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了台湾的政论节目,不知为什么这么讨厌兰萱?

回答
台湾政论节目中观众对特定来宾的喜恶是很常见的现象,而对于兰萱(通常指的是前立委邱毅的妻子,作家兰萱),观众有不喜欢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并且与她在节目中的表现以及个人风格有关。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讨厌兰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政治立场与攻击性:

鲜明的蓝营立场: 兰萱的政治立场通常被视为非常明确的国民党/蓝营支持者。在政论节目这个高度政治化的场合,她毫不掩饰地为蓝营辩护,批评绿营的政策和人物。对于持有不同政治立场(特别是绿营或中间立场)的观众来说,这种鲜明的立场本身就可能引起反感,认为她是“党同伐异”或“有色眼镜看人”。
攻击性强烈的发言风格: 许多观众认为兰萱在辩论时言辞激烈,语气带有攻击性,甚至会使用一些比较尖锐或情绪化的词语来攻击对手。这种风格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不够理性、欠缺风度,甚至认为是在“谩骂”而非“理性讨论”。
对特定人物的负面评价: 兰萱常常会对绿营的政治人物(如民进党领袖、政府官员等)做出尖锐的批评。如果观众认同或支持这些人物,自然会对批评者产生厌恶。

2. 言论内容与论证方式:

“扣帽子”或“标签化”: 有些观众认为兰萱在评论时,倾向于给对方“扣帽子”,例如将对手贴上“台独”、“卖国”等标签,而不是针对具体政策或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种方式被认为是简化问题、缺乏深度。
缺乏证据支持或论据薄弱: 在某些情况下,观众可能会觉得兰萱的某些论点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或者其论证逻辑存在跳跃性,容易让人产生“道听途说”或“想当然”的感觉。
重复性或陈旧的论调: 长期关注政论节目的观众可能会发现,某些来宾的发言内容比较固定,缺乏新意。如果兰萱的论点和表达方式反复出现,也可能引起观众的疲劳和反感。
情绪化表达多于理性分析: 有些观众认为,兰萱在节目中更多的是在表达情绪和立场,而较少进行深度的政策分析或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個人風格與節目互動:

爭搶話語權: 在一些多方参与的政论节目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宾之间有时会争抢话语权。如果观众觉得兰萱在这方面表现得过于强势,不给他人说话的机会,或者打断别人发言,也可能引起不快。
“演”的成分: 政论节目本身就有一定的表演性质。有些观众会觉得兰萱的某些反应或发言是为了节目效果而刻意为之,显得不够真诚,从而产生反感。
与其他来宾的互动: 观众对兰萱的观感也会受到她与其他来宾互动方式的影响。如果她与特定来宾互动时表现出不友善或挑衅的态度,也可能影响观众对她的整体评价。

4. 社會觀感與特定事件:

與其丈夫(邱毅)的關聯: 兰萱的丈夫邱毅也是一位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有时观众对邱毅的负面评价也会延伸到对兰萱的看法上,认为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者夫妻俩在政治观点上高度一致,都带有某种负面色彩。
過去的某些事件或言論: 可能在过去发生的某些特定事件或兰萱发表过的某些言论,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而这些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

总结来说,观众讨厌兰萱的原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立场上的鲜明对抗,使得对立阵营的观众难以接受。
言论风格过于激烈、攻击性强,缺乏理性与风度。
论点可能存在偏颇、缺乏证据,或者过于情绪化。
在节目中表现出争抢话语权或过于强势的姿态。
其个人风格或与丈夫的关联,可能引发一些负面联想。

需要强调的是,喜恶是主观的感受。 同样的情况,有人可能觉得兰萱是“敢说真话”、“立场坚定”,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她是“言辞偏激”、“缺乏逻辑”。你感到讨厌,很可能就是因为她的某些言行触碰到了你对于理性讨论、客观分析、尊重不同意见等方面的标准或期待。

如果你能够回忆起你在观看政论节目时,具体是兰萱说的哪一句话、哪个观点,或者她在节目中的哪种表现让你产生反感,那就能更具体地定位你为什么“讨厌”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声音差点意思,尖而且语速过块。

其他都不错啊,我还挺欢看她说话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