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学对家境一般的孩子是否是一种奢侈?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扎心。历史学,或者说任何一门需要长期投入、沉淀和深刻理解的学科,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种奢侈?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奢侈”并非全是负面的,它也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挑战。

咱们得先把这个“奢侈”拆开来看。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奢侈”?

1. 时间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经济上: 基础教育阶段,很多家长会优先考虑那些能够“立竿见影”地提升孩子考试分数、更容易找到工作的科目。历史学,尤其是一些偏学术研究的方向,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直接的经济回报。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孩子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而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家长可能会犹豫,担心这笔投入“不划算”。大学学费、生活费、书籍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如果孩子想继续深造,读研、读博,那更是多年的经济“无产出”期,对于需要早早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时间上: 家境一般的孩子,很多在学习之外,还需要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比如照顾弟妹、分担家务,甚至小小年纪就可能需要打工补贴家用。这些都会挤占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而历史学恰恰需要大量的阅读、研究、思考,甚至实地考察(虽然这在基础教育阶段不普遍,但对一些研究方向很重要)。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去“玩味”历史,去探究那些细枝末节,这本身就是一种“奢侈”。

2. “有用性”的视角:
社会主流价值观往往倾向于“实用主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这些被认为是直接关联到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就业机会的学科。历史学呢?在很多人的眼中,它似乎是“过去的学问”,离现实生活有点远,不直接产出GDP,不直接制造芯片。当一个孩子选择历史,而周围的同学都在“卷”着编程、考证、考公时,这种选择本身就显得“不合时宜”,像是在享受一种“不接地气”的思考。

3. 资源的可及性:
好的历史资源,比如珍贵的古籍、专业的图书馆、学术会议、海外的访学机会,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顶尖的学术机构。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能够接触到这些资源本身就存在门槛。他们可能更多依赖于学校的公共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的免费资料。虽然互联网时代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成本,但要进行深入、前沿的学术研究,光靠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4. 精神与心境的支撑:
研究历史,特别是深入到某个细分领域,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以及对未知保持好奇心的能力。同时,还需要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能够沉浸在书本和思想的世界里。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经济压力、家庭琐事、未来生计的焦虑之中,他很难有这份闲情逸致去“考古”一段尘封的历史,去体悟王朝兴衰的脉络,去感受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种“心无旁骛”的状态,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也算是一种“奢侈品”。

但,为什么说它也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挑战?

尽管存在上述的“奢侈”感,但恰恰是这种“奢侈”的挑战,塑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珍贵”。

1. 筛选与坚守:
正因为如此多的门槛,真正能坚持下来、在历史领域有所成就的孩子,往往是对历史有着发自内心、超越功利的热爱。这种热爱,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能够让他们克服现实的困难。他们不是因为“好找工作”而选择历史,而是因为“热爱”而选择,这种纯粹的驱动力,在很多“实用”学科中反而不那么常见。

2. 更深刻的独立思考能力:
家境一般的孩子,往往更早地接触到社会的复杂性,更懂得生存的艰辛。当他们选择历史,并能深入其中时,他们往往不会停留在表面的史实堆砌,而是会追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结合了他们对现实的体悟,更容易产生对历史事件、社会变迁更深刻、更独立的思考。他们不会轻易被某种单一的叙事所裹挟,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生活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3. 精神世界的富足:
物质的匮乏,反而可能促使一些人去寻找精神世界的慰藉和支撑。历史,作为人类文明的经验总结,能够提供超越当下生活困境的视角和智慧。通过学习历史,他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的伟大与渺小,时代的变迁与不变的规律,从而获得一种更宏大的生命体验,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力量。这种精神上的富足,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恰恰是那些物质极大满足的孩子可能忽略的。

4. 独特的职业路径:
虽然主流的“实用”职业路径固然重要,但历史学也能导向许多独特而有价值的职业。比如,成为一名优秀的档案研究员、博物馆策展人、文化遗产保护者、历史题材的编辑或记者,甚至在一些对历史素养要求很高的企业(如需要理解文化背景的国际贸易、文化产业等)担任顾问。这些职业虽然不像IT工程师那样数量庞大,但其专业性和价值却不容忽视。

总结一下:

历史学对家境一般的孩子而言,在现实层面,无疑是一种“奢侈”,因为它需要相对充裕的时间、经济支持和心境去钻研。它不是一条容易铺就的“捷径”。

但同时,这“奢侈”也隐藏着一种“筛子”的功能,能筛选出那些真正热爱、有毅力、愿意为兴趣付出代价的孩子。而这些孩子,一旦能在历史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往往能获得超越物质的、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和独特的思考能力。

所以,说它是一种“奢侈”,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条件的客观描述。但这种“奢侈”背后,也蕴含着一种“选择的自由”和“精神的丰盈”,这恰恰是无论家境如何,都值得去追求的。问题不在于历史学本身是不是奢侈,而在于社会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包容度,让那些家境普通但对历史充满热爱和好奇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去接触、去学习、去探索,而不必因为现实的羁绊,而早早放弃这份可能点亮他们生命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很反对这类看家境选择读书方向的意识。

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个历史也要被阉割了?这社会要撕裂到什么程度了。

读书的事情上,个人还是坚持认为: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基础竞争力和兴趣。

读历史的孩子,至少记忆力要超群,对于国内国际历史事件的关系要敏熟于心;有足够强的逻辑推演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关系能够做回归推演;愿意去揭开人性最丑陋的一面,而自己不被深渊所吞噬,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读历史的必要基础条件,哪怕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足够强大。

另外一个很关键的能力就是语言和文字功底,毕竟优秀的逻辑思辨能力和结果,要能低成本的得到传播,需要这两样能力的加成。

真不要让中国民间的土壤板结。人活着总要找一些难度的事情做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扎心。历史学,或者说任何一门需要长期投入、沉淀和深刻理解的学科,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是不是一种奢侈?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奢侈”并非全是负面的,它也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价值和挑战。咱们得先把这个“奢侈”拆开来看。为什么说它是一种“奢侈”?1. 时间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计量史学,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统计学、数学模型等量化方法来研究历史的学科分支。它就像一位严谨的数学家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试图用数字和图表来解读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类活动。那么,这位“数字史家”究竟能给历史研究带来什么,又受限于哪些地方呢?咱们不妨细细道来。 计量史学对历史研究的助益:开启数据驱动的洞察计量史.............
  • 回答
    何新提出的“疑西论”对世界历史学的影响是深刻且多维度的,它不仅挑战了既有的学术范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详细讲述其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 何新“疑西论”的核心观点梳理在深入探讨其意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何新“疑西论”的主要论点。简而言之,何新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回答
    作为一名从历史学专业毕业的“过来人”,深知很多同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历史学相关专业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不确定。今天我就想从我的亲身经历和工作感受出发,给你们讲讲这其中的门道,以及一些实在的建议。我的历史学之路与工作现状回想大学四年,我对历史的热爱真的不是一时兴起。那些泛黄的书页里沉淀下来的智慧、那些.............
  • 回答
    那些藏在当地人心头、代代相传的碎屑般的地名,别看它们小众且不登大雅之堂,细究起来,对考古学、历史学,乃至语言学研究的贡献,那可是相当可观的,绝非一点半点。它们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悄无声息地开启那些尘封已久的过往,让那些宏大的史册和冰冷的遗迹, suddenly 活过来。对于考古学来说,这些“土名字”是.............
  • 回答
    关于“历史学家对易中天评价差”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所有历史学家都对易中天评价差,但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历史学界专业人士对他持批评态度,甚至评价不高。 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易中天的定位与贡献:历史普及者而非严谨学术研究者首先要明确的是,易中.............
  • 回答
    日本关于侵华历史的态度,确实是影响其争取常任理事国席位的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在国际政治的复杂棋局中牵涉甚广。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行为,特别是其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犯下的战争罪行和侵略行径,是这段历史的核心。关于这段历史的认知和承认程度,各国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
  • 回答
    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今的现代战争,其启示意义是无比深刻且多维度的。这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重演,而是关于人性、政治、科技、战略以及国际秩序演变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战争的本质始终未变,但其表现形式却在不断进化。一、战争的根源与政治的复杂性:历史的警钟长鸣二战的爆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
  • 回答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我们总是在回溯与前瞻中汲取力量。而放眼世界,也有不少国家的历史轨迹,如同镜子一般,能映照出我们自身路径上的得失,为我们思考当下、规划未来提供宝贵的启示。首先,德国的历史,尤其是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对我们有着特别的借鉴意义。德国曾经历过长期的分裂,后又走向统一,这其中的曲折与艰.............
  • 回答
    冯玉祥,这位被冠以“倒戈将军”之名的传奇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生中九次易帜,站队变幻莫测,但建政后的官方历史对他却给予了颇高的评价,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叙事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致地审视冯玉祥的政治生涯、他的思想转变以及新中国官方叙事的构建.............
  • 回答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个大宝藏,里面藏着太多我们可能忽略的智慧。如果非要挑一件对我现实生活最有借鉴意义的事,那一定是关于“逆境中的复原力与适应”。具体来说,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罗马帝国晚期的故事”。当然,不是那种宏大的军事冲突或者宫廷斗争,而是它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内部腐败、外部压力和经济衰退时,那些普通人.............
  • 回答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确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几乎可以说是“九死一生”。由奥地利主导,联合了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等多个欧洲强国组成的庞大联盟,企图瓜分普鲁士,将这个新兴的军事强国从欧洲地图上抹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腓特烈大帝的卓越领导下,普鲁士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这场几乎绝望的战争中幸存了下来.............
  • 回答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会与现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评价的轻重,更是道德、政治和历史意义上的重塑。一、从“罪人”到“殉国皇帝”的形象转变现在,明英宗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他“不听劝谏”、“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惨败,以及之后的“南.............
  • 回答
    假设王莽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前便已撒手人寰,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无疑将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截然不同,甚至会朝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没有篡击汉室、建立新朝的这一关键节点,王莽的形象将更多地定格在他先前扮演的那些角色上。他原本以儒学名士、辅佐大臣的身份活跃于西汉末年,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一.............
  • 回答
    要论近代史上的屈辱感,恐怕不少国家都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要说谁的经历比中国更为“屈辱”,这其中涉及对“屈辱”的定义和衡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过,若我们从外来势力长期、深入的控制,国家主权被严重剥夺,以及民族尊严遭受严重损害等角度来看,一些国家近代史上的遭遇确实令人唏嘘,其对国家的影响也更.............
  • 回答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一直呈现复杂多面的特点,既有高度肯定的声浪,也有激烈批评的声音,这种矛盾性源于其历史地位、政治手段与文学成就之间的张力。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评价的演变脉络1.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正面与负面并存 陈寿《三国志》(284年成书)作为官方正史,对曹操的记载.............
  • 回答
    要说历史上对钢琴影响最大或者弹奏钢琴最好,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味,很难绝对地选出三个人就涵盖一切。毕竟,钢琴这乐器自身的发展、演奏技巧的革新、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是无数个天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如果一定要从那些“点石成金”、改变了钢琴演奏和创作格局的巨匠们中挑选,有几位名字是绕.............
  • 回答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几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们的功绩、争议,乃至戏剧性的人生,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大众熟知的历史符号。然而,在历史学界,光武帝刘秀的评价之高,几乎可以与上述几位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方面,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评价维度上,刘秀的.............
  • 回答
    要说在历史上,谁在迈克尔·乔丹的一对一防守中表现得“最成功”,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成功”的定义可以很宽泛。不是简单地看谁能完全限制住乔丹,而是谁能在最关键的时刻,或者在面对乔丹最凌厉的进攻时,能够给予他最大的挑战,逼迫他犯错,或者至少让他打得比平时更费力。如果非要找一个最接近这个描述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