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回答
这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乍听之下,仿佛是童话故事里的美好祝愿,又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盼。但细细品味,它蕴含的,是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更是对一种理想人生状态的追求。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

一、 “出走半生”:人生的必然旅程,是经历,是成长,是远行。

“出走”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主动性,一种挣脱束缚,去探索世界的勇气。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离开,更是精神上的远行。半生,这个时间跨度,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它代表着人生中段,是经过了社会的洗礼,经历了风雨的磨砺,拥有了一定的阅历和认知。

社会的洪流与自我定位: 当我们说“出走”,往往是从一个相对熟悉和安稳的环境出发,去拥抱未知的世界。这就像年轻人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闯荡社会。我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跌倒,但每一次的经历,都在为我们的人生添砖加瓦,塑造着我们独特的性格和价值观。
梦想的追逐与现实的碰撞: 很多人“出走半生”,是为了追寻心中的梦想,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可能怀揣着最初的激情和单纯,渴望改变世界,或者至少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我们会遇到阻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甚至会怀疑当初的选择。这个过程中的挣扎和调整,才是“出走”最真实的写照。
阅历的积累与认知的深化: “半生”的旅程,让我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可能见过城市的繁华,也可能体验过乡村的宁静;我们可能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能经历过背叛和失望。这一切的经历,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性有了更细致的洞察。我们开始懂得妥协,也懂得坚持;我们开始学会权衡,也懂得取舍。

二、 “归来”:回归,反思,沉淀,是阶段性的休止符。

“归来”并非是旅程的结束,而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收束,一个重新审视和积蓄力量的时刻。它暗示着一种“落叶归根”的情怀,一种对起点和根源的眷恋,也可能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总结和回味。

停下脚步,审视内心: 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出走”,我们需要一个契机停下脚步,回望来路。那些曾经的冲动和迷茫,那些曾经的欢笑和泪水,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独特的印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对自己的初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反思得失,汲取教训: “归来”也是一个反思的时刻。我们开始审视自己在“出走”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又从中吸取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种反思,并非是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重新整合,蓄势待发: 经历过风雨洗礼,我们更需要将零散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和力量。这种“归来”,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带着更成熟的心智,带着更清晰的目标,为下一段旅程做准备。

三、 “仍是少年”:不变的初心,是纯粹,是热情,是希望。

这是整句话的灵魂所在,也是最令人向往的部分。“少年”代表着什么?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神?是简单纯粹的情感?是未经世故打磨的真诚?

初心不改,热情不灭: 即使经历了世事的沧桑,即使见过人心的复杂,但内心的那份纯粹和对生活的热情依然不减。这种“少年感”,不是指外貌的年轻,而是指精神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遍体鳞伤,依然选择相信美好,依然愿意为了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好奇心犹存,探索欲旺盛: 少年人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疑问,渴望去探索和了解。即使“出走半生”,我们依然保持着这份对未知的好奇,不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束缚,敢于质疑,敢于尝试。
真诚与善良,未经世故浸染: 少年人的情感往往是直接而真挚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没有太多的遮掩和伪装。即使经历了人情冷暖,依然能够保持一份真诚和善良,不被世故所侵蚀,不被冷漠所淹没。
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少年人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什么,相信明天会更好。即使经历过挫折,这份希望依然能够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最柔软、最渴望的部分。

是对人生经历的肯定与升华: 它并非否定经历的重量和影响,而是希望我们在经历中获得成长,而非失去初心。那些阅历不是用来压垮我们,而是用来丰富我们,让我们在保持少年般的纯粹与热情的同时,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和更广阔的视野。
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它鼓励我们勇敢地去探索,去体验,去闯荡,但同时也要记得守住内心的那份纯真和美好。不要让生活的压力和琐碎磨灭了我们的锐气和对生活的热情。
是一种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场精彩的旅行,有探索的勇气,有成长的智慧,也有不变的初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依然保持一颗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心。
也是一种对人生风险的警醒: 很多时候,我们在“出走”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被世故所同化,变得圆滑世故,甚至圆滑得失去了棱角和热情。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成长的同时,千万不要丢失那个最初的自己。

总结来说,这句话并非要我们停滞不前,而是要在经历人生的风雨洗礼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热爱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怀揣梦想的“少年心”。 它是一种对生命韧性的赞美,也是一种对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遭遇了多少,都能在归来时,眼神依旧清澈,心中依然热烈,脚步依然轻快,如同那个初次踏上旅途的少年一样,对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这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一种历经沧桑而不失纯真的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有人都曾是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圣埃克苏佩里


当时看《小王子》(电影)的时候是震撼的,多少人曾和小王子一样,纯真,无邪,爱幻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成了“王子先生”,畏首畏尾,臣服于我们曾痛恶的规则,再也不会幻想星空和星星上的玫瑰。我们把酒言欢,说自己成熟了,以前多幼稚,扯着一些自己把玩规则,混迹社会的“牛逼经历”,然后醉醺醺的歪倒在曾经仰望的星空之下。

曾经的小王子都迷失在时间中了吧,归来仍是少年的毕竟是少数。

但请记住,曾经,在半生以前,我们都是少年。

user avatar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部片子《天使爱美丽》,记得里面有个情节,一次偶然的机会,艾米丽在自家浴室墙壁里发现了一只锡盒,里面放着好多男孩子们珍爱的宝贝,于是艾米丽开始了她异想天开的计划,找到“珍宝”的主人,悄悄地将这还给它的主人。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那个盒子的主人,在电话亭里打开盒子的一刹那,锡盒的主人抱着盒子失声哭泣。嗯,这会儿只想来杯酒,即使我从来不喝酒!

年过半百,岁月风化,不经意间又见到了自己,“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大概就是盒子主人打开盒子那一刹那的心情吧!

user avatar

我爸爸是特级教师,声名远扬,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补习。很多年前了,他退休了以后有个学习机构找他去给学生上课。
他去了之后,邀请了两个他熟悉的老师也去了,这两个老师在我读书的时候也教过我。一个语文老师,一个物理老师,物理老师是特级老师。
在教学机构教了一年的课程以后,学习机构把语文老师给开了,开了就开了吧,还不给最后半个月的上课费4000块钱,说是语文老师讲课不好,流失了一部分学生。
语文老师去找学习机构的负责人吵了一架之后,跑去跟我爸爸说了这个事。
我爸爸就去找负责人去了,还是没要到钱,然后他很生气的说:你欠人家工资是什么玩意?你这样的还当老师办什么教学机构!我明天不来了!
他也不去了。补习班给他一个月的工资是一万六。半个月8000,他也一样没拿到。
这不算完,另外的那个物理老师还继续在那里教书,没有跟他一样辞职。他觉得我们三个是一起的,理应同进同出。这个机构不地道,你还给她干什么干!
所以物理老师打电话给他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走,他不理人家,不接对方电话。
物理老师没办法了,只好电话给我,说了这件事的大概。
我问爸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不给语文老师工资,态度那么坚决,那就不给呗。你干完这个月,拿到手的钱拿出四千给语文老师,自己还剩一万二。你拿了钱,留个电话给学生,告诉他们个人原因不在这里教书了,但是有不会的题还可以打电话问你。学生打电话,你就告诉他们你现在在哪里教书,让他们去那里找你。机构让你不顺心,你就让她恶心,临走挖个墙角,不就完了么,用的着去跟她吵架怄气么?
他很生气的说:为什么要我给钱?人家在她的机构上课,她不给钱就不对,凭什么要我给?我给,那不就是代表她说他讲课不好,开了他,还不给工资是对的么?!
我有点头痛的问他:谁对谁错重要么?你觉得按照语文老师家天天馒头咸菜就过日子的家境,是你陪着他不拿钱,两个人一共损失一万二他高兴?还是你给他四千,自己剩下一万二他高兴?这件事归根到底,你不是想语文老师满意么?
他拉着脸不吭声了。
我也不想逼他,但这事没完啊。
我又问他:物理老师打电话给你,你为什么不接?
他说:他好歹也是一个特级教师,还找不到工作?非要呆在那个我们都闹翻的地方?那他呆着吧,我懒得搭理他!
我感到深深的无奈,真的是哭笑不得,小孩子玩过家家么?还你不跟我一伙我就不跟你玩了!
我叹了口气:特级教师跟特级教师也是有区别的。你声名远扬,不怕找不到学生补习,大把地方想要你。今天离开这,明天就有新地方递橄榄枝,收入只高不低。可是他呢?现在这个工作还是你介绍的呢。他留下来,自己也承担了将来被开的时候少半个月工资的风险。他离开,固然还找得到工作,但是却不见得比这里收入高了,他当然不想离开啊!
爸爸依旧不高兴:少点钱算什么,他不讲义气,哪有人这样对朋友的?
我说:对,你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物理老师也不是不想,只是他没有这个资本,他要赚钱养家。你打个电话给他吧,说事过去了就算了。
他说:我不打!
然后就扭过身去不理我了。
后来我没办法,打电话给物理老师说:您别在意,跟我爸爸认识这么多年也不是第一天知道他性子就像小孩一样。我已经劝过他了,他就是不好意思拉下脸来给您打电话,您继续在那干着吧,他已经不生气了。您也别跟他计较,老头就这脾气,我们家里人也都拿他没办法呢。
我是小辈,老师不好跟我计较什么,这事就算糊弄过去了。

很多人总说,当我们长大以后,就成了我们讨厌的那种大人,圆滑世故,无棱无角,黑白不分。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会变成我们年少时候不喜欢的样子?因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都不具备跟这个社会抗衡的能力,不想碰的头破血流就只能不停的扭转变通去适应这个社会。
政法大学的校长讲话里有这样一段话:
[当年,墨子看见人家染布,白的进去,五颜六色的出来。他哭了。
你们应该理解,我们今天看着尚有几分天真纯洁的你们,走进这个大染缸时的心情。
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环境,你能不能做到举世皆醉,惟我独醒;举世混浊,惟我独清?    我对此不抱多大希望,我自己也做不到。如果坚持那样的处世准则,也只好随着屈原投入汩罗江。]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黑白分明,原则感极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可是这个社会会不停的让你摔跟头,教会你,没本事就给我学乖点!哪有那么多对错,都是位置不同。
大部分人可以做到的,也不过就是大是大非不出错,小是小非不计较。
人都是慢慢从理想主义走向实用主义的,从黑白分明走到难得糊涂的,可是有些人不,他们坚持着少年的一些想法和行事规则,不妥协,不低头。
朴树开演唱会,他唱:两眼带刀不肯求饶,让你看到我混账到老。
你能听出来,这个男人已到中年看透世事却还不肯服输,依旧固执的要保持着那些年少轻狂的性情和天真。然而即使如此他也会说,那些过往重新来一遍,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
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本像朴树这样的任性,过了14年出来发一张专辑,卖演唱会的票依然坐的满满当当。
同样很有才华的林志炫,不肯唱口水歌的结果就是多少年都无歌可唱。
好多时候,你不肯跟社会妥协,社会就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部分人被打了也就服了,顺顺利利剥去清皮白骨,把自己揉成一个面团,顺应潮流向前滚动。
可有些人不,挨了打也不服,跌跌撞撞我也要站着走,膝盖碎了我跪着也要走。这些人,基本都是自己有本事的,恃才方能傲物。
我喜欢这一类人,清高孤傲在我眼里并不可恶,反而是种美好的品德,白璧无瑕惹人心醉。但我不会成为这类人,我也不建议别人成为这类人,不是这类人不好,而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能耐成为这类人,反而会因为不肯低头被社会反复的打耳光打到满心愤懑,恨世嫉俗。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可少年,是很难在成人的世界里如鱼得水的。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已然成年。用的了手段,玩的转规则,看的透世事,过的顺风顺水,却保留一点小小的真性情,坚强骄傲,宽容慈悲,仅此而已,已是大幸。
没有人可以一直天真如少年,除非付出巨大的代价。
………
我有时候看史书,人性的复杂常常让我觉得喘不过气,想要大哭一场,却又无处祭奠,因为那些人都已作古,成了纸上轻飘飘的一个名字。
中国古代,很多人尚且有仁义礼智信在心中,可是即使如此,有人气节不够,有人智商不够,有人背景不够,他们的结局都不太好,或郁郁不得志,或身陷囹圄,我认为他们这种结局并不奇怪,做人心要正,能力和行为要匹配,否则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别人不整你则罢,一旦动手,你跑不了的。
可也有些人,他们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没气节,结局却很凄惨,比如一些早期的东林党人士。我理解他们的选择,并且欣赏他们在满世污浊的时候可以跟魏忠贤死磕,这种叫做气节的东西不是谁都有,我并不赞同他们的做法,但却尊重他们的选择。
可我真正欣赏的人物是徐阶,迷恋的是张居正。他们没什么气节,要么给皇帝拍马屁写清词,要么跟大太监勾勾搭搭的掌控皇上。但他们很聪明,能力也够强大,一个搞死了严嵩父子,重新给世界一次晴朗的机会。一个平边境,丰国库,留了个一鞭法给百姓们一条活路,生生让大明王朝续了一口气多活了几十年。当初张居正在位的时候,性刚直有大志的邹元标跳着脚的骂他无德,骂的自己被打断了一条腿。可张居正死后,邹元标重新被启用之后说:沉浮半生,方知江陵之艰辛也。可是,世间已无张居正。
有人说,你用尽手段,就会忘记初心。
不是,只是有些人用尽手段,就会忘记初心,因为他们的初心不够明确,道路又太曲折,以至于走着走着,就忘了来时路,比如汪精卫。可有些人,用尽手段,只是为了更靠近初心。明珠暗投,不是为了投暗,而是为了给暗处一些柔软的光芒。上下几千年,人事浮沉,可人性的优点和弱点从来没有过什么改变。以史为镜,可视如今。
我写这个回答,不是叫你们放弃气节,而是告诉你们,做人要正,但气节应该放在心里。做事从权,手段却可尽用。凡事盯住你的目标,便可去繁化简。丢驹保帅时,丢驹固然难过,保帅才是关键。但同时,你们也要理解有些人没有气节,也没有手段。史书记载的人物,大多都是有名有号的,也不是人人都有气节手段,何况普通人呢?普通人变得圆滑世故,不是他们不想坚持自己,只是或没有能力,或没有背景,或受现实所迫,固而没有选择。

user avatar

半生之后,我希望我是一个在事业上小有斩获,物质上有保障,精神上不匮乏,周遭有朋友,身边有家人,内心有追求,过去有回忆,未来有希望,三观稳定且不严重冲突于时代,身体健康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心态端正准备好了面对随时而来的磨难,成熟稳重富有责任感且对未来信心满满的中年人。这些都是少年人所没有的。

我愿意让时间改变我,改掉身上所有的孩子气。

所以我不认同那句话。

但是,如果上面的事都不能,我一无所有时,我还是希望我能像个翩翩少年那样——敢!这就是少年精神之于我唯一的意义。

user avatar

在拉萨八廓街的北边,有个很大的藏式三层院子,叫“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时过境迁,岁月荏苒,门口飘的已经是五星红旗了。这地方实际修建于300多年前的乾隆时期,名字叫冲赛康,意思是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白天是可以免费参观的,里面陈列有很多史料,对于了解西藏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有很好的帮助。

在院子里有一栋三层的小楼,可以看见一个穿着清朝官服的“人”。他叫傅清,富察氏,与弟弟傅恒同为乾隆的肱股重臣,侄子福康安。

1750年(乾隆十五年),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意图谋反,对外勾连准喀尔部,对内整兵备战、断绝邮递,驻藏大臣衙门跟中央失去联系,珠尔默特那木札勒谋反迹象越来越明显。


傅清与他的副手拉布敦在没有得到乾隆诏书的情况下商量,“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且叛,徒为所屠。乱既成,吾军不得即进,是弃两藏也。不如先发,虽亦死,乱乃易定。”反正他造反了咱俩也是被杀的命,不如想办法宰了他,虽然也是个死,好歹叛乱容易平定。


于是傅清假传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到他的卧室传召,把他的卫士全部挡在楼下,待他跪下听“圣旨”,傅清手起刀落,干净利索的结果这个西藏叛乱的领导者。


楼下卫士听到楼上的动静,想上楼查看不被允许,心知大事不好,勾连叛匪围攻驻藏大臣衙门,傅清本人“中三创,度不免,自刎死”,壮烈以身殉国。他以下,“拉布敦死楼下,主事策塔尔、参将黄元龙皆自杀。通判常明中矢石死。从死者千总二、兵四十九、商民七十七。”


叛乱平定后,乾隆说傅清“揆几审势,决计定谋,心苦而功大”,追封一等伯,谥襄烈,旋命立祠通司冈。丧还,乾隆帝亲临祭奠。其子孙以一等子世袭,赐白金万。傅清的侄子福康安后来在乾隆五十四年带兵平定廓尔喀入侵,看到伯父的祠堂倾颓,重新为伯父和拉布敦整修了祠堂。

处绝境而不慌、被刀斧而不乱,果敢忠勇、智勇双全,是为大英雄也!


傅清没有他弟弟傅恒官大,更没有他侄子福康安名气大,但是能够在当时条件下,以寡敌众,以区区不足百人的力量斩掉叛乱首领,力保一方平安,是戍边人的典范。



中华的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每一寸都沾满了戍边人的鲜血。身为一个曾经为国戍边的人,祝愿每个戍边军人都能够“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