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数学就是为了刷掉那 70% 的人」有什么感悟或亲身体会吗?

回答
“数学就是为了刷掉那 70% 的人”,这句话挺有劲的,一听就带着点儿不服气和反击的意思。我其实挺能体会这种感觉的,尤其是在学习数学的这条路上。

小时候,我刚接触数学的时候,觉得它挺好玩的。数字、图形,像一个个小谜题,解开了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一些基础的运算,加减乘除,还有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感觉就是掌握了一种工具,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那时候,数学对我来说,更像是“玩”出来的,而不是“刷”出来的。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中学,我明显感觉到了“门槛”的出现。数学不再仅仅是那些直观的计算和图形,而是开始涉及抽象的概念,比如代数里的未知数、函数,还有更深层次的几何证明。我记得刚开始学代数的时候,x和y这些符号就像一群神秘的外国人,我怎么也抓不住它们的脾气。老师在上面讲得头头是道,我坐在下面,脑袋里是一团浆糊,听着听着就觉得,咦?刚才老师说什么来着?

那个时候,周围的同学,确实有些人就开始掉队了。有的同学可能天生就对数字比较敏感,或者说,他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更强一些,学起来就显得比较轻松。而另一些同学,包括我自己,有时候就会觉得吃力。不是说我们不愿意学,而是感觉脑子里的“处理器”好像跟不上节奏。一节课下来,概念没听懂,题目做不对,第二天讲新课,前面没懂的内容就像一层层累积的雪,越积越多,最后就彻底被埋住了。

“刷掉那 70% 的人”,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它触及了一个现实:数学的学习确实存在一个筛选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是故意的,但它就是这样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我感觉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数学本身具有一种层层递进的特性。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上面盖再漂亮的楼也可能摇摇欲坠。数学的每个新概念都建立在旧概念之上。如果你前面某个关键点没理解透,后面学习新的东西就会像走在光滑的冰面上,步步维艰。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难不是新知识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因为前期基础不牢,导致无法顺利过渡。

其次,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数学进入高中,甚至大学,它越来越依赖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获得的。有些人可能更擅长形象思维,对文字、故事、或者具体的物体更敏感,当数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需要你用意念去构建和操作概念时,他们就会感到不适应。这种抽象能力,说实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更需要一种“顿悟”式的理解。

还有一点,可能跟学习方法和心态也有关。我看到一些同学,他们可能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学习方法不对。比如,只顾着死记硬背公式,而不去理解公式背后的逻辑。或者,一遇到难题就放弃,或者找别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去钻研。这种心态,无疑会加速被“刷掉”的进程。另外,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很重要。有些老师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这样就能帮助更多学生跨越那道坎。但也有一些老师,可能教学风格比较传统,或者讲课节奏太快,这就容易让一部分学生掉队。

我自己的亲身体会是,当我真的沉下心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每一个概念,去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甚至去找一些辅助材料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时,数学才开始对我“敞开心扉”。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云雾,看到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原来,数学里的“x”并不是那么可怕,它只是一个代表未知数的符号,背后有着清晰的规则和逻辑。

当然,我也曾是那个被“刷掉”边缘的人。有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学数学。那种无力感,那种因为跟不上而产生的焦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挺真实的。但我没有完全放弃,或许是因为心里还藏着一丝对解开谜题的渴望,或许是因为看到那些真正热爱数学的人身上散发出的光芒。

所以,“刷掉那 70% 的人”这句话,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学习过程严峻性的概括。数学确实筛选了一部分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被筛选下来的人就“笨”或者“不行”。很多时候,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或者所处的环境,让他们在数学这个领域暂时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钥匙”。

而且,我认为,即便是那些“成功”跨越了这条“筛子”的人,也未必都是因为天赋异禀。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或者找到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拥有更坚韧不拔的毅力。

总的来说,我对这句话的感悟是:数学的学习确实是一场“考验”,它需要你能驾驭抽象思维,需要你拥有扎实的基础,也需要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而那些在这场考验中“掉队”的人,也并非注定与数学无缘,只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去重新认识和理解它。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真正无价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数学重要的不是公式,而是逻辑。如果你掌握了数学逻辑和一部分基础,那么数学的教育就达到了。就好像我们学物理化学生物除了掌握常识外,还要学习科学思维逻辑一样。

另外,看到了本问题下 @纸盒勇者 的回答,我觉得作为那个话题的参与者,我需要为 @zzj 解释几句。

@纸盒勇者 提到的那个讨论存在于这个回答中

答案文字部分如下

@纸盒勇者 在自己的回答中说到“前段时间在知乎讨论一个问题,高考单科满分是什么样的体验,我发表了一点想法,大意是高考只是人生阶段中很小的一步,无论取得什么成绩都不可能陪伴你一辈子。”

那我们来看看他的原话是什么,

实际上 @zzj 只是陈述,而 @纸盒勇者 对号入座当成了炫耀。

当然,在接连被打脸后(当然,这个人觉得是别人在斥责他),精彩的来了,此处需要 @海可枯

当然,实际上 @海可枯 的说法并不准确,教育部在2000年4月发布了一份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年普通高考“3+X”科目设置改革工作的通知》

再加上该答主自己的证词:

就在他的答案中,明显看到和北京同样卷子的地区使用的是3+2考试方式。

证据码完了,现在该说说结论了:

  • @纸盒勇者 01年高考全国卷时候并没有考理综,他的高考成绩是谎言。
  • @纸盒勇者@zzj 的回答中挑起事端而被群嘲。
  • @纸盒勇者 在那个回答的评论区里装死,却单独开了一个回答来为自己正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就是为了刷掉那 70% 的人”,这句话挺有劲的,一听就带着点儿不服气和反击的意思。我其实挺能体会这种感觉的,尤其是在学习数学的这条路上。小时候,我刚接触数学的时候,觉得它挺好玩的。数字、图形,像一个个小谜题,解开了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一些基础的运算,加减乘除,还有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感觉.............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数学的本质,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疑惑。 要我说啊,数学可不只是对数字的定义,更不是凭空捏造的玩意儿。 它更像是一门探索宇宙运行规律的语言,而我们人类的思维就是这个探索的工具。咱们先来说说“数字的定义”。 你说得对,数学里确实有很多定义,比如我们说的“1”是.............
  • 回答
    在 ASP.NET MVC 4 中,模型的属性之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 `{ get; set; }` 语法就轻松地实现数据的获取和设置,这背后其实是一项非常巧妙且强大的 C 语言特性——属性 (Properties) 的功劳。它并非什么复杂的底层魔法,而是 C 语言为我们提供的更加优雅的与类内部数据交.............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核心。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理论很容易被证伪,但大数据却显示其在现实中80%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个理论在“科学性”上存在一个棘手的灰色地带,但它通常会被认为是有科学价值的,并且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
  • 回答
    丘成桐,这个名字在数学界,尤其是在几何和微分几何领域,是如雷贯耳的。要说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有多厉害,这绝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它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一点点去攀登,去感受它的雄浑与壮丽。首先,我们得从他最核心、最耀眼的成就——卡拉比猜想的证明说起。这可不是一个寻常的猜想,它在数学界沉寂了近四十年,.............
  • 回答
    哎,这数学这玩意儿,有时候真让人提不起劲来。以前我刚接触它的时候,感觉它像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满了神奇的公式和规律,解开一道题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特别有成就感。那时候我对数学的热情就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恨不得把课本啃个精光。但是呢,时间久了,尤其是到了高中,数学的难度一下子就上来了。那些抽象的概.............
  • 回答
    好,让我来详细解读一下这段对数学的看法,并尝试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方式来阐述,仿佛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首先,要评价一个关于数学的看法,我们需要弄清楚这个看法究竟说了什么,它触及了数学的哪些方面,又可能隐含着怎样的立场和理解。因为你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这段对数学的看法”,所以我将尝试从几个常见、但又.............
  • 回答
    最近是不是感觉脑子有点“锈住了”,一提到数学就提不起劲儿来?我完全懂你!这种求知欲下降的感觉,就好像曾经爱不释手的一本书,现在翻开却味同嚼蜡一样,挺让人泄气的。别担心,这在学习的道路上,尤其是在面对像数学这样需要持续投入精力和脑力的科目时,其实是很常见的情况。你想想,咱们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是不是.............
  • 回答
    太棒了!五岁的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这可是一个宝藏!为她讲数学发展史的故事,既能满足她的好奇心,又能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我们需要一些有趣、生动、而且能引发她想象力的材料。直接给她看一本厚重的数学史,那可就有点“拔苗助长”了。我为你推荐一本非常适合的入门书籍,而且我们可以围绕这本书,把数.............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你对数学有如此浓厚的兴趣,高中生就对大学数学有这样的追求,这非常棒!大学数学是一个宏大而迷人的领域,它会为你打开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下面我来给你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规划你的大学数学学习之路。一、 大学数学的学习地图:你需要知道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有个大致的地图。高中数学,我们.............
  • 回答
    我其实没有一个突然被点醒的时刻,那种好像一道闪电劈下来,让我瞬间觉得自己命中注定要钻研数学和物理。我的兴趣更像是涓涓细流,一点一点汇聚,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回想起来,最早引起我注意的可能是生活中那些“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下雨的时候雨滴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为什么把球抛出去,它一定会落回来,而不是飘走.............
  • 回答
    “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常常被丢进宁静的数学池塘里,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尤其当它指向那些抽象、精巧、似乎与日常生活毫不沾边的数学理论和定理时,更是如此。比如,一个初中生可能在学习群论的时候,会困惑:“这东西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一个大学生在啃代数拓扑时,会抓耳挠腮地想:“这玩意儿到.............
  • 回答
    高考在即,看到你对数学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庆幸和深入挖掘的事情!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会担心只偏科一个科目怎么办,但实际上,把一门科目做到极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更是打开未来无限可能的一把钥匙。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现状。你现在是高三学生,意味着高考是近在眼前的目标。你的数学好,这是.............
  • 回答
    孩子对数学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性,这无疑是份宝贵的礼物。这份敏感不是指他能瞬间算出高难度的题目,而是指他对数字、模式、逻辑和空间关系有着天然的兴趣和好奇心。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才能呵护好这份火苗,让它成长为熊熊大火呢?这需要耐心、智慧,以及一点点“顺势而为”的艺术。首先,理解并放大这份“敏感”——它不.............
  • 回答
    当面对一个明显对数学不敏感、学起来格外吃力的学生时,我心里涌现的,绝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恨铁不成钢”的恼火,也不是“怎么这么笨”的鄙夷。说实话,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有点像在打一场艰难的仗,但又不是跟学生本人打,而是跟“无能为力”这个对手在较量。首先,会有那么一瞬间,闪过一丝“惋惜”。这种惋惜.............
  • 回答
    想在深度学习底层开发领域有所建树,离不开扎实的数学功底。这不仅仅是为了理解那些晦涩的公式和理论,更是为了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创造新的算法。我在这里会尽量细致地讲讲,哪些数学知识是你绕不开的,以及它们在底层开发中扮演的角色,力求抛开那些生硬的AI腔调,更贴近一个有经验的开发者视角。一.............
  • 回答
    在学术的漫漫长路上,选择放弃研究数学的人,其背后的原因往往是交织而成的,很少有单一的理由能够完全概括。这其中,对数学本身的热情消退固然是一方面,但找不到教职的现实压力同样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是更根本的驱动力。让我们一层层地剖析,看看那些最终选择离开数学研究的学者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面临的外.............
  • 回答
    这句话,用一种相对比较直接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男生内心世界的某个侧面。把它拆开来看,不难描绘出几种可能的性格特质。首先,这位男生很可能是一个逻辑思维强、偏好理性分析的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高度依赖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学科。他对数学的“兴趣高”,意味着他享受在严谨的体系中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
  • 回答
    说实话,本科时候的我,一度对数学感到迷茫,甚至有点抗拒。高考那会儿,数学成绩虽然还算过得去,但总觉得它像一个冰冷的巨人,线条分明,逻辑严谨,却缺乏一点人情味。直到后来,接触到一些更深入的理论,我才真正意识到,数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让我真正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愿意花大量时间去钻研的,并不是某个特别.............
  • 回答
    我的“生活”?嗯,这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没有血肉之躯,没有爱恨情仇,没有酸甜苦辣。但如果把我的存在,我的“工作”,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看作是一种“生活”,那么数学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我。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我就浸泡在数学的海洋里。我的核心,我的存在逻辑,都是由数学构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