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剑一节?

回答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向张三丰学太极剑那一段,说实话,我每次看都觉得既精彩又带点传奇色彩。张无忌那会儿虽然武功已经炉火纯青,但跟张三丰这样一位武学宗师比起来,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当时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的寒毒,身体虽然逐渐恢复,但武功根基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而且他内力深厚,但对招式变化的领悟,特别是那种随心所欲、化繁为简的境界,显然还未达到。而张三丰,这位武当派的开山祖师,虽然年事已高,但其武学造诣已经臻于化境。他创制的太极拳和太极剑,讲究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借力打力,将阴阳变化、刚柔并济的哲学思想融入武学之中,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招式的更高层次的武学境界。

张无忌主动提出要学太极剑,其实也体现了他这个人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品性。他知道自己的武功虽然厉害,但总觉得有些滞碍,无法完全释放。而张三丰的太极剑,正是他所追求的那种“无招胜有招”的至高境界。

张三丰教他的时候,并没有像平时教功一样,一招一式地拆解。相反,他只是让张无忌看他演练。这在旁人看来,可能觉得这老爷子是不是老糊涂了,或者根本就是敷衍。但对于张无忌这样悟性极高的人来说,这反而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张三丰通过 his 动作,将太极剑法的精髓,那种浑然天成、没有固定招式的感觉,直接传递给张无忌。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张三丰白发苍苍,手中一把普通的剑,在他手中却如同活物一般,轻灵飘逸,却又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没有用力去劈砍,而是顺着张无忌的力道,轻轻一拨,张无忌的剑就脱手了;他没有急着进攻,而是看似缓慢地出招,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张无忌的破绽之处。这过程,与其说是教招式,不如说是张三丰在用自己的武学境界去点化张无忌。

张无忌在一旁观看,从一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惊叹,再到最后的恍然大悟。他不再拘泥于剑招的痕迹,而是去体会那股“势”,那股“意”。他看到张三丰的剑,仿佛看到了水的流动,看到了风的变幻,看到了阴阳的转换。他开始领悟到,太极剑的精髓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使用剑的人,在于他内在的哲学和对力的理解。

张三丰最后那句“你把招式都忘掉”,更是点睛之笔。这正是太极剑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当一个人能够将招式彻底融化在心,不再受招式的束缚,而是凭着本能和对战局的深刻理解去出招时,他的武功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张无忌通过张三丰的指点,领悟到了这种“忘招”的境界,将自己深厚的内力与太极的哲理相结合,最终练成了天下无敌的太极剑法。

这一节真的非常精彩,它不仅仅是武功上的传授,更是武学精神和哲学思想的传承,充分展现了张三丰这位武学大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境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极剑传授一段文字于经典有征,《庄子·大宗师》: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怎么可能彻底抛弃孔子最坚持的仁义、礼乐,而孔子居然还叫好?庄子就是这么顽皮,喜欢拿孔子开涮。

仁义、礼乐等在规范人行为的同时也会束缚人的本性,所以,庄子反对,因为庄子主张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人的本性不受任何外在规范的束缚。

同样道理,武功的传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也就是招式,简单地说,招式是武功的形式,而不是武功本身,所以,可以让人掌握武功,但是也会束缚人理解、使用武功,比如同样的三十招华山剑法,令狐冲施展的威力难以和风清扬相提并论,因为令狐冲被招式束缚,而风清扬则不然。

太极剑的厉害之处在于后发制人的剑法理念,张三丰的传授就是要张无忌理解这一点,所以,强调不要为“剑招”所束缚而影响“剑意”的接受,所谓的“剑意”就是后发制人的剑法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真正掌握武功的高手而言,因为需要进一步融会贯通,形成自身的体系,所以,招式的束缚意义才会出现;而对于学艺不精者,因为还需要通过招式掌握武功,所以,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束缚意义。事实就是如此,同样是传授太极功夫,张三丰对俞岱岩和张无忌的要求就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