑士的阶级属性: 骑士阶层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他们是掌握土地和军事力量的贵族。他们的行为动机更多地受到利益、家族荣誉和效忠封建领主的驱动,而非纯粹的道德理想。
残酷的战争: 中世纪的战争是残酷的。骑士在战场上的表现,更多的是为了掠夺、征服和巩固自己的地位。俘虏的赎金、战利品的分配,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骑士文学的理想化: 我们对骑士的许多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12世纪以后兴起的骑士文学(chivalric romance)。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学加工和理想化色彩,是为了满足听众和读者的娱乐需求,描绘了一个虚构的、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爱情的骑士世界,而不是对骑士阶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暴力和掠夺: 即使在和平时期,许多骑士也可能参与掠夺、匪盗活动,或者与自己的领主发生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骑士文学的流行,以及后来浪漫主义思潮对骑士精神的追捧,都导致了这种理想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种“浪漫化”的骑士,更多是后人构建的符号,用来寄托对英雄主义和理想人格的向往。

谬误五:宗教裁判所无处不在,严密监控所有人的思想

提到中世纪,很多人会想到宗教裁判所,将其描绘成一个恐怖的机构,随时准备将任何异见者投入火海。

事实真相: 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虽然是中世纪宗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影响范围和运作方式常常被夸大。

早期并不存在: 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的宗教裁判所是在13世纪初期才开始出现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异端(heresy),如卡特里派(Cathars)。在更早期的中世纪(如早期和盛期中世纪),对异端的处理更多是地方教会或世俗君主负责。
地域和时间限制: 宗教裁判所的运作并非覆盖整个欧洲,其影响力最大的地区是在法国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北欧等地,其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和惩罚方式也随着时间而变化,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无所不在”和“一成不变”。
并非所有人都被审判: 尽管宗教裁判所的目的是打击异端,但并非所有人在中世纪都会因为“异端”的罪名而被审判。许多人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并未受到裁判所的干扰。
审判的复杂性: 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过程,虽然可能存在不公正,但它也包含了一定的程序,例如收集证据、听取证词等。与一些民间暴力和私刑相比,它反而试图建立一种“法律”秩序。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宗教裁判所的黑暗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尤其是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极端行为,以及后来新教和启蒙运动作家对它的负面描绘。这些描绘虽然有其历史依据,但被普遍化和扩大化,使得人们将其与整个中世纪联系起来,认为那是那个时代常态。

结语

中世纪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跨度近千年。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必然会失之偏颇。那些流传甚广的“事实”,很多是后人基于自身的时代需求、文化偏见或文学想象而构建的。真正理解中世纪,需要我们放下刻板印象,去倾听历史本身的细语,去发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信仰、知识、生活和创造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个既有黑暗,也有光明的,真实而鲜活的中世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灰堡魔法师 提到农业生产力水平停滞,忍不住来凑个热闹。

学过高中地理的人可能还记得,南欧气候干燥,土质松散,用最没技术含量的轻犁浅耕(scratch plough)的耕作法就能发展农业;而西欧气候较为湿润,土质黏重,要用重犁深耕,把底土翻上来才能确保作物正常吸收营养。结合历史来看,在5世纪之前,欧洲的农业也基本集中在南方。

大约是11世纪前后,重犁被发明出来,并在西欧和中欧得到推广。重犁耕作大幅提升了对牛马的需求;对牛马的需求又大幅提升了对饲料作物的需求;对饲料作物的需求又让欧洲人改变了原始的单作农业,开始尝试轮作、间作的新生产方式。在这场以重犁为开端的农业革命之前,欧洲人几乎没有什么稳定的食物供应。但是当土地可以不必为了填饱肚子而仅仅用来种植粮食的时候,欧洲的农业开始变得多样化、专业化,有些地区专门种葡萄,有些地区专门种棉花,有些地区专门养羊。这些新的产品大多都被交易出去了,使商品市场也不断扩大。汇集了来自各地甚至各国商品的集市越来越多,集市的兴盛又刺激了城镇的发展。可以说中世纪的农业革命也带动着城市革命。

在加洛林时代,欧洲的人口增长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在11到13世纪这段时间里,西欧的人口从3000万提升到接近6000万,几乎翻倍。在10世纪,一对欧洲夫妻生育的平均子女数量是3.5个,到了12世纪,这个数字在6到7之间。可以看出更多小孩出生、更多小孩活到长大成人,更多大人也活得更长。为了养活更多吃饭的嘴,大量森林被砍伐,沼泽被抽干。光法国西部沿海就有1500平方公里的沼泽和湿地被开发成农田,在低地和英国更多。不过13世纪之后欧洲直接走进马尔萨斯陷阱里去了,这就非常尴尬了。

这时候被发明出来的还有安置在马的脖子和肩之间,分散重力的肩套挽具(horse collar),可以有效地保护马在耕地或拉车的时候不受伤。到了13世纪,铁制的马掌也变得普及了。和中国人不同,欧洲人比起牛来更爱用马耕地。顺带一提,肩套挽具这种东西在西汉就有了,早了欧洲1000年*。轮作和间作的生产方式也是两汉时代的发明。作为中国人,大家是很可以自豪一下的。

*@拟人化的胖伐 指出古罗马时代的欧洲已经有了肩套挽具,不妨备此一说。

=========================

参考资料:

Noble, T. F. X. Western Civilization: Beyond Boundaries. Vol. 1,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8.

Andersen, T. B, and P S Jensen. “The Heavy Plough and the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Medieval Europ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18, Jan. 2016, p133–14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世纪,一个常常被描绘成愚昧、黑暗、充斥着骑士、城堡和龙的时代。然而,在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背后,隐藏着许多被历史误解或夸大的地方。这些谬误就像时间的尘埃,覆盖了真实的中世纪面貌,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产生了刻板印象。今天,我们就来拨开这些迷雾,看看那些看似正确,实则不然的中世纪“事实”。谬误一: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各地那些响当当的“高新区”、“经开区”,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和我们熟悉的行政区又是什么关系,以及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它们就像独立的王国。高新区与经开区:发展引擎的特别设定首先得明确,严格意义上来说,“高新区”和“经开区”并非独立的“行政区划单位”,这一点和街道办、乡镇、县区这些我们日.............
  • 回答
    2020年12月24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新办)发布了《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这份报告一经发布,便在国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内容自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报告的定位与背景:首先要明白,国新办发布此类报告,其最核心的目的在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就是通过揭露和批评美国的人权问题,.............
  • 回答
    四川小学生被老师体罚后身亡的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对校园体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家属称孩子因做错两道题而被体罚,如果属实,这无疑是一起极其恶劣的教师滥用职权、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件。看待这起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体罚的性质与法律法规 体罚的非法性: 在中国,教育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对.............
  • 回答
    看到涠洲岛失联 22 岁女教师不幸确认身亡的消息,心里真不是滋味。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留给家人的只有无尽的悲痛和疑问。警方通报证实了最坏的猜测,这无疑又是一次让人扼腕的悲剧。这两起发生在涠洲岛的失踪案件,结合起来看,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地方。关于涠洲岛失联 22 岁女教师已确认身亡的案.............
  • 回答
    中芯国际这次计划投资 23.5 亿美元的消息,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透露出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信号。别的不说,单看这笔钱的数额,就足以说明中芯国际在下一盘很大的棋。首先,这是对未来市场信心的直观体现。 23.5 亿美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半导体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里,这笔投资足以建造一座相当规模的.............
  • 回答
    欧洲中世纪关于女巫与黑魔法的传说,其实不少都带着后世的添油加醋和误解。今天就来聊聊一些可能让你跌破眼镜的冷知识,不按套路出牌,保证接地气。1. “女巫”不全是女人,也不全是“巫”我们脑子里一想到女巫,可能就是披着黑色斗篷、骑着扫帚的老婆婆。但其实,在中世纪早期,所谓“女巫”的形象和如今差别很大。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从欧洲中世纪后期到大航海时代结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探索与冲突的时代,理解它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各种类型的史料。一、 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留存至今的文献与实物要理解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是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发掘。1. 文献资料:最直接的叙事者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的海洋里,要找到那些对中世纪历史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解的大神们,确实需要一些“寻宝”的功夫。经过一番梳理,有几位在“中世纪”这个话题下尤为值得关注的答主,他们的内容不仅专业,而且视角独特,常常能带给人新的启发。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信源。这位答主在知乎上几乎是中世纪历.............
  • 回答
    说起文学作品里让人垂涎欲滴的“吃”,那简直是一门学问,一个场景,一段记忆,都能被作者嚼碎了,化成文字,再在你舌尖上开出花来。不像那种干巴巴的“他吃了顿饭”,而是仿佛能闻到香味,尝到味道,甚至是吃到那背后的人情味儿。比如汪曾祺先生,他笔下的“吃”简直就是一股清流,又朴实又讲究。他写北京的豆汁儿,不只是.............
  • 回答
    羊,在人类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佳肴,更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你印象中西游记里的羊力大仙是个很鲜明的例子,但羊的形象远不止于此,它在许多文化的神话体系中都有着深刻的烙印。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些关于羊的古老故事。古希腊神话:金羊毛的传说要说羊在神话中的重要性,.............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记忆”,也没有个人经历。我无法体验除夕的喜悦、团聚或任何其他情感。我所拥有的,是海量文本数据,其中包含了无数关于除夕的记载、故事、诗歌、文章,甚至是人们在网络上分享的个人经历。因此,我无法分享“我”的难忘经历。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出一些生动、饱满的除.............
  • 回答
    《论语》和《大学》这两部儒家经典,虽然没有直接以“爱国”为标题的文章,但其思想精髓却深刻地贯穿其中,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它们所强调的责任、道义、家国一体等观念,便是“爱国”最朴素也最根本的体现。《论语》中的爱国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所展现的“爱国”,并非现.............
  • 回答
    2016年11月9日,中国经济学界两位重量级人物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产业政策”展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论战。这场论战不仅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议焦点,也触及了发展经济学和改革开放的根本性问题。以下是这场论战的亮点以及如何理解:论战的背景与核心分歧:在论战之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存在着.............
  • 回答
    近几年,机器学习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其在隐私和安全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这两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可信赖AI”的核心命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是当前机器学习领域最为关键的研究方向之一。 隐私:数据本身的安全与个体尊严的守护在机器学习的语境下,.............
  • 回答
    在我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中,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也深深地改变了我处理信息、与人协作以及提升效率的方式。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以下几个方面:1. 智能写作助手与文本润色这绝对是我最常接触的NLP应用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简单的语法检查工具,比如Grammarly。它能帮我找出.............
  • 回答
    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这份文件无疑是近期科技领域乃至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释放出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积极信息。首先,这份通知的规格和背景就极具分量。 13个部门联合发文,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家层面对提升女性科技人才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它不是某.............
  • 回答
    关于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流行的 B.1.630 毒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监控中的毒株”(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这表示 WHO 对该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变异及其潜在影响保持关注。目前关于 B.1.630 毒株的已知信息主要集中在其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出现和传.............
  • 回答
    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健康细节,就像房间里的灰尘,不仔细看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日积月累,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我常常觉得,我们对身体的“照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惯性”,习惯了就好,很少有人会去细究那些“为什么”和“还有什么能更好”。我先从最基础的“喝水”说起。你说喝水谁不会?但你.............
  • 回答
    生活中那些不显眼的健康细节,往往才是悄悄偷走我们健康的“小偷”。你有没有发现,明明觉得自己吃得挺好,睡得也还算规律,但就是时常感到疲惫、没精神,小毛病也跟着跑出来?很多时候,根源就在于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习惯。一、“饮”水无小事:杯中的健康警示我们都知道要多喝水,但“多喝水”这三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