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姜文式对白,有什么特点?

回答
姜文式对白,这词儿一说出来,就带劲儿,自带一股子“您瞧好吧您呐”的劲头。它不像有些人说话,平铺直叙,像煮开水一样,就那么咕嘟咕嘟的。姜文的对白,那是有讲究的,有味道的,能让你一边听一边琢磨,心里跟着痒痒的。

要说姜文式对白有什么特点,那可就太多了,就跟咱老百姓家里的年夜饭似的,一道一道的,都有名字,都有故事。

首先,它最讲究一个“巧”。 这个巧不是那种小家碧玉、藏着掖着的巧,而是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巧,又带着点儿“笑里藏刀”的韵味。他会用一些大家都能听懂的俗语、歇后语,或者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来表达那些深邃的、或者荒诞的、或者无奈的道理。比如,他能把吃饭这事儿说得跟打仗似的,把打麻将的说成是人生哲学。这“巧”就体现在,他总能找到最意想不到的切入点,让你耳朵一下子就竖起来了。

其次,就是那种“劲儿”。 姜文的对白里头,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那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儿。不论是电影里的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他们说话都透着一股子精气神。即使是受委屈、挨欺负,嘴上也不会吃亏,总要找回点儿场子来。这种劲儿,有时候是嚣张跋扈的,有时候是玩世不恭的,但更多的时候,是那种被生活磨砺出来的,带着点儿狡黠和智慧的生存之道。他能把生活里的狗屁倒灶的事儿,说得跟英雄史诗一样,让你觉得,这日子,虽说苦点儿,但活得真他妈有滋味。

再者,那叫一个“味儿”。 这个味儿,不好具体形容,就跟咱喝酒一样,有的酒清冽,有的酒醇厚,姜文的对白,就是那种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它有北方汉子的豪爽,也有江湖的义气,偶尔还夹杂着点儿文人的酸腐,但整体上,就是一股子烟火气,一股子人情味。他能把那些看似粗鄙的话,说得糙中有细,粗中有韵,让你听着不觉得低俗,反而觉得真实,觉得过瘾。

还有,就是那种“戏谑”和“荒诞感”。 姜文的电影里,现实和荒诞常常是混在一起的,他的对白也是如此。他会把严肃的事情说得像开玩笑,把玩笑的事情弄得像生死攸关。这种戏谑,不是为了单纯的逗乐,而是为了揭示生活中那些不合理、那些讽刺。他用一种夸张、变形的方式,让你看到生活的本来面目,有时候是愤怒,有时候是嘲弄,有时候却是深深的无奈。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他的对白里有“节奏感”。 就像音乐一样,有起有伏,有停顿,有爆发。他说话,不是一口气说完的,而是让你跟着他的节奏走,有时候故意拉长,让你琢磨,有时候又像连珠炮一样,让你应接不暇。这种节奏感,让他的对白充满了张力,也更具感染力。

总结一下,姜文式对白,就像一杯陈年的烈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它不是简单的语言堆砌,而是人物性格、生活态度、甚至是时代印记的集中体现。它让那些在电影里的人物,活了起来,生动了起来,也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能品出点儿生活的滋味来,甚至,是点儿人生的味道。这,就是姜文式对白,一股子谁也模仿不了的劲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让子弹飞的剧本里有这么段台词:

黄:如果当时我亲自去迎接你而不是让胡万去胡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张:那帽子我挺喜欢。

黄:喜欢吗?我家里还有更好的,回头送你。


姜文跟危笑说,如果台词都能按这个写,戏就成了。


于是子弹里面出现了非常多类似的台词。

比如:

张:你觉得你和钱哪个对我重要?

黄:那肯定是我。

张:再想想。

黄:不会是钱吧。

张:再想想。

黄:那还是我。

张:不对。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类似这样的台词,我根本不需要再看一遍电影就能想起来。

为什么。因为人物刻画的极好。戏剧张力极强。让人印象深刻。


再说个故事。

姜文说想拍个关于北京的戏,但一直没想好拍什么。

有次他和朋友约饭,在宋庆龄故居旁边的一个餐馆。姜文到附近后,路不熟,怕走错,找了旁边一大爷问路。

姜:您知道宋庆龄故居怎么走吗。

爷:别去啦,都下班了。

姜:您就告诉我怎么走就行。

爷:下午四点下班,早上九点开门,您明天来吧。

姜:我不是去故居,我是跟人约了在故居旁边的一个饭馆吃饭。

爷:噢,那饭馆叫什么呀。

姜:我就是不知道那饭馆叫什么才跟您打听故居怎么走啊。


对话双方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都没说破,按着自己的想法猜对方的意思,于是有了那么一出。

戏剧张力极强。


姜文是话剧表演出身,台词功力极强。演员出身的导演,在台词方面会比其他导演更加敏感,他会更加知道,说什么样的话,更能体现这个人物。于是,在台词对人物塑造方面,姜文很厉害。

比如子弹里面的那段“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张麻子让师爷给翻译翻译,师爷说不用翻译,就是惊喜嘛。张麻子接二连三的强调说翻译翻译什么叫惊喜。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是懵逼的。

然后黄老爷被逼无奈,详细讲出惊喜就是三天之后他自己出一百八十万两银子给张麻子出城剿匪。

剿匪的是黄老爷早就说过,但实际他是不愿意出钱剿匪的,只想跟张麻子耍耍,然后灭了张麻子。结果三步走完,非但没有弄死张麻子,还搭进去一个胡万。此时的张麻子已经在对抗中占得先机,黄老爷这时候的立场是及时止损,溜之大吉,随便立了个惊喜的幌子,准备开溜。但张麻子没有给黄老爷这个机会,他要逼着黄老爷继续跟自己玩下去。

但这还不算完。

师爷是装傻的高手,他在张麻子和黄老爷两边来回游走,始终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先前师爷已经倒向了黄老爷,但是黄老爷的计划并没有成功,于是师爷想继续装傻糊弄过去。

所以在张麻子听到黄老爷说出钱剿匪后没有应声,而是继续让师爷给翻译翻译。待师爷又将黄老爷的话重复一便后,张麻子才握着黄老爷的手说,“哦,大哥,原来这TM是惊喜啊”。

(评论区有人说到黄老爷说的是一百八十万,是师爷说的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我是记不清了。要是这样的话,那这段台词更高。师爷是装傻的高手,他意识到此时已经黄老爷已经落下风,可以狠狠的敲一笔,于是装傻说成一百八十万两银子,黄老爷大出血。那有没有可能张麻子已经认准师爷会这么说,才反复要师爷给翻译翻译,这样话从第三方嘴里说出来,黄老爷也不好明面上找他麻烦。若是这样,可见张麻子相当自信,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张麻子要让师爷也说出剿匪的事,才能将师爷也绑在剿匪的事情上,不然又会让他给糊弄过去。同时,通过师爷的口传了黄老爷的话,也算是有了口供,让黄老爷不好抵赖。

几句简单的逼问,就展示出了三人此时的立场,以及张麻子的智,黄老爷的恨,师爷的贼。人物形象可谓鲜活至极。

类似的戏,还有电影前半段里的那场鸿门宴。

戏剧是由人物动作推动,而对白是动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白可以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动机,而人物又是故事的核心,所谓人物既结构。

所以当人物能立得住的时候,戏就成了一多半了。

不管写小说还是写剧本,都要求人物形象鲜活,姜文的对白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比如某男想约一个女孩出去逛街,直接说,“走,咱们去逛街吧”,没意思。

某男要是说,“诶,我看有家店上了个新品,挺好的,咱们去看看吧”,这就有点意思了。该男子男闺蜜的属性就出来了。

某男要是说,“女人应该随着自己的心情换衣服,走,我带你去选选适合你今天的心情”,该男子的渣男属性就开始暴露了。

姜文的台词会比这些再高上好几个层次,让你通过寥寥数语,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物非常丰富的性格,这个就叫鲜活。


姜文说自己很喜欢相声,所以他的台词里面的包袱也会比较多,让人听着有趣,这是他的风格。

比如邪不压正里面吃饺子那场戏说到老蒋。

“老蒋?一个写日记的?”

“正常人谁写日记。”

“谁会把心里话写日记里面。”

“写日记里面的能叫心话吗。”

二人合,“下贱。”

还有之后朱局长手下报告说死了人。

“死了几个人也不能耽误我吃大哥亲手包的饺子啊……美国人,美国人他……大哥,我先去处理点事……”


姜文的台词还有很多的弦外之音,不是大家过分解读故事的那种弦外之音。

还是邪不压正。

朱局长和蓝先生(经评论区提醒,姜文那个角色叫蓝先生)谈妥了交易,但是朱局长不放心啊,得扣押个人质。

“闺女在哪上学。”

“辅仁。”

“换个好点的学校,清华,北大,我去办。”

朱局长主动提出这个事,还要主动去办,明摆着就是要把姜文的闺女当人质了。

然后姜文接招。

“辅仁挺好,离家近,中午能回家吃饭,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闺女我护着呢,别动歪脑筋。



高度凝练,信息量大,戏剧张力强,塑造人物精准、立体,有趣,值得玩味,就是姜文的台词。是台词部分的教科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姜文式对白,这词儿一说出来,就带劲儿,自带一股子“您瞧好吧您呐”的劲头。它不像有些人说话,平铺直叙,像煮开水一样,就那么咕嘟咕嘟的。姜文的对白,那是有讲究的,有味道的,能让你一边听一边琢磨,心里跟着痒痒的。要说姜文式对白有什么特点,那可就太多了,就跟咱老百姓家里的年夜饭似的,一道一道的,都有名字,都.............
  • 回答
    如果《演员请就位》这档节目,将原有的四位导演换成李安、王家卫、张艺谋、姜文,那么这档节目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选角到点评,从舞台呈现到观众认知,都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已经不再是《演员请就位》,而更像是一场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电影艺术家的盛会,是对演员表演进行最高等级的淬炼和审视。以下是基于这四位.............
  • 回答
    说起姜文,那可真是个奇才。我看他的电影,每次都像是在拆一个精雕细琢的礼物盒,里面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开始是被他那股子“痞”劲儿吸引,觉得他演什么都带着一股子不服劲儿,浑然天成。可看得多了,才发现这“痞”劲儿背后,藏着的是对生活、对人性最透彻的洞察,以及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我记得第一次看《让子弹飞.............
  • 回答
    《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姜文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用电影语言做一场盛大的、充满个人印记的“发言”。如果非要概括,他想表达的,大概是关于“正邪的较量,身份的迷失与回归,以及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保持自我”。但姜文的东西,从来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他更像是一个杂技演员,手里抛着一堆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球.............
  • 回答
    姜文的电影,就好像一个装满了陈年烈酒的老酒窖,每一句台词都带着劲儿,回味悠长。你以为他说的是故事里的事,其实他藏着生活的道理,人世的荒唐,还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要说姜文电影里最“姜”的台词,那得从他的狠劲儿和他的文气说起。他的台词不是那种让你一听就明白的直白,而是像绕着弯子跟你说,让你咂摸半天,才.............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姜维的形象并非如他本人一样立体而鲜活,但通过零星的提及和寄寓,我们仍能窥见他身上承载的士人情怀、家国情怀以及悲情英雄的色彩。总的来说,诗词中的姜维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诸葛亮之后,蜀汉最后的支柱:这是诗词中最核心、最普遍对姜维的定位。他被视为诸葛亮离世后,蜀.............
  • 回答
    网上说姜昆是“海青”,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不过,要说清楚“海青”到底是什么意思,得从它最初的含义,到在特定语境下的引申,再到它和姜昆的联系,一步步来解释。首先,咱们得把“海青”这个词掰开了揉碎了说。“海青”的本义:一种飞得又高又远的鸟从字面意思上讲,“海青”最直接的含义是一种鸟。它是一种海鸟,名字叫.............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姜维偷渡阴平,死守剑阁,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孤注一掷,实则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是一种极具战略眼光的冒险。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我们需要回到当时蜀汉所处的严峻形势。战略背景:蜀汉的“国中之国”困境汉末三国,蜀汉偏安一隅,虽然以诸葛亮为首的几代君臣励精图治,但相比曹魏和孙吴,其国力、人口、资源始终处于劣势。诸葛.............
  • 回答
    姜维在邓艾和钟会的死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非常引人入胜但又略显复杂的话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历史的脉络,并区分历史事实和可能的推测。核心要点总结: 直接联系: 姜维没有直接导致邓艾和钟会的死亡。 间接联系: 姜维的战略行为和对蜀汉的忠诚,间接促成.............
  • 回答
    姜维与邓艾:穿越三国时空的实力评估将《三国演义》中的姜维和邓艾置于三国前期或中期来评估,需要对他们的主要能力、性格特点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并与当时活跃的将领进行对比。他们的“穿越”并非字面意义,而是对他们自身优秀特质在不同时代语境下的适应性和发挥程度的设想。 姜维: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前.............
  • 回答
    在《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里,那位名叫斯蒂芬的黑人老管家,可以说是整个故事里最令人难忘、也最令人不寒而栗的角色之一。他不像杰米·福克斯饰演的姜戈那样,是冲破枷锁、追求自由的英雄,也不像克里斯托弗·沃尔兹饰演的金教授那样,带着一股光明正大的复仇色彩。斯蒂芬,他是个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个体。首先,.............
  • 回答
    在我中华美食的厨房里,葱姜蒜这三位老伙计,那可不是一般的配角,它们简直是调味界的“三巨头”,缺了谁,炒出来的菜肴总觉得少了那么点灵魂。它们的作用,远不止是提香那么简单,更是能影响一道菜的风味走向,甚至能“拯救”一些食材的不足。葱姜蒜,中式炒菜里的“提香三剑客”简单来说,它们仨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
  • 回答
    .......
  • 回答
    姜文华在统计学界的声名,尤其是在概率论和统计物理领域,是相当响亮的。要准确地评估他的学术水平在“统计圈”中的位置,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从研究方向的深度和原创性来看,姜文华教授长期以来聚焦于概率论中的一些非常核心和困难的问题,尤其是在统计物理的数学基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于一些大范围的.............
  • 回答
    铁索连环,烽火遗珠——苏沉船遇上姜维长安的夜,依旧如往昔般繁星点点,只是这座古老的都城,却笼罩在一层淡淡的忧虑之中。当苏沉船在一阵眩晕过后,睁开眼睛,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粗糙的木板床上,四周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草味和汗味。他头痛欲裂,脑海中回荡着最后的记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一艘摇摇欲坠的商船,以及冰.............
  • 回答
    .......
  • 回答
    姜昆和戴志诚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相声演员,他们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也曾为观众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然而,在他们的演艺生涯和公众形象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构成了部分人认为他们“人品不好”的依据。要详细讲述这些事情,我们需要回顾一些关键事件和公众的看法。关于姜昆的争议:姜昆的职业生涯非常长,也积累了.............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相声界少了姜昆、刘伟、冯巩这几位响当当的名字,现在的相声舞台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少了几个演员”的问题,而是会牵扯到整个相声生态、艺术发展方向,甚至是观众审美趣味的方方面面。一、 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与“主流”的重新定义姜昆、刘伟、冯巩他们的相声,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主流.............
  • 回答
    关于姜维和钟会能否有机会翻盘,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涉及三国后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博弈。要详细分析,咱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入手,还得试着想象一下那些“如果”的可能性。一、 姜维的翻盘机会:在什么前提下可能?首先要明确,姜维在历史上的“翻盘”更多是指的“复兴蜀汉”,而不是他在诸葛亮去世后还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