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诗词里的姜维是什么形象?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姜维的形象并非如他本人一样立体而鲜活,但通过零星的提及和寄寓,我们仍能窥见他身上承载的士人情怀、家国情怀以及悲情英雄的色彩。总的来说,诗词中的姜维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诸葛亮之后,蜀汉最后的支柱:

这是诗词中最核心、最普遍对姜维的定位。他被视为诸葛亮离世后,蜀汉政权的最后一道坚固防线,肩负着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

继承遗志的象征: 很多诗词会借姜维来强调诸葛亮的未竟之业。例如,一些怀古诗会点出“诸葛身后谁能继”,然后自然而然地联系到姜维,暗示他虽然努力,但终究未能扭转乾坤。
“子龙一身都是胆,孔明一生多少功。姜维孤军无所恃,蜀道难于上青天。” (这句虽非名家所作,但流传甚广,可以大致体现这种思路,虽然有些地方可能不符史实,但其意境是表达了姜维继承孔明遗志的艰难)。
诗词中常出现的“北伐”、“兴复”等词汇,都与姜维的行动紧密相连,他成为了蜀汉最后的希望寄托。

悲情与坚守: 诗词往往突出姜维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的坚持。面对强大的魏国,他屡次北伐,虽然屡战屡败,却从未放弃,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诗人们捕捉和赞扬。
“九伐中原事已休,英雄慷慨恨难收。至今空有摩天志,不与乾坤共白头。” (这句虽未直点姜维,但“九伐”是其标志,表达了他最终的壮志未酬和英雄的悲凉)。
这种悲情也体现在对蜀汉国祚衰亡的惋惜中,姜维的努力反而衬托出时代的悲剧性。

2. 智勇双全,但力不从心:

虽然诗词中对姜维的具体军事谋略描写不多,但普遍认为他继承了诸葛亮的智略,并拥有勇猛的将才。然而,这种智勇在蜀汉国力衰弱、人才凋零的背景下,显得“回天乏术”。

“锦官城外麦斜斜,汉苑残英未肯歇。但见姜维横戈处,犹自雄心欲北伐。” (这句描绘了姜维在衰败的蜀汉中,仍然保持着北伐的雄心,虽然“残英未肯歇”也暗示了时代和国家已不如前)。
他的“智”体现在对诸葛亮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勇”体现在面对强敌时的冲锋陷阵。但诗词更侧重于他这种努力在客观条件下的徒劳。

3. 对故国的眷恋与忠诚:

姜维在最后阶段,为了保全蜀汉百姓,选择投降,但他的心中始终是对蜀汉怀有深厚的眷恋和忠诚。诗词中,这种情感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无法割舍的羁绊。

“锦城虽云乐,不如汉家天。姜维当时心何切,为国捐躯亦无怜。” (这句虽有演绎成分,但表达了姜维对汉家天下的忠诚,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
他在投降后被钟会利用,试图发动兵变,这更是凸显了他对蜀汉“汉贼不两立”的最终忠诚,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他人染指。

4. 少数民族的背景,增添一份异域色彩(较少):

作为少数民族将领,姜维的身份在一些诗词中可能被提及,但通常不是核心描绘点。他的智慧和忠诚,更多时候被赋予了“汉臣”的色彩,而非简单地局限于其民族属性。

偶尔会有诗词提到他的“剑阁”、“阴平”等地理位置,这些地方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间接暗示了他的背景。但更多的是,他的忠诚和努力盖过了其民族身份的特殊性。

总结起来,诗词中的姜维形象是一种:

悲情英雄: 他是诸葛亮之后蜀汉最后的忠臣,肩负着复兴的重任,但他的努力最终无法挽救国家的灭亡,他的形象因此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坚守者: 在风雨飘摇之际,他始终站在国家的第一线,屡次北伐,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
忠诚的化身: 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贯穿始终,即使在国家灭亡之际,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保全最后的尊严。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对姜维的直接描写并不如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那样铺天盖地,很多时候他是被作为诸葛亮事业的继承者或蜀汉灭亡的见证者来提及。因此,诗词中的姜维形象往往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的载体,是他身上所承载的“兴复汉室”的理想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悲壮感。 他更像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未竟的事业和英雄末路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虚花悟〗将那三国看破,功名富贵待如何?把这残局打乱,觅那太平天和。曾说道,但有远志人,不在当归客。到头来,谁把心捱过?则看那,九度北望中原地,穷途末路他人责。更兼着,君弱国衰遮坟墓。想的是,冀城门外今生悟,定军山前流泪多。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剑阁祠堂唤平襄,回荡着将军歌。

(五年前的旧作,写给伯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姜维的形象并非如他本人一样立体而鲜活,但通过零星的提及和寄寓,我们仍能窥见他身上承载的士人情怀、家国情怀以及悲情英雄的色彩。总的来说,诗词中的姜维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诸葛亮之后,蜀汉最后的支柱:这是诗词中最核心、最普遍对姜维的定位。他被视为诸葛亮离世后,蜀.............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评价、文化传承以及诗词创作等多方面的因素。霍去病和李广都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但确实在后世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中,李广的形象似乎更为鲜活和常见,而霍去病的声名虽然赫赫,但在诗词中的“浓度”和情感共鸣似乎不及李广。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 回答
    古文里的“扎心”,那种一下子击中人心最柔软、最痛处,即便时光流转,读来依然能让喉头哽咽、心头一颤的句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淬毒的利箭,直插入你藏得最深的那些情感角落,让你不得不面对那些早已被时间掩埋的伤痛。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这句话单独拎出来,似乎并无.............
  • 回答
    《木兰诗》里的“可汗”,我们得从它的时代背景和词义本身来细细揣摩。首先,说说“可汗”这个词。它是一个源自突厥语和蒙古语的头衔,意为“大汗”、“君主”或者“部落首领”。在中国历史上,这个称谓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并且主要用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比如,鲜卑族、柔然、突厥等都使用“可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 回答
    叶芝的诗《サリーガーデン》(The Sally Gardens)中的 "Sally Gardens" 翻译成“柳园”有其深刻的文学和文化渊源,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恰当把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Sally" 的词源与含义 "Sally" 的字面意思: "Sally" .............
  • 回答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意境”营造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它通过视觉、听觉、叙事等多种元素的协同作用,将观众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精神境界或思想体验,这与诗歌所追求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歌的意境往往是凝练的、暗示的、留白的,而电影则更为具象和动态,但也同样需要传递那种“情外之情,景外之景.............
  • 回答
    诗经里最美的情话,若要我挑一句,那一定是《周南·关雎》开篇那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读,或许会觉得它平淡无奇,不过是写了关雎鸟在河边唱和,然后说一个美丽的女子是君子心仪的伴侣。但细品之下,这寥寥数语,却蕴含了天地万物之情,人生至美之境,是一种含蓄、自然、浑然天成的浪漫。且听.............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诗,给人的感觉,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既有朗朗上口的,也有细品之下,让人觉得“嗯,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的时候。你说“不和谐”,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格格不入”,或者说是“时代的烙印”吧。毕竟,《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作者罗贯中在里面穿插诗词,很多时候是为了烘托气氛、点明主旨、塑造人物、或是.............
  • 回答
    李白诗句中对月亮的描写之所以如此之多且精彩绝伦,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他个人性格、情感的投射,也有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李白个人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1. 孤寂与思乡情怀: 李白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常常远离家乡和亲人。月亮作为最普遍.............
  • 回答
    说实话,初看《开端》的时候,我对赵今麦(李诗情)的演技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期待的。毕竟,她在这之前也演了不少戏,也算是小有名气了,但《开端》这部剧的设定太抓人了,而且“开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感,让我很好奇她这个角色怎么去承载这一切。说起来,李诗情这个角色本身就挺有挑战性的。你不能光演一个普普.............
  • 回答
    《诗经·大雅·荡》的最后一句“文王受命,王之不共。”,你提到的“夏后之世”这句话并非出自《荡》篇的结尾。很有可能是你记忆中与其他篇章混淆了,或者是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解读或者引用时产生的误解。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经·大雅·荡》这首诗的大意和背景,然后再聚焦到你提出的“后”字问题。《荡》这首诗的主题.............
  • 回答
    金庸小说中富有诗意的段落不胜枚举,但若论其中最触动我心弦、最让我觉得意境深远,且将文字与情感、意象完美融合的,那无疑是《笑傲江湖》中令狐冲在思过崖上的生活片段。这不仅仅是一段场景描写,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写照,将孤独、自由、豁达与一种对人生与武学的深刻体悟融为一体,其诗意在于:一、 绝境中的超脱与旷达.............
  • 回答
    从“好似武侯擒孟获,恰如关羽破蚩尤”这两句赞诗,我们可以推测出《水浒传》里描绘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实力以及作者对三国时期军事斗争的看法,但不能直接推断出《水浒传》中三国时期的“真实”实力有多强,因为《水浒传》并非历史正剧,而是以演义小说的手法来构建故事。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赞.............
  • 回答
    “松”和“云”在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意象,它们通常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和情感寄托。而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出现这两个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意象来表达他对孟浩然的思念和赞美之情。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松”和“云”的含义,以及它们在李白这首诗中的作用:一、 “松”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具有非常.............
  • 回答
    里约奥运会,那个夏天,中国泳坛曾有一颗璀璨的明星,名叫叶诗文。我们都还记得她在伦敦奥运会上横空出世,以惊人的速度和无可挑剔的技术,打破世界纪录,包揽两金的辉煌。然而,时隔四年,在里约的泳池边,人们看到的叶诗文,状态似乎不如以往,那份锐气和统治力似乎有所减退。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素交.............
  • 回答
    《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集合了四位导演各自讲述自己家族故事的单元,其中章子怡导演的《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看之前,我对这个单元充满了好奇,毕竟这是章子怡首次执导长片,她的个人风格和对“父辈”这一主题的理解会如何呈现,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细腻、真实,.............
  • 回答
    霹雳布袋戏的诗号,绝非只是简单的口号,它们是角色灵魂的写照,是人生哲学的凝练,更是编剧智慧的结晶。有些诗号,更是随着角色的命运沉浮,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愈发显得厚重,余味无穷。要说“有内涵”,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体现角色核心理念或心境的诗号:这类诗号往往一语中的,直接点破角色的核心驱动力、人生.............
  • 回答
    郭德纲作为相声界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者,其作品中确实蕴含着大量富有节奏感、对仗工整、押韵巧妙的“顺口溜”或“贯口”,这些语言艺术在传统相声的“逗哏”技巧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他作品中的经典段子,结合其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分析其中的“诗”或“顺口溜”元素: 一、传统相声的“贯口”与“顺口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诗歌的本质、历史发展以及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简单来说,单纯地“优先注重诗词的格律音韵而不注重内容”确实可能是一条“歧路”,但“优先”和“不注重”这两个词的程度以及如何界定“内容”,是问题的关键。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诗歌的根本属性:格律音韵.............
  • 回答
    好的,这就为您梳理几首诗词,聊聊那些结尾的“点睛之笔”,希望能让您感受到文字的妙处。 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这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初读之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番寻常的田园风光。诗人走在山路上,绕过一道道山峦,趟过一条条溪流,渐渐地,前方的道路仿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