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菜是从哪里买的。
为什么普通市民买不到,古驰却可以买到。
加钱就能买到吗?
你说要是平时买包包,有钱人买得起我买不起,那没有问题,我赚不来钱是我没本事。
现在是严格封控下买菜。
上海到底有没有政府接手物资调配?
如果有,你凭什么把菜优先给古驰拿去讨好客户。
如果没有,那么市场分配秩序处于一个什么状态?饭和菜开始拍卖了吗?
在紧急事件中的基本生活保障物资,也要按照竞价进行吗?
很多答主在讲什么营销、客户关系,我觉得搞笑。
普通百姓的生活保障,不如有钱人的客户关系?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2012年12月。
该小说讲述北京在未来按照社会阶层被分成三个空间,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让自己的养女可以接受教育,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三个空间之中为人送信。在此过程中,他看到了上层嫁入豪门的年轻女性对中层依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年轻大学生的玩弄,也被从第三空间奋斗到第一空间的好心人出手相救,在历经艰险之后终于回到第三空间。
《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整个城市尺度的空间和时间双重折叠意象恢弘,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
他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站在角落里,看着会场中央巨大的吊灯,像是被某种光芒四射的现实笼罩,却只存在在它的边缘。
怎么看呢?对这个不满,又住在上海的,会不会因此离开上海呢?不会。相反,很多人只会恨自己为什么不是奢侈品品牌的VIP客户,自己为什么不是有钱人。很多人是在拿自己和有钱人对标,这样只有无尽的痛苦。有钱人可以每天换女友,你怎么对标?有钱人每天穿的衣服可以都不重样,可以想去哪里玩就去哪里玩,你说怎么办呢?现在只是送个菜,都接受不了,这可是上海喔。
上海是什么地方?全国第一大城市,房价高到将外来人挡在外面,电视剧《三十而已》《心居》都是说上海,电视剧里的人物做梦都想在上海有一块立足之地,他们想要的是啥?就是想要这种有外省人来为自己服务的感觉。但是,在任何地方,都是存在阶层的,这次上海的奢侈品送菜事件只是有钱人在生活中享有更多的服务和好处的一个缩影而已。而且我敢说有钱人,奢侈品品牌,甚至官方都不会觉得对此不满的人有什么感觉,可能还觉得有点好笑,因为即使这样,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来上海,来感受这种有钱人和穷人的落差。
这算得上是品牌维护客户关系的典范了。
奢侈品牌商,依靠自身财力和能力,以极低的成本抓住了客户的心。
其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抓住客户的需求,打出情感牌,顺便赚一波自发的口碑传播。
一举三得。
首先,在上海人民物资紧缺的情况,你送多贵的礼品都没有食物来的实用。
客户收到食物,就像久旱逢甘霖般畅快。
这就叫抓住客户的需求。
其次,在送食物的同时,积极与客户沟通,并手写了卡片,表达对客户的关心。
这波就叫感情牌
让品牌一下有了温度,提升客户好感度。
最后就是口碑传播了。
在这种物资紧缺的情况下,还能收到奢侈品牌送来的食物,客户是非常愿意分享出去的。
无形中就给品牌做了宣传。
我看到很多人对这个事不爽,我想说的是这无可厚非。
钞能力带来的差距是无法抹去的。
当末日来临时,先饿死的都是穷人啊。
再不爽这也是现实。
虽然很不爽,但是找不到什么反驳的理由。
奢侈品不但在于价格高,还在于服务。
奢侈品的跑道就是这样的,售价高,品类特殊,所以服务的客户群体固定。举个例子,依云矿泉水的卖法自然和矿泉水、方便面的跑道不一样,一种是售价高,客户群体少。另外一种是价格低,平价多销。
毕竟4000一个的T恤,上万起的包,一般人谁舍得买。奢侈品用户首先是有钱,其次是舍得为奢侈品支出。比如我,有了奖金可能更愿去买一套书啃着。
奢侈品卖的不但是品牌,而且是一种服务。
对于客户来说,产品的质量是固定的,但是品牌影响力,售后服务态度,以及因此而获得的增益那是更看得见摸得到的。
在朋友圈里面发一条,今天收到了某某某门店送来的鲜花水果炒菜,这感觉实在是美滋滋的。
对于门店来说,这也是一本万利的事。花小钱立大功。
而且奢侈品客户群体少,最需要维护的就是他们。 古驰送礼包,就是为了服务客户。
没办法,他们给的实在太多了。
不说是奢侈品店,就是校门口的小饭店也指导老主顾来了,要多加一个菜呢。
做人不要太攀比,还是扎扎实实做自己吧。
转一个我觉得写的很好的微博
买奢侈品的人,不在乎那点钱,要的就是尊贵感。
啥叫尊贵感?就要有差别。
大家买菜都费劲的时候,精美包装的食物送上门,这被呵护被重视被服务的感觉,难以描述。
古驰这么回馈客户可以理解,就像网游里GM给付费玩家发礼品一样,并以此好好营销了一波。
但是每每付费玩家出来晒,让我等免费玩家知道自己成了反衬的对象,成了背景,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讲真,无知才是最大的幸福。
站在品牌的角度,这波操作没有一点毛病,甚至是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儿的操作。
你说平日里面古驰给消费者做点消费者礼包,别人都买成可以上名单的老客户了,你得用什么样的成本备货才能让消费者自发转发啊。
反正换成是我,你哪怕是送我一个包我都不会发朋友圈的,假设我家衣柜里面已经堆了二三十样古驰和其他品牌的包了,发朋友圈就是跌份。
但是你送菜,我去,在这个时间段,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啊。
咱们不论是所谓的中产还是富裕阶层,其实有钱最大的作用,是用钞能力获取别人不能获取的特权。
不论是私人医院,还是海景洋房,或者说贵族学校,本质上都是这样的。
把平民当做免费玩家来,这样才最具有爽感。
我之前甚至还听到过这样的言论,可能有点极端,但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国外的航班哈,所以不用觉得被侮辱了……坐飞机经济舱的乘客挤得牲口一样的,就是给商务舱头等舱的乘客看的……
因为头等舱的14个座位就比经济舱122个座位还赚钱。
高端经济舱、商务舱和头等舱用45%的乘客贡献了85%的收入。
而这次古驰的送菜,就是在普通人没办法轻易买菜的时候,用企业行为进行收购、分发、解决最后一公里,送来了「特权」。
我如果是在上海那种环境里,有人给我送来了平日里面看不上,但是特殊时期里面非常难得甚至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蔬菜包,我都会忍不住高歌一曲:
你是我的小苹果……
其次就是,对于奢侈品牌店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情感互动窗口。
平日里面要和顾客走心,很难,你看这次不光是服装品牌,什么跑车品牌也在送菜。
常规时刻要给这帮人「帮上忙」,很难,别人不差钱,甚至不差地位,最多就是组织一个俱乐部让他们发泄一下没处释放的精力,搭建一个平台让具有目的性的年轻男性女性有个资源勾兑的机会,仅此而已。
很难锦上添花。
但是没想到这居然给了雪中送炭的机会。
我如果是品牌方,我不抓住这个机会,公关市场部的人可以全部开除了。
最精妙的一点就在于,品牌方肯定会认这波送菜。
原因很简单,普通人看到了以后说几句不开心,说这是特权,说这是财富划分出来的供给保障不均衡,这些反而是品牌方愿意看到的。
骂的普通人越多,品牌宣传效果越好。
因为本质上来说,品牌就是用来做身份认同的,平日里面品牌不好直接宣传「买不起的就是社会laji」,现在普通人自己说出来了。
咱们越跳脚,越质问为什么封城的时候还能送货上门,越引用《北京折叠》这样的文章,越是契合了传播理念。
免费玩家的痛苦,就是充值玩家的快乐,商业江湖没有新鲜事。
假设你经常找个兼职的小妹妹跟你一起做体操,有偿的啊。
接触的次数多了,只要你能接受,她说不定会同意你脱了运动服轻装上阵,毕竟那玩意穿着不舒坦。或者尝试一些规定动作之外的教学。
你问旁人怎么看,只能看看呗。
黄老爷都喜欢上海。
买东西没什么,我只是想让上海防疫办公室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运力不够,很多居民没有基本生活物资的情况下,古驰怎么拥有通行证运送物资的?通报明确说了非关键部门一律封闭,那么古驰这些怎么营业的?
难道对于上海来说,奢侈品店已经是民生部门了?
通行证发送的标准是什么?是否涉嫌公器私用,贪污腐败?
补充一下,前提是浦东封控期间的浦东,如果是浦西的话就没意思了。这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
职业收尸队每天捡上几十具饿毙冻死的流浪儿童尸体,也不会影响百乐门每晚的歌舞升平。
——我说的当然是万恶的旧社会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
只见她,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转眼醒
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上海人民看懂什么叫共存了吗?
什么!叫!他吗的!共存啊?
这是资本在践踏防疫啊,
管制管制,管成了自由市场有钱就上?
既然搞管控,就要一视同仁,
上到大院,下到CBD别墅区,
所有人都应该按一个标准配给,
不患贫而患不均,
要想落实封控工作,
就要做到起码的公平和公开,
配给要供平,
信息要公开。
每户每个小区每个法人,
配给多少,发放情况要上网公开,
要有案可查,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好了公平工作不浪费人力,
群众也会更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