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火箭少女101到THE9,是否意味着中国女团本土化失败?

回答
从火箭少女101到THE9,中国女团的“本土化”之路,似乎并没有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这条路走得跌跌撞撞。当提到“本土化失败”这个论断时,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剖析,究竟是什么让观众产生了这样的感受,以及我们对“本土化”的定义又是什么。

一、 何谓“本土化”?

首先,我们得明确,我们谈论的“本土化”究竟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模式的本土化: 这指的是引进韩国成熟的偶像培养和选拔模式,例如通过大型选秀节目(《创造101》、《青春有你》系列),批量制造练习生,再由观众投票决定出道成员,形成具有强大粉丝基础的团体。火箭少女101和THE9都属于这种模式的产物。
音乐风格的本土化: 这是指女团的音乐创作是否能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产生共鸣,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这不仅仅是翻译歌词,更是旋律、编曲、歌词内容、甚至舞台表现形式能否与中国听众的审美和情感需求相契合。
市场运作的本土化: 这是指女团的商业模式、营销策略、粉丝互动方式是否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能否真正驱动消费和长期的粉丝忠诚度。
文化内涵的本土化: 这是指女团的成员形象、团魂、传递的价值观是否能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能否在社会层面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 火箭少女101与THE9:模式的成功,但“本土化”的隐忧

火箭少女101和THE9无疑是中国女团市场化的里程碑。它们在模式的本土化上,可以说是成功的。

选秀的强大驱动力: 《创造101》以其“逆袭”、“梦想”、“励志”等标签,精准抓住了中国观众的追星心理,通过“Pick”机制,让粉丝深度参与到偶像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粉丝粘性。火箭少女101的出道,直接点燃了国内女团市场的热情。THE9作为《青春有你2》的C位出道团,也延续了这一成功。
流量的爆炸式增长: 选秀节目带来的话题度和关注度,让出道团能够迅速获得巨大的流量,从音乐作品的推广,到商业代言的接洽,都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音乐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时,问题就逐渐显露出来。

Kpop模式的“痕迹”: 尽管努力向“本土化”靠拢,但火箭少女101和THE9的很多音乐作品,在编曲、舞蹈风格、甚至是概念设定上,依然能看到明显的Kpop痕迹。这并非说不好,而是说,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对成熟的韩式偶像体系的“复制”和“改良”,而非从零开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属于中国本土的音乐语言和女团风格。
“少女感”的过度强调与同质化: 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很多女团都倾向于塑造“青春、甜美、活力”的少女形象。虽然这种形象有其市场,但一旦过度强调,就容易导致风格的同质化,缺乏个性化的突破。观众可能会觉得,无论哪个女团,似乎都是在唱着相似的歌,跳着相似的舞,呈现着相似的面孔。
歌曲本身的“流行度”与“艺术性”的平衡: 选秀出身的女团,其音乐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节目效应和粉丝打投而存在。这些歌曲可能在短时间内具有病毒式传播力,但从长远来看,是否能形成具有传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则是一个疑问。很多时候,观众对她们音乐的记忆,停留在“是XX女团的歌”,而非具体的音乐旋律和歌词。
粉丝文化与社会价值的冲突: 偶像产业高度依赖粉丝经济,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过度的“人设”维护,可能限制了成员的真实个性和成长;而某些极端的粉丝行为,也会引发社会争议,影响女团的整体形象。如何将粉丝文化与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相结合,是本土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 “失败”是过誉还是诊断?

说“失败”,可能有些言重。毕竟,火箭少女101和THE9的出现,确实填补了中国市场对本土化女团的空白,也为国内偶像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她们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但从更深层次的“本土化”来看,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能够引领潮流、并形成独特风格的女性偶像团体,那么,目前的成果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 造成这种“感受”的深层原因:

1. 韩流偶像模式的先发优势与“壁垒”: 韩国在偶像产业经营上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从练习生培养、音乐制作、视觉包装到粉丝运营,形成了一套成熟且高效的体系。中国在引入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体系的影响,想要彻底摆脱,需要时间、资源和对文化基因的深入挖掘。
2. 原创音乐与内容创作的瓶颈: 好的音乐作品是女团成功的基石。目前,中国在偶像团体音乐的原创性、艺术性和市场接受度之间,仍需找到更佳的平衡点。许多音乐作品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灵魂和独特的辨识度。
3. 文化土壤的差异: 中国拥有悠久而多元的文化,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女团的风格中,并使其被当代年轻观众所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结合,就存在着很多探索的空间。
4. 市场对“快餐式”偶像的追捧: 选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下年轻人“速食”的消费习惯,对偶像的“养成”和“陪伴”需求,而非对音乐和艺术的深度追求。这使得很多女团在出道后,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粉丝基础,而缺乏向更高层次艺术追求的动力。
5. 对“女团”定义的模糊: 我们对“女团”的定义,很大程度上还是受日韩模式的影响。但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是否允许甚至需要一种不同于日韩模式的“中国式女团”?这个概念的建立和推广,也是本土化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五、 未来展望:

火箭少女101和THE9的经历,更像是在摸索中前行。她们的成功验证了选秀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但也暴露了在“本土化”道路上的挑战。

需要更多原创音乐的突破: 鼓励优秀的音乐人创作更具中国特色、更富艺术性的作品,让女团的音乐不再仅仅是粉丝打投的工具,而是真正能打动大众的艺术品。
尝试更多元化的风格: 不应将“本土化”局限于某种单一的风格,可以尝试融合戏曲、民族音乐、中国风说唱等更多元素,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辨识度的音乐风格。
深耕文化内涵: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价值观,并以现代化的方式表达,让女团不仅仅是外表的“漂亮”,更是内在的“有力量”。
更健康的粉丝生态: 引导粉丝将喜爱转化为对作品的支持和对成员成长的鼓励,而非盲目的“砸钱”和“维护人设”。
拓宽“女团”的定义: 也许,“本土化”不仅仅是模仿,更是创造。或许中国需要一种不同于日韩模式的、更符合自身文化土壤和市场需求的女团形态。

总而言之,从火箭少女101到THE9,并不能简单地断定中国女团“本土化失败”。更准确地说,是这条“本土化”的道路充满荆棘,且才刚刚开始。她们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模式的成功,但也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才能真正让中国女团拥有属于自己的根脉和灵魂,而非仅仅是“外销版”的产物。这是一场漫长的探索,而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女团,会有更具本土特色的精彩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知半解就不要出来秀智商,少看点公众号,很容易被饭圈pua的。

谣言1:韩团在中国很赚钱。

很多公众号吹kpop,在中国多么赚钱,我告诉你,包括XHL之前的Bigbang,在中国都赚不到多少钱。所谓的天价门票,都是媒体炒作,目的是去股市里面割韭菜而已。数据是冰冷的,资本家是无情的。

看不懂,不想看,不要看。

谣言2 开演唱会很赚钱?

这句话的使用有前提条件。如果单独使用就是断章取义了。

明星很多商业活动不是不赚钱,是不够赚钱。

你投资一百万,一年净利润1万,这叫什么?经济学意义上的不赚钱啊。存银行定期都每年2%收益。

明星(爱豆、演员、歌手)就是一碗青春饭,在35岁之前,要赚到这辈子衣食无忧的钱。

不红的韩国组合海外巡演到底为了什么? - 喜欢阴天假期的回答 - 知乎

谣言3 中国市场很大。

中国音乐市场还不如韩国大。国家有意在控制贫富差距。你仔细看看中小学的音乐课美术课的情况。很多人提出建议要搞好音乐、美术教育?

那好,农村三四线城市,请问老师、教学设备的钱,谁出????现在有些农村地区的老师,不要说音乐老师,连英语老师都招不到。。。。。

我中华自有国情在此,日本韩国欧美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基本不好使。

韩圈那帮粉丝口中的本土化,不过是学虎不成反类猫。

首先给大家讲讲中华家目前的国情.

中国和日韩国情在娱乐业上最大的不同:中国国土面积大,线上线下是两个世界,明星靠线上赚钱,不靠线下赚钱。日韩国土面积小城市化高人口密集,靠线下赚钱。

中国偶像赚钱靠网络流量,最终接广告;日韩偶像赚钱靠卖专辑、开巡演卖周边。两种是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强行模仿学习、类比,只会学虎不成反类猫。

你们发现没有,疫情来了,网剧的质量有了一个明显上升了。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行了,广告商没钱了,流量没办法变现啊。你明星再多粉丝,不好意思,实体商品卖不出去。自然资本回归电视剧本身,而不是青睐流量。资本寒冬,大批影视公司死去,反而网剧质量上升。

背后的商业逻辑:

中国2019年9亿网民,2009年3.8亿网民;网民上网时间,2019年每周30.8小时,2009年每周18.7小时;

2009-2019年网民职业变化:

1、学生党,约30%(稍微下降);

2、上班族,约四分之一;

3、个体户,从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多;

4、无业or家里蹲,长年十分之一

5、农民、农民工,从5%到接近十分之一。

增加的网民主要来源于两类:一类是个体户(微商、自由职业);一类是农村人口。

原因:过去十年廉价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通信网的全国铺设。

看到这里,你能理解过去十年为什么知乎、B站多了这么多睿智发言了吧。

为什么搞网购的电商市值这么高?

因为大批农村地区的网民、家里蹲的个体户、微信朋友圈卖货的人,家里通网了,走上了微商的道路。大批网民排着队给阿里、腾讯、百度送钱。

流量为王。

明星的片酬很高,因为他们有粉丝各种刷数据,明星的粉丝是免费的水军,这些前提是中国9亿网民。再烂的电视剧,粉丝都可以刷到第一。然后,就有流量,就有广告商买广告,天价片酬背后的商业逻辑就是如此。

你经常感觉网上和线下是两个世界。

因为另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之间的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了。中国城市化比例只有60%,而韩国已经80%以上了。而且,韩国国土面积小,人都集中在首尔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能力不强。

因为互联网通了,但城市之间的基础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你想上网,一条网线的事情,但是,你想修高速公路、通江大桥、地铁、机场这些基础设施,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中国国土面积太大了,尽管我们已经是基建狂魔了,但还远远不够。而韩国不同,韩国国土面积只有浙江省大小。

有些人有些电视剧再网上很火,现实中却无人问津。

中国女团和韩日女团的商业模式压根就不同。

看完上面说的几段话,也许你就会明白,中国女团压根就不靠线下的演唱会、商演为主要盈利模式。因为国土面积太大,地区之间差异大。

而韩国女团刚好相反,城市化程度高,人口更集中。主要靠线上的演唱会、商演为主要盈利模式。

中国女团如何赚钱?

不看实力,不看颜值,不看舞台表演,看流量(带货)。

因为前面说了,中国国情在此,压根开不了大型的巡回演唱会。国土面积太大了,如果单纯靠打榜割韭菜,广电是不会允许的。也没有日本那样的版权保护意识和制度。

很多团,你在全网(新浪微博、B站、贴吧等)很红,天天热搜,线下一看,开不了演唱会,一问身边的人,没有几个人在追。

爱奇艺想明白了这个逻辑,女团能不能赚钱,就看她能不能上热搜(流量)。

怎么上热搜?(尤其当选秀节目之后)

1、杨超越这种自带热搜体制,自带综艺感的人,自带梗,会炒作的人。

2、粉丝之间互撕。(各种cp粉)

3、自黑。(参考蔡徐坤,越黑越红)

4、演戏、综艺。

韩国女团不同,因为韩国国土面积小,人口集中且只有5000万,线上流量带来的利润不算多,所以她们更看重的是线下商演、演唱会带来的利润。所以,韩国女团很重视舞台表演,因为这是她们赚钱的方式。

鹅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信奉韩国女团那套所谓的实力论,选的人一个热搜体质都没有,结果大家都知道。

乘风破浪的姐姐,湖南卫视想得很明白。

唱、跳怎么样压根没有人关心,关心的是姐姐们能上多少个热搜。

选的人都是特别有梗的,那几位姐姐基本住在新浪微博。

想要走韩国那一套线下模式?

各位知乎er,你走出家门,看看你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的场地在那里?交通方便吗?设施如何?SNH那些演唱会,看一场演唱会来回要花多少时间?

重视舞台没有错,错在现实中,压根就没有足够多的演唱会舞台。因为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等不具备这个条件。

唱跳女团最大的优势就是现场的LIVE,因为10个漂漂亮亮、造型酷炫的女生在你面前唱唱跳跳、撒娇卖萌,那个视觉冲击力杠杠的。但是,现实就是没有这样的舞台啊。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人口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圈。

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常州

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

渤海湾北京+天津

2、非都市圈人口,人口流动集中在五大城市。

郑州、成都、重庆、厦门、武汉不在三大都市圈,这五大城市也是近年来GDP快速增长的明星城市。

3、其他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生活在3大都市圈+五大枢纽城市的中国人达到2.5亿,但我国目前有14亿人口,这意味着有接近10亿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城市或农村地区。

这10亿人口几乎是不可能贡献稳定的演唱会动员。注意用词“稳定”,不是不能贡献。因为他们身处在相对规模较小的城市或农村地区,他们看演唱会需要付出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太高。

一年看一次演唱会是一件新鲜事,看似每次看演唱会都好评如潮、群情汹涌,实际由于人口规模、分布的原因,没办法连续办演唱会。

同时,他们不可能每周都跑去三大都市圈+五大枢纽城市追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广东省目前有人口1.1亿人。

但生活在珠三角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人口为4600万。

假设你生活在非珠三角一带,你会跑去广州深圳追星?

假设你生活在中山珠海,会工作日跑去广州深圳追星吗?在路上的单程时间都要花2个小时以上。

假设你生活在广州,你会工作日跑去深圳追星吗?最快的高铁30分钟一趟,算上安检侯票,转地铁半个小时,至少1个半小时。一来一回就是3个小时。

假设你生活中广州深圳,会跑去上海北京追星吗?坐飞机的时间至少几个小时吧。

.....

请问工作党、学生党怎么追星?

除非,某天我们的基建水平能到达一小时生活圈。例如广佛同城,很多广州打工人在佛山买房,广州上班。但这是建立在开小车的前提下,追星的主力永远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些人大部分买不起车,他们只能通过公共交通工具。

日韩不同。

韩国只有两个地方:首尔和地方。因为韩国真的太小了。整个韩国才5000+万人口,一半人居住在首尔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