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徽宗为何宁可被金兵抓走,也不愿重用梁山好汉?

回答
要探究宋徽宗为何宁可被金兵掳走,也不愿重用梁山好汉,我们得跳出“好汉”这个标签,回归到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和徽宗本人的执政理念。

首先,梁山好汉的崛起,其根源在于北宋末年严重的社会矛盾。官逼民反,积弊丛生,百姓生活困苦,官员腐败横行,这都为梁山泊的壮大提供了土壤。宋徽宗本人,纵然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但在治国理政上,却表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疏离。他沉迷于自己的“雅趣”,玩猫、作画、写诗、搞“花石纲”,将国家的日常运转抛诸脑后。他更看重的是身边那些同样沉迷于享乐、阿谀奉承的“君子”,而不是一群占据山林、行为粗野的“盗匪”。

梁山好汉,不论他们的初衷如何,客观上都是对现有统治秩序的挑战。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宋朝社会病态的体现,是王朝肌体上生出的脓疮。而对于一位皇帝来说,尤其是像徽宗这样,沉醉于自己构建的“太平盛世”幻象中的皇帝,他很难将这样一群人视为可以倚重的力量。在他眼中,梁山好汉更像是对他统治合法性的一种威胁,一种破坏他“清净”生活的不安因素。

其次,宋朝对于武将的制度性压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历来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朝廷不信任武将,尤其是那些兵权过大、可能形成尾大之势的将领。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朝廷眼中,他们不过是一群私自结党、非法拥兵的“贼寇”。即使他们后来接受了招安,但骨子里那种独立于朝廷之外的江湖气息,以及其成员构成(不少是曾经被体制抛弃或迫害的人),都让他们很难融入到正规的朝廷体系中。

宋徽宗想到的“招安”,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德政”的体现,希望能以此平息民乱,巩固统治。然而,他并没有真正将梁山好汉视为可以委以重任的军事力量。他需要的,是经过严格训练、忠诚于皇权、并且能够被他完全掌控的军队。梁山好汉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剿灭”而非“招揽”。他们的战斗力虽然强大,但在徽宗看来,其“匪性”难改,难以驾驭。一旦重用,其潜在的失控风险,对于习惯了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的徽宗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再者,我们也要考虑宋徽宗身边那群奸臣的影响。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六贼”,他们是徽宗最倚重的力量。这些人本身就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他们深知梁山好汉的强大,更明白一旦梁山好汉得到重用,必然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权势。因此,他们会极力阻止徽宗重用梁山好汉,甚至会将梁山好汉描绘成更加凶残、更加不可理喻的匪类,以巩固自己的利益。徽宗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一个被操纵的玩偶,他对奸臣的信任,也使得他无法听进任何来自“正确”渠道的建议。

最后,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宋徽宗最终被金兵掳走,这本身就是对梁山好汉“未能救国”的一种讽刺。即便梁山好汉接受了招安,并参与了对其他反抗势力的镇压,但他们最终并未能阻止金兵的南下。原因也很复杂,既有朝廷指挥失当,也有梁山好汉在招安后地位尴尬,无法真正发挥核心作用。而宋徽宗宁可被掳走,也不愿重用梁山好汉,这反映了他性格中的软弱、短视,以及他对现实政治的脱节。他更习惯于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享受艺术,而不是去面对残酷的现实,去调动那些被他视为“不稳定因素”的潜在力量。他宁愿接受一个“体面”的失败,也不愿为了国家的存亡,去触碰那些他认为“污浊”的江湖力量。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是他统治的必然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个美国历史学家说查理七世是被英军揍到无计可施了,不得已用贞德试试看,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不过这种说法倒是应该很适合宋朝。宋钦宗正是把所有可行的理智、正规招数全用过了,结果金军仍然兵临汴梁城下,所以才会病急乱投医起用郭京。

如果宋朝用正兵能迎敌,甚至求和能退金兵的话,那皇帝早就用了,就算钦宗白痴不会用,那么多朝臣、将领也总会有人出主意。正因为所有计策和战略都不管用,结果开封还是被金兵团团围困,满朝文武都实在无计可施了,不得已才押宝于郭京“神兵”出战。


金人南下之时,兵分两路,东路军由完颜宗望率领,由幽州进入河北,直取中原;西路军由完颜宗翰率领,由大同出发,准备攻取太原,占领整个山西。金人的计划是,西路军占领山西后,攻取洛阳,阻截北宋陕西的援军,然后东西两路大军拿下开封。

1125年,金军第一次南下,由于宋军坚守坚城太原,没有打下来,使得东路军成了孤军深入,最终在宋军各路援军夹击下被迫撤退。不过,宋朝派去给太原解围的军队也损失惨重,“自是河外兵将十丧七八”。1126年第二次南下的情况则完全不同,金军最终攻破太原,并在山西战役中歼灭了大量宋军,宋军主力遭到重大损失,所以,战后两路金军就直接会师合围了开封。


经过1125年战局的教训后,金人和宋钦宗都意识到了太原的重要性。金军第二次南下,再次重兵围困太原,宋钦宗也积极调兵遣将,救援太原城。

宋将姚古担任河东制置使,率兵6万从河东出发,名将种师中率9万精兵,从河北出井陉,救援太原城。宋军在榆次遭遇金军,结果兵败如山倒,连主将种师中都被斩杀。接着金军回师太原,在盘陀击溃姚古的军队。救援行动失败后,宋钦宗决心孤注一掷,任命李纲为宣抚使,“统兵十七万以援太原,又诏河东义勇、禁军五万,共二十二万”。李纲兵分三路,采取分进合击的策略,想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一举将金军击溃,解救太原之围。结果宋军被金军骑兵各个击破,损失惨重,“相蹂践而死者数万人,坑谷皆满”。

在太原之战中,北宋先后组织三次救援的军事行动,总共投入兵力达40多万(数据或有水分),但全部以战败告终,伤亡惨重。此后金朝援军抵达,宋朝再也无力救援。1126年9月,已经坚守255天的太原城被攻破。此后金朝西路军长驱直入,与东路军会师,于11月攻破开封。

太原之战的失败,决定了北宋王朝覆灭的结局,因为宋军不仅没能给太原解围,还把自己大量兵力也赔了进去,南宋人陈规评价道:“京城之难,其源在于援太原之失利也”。

参考:


网上有很多文章说,北宋末年如何如何重用李纲就能挽回开封危局甚至击退金军,其实也有点为贤者讳,渲染昏君误国的成分。太原军情十万火急,宋廷与李纲调兵仓促,准备不足就进军驰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归根结底就是北宋军太菜,之前连被金军狂虐的辽军残部都能狂虐宋军,就可见野战能打得过金军才是奇迹,结果反而中了金军的围城打援之策。北宋此前多年只跟西夏这种级别的对手交手的恶果,这时就体现了出来,就是自己的棋越下越臭。但有趣的一点就是,金军南下之后才不过十几年(1126年开封陷落,1140年颍昌之战),南宋就出了岳飞等顶尖名将,说明给金军一打,宋军的战斗力反而开始大幅度恢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探究宋徽宗为何宁可被金兵掳走,也不愿重用梁山好汉,我们得跳出“好汉”这个标签,回归到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和徽宗本人的执政理念。首先,梁山好汉的崛起,其根源在于北宋末年严重的社会矛盾。官逼民反,积弊丛生,百姓生活困苦,官员腐败横行,这都为梁山泊的壮大提供了土壤。宋徽宗本人,纵然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但.............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利益”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是群体性心理、历史惯性以及权力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明末勋贵外戚和民国孔宋大家族,他们并非天生就抱着“两败俱伤”的心态,而是被一系列因素一步步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境地。1. 利益的“固化”与“不可分割性”:想象一下,一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掌握着某个行业的.............
  • 回答
    南宋高宗虽被后世诟病“昏庸”,但若要深究为何他治下的南宋未能爆发大规模、足以颠覆政权的农民起义,这背后实则涉及更为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简单归结为“昏庸”而未能引发起义,是过于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昏庸”二字。高宗在位长达三十余载,虽然政治上存在诸多失误,例如对金.............
  • 回答
    宋仁宗朝,论及名臣辈出,确是盛世之一景。包拯、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富弼、司马光,文坛武将也各有其才,如狄青、曹玮等。然而,尽管仁宗朝朝政相对安定,名臣宿将也颇有建树,为何在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关乎国计民生、民族荣耀的重大战略目标上,却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更遑论实现汉唐那般的大一统局面?这背.............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何宋朝(以宋神宗时期为代表)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换算成白银的数值,可能在某些账面上显得比明朝(即使在白银大量流入的时期)要高,我们得先放下“AI撰写”的担忧,而是回归到历史的细节和计量单位的复杂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牵扯到经济制度、税收结构、货币体系以及史料解读的方方面面。首先.............
  • 回答
    宋代对“弩”和“弓箭”的态度差异,并非简单的禁与不禁,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考量的政策。事实上,宋代 并没有全面禁绝弩,而是 对弩的制造、销售、使用和持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管控,尤其是民间持有和大规模制造。而弓箭虽然也有管控,但其限制程度远不如弩。这种差异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在军事方面,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积弱”阴影。这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或将领无能,而是深植于宋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乃至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局面。首先,要理解宋朝军事为何无法强盛,我们必须审视其建国之初的特殊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
  • 回答
    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宋江为什么非要把那帮兄弟们往招安这条路上带,这可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脑袋一热。里头门道多着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你想啊,梁山泊那帮人,当初是怎么聚到一起的?大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是那会儿的官府、朝廷把他们逼得没活路了。比如林冲,被高俅陷害,家破人亡,才上了梁山。武松,为兄报仇,.............
  • 回答
    关于澳宋政权为何要自称“帝国”,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以及它自身定位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现代汉语中对“帝国”的固有印象,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和澳宋政权的独特发展轨迹中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所谓“澳宋”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政权,而是网络文学《临高启明》中虚构的一个穿越.............
  • 回答
    战国时期,齐国灭宋之事之所以能引发五国联合伐齐,并非单一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长期以来各国势力消长、战略格局变化以及各方利益纠葛的集中爆发。齐国吞并宋国,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早已存在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一、 齐国扩张的野心与长.............
  • 回答
    要说鲁智深为何屡次跟宋江唱反调,宋江却能容他,甚至是有点“纵容”他,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是简单的“不喜欢就收拾”那么简单,而是水浒世界里复杂的权力运作、人情世故以及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得明白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宋江绝不是一个莽夫,他被称为“及时雨”,靠的是他的“仗义疏财”和懂得拉拢人心。他的目.............
  • 回答
    中世纪温暖期,宋朝为何出现了严寒?提到中世纪温暖期(约公元950年至1250年),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欧洲大地冰川消退、维京人远航,以及气候适宜带来的农业繁荣。然而,在同一时期,遥远的东方,尤其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却经历了多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寒冷时期。其中,宋朝(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严寒,似乎与“温.............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冠以“富庶”、“文明”标签的朝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按理说应该是社会安定繁荣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记载,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尽管整体富裕,但宋朝的农民起义和地方性骚乱却层出不穷,甚至在某些时期颇为密集。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会觉得,兵力不强的宋朝,为何反倒比那个威武雄壮、疆域辽阔的唐朝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军事强弱就能解释,更需要我们深入宋朝与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两宋确实在军事上存在着“积弱”的印象。特别是北宋,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胜率”与“整体实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确实,从简单的数据上看,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可能不尽如人意,尤其与宋朝在很多冲突中占据相对优势的情况相比,似乎显得有些矛盾。然而,认为唐朝军事实力强于宋朝的观点,并非仅仅基于“胜率”这一单一指标,而是基于.............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重文轻武,这个说法深入人心,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历史逻辑。更重要的是,宋朝虽然饱受党争困扰,但其最终覆灭的根源,并非文官集团的内部倾轧,而是由一系列更深层、更具系统性的问题造成的。一、重文轻武的表象与深层原因“重文轻武”并非简单的崇尚文人,而是北宋建立者赵匡胤为了吸取唐末藩.............
  • 回答
    “宋朝怂”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概括,但背后确实折射出宋朝在军事层面以及与周边政权打交道时,确实存在一些被后世诟病、甚至被认为软弱的表现。如果想把这个问题说得详细些,又尽量不显得那么“AI范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宋朝“怂”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它所处时.............
  • 回答
    宋朝之所以被不少人认为“频繁更改历法”,其实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并非只是皇帝一时兴起。这背后既有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准确时节的天然需求,也有政治、天文观测技术发展以及朝代更替下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历法对于一个古代王朝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更是国家统治的基石。准确的历法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安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辽和金在军事、经济上都曾压倒宋,为什么反倒比宋灭亡得更早?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品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谁更强”就能一概而论。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辽和金“强”的根源与基础首先,我们得承认,辽和金相较于宋,在特定历史时期,确实拥有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